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蔬菜大棚变迁,幸福指数提升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年少时期,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在塑料大棚中度过。因此,我对大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而大棚的变迁也见证了40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我在十师一八八团二连长大。那时,父亲刘广彦是连队农业技术员。一次,听收音机时,父亲无意听到北京某地为蔬菜“春提早”,采用塑料大棚进行种植喜获成功的消息后兴奋不已。他思量着,既然北京可以,地处大西北的北屯也一定可以!激动之余,他决定尝试。于是父亲和另一位同事商量,两人一拍即和。


他们的想法得到连队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增派一名职工协助配合,实验小组就这样成立了。他们克服高寒、没经验、缺资金、土地贫瘠、盐碱大等不利因素,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只为让西北边陲连队职工们在5月中旬吃上新鲜蔬菜。


大棚里爬满藤架的大丝瓜。


从搭建塑料大棚、砌煤炉火墙到制作棚顶保温的棉被等,无不是靠自力更生完成。经过反复摸索,1978年5月22日那天,连队职工吃上了鲜黄瓜,之后西红柿、辣子和茄子又陆续种植成功。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我们把成筐成袋的黄瓜、西红柿放在牛车上,运到距连队十几公里外的北屯卖菜的情景。


上个世纪70年代末,高寒地区采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我的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怀着坚定的信念,用知识、汗水和心血在阿勒泰地区率先种植大棚蔬菜并获得成功,他们也为此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个人”荣誉。

刘广彦

荣誉累累



时间虽渐行渐远,但还是难忘年少时放学后直奔大棚的情景:运肥、拔草、摘菜、吃清甜的黄瓜和西红柿,那种幸福的滋味至今萦绕在心田。



进入21世纪,塑料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如今的大棚走向了智能化、电气化、信息化,大棚不仅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还可以发展观光旅游餐饮业。从过去多人管理一座棚,到在一人管理多座棚。塑料大棚丰富了餐桌、带动了就业,成为职工大显身手的舞台。


大棚内景。


自兴边富民工程启动以来,连队职工可以承包大棚种植,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7月11日,中央媒体“兴边富民行动万里行”活动采访团,来到一八三团龙疆设施农业基地进行采访。


走进大棚基地,道路两旁的蔬菜大棚内半遮半掩的黄瓜、硕大的辣椒、翠绿的青菜、渐熟的西红柿,宛如一幅美景。品尝大棚内生产的绿色无公害西瓜、西红柿和黄瓜,令远到而来的客人赞不绝口。而且该团塑料大棚采用高寒、高纬度、高效节能集成技术,解决了上百名职工就业,对实现“少数人种规模田,多数人种效益园”的发展目标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大棚全景。

忆往昔看今朝

感慨社会的进步

感恩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


作者:刘新慧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顺口溜,道出团场路之变

 

我与改革共成长 | 碱水→甜水,向十连老水塔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