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40人 | 拉住健康手,跟着快乐走

何长涓 刘哲 兵团零距离 2022-03-30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天蓝蓝,

草绿绿,

我在五家渠等着你。

郁金香花开最芬芳,

青格达湖水也醉你。


爱深深,

情依依,

我在五家渠等着你……


这首赵梅筠自己填词、演唱的《我在五家渠等着你》让很多人向往、憧憬五家渠。


赵梅筠,六师准噶尔时报编辑部主任,1951年出生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她的梦想始终很简单:拉住健康手,跟着快乐走;真心待朋友,小曲不离口。


2017年3月,赵梅筠(中)与五家渠皮革厂学校初八四界毕业生留影。


知青



一碗生活的陈酿


1969年3月6日上午,一辆轮式拖拉机带着尘土带着不成调的“突突突”声,将赵梅筠和她的两个姐妹被拉到了六师枣园农场(现一O五团)六连后“卸下”她们,就绝尘而去。望着眼前一片被白雪覆盖的茫茫戈壁,姑娘们傻眼了。连队在哪里呢?定睛一看,才发现两百米开外的地方有烟囱从地下冒烟,她们猜那一定是未曾见过的地窝子。三人相互看了一眼,就这样开始了三年的知青生活。


当时的六连只有三个大田班,总人数不超过三百,最高建筑是两间分别兼作办公室和食堂的半地窝子。地窝子建筑群和外界唯一联系是一部摇把子电话,最先进的文化设施要属一个架在老榆树上的有线喇叭。


住地窝子、撒粪、抬把装粪,成了赵梅筠人生的第一课。


一个月后,赵梅筠接受了“插标杆”任务,是在黑暗的旷野里提着马灯,站在白天用石灰点了标志的地方,给开毛渠的拖拉机当航标灯。她独自站在被夜色笼罩的茫茫戈壁,在拖拉机调头把黑夜抛给她时,为了战胜恐惧她大声唱歌。在马灯的陪伴下,她终于熬到了天亮,马灯熄灭了, 她的嗓子也哑了,但奇怪的是那夜的她并没有哭。“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一夜成了我标榜自己胆大勇敢的硬指标。”赵梅筠笑着说。


环境让赵梅筠坚强、独立,也让她时刻感受着温暖。


一次掰苞米(玉米),每人分了几行,苞米长得高,赵梅筠低着头只顾掰并没注意时间。下班回单位吃饭,大伙儿才发现她没有来,班长借了自行车来找她,跟着班长走出玉米地后她才发现月亮都老高了。班长说:这么晚你一个丫头在地里,也不害怕狼把你吃掉。一听这话,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就哭了。回连队后,她发现大家都在等她一起吃饭。这样的温暖,整整包围着她三年。


如今,看着农业、畜牧业发展迅速,道路宽敞、火树银花的一〇五团,赵梅筠说,知青生活中有苦涩、有酸楚、有无奈,但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回忆,过去经历的都是生活给你的馈赠。“从地窝子爬出来以后,什么样的日子我都能应付。”


2018年7月13日,赵梅筠在市向阳路社区为孩子们讲课后,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教师



一架生活的云梯


二师造纸厂位于博斯腾湖和孔雀河连接的出水口,1974年,23岁的赵梅筠成了孔雀河畔造纸厂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离学校最近的小镇塔什店还有五公里,不到100米处就是沙漠。在这里,赵梅筠度过了8年的时间。


站在讲台上的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其实我中学时期的理想是当记者或者律师,没想到时代选择我当了一名教师,我也乐在其中。”赵梅筠说,有学生一直保留着赵梅筠批改过的作文本,密密麻麻的批语几乎超过了作文本身。


1981年,因父亲身体不好,作为家里的老大,赵梅筠从二师调动到五家渠皮革厂子校工作。


在皮革厂学校,为了给学生刻印教学材料,赵梅筠深夜翻校门到办公室刻蜡版;一次讲少年中国说时,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跟着做动作;每年元旦,她都会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聆听新年钟声……


都是小事,却一直温暖着却她。


改革开放后,除了物质,精神生活也开始丰富。赵梅筠爱唱歌,经常半夜听电台偷学邓丽君的歌。有位上海知青老师拿来了一个砖块式的录音机,她一有时间就围着它学歌,学会了再教给学生……


“我从教18年,带给我的幸福和快乐让却让我回味甘甜、倍感温暖至今。”她说。  


兵团第五届老年运动会开幕式,赵梅筠(右)和徐鸿谦担任主持。


报人



一座人生的瞭望塔


1991年,刚好赶上《五家渠报》扩版,需要招录一名编辑,朋友向报社领导推荐了赵梅筠。“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四十岁才转行,连自己都没想到。”赵梅筠笑着说。


初来乍到的赵梅筠对采编合一的报人工作一无所知,每天仅仅是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入职第14天,总编找她谈话说:“推荐你的人都说你行,现在看来不适合,要是干不了就走人吧。”赵梅筠有些沮丧,但她不愿就此放弃。


赵梅筠记得第一次采访是六师表彰劳模大会。采访结束后,与她一起采访的记者走了。总编要求她就此会议独立写稿,1600字、整理8位劳模发言,第二天见报头条。虽然有些懵,但有详细的采访记录,那天她加班到第二天早晨6点才完成工作。后来,她才知道安排她与她一同采访的记者各自写稿,择优选用。没想到,她完成了任务,领导选中了她写的稿件。她说:“这得感谢18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功底。”


1993年2月10日,《五家渠报》更名为《准噶尔时报》, 并扩版为对开周一刊,在自治区率先使用电子激光照排设备,告别了“铅与火”的印刷历史。2005年6月,《准噶尔时报》建立了新闻采编办公自动化系统,又告别“纸与笔”的写稿历史,赵梅筠成了第一个完成电脑组版的编辑。15年,赵梅均见证了这一切。


新闻源于生活,因人而精彩。在赵梅筠心里,要做好一个媒体人,首先自己要热爱生活,要有点新闻理想。


赵梅筠在担任记者、编辑期间,多篇作品荣获自治区、兵团、中国企业报好新闻奖,曾荣获“中国企业报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退休



一个人生的新起点


2006年3月,赵梅筠在编辑部主任岗位上退休。退休后的她开始在社区担任音乐老师,12年来总共为社区居民教唱歌曲几百首;2014年社区老年大学开班,她后先在声乐班、合唱班、国学班带班,成为建校后是第一批受聘辅导老师;2016年底,成为六师五老讲师团成员,给几个社区的假期少儿班讲课,给5个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讲新闻写作培训课。还参加了六师《亮剑之师》系列丛书的编辑工作……


退休后的赵梅筠还爱上了博客、QQ、微信、K歌。她的QQ和UC的昵称都是“快乐老家”。赵梅筠还记得刚退休的那一年,她在QQ上与一个女孩聊天,女孩问她,“你今年有20岁吗?”她回道:“再过五年我就满3个20岁了。”


在她看来,退休是开始、起点。但仅自己快乐还不够,能把快乐带给大家才最幸福。


兵团第五届老年运动会开幕式,赵梅筠(右)和徐鸿谦担任主持。


2008年,五家渠市军垦南路社区举办以慰问离退休老同志为主题的迎春联谊会,赵梅筠担任联谊导演。连续几天,气温都在摄氏零下三十几度,到外面走一遭脸都能冻裂,可赵梅筠和同伴们来来往往、忙前忙后,乐此不疲。演出当天,几个朋友悄悄问她:“导演这台节目在外面至少要给几千元呢,你有多少报酬?” 她大笑:“报酬?一分钱没有,我们还倒贴了好多电话费呢! ”“那你图个啥啊?”“图自己高兴、大伙儿高兴呗,你看这些朋友,多高兴啊,他们高兴,我就开心,这就够了。”


退休后的赵梅筠一直都在学习、尝试新鲜事物,也用自己的方式将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说“岁月总会在脸上留下痕迹,保持心静如水,你就会永远快乐。”



记者手记:

每个人都有责任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


在采访赵梅筠时,我被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她在知青期间度过了女孩最美好的3个生日:18岁、19岁、20岁;3年的地窝子生活,让她学会了感恩、坚强、乐观、主动。


40岁才转行当媒体人,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而她从头学起,不怕失败,也不抱怨。她说,记者有责任和义务用笔触记录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做时代的传播者,此外还应有责任、有义务。


在朋友们眼中,她开朗率真、坦荡胸襟、真诚可爱,一身正能量。她用她的欢笑、正能量影响着更多的人。我们都应向她学习,做一个传递正能量的人。



来源:胡杨网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投稿方式的变化,背后是信息技术的飞跃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我入职的“老三件”退休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