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党员张永进的“多样”人生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张永进是十四师一牧场的老熟人,他的大半辈子都和这里有关。


在这里他放过牧、站过岗;在连队担任过兽医、卫生员、会计、连长、指导员;在场机关担任过民政、组织、工会、统战、信访、政法办干事、科长、主任、书记。


中等个头,肤色黝黑,双眼炯炯有神的张永进,看上去和草原上的牧民没什么两样。


然而张永进真的又很“多样”,他可以是个兽医,又是个“人医”,还是个“土法官”,不管是哪种身份,对张永进而言,只是一句话——

“只要在岗一天,就要尽全力做好工作,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诺言。”张永进说。


多学本事服务群众

1969年,张永进被选送到牧场场部学习兽医。


因为连队缺少卫生员,1970年,张永进又被派到牧场医院学习护理。先后做了一年的病房护士和一年手术室护士。他白天当护士,晚上学文化。1973年,他又被安排当了一年妇产科医生。


1974年,张永进正式到牧业二连当了卫生员。后来,他自学获得医疗专业大专文凭和执业医师证。


张永进(左)和牧场群众在一起。

在二连,张永进一干就是26年。连队干部人少,他经常身兼数职。牲口病了,他是兽医;人病了,他是“人医”(当地群众对医生的称呼)。


在一牧场,光张永进接生的孩子,就有200多个,没有出过一次事故。“多学本事,才能为群众服务,群众才需要你。”张永进经常对同事们说。


1975年的一天,在连队巡诊的张永进经过卡依木家时,看到女主人挺着大肚子还在干家务活。


“你快生了,怎么没人照顾?”经过询问,张永进得知卡依木每日早出晚归在外放羊,无法照顾妻子。


张永进就主动照顾起了卡依木的爱人,每日给她烧火做饭、收拾家务。临产在即,张永进亲自为她接生,在孩子麦麦努尔·卡依木诞生后,张永进又照顾了5天,确定母子无恙后才离开。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张永进这位马背上的“全能医生”,共诊治各族干部职工群众2000余人次,挽救了56人的生命。


“土法官”自有能耐 


从1989年担任连长开始,张永进就全力、不断调解草场纠纷、邻里家庭矛盾、财产问题等。


因为张永进心里总是装着牧工,牧工们喜欢张永进,愿意跟他打交道,产生纠纷的时候,张永进说的话大家总能听进去。


有一次,两头牛闯进种植户刘永贵家的菜地大吃特吃,为了找到牛的主人解决问题,刘永贵便把牛养了起来。养了这牛一年后,牛的主人阿热夏提·玉素普江才不紧不慢寻上门来。


刘永贵要阿热夏提·玉素普江赔偿菜地损失加上两头牛一年的饲养费1万元,阿热夏提·玉素普江觉得开价太高。两人僵持不下,便请来了张永进。


张永进走访附近的牧工、居民,多方打听得知,阿热夏提·玉素普江的牛确实吃了不少刘永贵地里的菜,但当时刘永贵地里种的是苜蓿,并不是多么昂贵的作物。


当着两人的面,张永进按照苜蓿的时价和刘永贵的菜地面积,草料均价以及一头牛的一年食量,计算出阿热夏提·玉素普江应赔偿刘永贵3000元。


有理有据,阿热夏提·玉素普江和刘永贵达成了共识。


张永进给群众上党课。

在2015年退休前,张永进前后解决兵地草场纠纷600余次,调解民事纠纷400余次。2015年1月,本应退休的张永进被当地职工群众含泪挽留,又被场党委返聘为政法委书记助理。


前赴后继的“张永进”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谁家有困难都喜欢找张永进解决,哪里有纠纷都请张永进出面协调。张永进在一牧场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说他是这里的“土法官”毫不为过。


受到影响,女儿张敏成长为和田县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


张敏说,小时候耳濡目染的父亲调节纠纷时用过的“土办法”在她处理案件时居然也同样适用。


张敏还记得,父亲张永进每次回到一牧场,总有一大群牧工围在他身边唠家常,请他到家里吃饭、烤肉,或者再塞给他自家种的核桃……

现在父亲已经退休,作为子女,张敏说会继续沿着老一辈走过的路继续奋斗。


“父亲作为一名老党员,特别讲奉献。他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草场上和牧工家里,在家的时间非常少。”张敏说,“我会带着他的‘初心’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为维护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女儿,还有很多年轻后生。

张永进和麦麦提艾力·如则麦麦提。

1990年,麦麦提艾力·如则麦麦提在张永进的接生下出生。现在,29岁的麦麦提艾力·如则麦麦提是一牧场二连的党支部书记。


“我小时就听了很多张连长的故事,当时觉得他好厉害,就想成为他那样的好干部、党员。”麦麦提艾力·如则麦麦提说,他要把张连长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一牧场的发展作贡献。


年岁不饶人。2017年被返聘的张永进终于退休了,他说奋斗的舞台该让年轻人们去唱主角。


“我相信有多少‘张永进’退下了,就会有多少个‘张永进’起来的。”望着远方的牧场,张永进说。


乡亲们为张永进送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胡杨网记者马勇玲)

来源:胡杨网


编辑 / 杨永霞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边疆党旗红 | 党员努尔江的“初心”

 

边疆党旗红 | 昆仑山上的坚守


投稿邮箱:bthuyang@aliyun.com

投稿热线:0991-2680757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