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五分钟内呈现脱贫攻坚新图景?央视网爆款视频做到了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何在五分钟内呈现脱贫攻坚新图景?央视网爆款视频了解一下
报道“脱贫攻坚”这样宏大的主题,如何兼具高度、深度与广度?又如何获得流量与口碑的双赢?央视网近日推出重磅微视频《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将独特构思、技术投入与细节雕琢巧妙融合,为我们实践“硬新闻”的“软表达”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微视频《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精心选取了湖南十八洞村、湖南菖蒲塘村、宁夏闽宁镇、重庆中益乡以及江西神山村,全面展示这些典型地域的典型产业、典型人物。主创在深度回访、实拍基础上,结合微缩置景、CG动画、特效合成等多种创意表现形式,再现该地区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脱贫过程。作品通过这些鲜活的扶贫样本,全面展示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新图景,穿插塑造扶贫干部、乡村医生、致富带头人、接受帮扶的普通百姓群像。作品上线48小时内,即收获了超过8000万的传播量。
一个符号
“一个都不能少”,是这支短片的主题,也是反复出现的一个“符号”。为了强化这一主题,作品总共有4处出现“不能少”这一关键词。在展示江西神山村毛竹产业时,引用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神山村对乡亲们所说话语的同期声:“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啊,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一句话点题,与画面上巨大竹制笔筒上的3D刻字相互呼应。
片尾中国地图上的点、线、面串联方式,又一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同期声密切呼应。
落版第四次出现这个符号,湛蓝天空上飘出“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这十个字,全面点题。
一根准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怎么看?到基层看。为了切实反映“脱贫攻坚”的真实成果,主创团队历时半个月,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当中,以当地特色产业为线索,真实再现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乡村医生以及千千万万靠双手改善生活面貌的普通百姓群像。通过这些人物的自述,让我们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十八洞村的石顺莲到菖蒲塘村的王安全,从神山村的左香云到闽宁镇的谢兴昌……全片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置人于景,用微缩摄影的手法既庄重又诙谐地展示了从“精准扶贫”到“产业扶贫”,从“教育扶贫”到“就业扶贫”,从“健康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脱贫攻坚生动实景。
一镜到底
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微缩模型多用于大荧屏电影的一小部分,而《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将微缩置景贯穿视频始终。通过定制道具、设置场景、实景拍摄等手段,后期结合数字CG动画,在微观世界里,完成了一个宏观化的“扶贫攻坚”过程再现。这种表现手法是对拍摄精准度的一种考验。以画面中的地平线为例,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在分镜脚本完成后,前方拍摄团队与后期制作团队多次开会讨论作品中地平线的具体位置,经过反复验证,最终确认地平线位于整个画面的下方三分之一处,采用“4K+升格”的方式进行拍摄,以最大限度的等比例真实还原扶贫攻坚的真实现场。对于细节的考究和把握,提升了整部片子的质感。
置景式拍摄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图像化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将微缩模型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运用一镜到底的表现手法,呈现给受众更为真实、更有质感的电影般的画面,让受众耳目一新。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画面更是让“硬新闻”更可视、更可感、更可读,有效提高了成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组细节
有网友评论,《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值得拿着放大镜看的微视频作品。大到人物分层、场景分层、材质分层的拍摄思路,小到画面中出现的历史照片浸入式处理,都在“精准”展示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新图景。闽宁镇搬运蘑菇上车场景中,蘑菇分成6个单独的蘑菇组分别拍摄,以更好地营造错落有致的蘑菇林效果,通过数字CG技术将单独拍摄场景中出现的人物、装蘑菇箱子、汽车和人物搬运的衔接处等分层画面处理在一起,以呈现空间的错落感。同样,蘑菇林的泥土也是主创团队为了填补技术合成瑕疵而专门设置的。
十八洞村的苗女、菖蒲塘村的女子嫁接队、华溪村的黄精入柜等诸多场景,都采用了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处理方式。就连人名条上的装饰,都是跟当地特色产业挂钩的设计。
纵观整部作品,从绣出“精准扶贫”美好图景的湖南十八洞村到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结硕果的湖南菖蒲塘村;从“因地制宜”摆脱贫困的江西神山村到打造“易地搬迁”“对口帮扶”样板间的宁夏闽宁镇,再到将“两不愁三保障”稳住扎实的重庆中益乡,无一不体现主创人员对于细节的考究和把控,更多的彩蛋和细节等着观众去挖掘。
信息来源:网信中国
编 辑:唐 瑜
责 编:甘 琦
更多精彩阅读
点击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