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是重磅,没有突发,绝非必读,难说独家: 2018年6月9日对ACT州担保的一点私人展望

代表 堪培拉的金翅鸟 2023-12-15

6月8日下午,所有跟堪培拉有关的小伙伴们都被一条消息刷了屏:ACT州担保正在设计一种打分系统,叫Canberra Matrix,7月1日以后可能要用这套系统对申请人进行打分排序,每月筛选之后才会给某些申请人发出可以前来申请州担保的邀请。

也就是说,以后的ACT州担保会分两步走,变主动申请为被动申请。


↑ 消息来源是这样一封发给所有在ACT注册了agent通道的移民代理的群发邮件,邀请大家6月14日去参加总人数一两百人的information session

 

消息一出,各种讨论群应运而生。

其实,什么系统啊程序啊标准啊,啰嗦,大家真正想知道的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问题:对“我”有什么影响?“我”还能得到邀请吗?

作为注册移民代理,我也无法在这篇文章中回答这样的问题。第一因为我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认识,第二因为我不是州政府。

所以事先说好:

这篇文章只是对整个事态的一个泛泛的分析,不能对任何一个群体的去留做出预测。

文章中所写的一切都是个人见解,只代表在移民局注册编号为1798756的移民代理周某某的想法,最多只能扩散到金翅鸟顾问团队四人,未得到官方认证。

根据本文内容采取行动产生的后果本人概不负责。

所以,无事读读可以,若有正事儿,还是把手机关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

闲话少叙,直入主题!

为什么ACT政府要引入一个打分系统

现在的州担保程序不好吗?为什么要变?

原因很简单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在跟州政府的沟通中,我们反复被告知“申请人数已经超出移民局分配给ACT的名额”。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什么需要特殊关系才能获取的信息,相信每个中介都不止一次地从州政府的邮件中看到过这句话。

所以这次打分系统的引入并不是突发事件,它是针对早就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出台的一种解决方案。只是大部分人都乐意选择性忽略这个严重问题的存在,或者都乐观地认为自己会是最后一个幸运的人,所以当改变真的来了才会觉得晴天霹雳、无法理解。

而这样的感觉也有一部分是受误导所致。

打个比方,可能不太恰当,大家姑且一听:

本人周某某是一个活动的导演,需要找十个女演员,向社会招募。

由于活动的某种设定,我心中理想的演员身高170cm以上、天生有酒红色的卷曲长发。但是我知道这样的人不一定好找,所以我招募的报名标准是160cm以上、长发,但同时我也说了如果是天生酒红色卷曲长发的可以免初试直接进入第二轮,身高170cm以上可以优先进入考场。

结果来应征的人中只有两个符合我的理想,所以我最终招募到的演员中有8个是160cm的长发女子。

没想到,这轮招募过后,演艺圈中立马传出消息:著名导演周某某标准不高,身高160+长发即可入选。于是,等到一年后我再次为同样的活动招募演员的时候,来了1000个身高160cm以上的长发女子,我光面试就花了三天三夜,从中选择了10个170cm且天生酒红色卷发的女生,其他990人均落选。

是周导的标准变了吗?

非也非也,是基数变了。

到了第三年,我不想再面试三天三夜那么劳累了,于是就把报名标准更新为165cm的酒红色长发女子(这么说绝不是歧视个子矮的朋友哦,我自己也没有165cm……),并且让副导演先把演员都过一遍,初审之后再给我面试。

希望这个不算恰当的例子我讲得足够清楚,因为ACT州担保就是类似的道理。

其实我们只要细读堪培拉州担保的标准,就能知道他们对什么样的人给予更多的优待。给予优待就表明偏爱。怎么个偏爱法,我在去年11月的文章中做过分析:首都领地ACT州担保——一条曲折而拥挤的“捷径”

某些人从州担保标准中挑出最低的那一两条来大肆宣传,把“可以申请”的标准简化、扭曲地表述为“一定受邀”的标准,吸引来了大量的州政府允许申请但并不偏爱的申请人,最终造成规则和程序必须改变。

Canberra Matrix会考察什么内容?

如果说堪培拉打分系统势在必行,那么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能不能在这个系统中脱颖而出”。

所以Canberra Matrix可能包括什么内容?各占多少比重?如何加权呢?

可惜现在只有神仙可以告诉你具体的。平凡如我就只能用朴素的逻辑来做一些有限的思考。

思考的素材仍然是现有的州担保标准,因为就像我前面说过的,这套标准早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州政府偏爱什么人。

我在之前两篇写州担保的文章中做过这样一个图,表现四种堪培拉毕业生各自对应的申请标准:

具体的不多介绍了,想回顾的朋友可以点这里:四只随时可能扔下来的靴子:ACT州担保往何处去

如果要从这个图的内容中抽出“偏爱”,那么能得到两个关键词——本地学历、本地忠诚度。

如果把它竖过来看,又可以得到两个关键词:本地居住、本地工作。

还有另外一张图,是针对没有堪培拉学历的本地居民的:

同理,关键词仍然是本地居住和本地工作。

最后一张图是针对海外申请人的: 

本地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你可能会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本地博士什么额外要求都没有,不是偏爱学历是什么?

旅游签证持有人有一个与职业评估一致的工作offer就什么额外要求都没有了,不是偏爱相关工作是什么?

其它同理。

……

所以我认为这些本地因素一定会是重点。

至于英语、提名职业相关工作经历等已经在移民分数中体现过了的要素会不会在Canberra Matrix中,就不好说了,因为放入不放入都有道理。

在这里我们可以提一句被动申请界的老前辈——新南威尔士州担保。

新州选人首先是看职业,其次看移民分数,在职业和移民分数都相同的前提下在看英语和工作经验。

ACT会把各种因素的比重做怎样的分配,我们拭目以待。

新程序的引入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两天有很多人问我对这个Matrix的引入“怎么看”。我都回答说“这是一件好事”。

ACT州担保不会关门,名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在这个前提下,被动申请程序的引入减少了州政府移民部门的工作量,从长远来看会加快州担保的处理速度。

而且,标准与程序双重控制,让中介再也不能以“diploma+payslips堪培拉55分就拿州担保”作为宣传口号,放缓了外州毕业生盲目奔赴堪培拉的脚步。

初审之后才发出递交州担保申请的邀请,意味着只要材料不出错州担保十拿九稳,比主动申请程序更早让人心安。

……

鉴于这么多的好处,我对堪培拉打分系统的引入持十分乐观的态度。

有些人喜欢说“凉凉”,我不赞同——堪培拉不凉,就是风有点大。

我所关心的是,这个打分系统会透明到什么程度,申请人有无渠道获知自己的排位。因为这些细节涉及到申请过程中的很多具体问题。 

最后说点闲话

不记得从哪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数不清的阳澄湖大闸蟹。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把市场上所有的阳澄湖大闸蟹都放回阳澄湖,湖水会不会满溢。

不知不觉中,堪培拉越来越像阳澄湖了。

有多少人早已经习惯了悉尼、墨尔本的繁华和便利,举家搬来堪培拉只为了一个州担保的名额;

有多少人实际上还在悉尼和墨尔本保留着住房,只是小心翼翼地不留消费痕迹,同时精心“做”出一个在堪培拉居住的假象;

有多少人勉为其难地生活在堪培拉,一边在朋友圈里抱怨着这里的“土”和“村”,一边在给州政府的效忠信中述说着衷肠……

把堪培拉当成下一次水就能变身的阳澄湖,这不公平。

从另一个角度说,堪培拉并不适合每个想移民的人。它的慢,它的荒,哪里是所有人都乐于欣赏的?

就像当年上山下乡的青年,一个个都喊口号说要扎根农村,但是回城的消息一来,真正留下的又有几个?

为了移民的目的,硬要委屈自己待在不适合自己的地方,这是对这个地方的辜负不假,但更重要的是辜负了自己的心愿和年华。

……

感谢你能把这篇文章读到最后。

就像标题中说的那样,它——

不是重磅,只花一两个小时写就;

没有突发,叙述的事实都是早已发生的,matrix的消息也是在30小时之前放出的,现在已经冷却够了;

绝非必读,读了也不会柳暗花明,不读也不会痛失良机;

难说独家,我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如果不写那可能只是不想说出来而已……

所以能读到这里的要不就是金翅鸟现实中的亲朋好友,要不就是对ACT州担保有着切身体会的甲乙丙丁。

作为一个从留学澳洲的第一天起就没离开过堪培拉的老村民,作为一个一直关注着ACT州担保政策的从业人士,作为一个敢摸着良心说从没对这件事做过过度宣传和片面宣传的中介,我今天写下这些真心话,希望Canberra Matrix的引入可以结束州担保的乱象,也让我们为之迷乱的心重回理智的轨道

因为这篇文章的特殊性,所以不插广告,也不给自己做植入。

就这样干干净净结束吧,我们下篇文章再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