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线荷兰:访学遇疫情,他的学问“勇猛精进”

大交通 大交通 2020-08-2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约 3200 

预计阅读时间 10 分钟

 “天气真好,阳光满屋。疫情之下,自3月13日停课已逾20天,几乎未与一人谋面,却从未感孤独,亦无干扰,自由自在,安心读书,怡然自得。内心平静从容,学问勇猛精进,真是另外一番真滋味。"


—— 高星林日记节选



远程连线:高星林

近日,我们远程连线交通运输部公派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高星林,他也是现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全程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工作。目前,他已在荷兰访问110余天。


高星林部分学习计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于3月13日停课。在自我隔离的几十天里,高星林高度自律,将生活管理得有条不紊。他每天在房间潜心学习、钻研学术的同时,还发起了由40余位博士组成的跨专业学者团队,不定期组织线上会议,与大家讨论研究“如何做好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等话题。


4月18日北京时间20时,高星林组织首次线上研讨会,有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荷兰、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瑞士、西班牙、新西兰等全球42所高校和9家海内外企业,超过150位教授、学者和博士生报名参加。未来还将不定期举行多次线上研讨会。


安心访学,共抗疫情。高星林表示,云分享系列研讨会将与大家围绕中国超级工程实践需求,共同探讨如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以及确保超级工程的成功之道。


高星林向记者展示日程计划本。


截至4月17日,高星林已完成荷兰社会创新力观察报告初稿约2万余字、撰写日记24万余字,并牵头与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何清华教授团队完成3本书翻译初稿800余页。


译文:

高星林的导师Marcel Hertogh教授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星林很快适应了新环境,他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并主动研究了我们自己大学的出版物,还为此撰写读书笔记。他(负责)将著作翻译成中文,有着重要意义。令人钦佩的是,他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其他大学之间建立了学者联络,目前我们正在为此制定研究计划。简言之,我非常认可他!Marcel Hertogh 博士,教授”。


(网友供图)


中国驻荷兰大使馆为留学生发放“健康包”,附带的纸条上写着:“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有网友感慨,短短十个字,说的就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高星林在疫情初期就多次受到交通运输部、单位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关心,近日他也收到了祖国的“健康包”。在采访过程中,他多次表示很感动,感谢祖国,感谢大家的惦念。


每天早晨,高星林都会拍下窗外的风景,记录荷兰的春夏秋冬和万物荣枯。


每天中午,高星林都会做好防护,去楼下锻炼身体。保持好心态,保证好身体,是战胜这场疫情的第一步。


高星林拍摄的荷兰风景。


散步路上,高星林看到荷兰的春日美景,不禁感叹:“也许这就是林徽因笔下的‘最美人间四月天’吧。” 


高星林作为交通运输部选派PIARC国际路联的中国专家,赴巴黎参加年度工作启动会。   


高星林说:“一定要利用好在荷兰访学的每一天。不忘留学初心,牢记报国使命!” 


近日,高星林的文章刊登于

本报4月12日3版 

原文如下


荷兰 以创新力为轮


□ 高星林


在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荷兰排名世界第四。笔者在荷兰访学,发现这里的确创新力十足,且在交通运输方面尤为明显。


船行四海

荷兰创新力的形成可以从历史和地理中寻出端倪。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四分之一的本土面积低于海平面,素有“低地之国”之称,所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16世纪前,荷兰是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1648年5月15日,西班牙正式承认其独立,并由7个省份联合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民主、分权的现代化国家。从此,荷兰进入黄金时代,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


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是荷兰两大著名城市。阿姆斯特丹位于艾瑟尔湖西南、英吉利海峡的东岸,由于阿姆斯特尔河从市内流过,使其成为欧洲内陆水运的交汇点。鹿特丹位于两条通航大河——莱茵河和马斯河的入海口,是濒海的绝佳位置。


在自然地理环境和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17世纪的荷兰以商业称雄。为了发展海上贸易,荷兰力兴航运和造船业。其造船工艺先进、成本低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凭借先进的船只,荷兰人的足迹遍布世界。


梁启超先生曾提出,民族的强盛,并不是靠绝对丰顺的天意,环境有些苛酷,才真算得玉汝于成。在填海造地、治理水患等方面,荷兰经验丰富。此外,有限的资源,也激发了荷兰人的创造力,如今的鹿特丹港大部分已实现自动化,成为世界最智慧的港口之一。


历史和地理的影响在荷兰人的性格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最终成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进而影响到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其创新的基础。


奇思妙想试验场

荷兰风车维护人员关闭大风车。     


开放的心态、鼓励批判性思维已经植根于这个民族的基因,成为其创新力的不竭动力源。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荷兰大学教育和实践结合相当紧密。TUD(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拥有欧洲规模最大的航空航天学系,并与荷兰国家航天实验室以及空军、航空公司紧密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PM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鹏飞谈到,TUD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学校拥有并管理着一个独立的应用于科研的小型核反应堆。巴基斯坦的“导弹之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曾在此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航天学院设计的卫星可以发射上天;学校还设有一个专门给学生实现各种奇思妙想的实验场所,这些试验成功后都会向市场转化,最终形成创新产品或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大学研究院制度极大提升了博士研究生教育及其研究水平,是荷兰创新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耕智能交通技术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


在与多位学者的谈话中,笔者了解到,有限的资源与恶劣的自然条件,要求荷兰人必须创新,应变求生存。这也使得荷兰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治水、智能交通以及高新科技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荷兰成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荷兰在车路协同及自动驾驶领域总体排名全球领先。


荷兰国土小,人口密度大,交通繁忙,因此十分注意提升交通管理的效率与安全水平。从2005年起,在荷兰国家应用科学院的组织下,荷兰研发出新一代智能交通技术,在一条开放的高速公路上建设了新一代通信系统,连接基础设施、车辆及交通控制中心。这条高速公路边上,就是荷兰的汽车产业园,里面有实验室。这样就形成了实验室及开放道路监测验证的闭环,或称体验实验室,加快了技术与产业的落地过程。


探索沉管隧道“无人区”

高星林和TEC总裁考察荷兰盾构隧道(Rijnland route bored tunnel between A44 and A4 at Voorschoten close to Leiden)现场。    


谋划远、走得稳,慢速度、能坚持,这些荷兰人的特性由来已久。世界上第一条矩形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马斯河沉管隧道,就坐落在阿姆斯特丹,1942年由荷兰人设计建成。那时,参建人员完成了很多“无人区”的探索,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世界第一条矩形混凝土沉管隧道、欧洲第一条沉管隧道、世界第一条注砂基础的沉管隧道。


因为荷兰一批沉管隧道建造时间早,荷兰人积累了丰富的沉管隧道运营维护管理经验,进而使其在隧道运营维护标准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荷兰隧道安全标准被认为是世界最高的隧道安全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为港珠澳大桥提供了技术咨询服务,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风险控制、细节处理和品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总裁、沉管隧道专家汉斯·德维特也因此获得港珠澳大桥“十大建设功臣”荣誉称号,是唯一获奖的境外专家。


荷兰政府在顶层设计上也为支持创新做了许多规划。比如,在国内避免竞争,一个领域只交给一个单位,进而集中国家力量,瞄准国际竞争,在该领域长期深耕。这种方式在荷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据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的李英介绍,荷兰公司收购和合并/兼并现象非常普遍,为的就是加强竞争力。


1988年,在荷兰交通部的支持下,荷兰三家有隧道和地下工程经验的设计咨询公司组成永久联合体,成立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虽然三家公司在荷兰国内的隧道和地下工程中仍是竞争对手,但到国际上只用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名字对外,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视频制作 | 刘玢妤

版面责编 | 于淼 

微信编辑 | 刘玢妤

图片视频素材 | 高星林



中国交通报·采编中心

出品

点击这里,让更多人知道您“在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