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十九大】新疆:大家好!这是我同甘共苦的兄弟@兵团

2017-10-09 兵团零距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85e92o8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满江红


词:静仁  曲:老虎

演唱:李旋


凯歌西进 挺边关

陌路新通

芨草黄 马蹄踏遍 丹心共融

谁言西出无故人

边疆处处有新朋

一腔血 铸剑化重犁 沃土丰


雪水曲

柽柳红

云雁鸣

锦裳浓

望天山南北

风动云涌


莫道山高路遥远

绝景重重在险峰

两代情

怀和谐静美

求大同


这首音乐作品《满江红》,是以新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和静县的沧桑巨变为缩影,用音乐作品的方式向老一辈兵团人饮风宿雪、屯垦戍边的伟大壮举致敬。



(资料图)


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200多万人的“特殊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图


点击视频,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898c4xew&width=500&height=375&auto=0美国卫星在沙漠中发现一个“人造绿洲” 



兵团最早的开发地石河子市


屯垦,自古即有之。中央政府对西域的屯垦,始于汉代,但多为“一代而终”。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从一开始,就走出了这种历史的阴影。


60多年来,兵团始终奉行着不与民争利的信条,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修水利,治沙治碱,植树造林,先后治理和参与治理了新疆的数十条河流,修建水库近百座,将亘古戈壁荒原变成万亩粮田,建成了一个个田连阡陌、渠系纵横、林带成网的绿洲生态体系。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颗人造卫星在古尔班通古特灰黄的沙漠中发现了一个绿色的半岛。联合国派出17人的考察团实地考察后,不觉惊叹!这是兵团八师一五O团的职工将沙漠逼退60公里而形成的一片人造绿洲!



上世纪70年代兵团人工挖渠引水灌溉

如今,新疆每三亩半耕地中就有一亩是兵团人开垦的。兵团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和畜产品生产基地。


新疆刚解放时没有工业,为了兴办工业,兵团人节衣缩食,棉衣换成单衣,两套服装减成一套,甚至省去衣领、口袋,还捐出了1500万元的转业费,自力更生,生产出了新疆的第一支纱、第一块糖、第一根钢锭,为新疆的现代化工业行了奠基礼。之后,兵团又两次将已经建成的42家大型骨干企业无偿移交给了地方政府。


60多年过去,如今的兵团有14个师、176个团场,是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的一支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团场职工坚持积肥改良土壤

石河子:200人的村落成为现代化城市 

历史上的石河子,在新中国初建时,只是绥来县(今玛纳斯县)一个偏僻的村落,人口不过200人,惟一的工业是一家铁匠铺。


1950年夏,王震、陶峙岳、张仲瀚等将军来到玛纳斯河流域,为即将筹建的军垦新城选址。王震将军独具慧眼,将新城城址选在了石河子。走出战争硝烟的军人们,用自制的三角架和水平仪,从选址、设计给石河子划出了第一条中轴线,拉开了石河子建城的序幕。


石河子世纪广场

60多年岁月蹉跎,三代军垦人的心血凝聚而成的石河子市,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典范。在这片土地上,军垦人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创造了许多奇迹:

  • 第一次在被视为植棉禁区的北纬44度的玛纳斯河流域植棉成功,使之成为目前新疆的支柱产业;

  • 第一次在新疆种植甜菜成功,奠基了新疆的制糖业;

  • 第一次在新疆大面积试验地膜栽培技术成功,在全国掀起了增产增效的“白色革命”;

  • 第一次在新疆培养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成功,从此,中国羊毛可与澳毛媲美。

在新疆,石河子成了新品种、新科技、新成果的培育和发源地之—。



石河子风光

戍边屯垦两不误


第一兵团某部在洮河上架桥

屯垦戍边这一组织形式,使得兵团职工群众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吃军粮、不拿军饷、永不转业的战斗队。他们长期生活在边疆,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能够在复杂的斗争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理有节、针锋相对,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和打击力量。



进疆部队就地专业



附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史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的地理、历史背景下成立的。


1952年,部队掀起学文化高潮。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当地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贫苦不堪。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1950年1月,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当年实现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1953年,新疆军区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两个部分,其中生产部队建有军垦农牧团场43个,拥有耕地77.26千公顷。同时还兴办工业、交通、建筑、商业企业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为之后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奠定了基础。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兵团由此开始正规化国营农牧团场的建设,由原军队自给性生产转为企业化生产,并正式纳入国家计划。当时,兵团总人口17.55万。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从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1962年,新疆伊犁、塔城地区先后发生了边民越境事件。根据国家部署,兵团调遣了1.7万余名干部、职工奔赴当地维护社会治安,施行代耕、代牧、代管,并迅速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了纵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这对于稳定新疆、维护国家边防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善了国家西北边防的战略态势。到1966年底,兵团总人口达到148.54万,拥有农牧团场158个。



部队普及速成识字法教学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受到严重破坏。1975年3月,兵团建制被撤销,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主管全疆国营农牧团场的业务工作。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兵团建制,名称由原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开始了二次创业。30多年时间里,兵团对国有农牧场进行了大包干责任制、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等方面的改革,兴办工业,建设城镇,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阶段。


60年来,兵团以屯垦戍边为使命,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开荒造田,建成了一个个农牧团场,逐步建立起涵盖食品加工、轻工纺织、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体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3年底,兵团下辖14个师,176个团,辖区面积7.06万平方公里,耕地1244.77千公顷,总人口270.14万,占新疆总人口的11.9%。

向兵团人致敬!!!


推荐阅读

【喜迎十九大】了不起的图木舒克市,让我们分分钟爱上你


【喜迎十九大】奇迹!从荒凉戈壁走出来的五彩兵团

投稿方式:bthuyang@aliyun.com


来源 | 胡杨网  新疆我的家

 编辑 | 宋春晓  责任编辑 | 侯万里  蒋龙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