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凭票购物到移动支付,是国家之兴,人民之幸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前几天母亲过生日,我提前在网上为母亲订了生日宴和蛋糕。下午,我们到饭店吃饭,半个小时左右,饭菜、蛋糕就上桌了。



饭后回家的路上,母亲好奇地问我:“你没点菜,服务员怎么就那么快上菜了,而且都是我喜欢的菜。吃完饭你也没付钱,是不是服务员忘记收钱了?”

   

我笑着说:“妈,你OUT了,现在吃饭在网上就能预定。出门也不用带钱包,用手机上的微信、支付宝就能支付。只要在订餐之前注明好几个人、什么时候去吃饭就好了。”


母亲露出羡慕的眼神对我说:“你们这一代人真是活在福窝里了。”


到家后,母亲拿出一个盒子,打开之后,我看到盒子里有很多“古董”:粮票、存折、一两分钱的纸币。



母亲打开了记忆匣子。她说,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粮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票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有人甚至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那个年代,大家出差、探亲、大学生去外地上学,都要带上一沓子粮票才能出门。后来,又有了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表票、缝纫机票等。总之,吃穿用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些票证。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时,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现金成为大家主要的支付方式,人们出门、购物、旅游都不忘随身携带钱包,日常储蓄出现了存折。


如果说票证是物质短缺的苦涩回忆,那么之后人们钱包里的各色“卡”“证”,则是拥有丰富商品和便利服务的小康标志。1985年,中国出现第一张磁条银行卡,大额现金交易的不方便性为现金到银行卡的支付过渡提供了契机,“一卡在手,行遍天下”是当时银行打出的最响亮的广告语。


二十一世纪初,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同时起步,人们出门在外只需带上银行卡。这时,钱包终于可以“瘦身”了,结账时不需要再数着大把零钱,只需拿出银行卡,等待输入密码和签名就可以了。

   




随着移动通信、信息科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移动支付成为主流。出门在外只要带上手机,就可以在用它缴水费、电费、充值、转账、订车票、机票……移动支付遍布于各个行业。走在大街上,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随处可见,大到商场小到路边摊,二维码支付无处不在,消费者动动手指头就可以消费,方便快捷。



从支付方式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科技水平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变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满丽花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四师农科所实验室的变迁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我1990年的高考,几多不一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