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敢叫荒漠变新颜!海外华文媒体为绿色八师点赞(附视频)

2017-11-08 兵团零距离


“铭记前辈屯垦志,召唤后人颂党恩,兵团儿女多豪迈,敢叫荒漠变新颜。”在八师一五〇团驼铃梦坡景区,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一行在党旗下吟诵着《中华魂》,这首诗也是八师一代代军垦战士屯垦戍边、改善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一五〇团的驼铃梦坡景区。


驼铃梦坡初冬景色。


登高远望,连绵起伏的沙丘遍布着“梭梭”“红柳”,如同“战士”坚守着固沙治沙的使命。驼铃梦坡是北疆地区最大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坐落于石河子市北端,深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70多公里。“无中生有”是兵团人治沙的本领,一棵棵红柳、沙拐枣在他们的种植下大面积存活。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这片沙漠荒丘变成了“金山银山”,2016年驼铃梦坡景区接待游客数量30余万人次,实现三产服务业增收1亿元,带动了一五〇团餐饮服务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我第一次看到沙漠,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感慨、感动,兵团人在沙漠里建绿洲、建景区,我很佩服他们,为他们点赞!”匈牙利《联合报》总编辑助理王萌萌说。


一五〇团的防护林。


如果说驼铃梦坡是治沙固沙的范本,那么一五〇团三北防护林就是防沙治沙史上的一个奇迹。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卫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惊奇地发现了一片神奇的绿洲,为此联合国组织7个国家的治沙专家来到一五〇团,寻访这片人造绿洲,考察团认为该团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五〇团的护林员马晓华向采访团讲述护林故事。


创造沙海奇迹的就是一代代兵团儿女。45岁的马晓华是一五〇团的护林员,1995年从部队转业后原本可以在棉花加工厂工作,但身为护林员的父亲希望他能接过护林的传送棒,马晓华考虑之下决定子承父业,一干就是22年。马晓华管护的防风基干林达七八百亩地,平常的工作就是灌溉、修枝、打药、补苗、管护树木,记者看到他的手上贴着三个创可贴,他说被树杈刮伤是常有之事。“当好护林员是父亲的嘱托,也是我的责任。”马晓华说。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副总编孙雨梅听了马晓华和父亲护林的故事被打动了,她说:“我一定好好报道他们父子的事迹,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兵团。”

一五〇团筑起的大型防风阻沙基干林。


经过几代军垦人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五〇团基干林构筑起了以林为主、林灌结合的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固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人居绿化防护林为主的四级生态防护“绿色屏障”。“前几年风沙大,栽上树以后,沙尘天气少多了。”一五〇团林业站站长李大德对采访团的记者说。


石河子市城区绿意盎然。


2017年,八师石河子市党委提出“大绿大美”石河子的发展理念,举全师之力建设生态绿网体系。同时,以绿网为龙头,加快推进水网、路网、绿网、城网“四网融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并向团场延伸拓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石城儿女筑起的四级生态防护绿色屏障保护了35万亩的绿洲,为石河子打造了一张靓丽的绿色名片。


延伸阅读

海外华文媒体:讲好兵团故事 做兵团精神的传播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027ze2o8&width=500&height=375&auto=0

11月7日,来自美国、智利、爱尔兰、希腊等国家的18家媒体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走进兵团”采访活动。有人说“一次兵团行,一生兵团情”,还有人说终于揭开了兵团的神秘面纱,收获了无数次感动和美好的记忆。今天是第18个记者节,海外华文媒体的“大咖”们在告别兵团之际,也深情地向兵团表白,他们承诺要做兵团精神的传播者,用手中的笔向世界介绍兵团、宣传兵团。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副总编任雪冬:

13年前我曾去过新疆的喀什巴楚县,之后,我对新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次来到兵团,我对兵团有了深入的了解,我被兵团精神打动了。回到国外我一定把在兵团的所见所闻报道出来。我觉得兵团人有一种胡杨精神,“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我要把兵团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传到海外,让所有海外华人和外国朋友了解我们兵团人。采访路途中,我作了一首诗,献给我们的兵团。“雄师十万过险关,千里征程热血还。挥戈西北战戈壁,改天换地建家园。戍边永垂将军史,更有英灵代代传。喜看瓜果麦浪香,唯我英雄在兵团!”



智利南美新闻网执行总编王雪琰: 

以前我对兵团的概念仅限于知道“兵团”这两个字,走访了十二师、十师等兵团的四个师以后,我对兵团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尤其是北屯市的得仁山、十二师的天润奶啤,还有八师的护林员马晓华等都触动了我。兵团人非常乐观豁达,他们身上的精气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播。



加拿大《七天》周刊董事长尹灵:

通过几天对兵团的走访,我被兵团几代人屯垦戍边、保家卫国、守护一方热土的精神所感动。我会做一个“走进兵团”的系列报道,向不了解兵团的华侨、外国友人揭开兵团的神秘面纱,弘扬兵团精神。希望兵团人将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为兵团人点赞!



匈牙利《联合报》总编辑助理王萌萌:

来到这儿以后,我发现兵团和想象中是不一样的。这里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和活力。我看到的兵团城市都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无论是企业还是农业,兵团都已经取得了一些前瞻性的设施和技术,每当听到有人说:“我是兵二代、兵三代”时,我能感受到兵团人的自豪感,这一点特别打动我,我相信兵团会发展得更好。



意大利《华人街报》总编辑王卫平:

这几天的采访让我内心充满了敬意。了解兵团的历史和现状,让我深切感受到兵团精神的难能可贵,老一辈军垦人和后代子孙在一片荒滩上建设家园,特别了不起,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学习。我能够做的就是拿起相机、用手中的笔把真实的兵团宣传出去,尽我所能向身边的朋友、国外的朋友介绍兵团,传播兵团精神。

推荐阅读

【聚焦】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首府后花园” 六师五家渠市


【聚焦】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兵团”之十师北屯篇:感受“老有所养 幼有所育”

投稿方式:bthuyang@aliyun.com


作者 | 李丹丹

编辑 | 宋春晓

责任编辑 | 蒋龙珍

审核 | 侯万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