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听 | 穿衣戴帽看场合


穿衣戴帽看场合


为什么正月初五,按中国的传统风俗,叫“破五”?中国人过年时为什么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呢,还有哪些风俗和忌讳?这些风俗有什么来历?


刘一达老师结合生活实际,介绍具现实意义的中国人的老礼儿,比如请客吃饭的礼仪,聚餐时的座次、称呼的礼节,见面问好、穿衣戴帽、送礼的礼节等,讲述礼节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这些礼节和文化内涵,不仅可以避免日常生活交往中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穿衣戴帽看场合

我们平时说的礼仪的“仪”,实际上指的就是仪容仪表。说白喽,就是穿衣戴帽。


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穿衣戴帽不仅是文明礼仪和习俗,也是文化。这里的学问深了。


咱们的老祖宗对穿衣戴帽的讲究大啦。古人穿衣分头衣、上衣、下衣、足衣。“头衣”就是帽子。因为帽子这个词儿是汉代以后才有的,所以先秦以前,把帽子叫“头衣”。


那会儿的“头衣”又叫“元服”,“元”指人的脑袋。有部古书叫《仪礼·士冠礼》,专门对人们该戴什么“头衣”做了说明。


古代人的“头衣”分为冠、冕、弁、帻四种,前三种是当官的戴的,帻是老百姓戴的,等级分明,不能乱戴。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穿衣的讲究更多了。《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衣裳这个词有解:衣,专指上衣;裳,专指下衣,也就是裤子、裙子。


古人对穿什么式样、什么颜色的衣裳,都有严格的规定。说起来,裤子还是咱中国人发明的呢。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战国以前,汉人穿的“下衣”是“蔽膝”与“邪幅”。“蔽膝”就是盖住膝盖,有点儿像现在的围裙;“邪幅”则如同现在的裹腿。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提倡穿“胡服”。“胡”指北方的少数民族。正是这位国君实行服装改革,这才有了裤子。当时的赵国大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也包括今天北京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不但对穿衣戴帽的规格、款式、颜色有规定,连衣裳的质料也有说法。当官的、有钱的人才能穿绫罗绸缎。一般老百姓只能穿粗布衣裳,所以,老百姓也被称为“布衣”。





信息来源:央广新闻

编       辑:唐   瑜

责       编:甘   琦


更多精彩阅读

今年清明节、劳动节怎么休息?定了!

为了健康,倡导分餐!

哪些医务人员算“一线”?补助按什么标准发?国家都明确了!

乌鲁木齐定制公交上线!

微视频 | 疫去春来·心约四海



点击下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