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文章] 先天性面孔失认症如何感知自己与他人的面孔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单可秋
1 引言
在你的好友群体里是否会遇到这么一种人,他们总是记不清也分不清不同的人长成什么样子,也总会把一个人认成是另外一个人(尴尬)。但也许他们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在面孔识别方面真的存在一些障碍!本文会简要阐述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对于自己的脸和他人的脸是如何识别的,以及在识别过程中主要从脸部提取哪些有助于识别的信息。
前人在一项内隐匹配任务中发现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再识别自己的面部时可以做到又快又准这种情况被称为自我面孔优势(self-face advantage),无论面孔是正立呈现还是倒立呈现的,并且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对自己的右侧面部有一个感知的偏好(right perceptual bias)。
2 问题提出
在前人研究出的基础之上,本文的研究者想要探讨self-face advantage(SFA)与right perceptual bias(RPB)是否也存在于外显的任务中呢(自脸/他脸的辨别)?并且在先天性面孔失认症出现的SFA是否与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所特有的“扫描策略”有关呢?根据以上两个问题研究者预期:在外显任务中也存在SFA这种效应,但RPB与扫描策略有待用数据来验证。因此,该研究采用了Eyelink 1000来收集相关眼动数据探讨上述问题。
3 研究方法
被试被分为两组,一组为正常被试CG(13人),另一组为患有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CP(7人),眼动数据使用Eyelink 1000来收集。
实验过程如下:第一屏为一个中心注视点至少保持200ms,当被试的眼动聚焦于注视点并且误差小于0.5度时自动跳入下一屏,第二屏为正式的的刺激其中包括四种情况:正立自脸,倒立自脸,正立他脸,倒立他脸,并且要求被试按键来判断刺激是自脸还是他脸,按键完成后立即进入第三屏(空屏)其作用为消除视觉后效。实验共两个block每个block包含40 个trial,两个block之间被试有1分钟的休息时间,刺激的呈现顺序已经做过平衡处理
4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可分为两个方面:行为数据结果和眼动数据结果。
从行为结果看:两个组在判断自己的面部时要比判断他人的面部快正确率也高,再判断正立图片时正确率和反应时也相应地高于快于倒立呈现的图片。
从眼动结果看:在总扫描时间和平均注视次数方面CP都大于CG,但在平均注视时长和第一注视点时长方面CP却显著小于CG,通过以上眼动数据作者认为CP在探索面部刺激的方式与正常人相比是有区别的。
此外,倒置主效应在各个眼动指标上显著,对于倒置的面部刺激两组被试都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主试次数来完成认知。
面部同一性在总扫面时间和平均注视次数方面主效应显著,两组在识别自脸的用时短平均注视次数少。研究者认为通过眼动的数据也说明了自脸识别优势的存在。
在扫描分布方面:由下图可以看出再识别正立图片时CP与CG相比少扫视了红色的区域(鼻梁与鼻子)即脸部中央区域,脸部中央区域往往包含了重要的脸部信息,所以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CP在是识别人类面部时由于获取信息不够充足导致CP在认知面部刺激时存在缺陷的原因之一
总之,通过行为以及眼动数据可以看出SFA也存在于外显任务中。并且CP与CG相比表现出不同的眼动模式。然而,通过扫描分布无法看出CP在外显任务中存在右脸感知偏好。
5 讨论
在讨论中研究者主要谈及四点
一.CP患者对于人脸识别的缺陷可能是由于没有充足且有效的提取面部信息所导致而与扫描的策略无直接关系。
二.SFA这种效应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在生活中过多的向自己暴露了自己如:照镜子,自拍等行为
三.由于被试全部为女性,SFA于扫描策略在性别方面是否会存在差异呢?这有待研究!
四.眼动仪只追踪了单眼(右眼),如果追踪双眼时候会在扫描分布上有什么不同于本研究的结果呢?
参考文献
Daini,R., Malaspina,M., Albonico,A.,Lao,J.,& Caldara,R.(2018).Mapping Self-Face Recognition Strategies in Congenital Prosopagnosia. Neuropsychology, 32, 1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