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PURS 艺术家】李怒个展“流沙即磐石”正在今日美术馆展出

s SPURS Gallery
2024-08-31

李怒,《今夕是何年》,2022,不锈钢烤漆,780 × 632 × 5 cm,“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外景,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李怒个展“流沙即磐石”正在今日美术馆展出。展览由诗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朱朱策划,呈现李怒的20余件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新作,涉及雕塑、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媒介。




李怒,《未竟之柱》,2022,汉白玉、铝、水银,130 × 80 × 85.9 cm,“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汉白玉被李怒视作为大地的“羊脂”,蕴藏着无尽的能量。

 

这件由汉白玉石料切割而成的11角星形(an eleven-pointed star)立柱,每个边角造型冷峻却质地温润。11角星形的造型取自于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最下端的基座——伍德堡(Fort Wood)——一个19世纪早期的联合防御工事。这种历史原因导致的矛盾“混装”在李怒看来充满了戏剧性张力和多重性语义解读。

 

在这件汉白玉石柱的顶端有一个直径10公分的通心圆孔,圆孔内镶嵌了一根浇铸的铝棒,在铝棒的顶端有一个浮雕图案沙玛士之印(Seal of Shamash),它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广泛崇拜的太阳神的符号,在符号的中心还勘合了一枚包裹着水银的玻璃球。

 

水银作为唯一的液态金属,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天然的硫化汞也被称为朱砂,被东西方炼金术士们所青睐,在古代的中国和西方还曾被作为外科用药。水银虽有剧毒,但同时也曾被用作治疗顽疾的“特效药”,是“以毒攻毒”的典范。

 

当铝遭遇到水银,将发生神奇的铝汞齐现象:有不可名状的絮状物“拔地而起”并自由生长出惊人的高度。李怒通过用玻璃来对水银进行隔离,将这种必然的发生悬置在了观众的脑海之中,而这种克制的留白正是作品《未竟之柱》里“未竟”的那一部分,也是其玄妙所在。李怒在此用“未竟的发生”置换了女神雕像,构成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和隐喻。

 

雕塑《未竟之柱》通过材料和图像延展出来的特殊语义,令这件作品变得感官独特又艰涩难懂。




李怒,《温度计》,2022,水银温度计、不锈钢烤漆、紫铜,30.5 × 130.5 × 5 cm,“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李怒,《硬陛》,2022,青铜,27 × 82 × 96 cm;29 × 88 × 96 cm;23 × 87 × 92 cm,“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李怒随机抓取了三枚不同国度的最小币值硬币为样本,通过折弯、融化和放大等手段,让它们看起来更像是被定格在抛掷的翻转之中,并具有神话般的夸张姿态。

 

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谈到他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时提到,是因为朋友的一句玩笑话“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让他想到了这个书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而佛经中也有“手指指月,指非月”的说法,月亮不仅代表理想,还代表某种真理,而硬币就是现实、就是手指,指向真理和本质,但它并非就是真理和本质。

 

作品《硬陛》的英文名“In Gold We Trust”源自其中一枚硬币上的浮雕文字——这句文字如同抽刀断水一般试图决绝地划分出不同世界之间的本质区别,李怒只是稍加变动,将其中的“god”换成了“gold”,让斩断之水又自然缝合。




李怒,《但愿上天让人理解并感受到自己的和他人的愿望》,2022,镍铬,尺寸可变,“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但愿上天让人理解并感受到自己的和他人的愿望》是一件通过强电流输出在黑暗中迅速呈现高达1500度高温的发红的文本装置。

 

文本是英文单词“warm”的手写形式,保持了手书连笔的流畅性,遗憾的是,在“r”和“m”之间总有一小截不够连贯的断笔。

 

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形式曾于2022年3月在SPURS Gallery展出。





左:李怒,《世界就是世界就是世界》,2022,青铜,99 × 99 × 1.9 cm;中:李怒,《世界》,2022,汉白玉,70 × 103 × 103 cm;右:李怒,《世界》,2022,双频影像装置,黑白,无声,04 '33",“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这是一组关于“世界”的作品,从不同的方式、材料和纬度来重新认知和审视我们自认为熟悉的世界。

 

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认为人类身体的手臂与腿是经由肚脐连接的,肚脐是充满高度情感意义的诞生标记。在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赛尔里奥(Serlio)的画中,人体往外伸展的肢体构成一个圆,圆心就是肚脐。肚脐是人的中心点。古罗马建城,事先精确地勘定出城市的中心点,类似于身体的肚脐,再根据身体的各部分来布局城市的整个几何体系,丢勒(Albrecht Dürer)曾做深入研究,并感到震撼。中心点具有深刻的意义。罗马人认为,在这个点之下,城市连结着地下的神祗;在此之上,则与天上的神明连结。城市设计师找出中心点并在地上挖一个洞,这个洞叫做“世界”(mundus)。相传罗穆卢斯(Romulus)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于帕拉丁(Palatine)山丘挖掘了一个“世界”,创建了罗马。

 

影像作品《世界》(Mundus)就是以身体肚脐为原点,通过身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天然之相和动人情愫,以触及肌肤之下人的深层认知并借此厘清人与自然、城市和世界的原初关联:人有自己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人既世界。

 

居中的汉白玉雕塑的是一件巨大的肚脐雕像,是仰躺的姿势,是古罗马人挖掘的那个洞,连结着地下的神祗和天上的神明,而四周凿切的半圆柱凹槽,代表了一种向下的挖掘和审视,它与我们今天看待世界的横向的观看方式截然相反。从这点来说,这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们今天足不出户的困惑。老子《道德经》上也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人若想认知世界,并不受困于环境的阻碍和限制。

 

墙上的两件青铜雕塑,像一组向上的钩子,它们是肚脐负型的叠加。如果把肚脐视作世界的中心,它们是去中心化的,也是中心多元化的。



李怒,《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2019,钢板、机电装置,尺寸可变,“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李怒,《羊脂球》,2022,羊脂、铜章,65 × 60 × 60 cm,“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作品《羊脂球》是一件方体纪念碑雕塑。艺术家李怒收集了大量近两年来谢幕的铜章,从中随机取出并将它们浇筑在羊脂里。残缺的铜章镶嵌并凝结在洁白细腻的羊脂里,在脂体的表面形成伤口般的结痂状,像蒲公英、像干花朵。而在凝固的羊脂方体顶面,可见一个内陷的漩涡,既是一种中心向内的收缩和坍塌,也一种外在未知的挤压和蔓延。

 

羊脂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李怒的作品中,2019年李怒在中蒙边境线实施其个人艺术项目《铁幕》时,首次遭遇到羊脂。浇铸《铁幕》大冰墙是用74张大铁板拼接作为浇铸的模具,而最终是由当地牧民想到用羊脂堵漏才解决了铁板之间的拼缝问题,这是实现《铁幕》的关键所在。在2021年的个展“一片和平”中,李怒在其大型装置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中再次使用了数吨羊脂。而在这次展览“流沙即磐石”中出现的另一材质汉白玉,也是关于羊脂的一种语义上的延展和扩张:在李怒看来,汉白玉就是大地的“羊脂”——如同人就是现实世界的“羊脂”一样。羊脂,是李怒指代人和人民的一个符号和象征物。

 

作品《羊脂球》采用看似直白的手法恰当的回应了现实世界的突如其来和直截了当,而将更加深刻的批判和咏叹克制地隐埋在了对这件作品的命名上。《羊脂球》是莫泊桑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中羊脂球是一位善良的高尚的人,也是马车上社会地位最低贱的人;她在有利用价值时被歌颂和赞美,在没有利用价值时被鄙视和唾弃;她解救了车上的所有人,也是最终被所有人抛弃的那个人,独自蜷缩在马车的角落里受冻挨饿,在 “马赛曲”中呜咽。

 

李怒将作品《羊脂球》视作为一件方体纪念碑雕塑,将羊脂方块端庄的放置于玻璃柜的高处,供人观赏和评价。然而,这又何尝不是羊脂方块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无声控诉和嘲讽呢?像蒲公英、像干花朵一样的一枚枚铜章,它们是结痂的伤口,更是睁大如铜铃的眼睛:你在看它,它也在看你,你就是它。




李怒,《庇护所:Point / King’s Cross / Saltpeter Is also Philter / Cloacae》,2022,综合材料,尺寸可变,“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庇护所》被设置成一个四幕剧,用钢纱网作隔断,由四件独立的作品构成,它们分别是一张全部被换成黑球(除了唯一的一个白球)的台球桌、一架被调走调了的钢琴、一口还原20世纪初期西方用于精神病疗愈的浴缸和一组被改造过的“可口可乐”。


四件作品分别代表了人的四种不同心境,可能是一生,也可能是一天。其中,台球代表了无知和放纵,钢琴代表了反省和自觉,浴缸代表了叛逆和自我,“可乐”代表了豁达和通透。




“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22




* 部分图片由今日美术馆提供。




关于展览

李怒:流沙即磐石

2022年9月17日至11月15日  

今日美术馆,北京




关于艺术家


李怒,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Bursary大奖,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李怒的创作植根于日常,以自我经历和主观感受为媒介,表现对大环境的普遍性感知、个体的情绪波动和群体在宏观社会演变中的精神状态。他关注偶然、突发、当下的真实存在,反对技巧和形式,摈弃视觉上的单调以及现代主义后期艺术家追求连贯性、策略性和风格化的创作范式,探索装置艺术、当代雕塑、实验影像以及现场艺术等的各种可能性。其作颠覆纪实与虚构、再现和抽象之间的感知界限,在看似信手拈来的材料运用和不择手段的艺术表达之中,是艺术家犀利而丰富的艺术语言。它们是隐喻的、尖锐的、幽默的、诗意的和戏剧性的,且往往包含着多重含义。


李怒过往回顾阅读:  

【SPURS 新展】李怒:一片和平

【SPURS 现场】李怒:一片和平




SPURS 正在展出

乌雷:无量之物

2022年9月4日至10月30日  

Gallery I & II|SPURS Gallery,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SPURS Gallery官方网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SPURS Galle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