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文章] 真笑OR假笑,怎么区分?看嘴OR看眼?
填空:下面这两张图片中, ——是真笑, ——是假笑。
答案:B,A。(原图如下↓)
思考:为什么在第一张图片中遮住了眼睛,我们就很难猜到哪一个是真笑呢?
早在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等人就通过实验发现,我们发自肺腑的、真正的微笑主要是由脸上的两块肌肉——颧大肌和眼轮匝肌——控制的。换句话说,真笑和假笑都会有颧大肌收缩引起的嘴角上扬,但是只有眼轮匝肌的收缩才是判定真笑的充要条件。
早期的研究只关注面孔的物理属性,而来自西班牙的Calvo等人在2013年的眼动研究,从观察者自身的认知加工过程出发,证实了眼部的差异确实是我们区分真假笑的关键因素。
研究方法:
实验所用的刺激材料有三种,分别为真笑、假笑和作为对比的真不高兴(不笑),均是从图片库选出的24位陌生人的面孔,男女各半。真笑图片是天然的、高兴的面孔图片,共24张;真不高兴面孔包括生气(angry)、厌恶(disgusted)、悲伤(sad)、害怕(fearful)、惊讶(surprised)和中性(neutral)六种表情,共144张(24×6,下同);假笑图片是由真笑面孔中的嘴巴和6种真不高兴面孔中的眼睛合成的图片,分别命名为ANHA、DIHA、SAHA、FEHA、SUHA、和NEHA,同样共144张。因此,共有312张图片,并且划分了眼部、嘴部和鼻子三个兴趣区。
研究者们选取了二十四名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被试,男女各半,年龄在18岁~25岁之间。实验任务就是让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是否高兴,且每张图片呈现至被试迅速按下反应键(高兴/不高兴)。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500ms,每个被试都要完成所有的312张图片,并且没有告知被试合成面孔的存在。实验过程中,由Eyelink II眼动仪记录眼动数据。
观察的指标包括四个:①首次注视点落在三个兴趣区的概率;②从图片呈现到首次注视点出现的时间;③注视点的个数以及④在每个兴趣区的注视时间。
结果及讨论:
结果1:相比于真不高兴,真笑和假笑的嘴部被更快、更多地注意到(无论眼部类型);眼部则相反。
讨论1:微笑的嘴巴有突出性和判断性,而初始的注意定向容易被这种突出性所诱导。
结果2:①相对于真笑,假笑的眼部和嘴部的注视点数量更多,注视时间更长;②、相比于真不高兴,假笑的眼部被更多、更长地注视,即使二者的眼部是一样的。
讨论2:研究者们提出了“加工成本”的概念。被试在看到微笑的嘴巴是有将假笑面孔判断为高兴的冲动,而这种加工成本的作用就是用于解决嘴巴和眼睛的情感不一致,并且抑制初始的冲动,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结果3:对于6种假笑的表情:①相对于眼睛被首先注意,如果嘴巴被首先注意到,那么SUHA和NEHA被判断为真笑的概率就很大;②在其他四种表情中,两种注意顺序的结果却不存在显著差异。
讨论3:惊讶和中性的眼部的效价不清晰,不能够清楚地判定是积极还是消极,进而不足以抵消嘴巴的影响,所当先看到嘴巴时,SUHA和NEHA被判断为高兴的概率就大于其他四种假笑表情。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考虑合成的假笑面孔在生活中出现的概率,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学效度。
马老师说:面孔识别是学生报告最多的主题,有审美偏好,有情绪识别,有谎言识别,还有面孔识别发展研究等。虽然面孔识别虽然放在认知上不过是知觉中的物体识别的一小部分,但因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备受研究者重视,也得到同学们的青睐。希望同学们能从面孔识别这个主题上获得更多的启发,延伸到认知心理学的其它领域。
参考文献:Calvo, M. G., Gutiérrezgarcía, A., Avero, P., & Lundqvist, D. (2013).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judging genuine and fake smiles: Eye-movement patterns. Emotion, 13(4), 79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