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通讯方式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上世纪80年代,一周里总有那么两三天,在黄昏时分,在学生放学或者田间劳作的职工收工到家的时候,连部的广播里就会传来一串带着杂音的名字。这时,走在路上的行人会驻足静听,聊天的人会停止说话、做饭的小媳妇大婶子会走出厨房,正在玩耍的我们则强迫自己收住手脚关住话匣子,伸长脖子听广播里是否有自己家长的名字。这是连队里通过广播宣读来信名单。想起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时,从宁夏老家寄来的信件一般都得半个月左右才能收到。回信后,接到下封信件最快也两个月以后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兄弟姐妹陆续走出新疆出去读书。他们也经常与家里互通信件。但除了寒暑假期间,信件大多会直接邮寄到我所在的学校。因为学校就在营部,要比连队提前一两天收到信件。


上世纪90年代末,兄姐们陆续大学毕业,回到离家不算远的城市工作,周末就可以乘车回家。这个时候,固定电话已经逐渐普及,BP机也风靡一时。谁家安装座机或者出门在外的儿女腰间挂传呼机是面上忒有光的一件事。因为我们老家有亲人,也为了我们与家里联系方便,父母最终在1999年夏天咬牙花了1800元安装了电话。从此,我们家的信件沟通模式逐渐成为一段尘封的往事。


固定电话

IC磁卡电话


2000年,家中最小的我去了离家200公里的新疆大学读书。当时,不但校园里安装了多个IC磁卡电话机,每个宿舍也都安装了电话。购买专用电话卡就可以拨打电话,而接电话就更加容易了,无论外线还是内线都可直接打进来。有了电话,千里传音不再是古书传说。


还未等我4年大学毕业,新兴的便携式手机业务蓬勃发展。不用在家等待,也不用第三方的呼叫留言,只要手机有电有信号,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打电话。


2003年秋天,大四伊始,我买了一部诺基亚黑白屏手机。后来的十年间,手机的色彩和分辨率越来越高;屏幕也越来越大,手机外观越设计越精巧越人性化,内存和使用功能越来越强大。



如今,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或者超过了传统电话、电脑、手表……手机智能化了,相应的软件也飞速发展。以前在电脑上安装的办公软件、聊天软件、购物App、支付宝......都被一一搬到了手机上,一部手机在握,就有可能行走天下无阻。而微信也像水和空气一样迅速渗透、普及到大家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上的各个群体之间相互联系,也从手机联系逐渐发展到微信语音、语音通话、视频通话。而传统的信件逐渐转变成电子邮件。收发电子邮件在分分秒秒的瞬间就可实现,不用再等待十天半月,生活多姿多彩起来。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通讯方式的变迁,真可谓是“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多年前,我这个和改革开放同龄的人哪能想得今日的发展景象。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强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作者:杨登莲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一条长凳引发的回忆

 

我与改革共成长 | 看!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如何华丽变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胡杨网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站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