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赞劳动者】“川妹子”的致富路

2017-06-01 兵团零距离

1995年,樊晓英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新疆,来到兵团,来到二师二十七团,在老一辈们开垦耕耘的这片土地上一干就是22多个春秋。22年来,她凭借着一腔热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支支青春交响曲。

樊晓英在大棚种植秋延晚菜。

刚开始,樊晓英在二十七团副业队务工,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2001年,她离开副业队,来到二师二十七团一连承包土地种植啤酒花。由于不懂技术,每年的收入都不容乐观。


很多时候,她也想放弃,但想到刚来新疆那会儿,打过芦苇、搬过砖,拾过棉花……再苦也没那时候艰难,她下定决心留下来。

樊晓英教雇工吾斯曼·小排塔如何管理大棚育苗。

2006年,好运降临到她身上。她成了贫困母亲“幸福工程”项目资助工程的受益者。就这样,樊晓英依靠5000元和小额贴息贷款建起3个蔬菜大棚。


育苗是个技术活儿,她不懂技术,团里组织大棚种植户到兄弟团场参观学习,她每次都认真听、仔细记,不懂就问。回来后,她一头扎进大棚,仔细观察、对比,从点种、催芽到浇水,她都亲力亲为,育苗的关键时期,全天24小时吃住在大棚里。

樊晓英察看大棚番茄长势情况。

2000年,她自主创业,建起一个小型苇板厂;2015年,她凭借近几年积累的丰富育苗和种植经验,建起了几座新棚。2016年,她共育苗8万盘,纯收入达到24万余元。


在团领导的帮助和鼓励下,樊晓英大胆创新,开始在自己的大棚发展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蔬菜种植。这样,她更忙了,忙着学习、向其他团场的同志取经。

端午佳节,樊晓英同雇工们一同在大棚内辛勤劳作。

看着樊晓英的大棚收益不错,同连的职工李达燕也动了心。可是,建大棚启动资金至少需要7万元。她向亲朋借来3万元,余下的钱没着落,他实在没办法,找到了樊晓英,樊晓英爽快的答应了。第一次育苗,一窍不通的李达燕看着日益萎黄的幼苗,手无足措。樊晓英得知后,放下自己大棚的活,手把手教她点种、施肥、控温。就这样,当年的一棚辣椒苗,李达燕有了不错的收益。


不仅仅是李达燕一家,职工刘玉琼家庭贫困,樊晓英就安排她在自己的苇板场打工,并管吃管住;职工蒋能兵没有一技之长,樊晓英经过市场调研后,鼓励他发展养殖业……(杨娟)


-End-

编辑:吴有乎  白京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