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母亲当年的简单心愿,如今完成了吗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自1978年进疆那年起,我们家随着父亲的单位搬迁了数次。

 

什么时候住上真正的房子?什么时候能定居下来?成了母亲最大的心愿。



父亲是一个人先进疆的。1978年,我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带着我们姊妹来到新疆。



来新疆之前,父亲经常和母亲说他们那不用做饭,都吃食堂;他们那不用做衣服,都发工作服;他们那里副食品都是单位配发……父亲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铁路职工的美好生活。


在经历了火车、汽车、马车、步行的车马劳顿后,我们来到了南疆铁路沿线上一个叫“阿拉沟”的地方。

 

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母亲见到了父亲描绘的蓝图,心凉了半截。远远的,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高高低低的烟囱,一排排“干打垒”房子散落在山脚下。山光秃秃的,更是见不到商店和街道的影子。


“妈妈,这些房子怎么没窗户啊?”7岁的我很好奇,丝毫没有觉察母亲失落的心情。因为,这里有许多职工都住地窝子,房子的窗户都开在房顶上,晚上可以看到星星,当然也容易漏土漏雨雪。

 

在这之前,父亲住在集体宿舍里,申请的房子还没盖好。于是,我们一家4口和老乡家7口人挤在两间小屋里。


 

随后几年,我们随着父亲的单位在南疆铁路沿线上不停地搬家,从这个沟搬到那个沟,“干打垒”的房子住了一茬又一茬。1986年,父亲单位转产为建筑行业,承接了石河子热电厂的建设项目。

 

从偏远的山区来到城市,母亲别提多高兴。虽然房子是建在工地边上的临时简易房。房子后面是车来车往的乌伊公路,前面就是轰鸣嘈杂的建筑工地。看那,冷却塔、大烟囱在自己的手里一点点地拔高建起,大家是自豪的!因为这里可是石河子第一家热电厂!



随着热电厂建成投产,1988年单位搬到21小区定居下来,进疆10年的母亲终于圆了不再搬家的心愿。住房的条件也大大改善了,两间齐整的砖房,还有一个方方正正的院子。父亲又在院子里砌了一间房,母亲搬进两台缝纫机和一台锁边机。心灵手巧的母亲开了一家裁缝店,这样既能照顾我们又能赚钱。



在外人眼里,一个人的裁缝店是那么微不足道,而这个不起眼的家庭小作坊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母亲用自己辛勤的劳动,给我们提供了相对好的学习环境,也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

 

1995年,单位集资建房,我们在邻居的羡慕中率先搬进了楼房,这是在一片平房中“鹤立鸡群”的第一栋楼房。搬入楼房后,两个妹妹也先后考上了大学。


时光荏苒,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当年那栋我妈引以为豪的楼房已渐渐落伍了。2008年,我们姊妹3人给父母亲的房子重新装修,铺上木地板,贴上墙纸,安装了空调和热水器。母亲嘴里嚷嚷着乱花钱,其实心里美着呢!今年5月,趁着两位老人身体硬朗,我带着他们坐飞机回了趟老家。

 

从1978年到2018年,弹指一挥间,父亲带着我们到新疆已40年了。我们从南疆到北疆,从荒凉的大山深处到美丽的军垦绿洲,那一路兜兜转转的数次搬迁见证了家中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也是这个变革时代的一个缩影。



因为房子低矮,夜里下山的牦牛啃食屋顶的芦草把我们惊醒;因为没有通电,背书打瞌睡的我被煤油灯,烧着了头发……随着岁月的洗礼,那些曾经以为的苦难成了记忆中难忘的片段,在岁月的长河里如星星般闪烁。



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今,再回想起母亲的简单心愿,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最朴素、最真实的向往呢?



作者:徐婷婷


编辑 / 甘琦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漫画 | 兵团人的住房变化简史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沙漠边上的兵团小镇,荷花也能这样红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胡杨网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站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