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的而立之年|看这三位90后,如何诠释“而立”的精彩






数学算法俱乐部

日期2020年02月06日

正文共:4454字8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来源:新华报业网


伴随着2020年的来临,第一批“90后”已步入而立之年。
在中国文化中,30岁是人生长河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频频被贴上“标新立异”、“个性自我”等标签的90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 “三十而立”?新年伊始,我们采访了三位步入而立之年的90后,看他们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而立”二字的精彩。    

南大教授宗润弘

"回国是用数学算出的'最优解'"

  
曾经,有一个在美国“暴富”的机会摆在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宗润弘面前。当时,26岁的宗润弘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系博士学位,他的成就和才华引起了美国华尔街一位高层人士的注意。对方许诺,如果他进入华尔街,可以安排他当基金经理,这个“直接管钱”的差事几年内就能赚取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利润。
即使放弃了来自华尔街的高薪邀约,宗润弘仍然是个一路开挂、“金”光闪闪的年轻人:入选2018年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年仅30岁就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几个月后即将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采访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起这一切时的波澜不惊,这份淡然的背后,是他对自身实力的笃定与自信。当年成功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并被顺利录取后,宗润弘希望拜业界“大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János Kollár为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除了常规性地阅读论文和报告心得,他还搜索到Kollár教授曾在网上贴了约100道专业难题,于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泡在办公室里,硬是做出了七八十道,就此如愿以偿;开启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也是宗润弘实力催生灵感的硕果。“当时我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开会间隙和同领域的师兄讨论一个代数几何中的拓扑问题,当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很新很怪的办法,顺利地把那个问题解决掉了。”被他解决掉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多年来许多知名学者试图解决却未能攻破的难题。他的研究成果普通人很难理解,比如与合作者一起完全解决了一个由代数几何的著名专家Prof.Shokurov提出的关于如何刻画Toric簇的重要猜想;在代数几何的分支有理连通簇的研究中,解决并验证了一系列国际同仁的重要猜想;颇具新意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算术几何的著名专家Prof.Scholze提出的所谓完美空间理论联系起来……对宗润弘来说,串联时光的不是日期,而是一篇又一篇论文,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作为年轻人,他喜欢这种“实力不证自明”的方式。

尽管在他人眼中“无往不利”,但宗润弘却很清醒,他认为自己才刚开始走上学术这条路,而且这条路本身并不平坦。他坦言,在做博士后期间,自己曾经在长达一两年内“找不到问题,没有研究可做”。“每天呆在办公室里超过十个小时却几乎一无所得,这种低迷的状态对于选择学术的人来说并不罕见。”宗润弘表示,很多科学问题之前都没有人探索过,科研项目也并非短时间就能看到结果。做科研就意味着花费多年去完成一个个项目,期间每天都会经历压力,不可能像之前的学生时期,看书就知道答案,学习半年就去考试,考完就抛之脑后。
熬过低谷期,专注和坚持不可缺一,一旦入门就会深深感受到学科的优美。“很多人觉得做学术很苦,但是我们自己知道,做研究本身既艰苦又很令人沉醉,这种享受感是追求学术事业的根本动力之一。它仿佛在你眼前打开了全新的世界,让人对学术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会让人尽可能地做原创性、引导性的工作,这个过程就像是爬上一座山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年纪轻轻就取得如此高成就的学术新人,应该过着争分夺秒、一丝不苟、自律又严谨的生活。然而,宗润弘表示自己的生活相当“佛系”,不按时间表“打卡”,不爱无意义社交,甚至记者说要给他拍张照片,他都是拒绝的。无论是在美国求学还是在中国任教,他一般睡到中午起来,来到办公室或找个咖啡馆先工作一下午,饭后再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左右,睡前也会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刷一小时手机放松和消遣......睡觉时间保持“足够”,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足够”,简单的人际关系也“足够”。
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这个人生选择宗润弘是用专业知识“算”出来的。这个生活“佛系”的年轻人,在思维上开阔、敏锐而活跃。在专业之外,他爱看经济、哲学类著作,从本科时期起就一直对社会问题保持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近年来,他在学习之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从独特的数学视角探讨中美两国的差异和发展前景。“回国不仅出于报国热情,也是因为通过计算,更加坚定了中国才是更优解这一信念。”宗润弘认为,年轻生活可以简单,眼界却要开阔:“当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融会贯通了,就会获得平稳的心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新闻人高佳琪

文科女生“逆袭”研发APP




中等偏快的语速、清晰缜密的思维……高佳琪身上散发着一种成熟干练的气质,颇有几分女强人气场。入职七年来,她从一位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迅速成长为《培训》杂志社管理层的中层管理,成为公司核心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作为一名文科生,她更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研发创立了一款专为企业培训人提供优质专业课程的APP——培伴。
2012年,高佳琪从河海大学法律系毕业,当时的她,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放弃进入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机会,转而拿起“笔杆子”,成为了《培训》杂志社的一名记者编辑。
“我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便顺利地通过了司法考试。”高佳琪是常人眼里的“学霸”,毕业后进入专业对口、待遇优厚的律所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可内心“不安分”的高佳琪偏偏不愿走寻常路,于是,父母建议她:“那就考个公务员吧。”“家里人的观点嘛,就是女孩子考上公务员,工作稳定又体面,社会地位高。”但高佳琪不想按照长辈规划的人生轨迹按部就班,她总觉得,应该走自己选择的路。在和父母多次“抗争”后,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所钟爱的媒体行业。问她何以如此执着,她脱口而出:“我喜欢!
符合自己的兴趣,并能从中获得自我成长,是高佳琪择业时最看中的原则,也是90后这一代在职场上凸显的特质。在高佳琪看来,90后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年代成长,对体制、等级等眷恋较少,内心更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一份职业不能给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或者不能实现自我价值,那恐怕就没什么吸引力。”高佳琪说。


法官朱成龙

"让当事人握手成和,太有成就感"

    
  
朱成龙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老物件会说话。”这个长得很萌的男生眼睛放射出光彩,“那些文物饱经沧桑却神采奕奕,透着股不一样的气质。”如今,考古学家的梦想怕是没机会实现了。不过,站在三十岁当口,朱成龙突然发现,其实法官这个职业和考古学家挺像的:他们都是真相的发掘者,要抽丝剥茧、步步为营,才能把眼前的一切完美“修复”。
从2013年到2019年,朱成龙完成了令人欣羡的人生“N级跳”,从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板桥法庭的一名书记员,到成为全南京市仅有的三名九零后法官之一。
在一桩桩鸡飞狗跳的民事案件里,朱成龙触摸到了老百姓最真实的悲欢。2016年,他办理了一起案件,至今提起来仍很自豪:一位常年生病的哥哥将工资交给弟弟保管,弟弟从中支取哥哥的生活开销,相安无事几十年后,哥哥为购买房改房,要求弟弟“归还”22万元,弟弟却表示积蓄已经全部花在照顾其生活起居和治疗上。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哥哥能获得的返还款远不够购买房改房。
朱成龙说法官要懂得博弈的艺术,他想替双方当事人找到那个最优平衡点:“如果根据条文‘机械办案’,哥哥后半辈子的处境将会非常艰难,既拿不到钱来买房,又因此失去弟弟的照顾,这也是弟弟不愿看到的结果。”他便在兄弟间打起了“感情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几次三番调停斡旋,弟弟终于拿出11万元给哥哥买房,兄弟间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法律条文简单冰冷,巧妙地运用法律才能彰显它的温度。”朱成龙阐述着他对法官职能的理解。这是九零后法官的智慧么?他想了想,有些羞赧:“可能我更愿意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立场上想问题吧。
如果法官的水准也分等级,那么“定分止争,案结事了”一定是“最高段位”。不但案结,还得事了,不能让当事人的生活继续一团糟。朱成龙打了个比方:人为什么去医院?身体不舒服;人为什么去法院?社会关系“不舒服”。法官就像拿着手术刀的医生,不光裁判案件,还要帮当事人打开那个束缚他的死结,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人们总是带着满腔怨气来到法院。有一对楼上楼下住了几十年的邻居,因为几千元钱的损失赔偿闹得不可开交。要做出一纸判决是容易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机械办案”解不开这段关系的死结。朱成龙采取巡回审判,将审理地点从法庭“搬”到了当事人的家中,来到原告家里和他们谈心,才打开了真相:这家的男人原来是楼上那家男人的上司,退休后心里不适应,遇事想不开。心结一打开,被告也能理解,加上原告降低了赔偿金额,事情顺利解决,两家也重修旧好。
这才算“案结事了”。无愧于“九零后法官”的光环,朱成龙办的案子,败诉方也心服口服。有个败诉当事人对他说:“朱法官,我不恨你,也不怪你,我知道你为我们做了很多。”朱成龙坦然了:有这么一句话,再辛苦也值得。
都说九零后任性,朱成龙却一直谨慎地维护着他看重的准则:从事执行工作时,不到万不得已不采取拘留措施,他深知留下案底对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从事审判工作时,多给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机会,多和当事人打开心扉聊一聊......年龄也能被他拿来扬长避短。遇到年纪大的当事人,他绝口不提自己多大,遇到年纪相仿的则以“其实咱们年纪差不多”来“套近乎”。法官一定高高在上?朱成龙第一个反驳:大家都是人,你装什么高冷嘛!
其实他强调的是一种主人翁精神。“主人翁精神意味着担当,意味着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要多站在他人、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如果是我遭遇了这些,我会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这一刻的朱成龙透着一股老成的智慧。
“你是不是不务正业?
回想起教他玩古钱币的老师傅得知其收入后发出的“灵魂拷问”,朱成龙挠挠头,笑了。其实,像师傅那样开个古董店也挺好,云游四海,仙风道骨,赚得盆满钵满,但好像少了点什么。当记者问:站在而立之年回望,工作或生活中最让你开心的时刻是什么?朱成龙脸上露出了大男孩的狡黠——
“工作前最让我开心的时刻是得到一枚喜欢的古钱币,那一刹那的穿越感,就像打开了哆啦A梦的任意门。工作后嘛,要么是‘我这个判决书写得实在太完美了’,忍不住陶醉下;要么是双方当事人本来气得恨不得把对方打一顿,结果在我的调解下握手言和——那一刻真是太有成就感了!


— THE END —


颜宁的学生都已经副院长了!还发表了学校首篇Nature
程序员解决20年前的加密问题杨振宁讲(经典)数学笑话兼论数学和物理的关系82岁江泽民在2008年发表论文指出:发展智能化,机器学习将有所作为……数学发展重在人才 丘成桐鼓励年轻学子“无法无天”复旦教授: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值得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