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Potentials | 党嘉成,00后大二辍学硅谷创建了全球最大的开源AI应用平台,多家全球顶级风投投资
Jay的创业之路起源于高中时期对于AI的不懈探索和尝试。在经历多次失败和挑战后不断复盘,最终与生成式AI的新浪潮撞了个满怀。
FlowGPT坚信AI和大模型将在未来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为创作者提供基于Prompt开发AI原生应用的工具,并为全球用户提供最新和最热门的AI原生应用。长期愿景是让任何人能搭/找/用AI原生应用,成为全球AI原生应用平台。我们曾被FlowGPT的Slogan:“当AI无限化放大我们的创造力,限制我们的,只剩下想象力。”深受鼓舞,那是一种全身被能量注满的难以言喻的惊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访谈传达这份能量和惊喜。
ZP邀请大家欢迎一起走进这次和党嘉诚(Jay)和他的联创王利凡(fafa)的精彩对谈!Enjoy!
ZP:请做个自我介绍。
Jay:大家好,我是Jay,2002年出生,我是FlowGPT的创始人。FlowGPT是今年1月开始做的项目,最近月活三百多万,每月都保持着高速增长。FlowGPT现在是全球最大的Prompt创作者社区,未来致力于打造一个AI原生应用的生态平台,希望没有编程背景的人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编写AI应用。
我从初中开始写代码,读高中的时候就对AI很感兴趣,做了很多尝试。第一个尝试是用AI做青光眼的检测,这个想法的来源是家里人有相关的疾病。当时训了模型,发了论文,也做了一个Demo,但是后来没有做下去。原因是当时不太懂创业,跟国内投资人聊了一下,被劝退了,劝退的原因是投资人让我们不要趟国内医疗的浑水。后来把做的东西开源了,出去比赛,也算经历了从0到1的过程。
虽然那次尝试没有继续下去,但是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一开始读大学的时候就想创业。大一的时候去了四个不同的创业公司实习,把跟科技有关的职位都做了一遍。大一下学期把工作辞了,开始了创业的尝试,当时做的事是用AI模型做广告的AB测试。这个想法的初衷是我观察到有很多的中小型企业是没有机会、财力和资源去做广告AB Test的。当时有了一个小团队,也有上市公司的客户,最后也是失败了,原因是和当时的合伙人有一些冲突。合伙人更想卖算法,但是自己更想往生成式AI去做。
ZP:那个时候就想做生成式AI了吗?那是什么时候?
Jay:当时是在2022年1月,想用AI的方式自己生成广告。后来放弃的原因是,在那段创业中,我主要负责产品,另一位合伙人负责销售,我自己没有和客户交流太多,很多客户相关的需求都是从合伙人那里知道的。那段创业做到了2022年12月,也就是ChatGPT刚出来的时候。我自己一直想做2C的AI产品,觉得是新科技,而且可以做很多人做不了的事。上一代传统机器学习对数据的要求很高,大部分场景都在企业内部,这个想法无法实现,但是ChatGPT让这件事成为了可能。
ZP:什么时候和什么契机让你决定开始做FlowGPT?
Jay:当时玩了很久ChatGPT,也在Discord和推特上与很多ChatGPT的用户聊天,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用户们在各个地方分享自己写的Prompt。有的用户会把Prompt放在邮件附件,有的用户把它变成TXT文档在IM里发。当时有很多跟ChatGPT相关的Discord,每个地方都一定有一个Prompt Panel。你能看到有非常多的人都在讨论Prompt,当时感觉已经有一种协作的社区形态了,就像Github的早期形态Ruby on Rails那样。2023年1月3日有这个想法,1月5日上线,产品做的很快,上线就爆了。(超强执行力!)
ZP:为什么叫FlowGPT这个名字?
Jay:我相信AI可以在在底层颠覆工作流,Flow是一个工作流的代表,未来这个平台可以承载不同工作流。GPT是模型的名字,当时大家都觉得ChatGPT代表了生成。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FlowGPT是承载不同生成式工作流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在FlowGPT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流。
ZP:你们产品迭代的频率怎么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Jay:每2天一次新版本,每1周一次有意义的大更新。收获是对用户的积累,每次迭代都是一次试错。
ZP:迭代这么快,你们有多少人?
Jay:一开始3个人,现在有10个人。
ZP:今年你们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从Prompt社区转型到AI Native APP/Agent,背后是什么考虑?
Jay:最早ChatGPT没有API的时候,我就让大家直接在平台上用ChatGPT,但那个时候做法非常hack,用法就是大家需要装一个浏览器的插件,插件会登录你的ChatGPT账号,就相当于你的账号在我们平台上直接用。Prompt就是AI Native的代码。用户在平台上用Prompt,和用一个软件没有区别。之所以当时以Prompt为主体,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个词最克制。
3月的时候意识到可以做AI Native APP。Prompt需要迭代,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分享Prompt,是希望知道怎么能提高Prompt本身。创作者创作出来之后就希望大家能用,用了之后能留反馈,创作者能根据反馈去做修改。这个事本身就很像产品迭代的过程。我们看到的GPT Store和C.AI等平台,本质也是类似,都是在通过各种特殊的方式改Prompt本身,修改给大模型的Input(输入)。
ZP:你们早期怎么建立PMF?
Jay:早期的PMF,最重要的是要贴近用户。有种隐约的感觉,OpenAI的Sam的优化点不是用户,而是AI能在未来的社会扮演什么角色,所以他很在乎Alignment,很在乎什么该出现什么不该出现。但是我们的理解不同,最重要的是让用户觉得是自己在用AI、在控制AI,而不是AI在用户之上,这也是当时安卓打动很多开发者的一个重要的点。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是非常开放的,我们只面向用户需求优化,用户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他做什么,给用户最高的自由度。大家不只是可以在平台上使用,还可以互相学习。
ZP:相比于OpenAI这样的闭源的生态,你们最大的差异点是什么?
Jay:差异化是我们有不同的模型大家可以使用,不同的模型大家都可以修改。比如我们会连接SD的生态,大家可以自己修改自己上传,这样的做法理论上是把上限拉高了,选择更多了,对模型有更多的控制。我们希望创作者在这个平台之上,创作者拥有这个平台,而不是平台把创作者当成一个资产。
ZP:怎么定义创作者拥有这个平台?
Jay:三点:是创作者的工具;创作者可以做任何的东西;创作者有100%的控制权,可以选择开放,也可以选择不开放。这三点差异化带来的是更高的自由度、天花板和延展性。
ZP:这样做的风险是什么?
Jay:如果你想让大家做任何事,就会有人做任何事。我们决定在保证这个平台不被查封的情况下,给大家最大的自由度。
ZP:如何看待创作者和平台的关系?如何增强创作者与平台的粘性?
Jay:自信地说,我们是最了解创作者的。我们做的最早最久,而且本身是非常注重创作者的团队。平均每个创作者的创作量,这三个月翻了4倍。Native app的总量,超过10万,每个月翻3倍。
ZP:关于创作者的最大非共识理解是什么?
Jay:有些人以为,会写Prompt的人是工程师,但是实际上工程师写Prompt的时候是在给AI增加一个功能模块,他们把Prompt当成代码的一部分,只会花一定比例的时间。真正会花时间去研究Prompt的人,完全没有技术背景,他们把Prompt当成新时代的代码,去做各种各样原生的应用,他们在乎的是这个原生应用有没有提供好的体验、解决用户的问题。
ZP:FlowGPT能够成为最大prompt开源社区的关键(事件、元素)是什么?
Jay:做的早,做的快,每次迭代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学习的次数非常多,积累了非常多的理解,实操也非常多次。
ZP:迭代过程中,有经历什么受挫的过程或者心态的改变吗?
Jay:每次迭代都是用户导向的。我们非常喜欢跟用户聊天,两个联创这几个月加起来聊了超过1000人次的用户(包括创作者和潜在创作者)。也经常有用户凌晨3点给我们打电话反馈产品迭代的问题。
ZP:用户的需求天生是分散的,你们如何收敛用户的需求?
Jay:怎么和用户聊天,里面有很多学问。要通过用户要的东西,知道他底层的需求是什么。需求是可以归纳的,无外乎是几个东西,“我想做更牛的东西”,“我想用更简单的方式做更牛的东西”,“我想体验更好”。
ZP:大语言模型能力的边界拓展,是否会影响平台的发展?
Jay:我们看到的是随着模型能力变强,Prompt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做了数据分析,过去6个月Prompt的平均长度翻了7倍,从400+字到3500字,这是量化上的结果。
ZP:是否可能是因为大家慢慢想去做更复杂的应用?
Jay:这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有三件事在推动这个数字。
第一是模型能力变强。指Context Window变多、以及模型能做的事儿更多,比如可以联网、运行代码、生成图片等;
第二是社区的增长和繁荣。FlowGPT是一个开放的社区,创作者可以非常轻松地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存在一个社区为基础的共同创新机制,比如3月份的时候,有一个创作者发现一个特别的写Prompt的方式,可以让ChatGPT去调用外部文生图模型的API,然后让ChatGPT直接生成图片,这个事儿其实比DALL·E 3早了半年,所以当时他发现这个事儿之后就爆火,在那之后平台都快速地去采纳了这样一个新的用法,让他们自己做出来这些多元化应用,所以开放社区在这个过程中的价值,是能够让社区创作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触达潜在的天花板;
第三是平台的赋能。平台提供底层能力,让创作者可以任意调用工具,去做更复杂的事儿和应用,比如之前需要写代码才能实现的功能组件,像设计UI、调用向量数据库,现在包装成全部都只需要写Prompt,让创作者去做天花板更高的事儿。
以上三点共同推动着平台上的内容和应用的复杂度。
ZP:你觉得平台上的创作者最在乎的是什么?
Jay:头部创作者更在乎天花板,就是理论上最难能做出什么应用,更多是探索技术的天花板;腰部创作者更在乎增长空间,能否用平台工具或者在社区学习到有意思的用法和灵感,帮助自己去做出更复杂的应用,更多在提升个人能力和影响力。
ZP:未来AI Native应用和传统软件的关系会是什么,是否可以替代传统软件?
Jay:大模型可以当成新的CPU/新的计算机,能够做很多传统软件做不到的事儿,但传统软件也能做到很多大模型做不到的事儿,因为本身底层能力是不一样的。
不会替代,我觉得更多是扩张软件市场,AI Native APP是提供了新的能力,解决传统软件解决不好的问题,举个例子,教育行业最好的解法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套定制化的学习方案,这个用软件是做不到的,但是大模型可以做到,因为大模型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千人千面,根据每个人不同的Prompt或需求定制化输出,所以是从技术层面上,用新的能力更好地解决旧的问题。
同时从社区层面上,它做到的事是降低了软件创作的门槛,之前软件开发的成本非常高,需要专业的工程师、产品团队,一起协作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做出来一个软件解决方案,同时人才非常集中,这就导致了之前能够被软件解决的问题需要商业价值非常高,ROI是正的,才值得被用软件去解决。但现在大模型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门槛和成本,让没有技术背景的个体能够持续写自然语言,去做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原生应用,而且这些人非常分散,能够观察到更多的需求,本质上是把长尾、之前不值得被做出来一个软件解决的需求,能够用一个更低成本的方式,让AI Native应用去解决,所以其实是在扩张软件市场,而不是替代。因为确实有一些问题用传统软件是更好的,有一些问题软件+AI是更好的,有一些问题纯AI就可以解决。
今天大模型将软件工程师的角色变成了软件创作者,更普世更民主化,本质是民主化软件开发,让更多人以更低成本去做软件,所以之前非常长尾问题,没有足够的市场或商业价值,也可以用AI Native应用去解决。
ZP:从技术层面上下一步的迭代计划是什么,是否会做自己的大模型?
Jay:我们不是一个技术导向的公司,而是一个产品驱动的公司,觉得做好一个产品,最重要的是非常了解用户,然后知道怎么样把生态做起来,更多是Leverage市面上已有的好的模型,给创作者提供帮助,给他们更多选择。
ZP:是否会做自己的Killer APP?
Jay:一开始自己做了很多,但是慢慢发现自己的Prompt能力平台上的创作者强。但后面会有更专业的、对于产品理解更深的人去继续做一些示范,引导平台上的创作者。
ZP:FlowGPT也一直在做产品迭代,你觉得是什么样的精神和能力,让你们能够持续走在相对正确的路上?
Jay:团队非常数据导向,会要求团队的每个人,包括工程师、运营,每天都会关注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反馈,我们两个人每天或者每两天都会和用户交流,而且还会有一些固聊,自己也承担客服的角色,有一些用户甚至凌晨3点打电话过来说遇到了什么问题,因为毕竟全球有时差。
ZP: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指标是刚开始不是特别理解,但是后面观测到了之后逐渐在优化的?
Jay:创作者/消费者的比例,这个数据翻了10倍,方式就是不断降低创作门槛、提升创作体验,以及通过活动提供一些激励。
ZP:作为00后的创业者,你觉得你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Jay:我们和我们的用户思维方式非常像,用户都是GenZ,能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也能理解他们更喜欢什么,比如00后更简单直接明了,沟通起来会更轻松。
ZP:那么我们看到FlowGPT作为华人团队出海,第一步迈得很成功,有什么想要给其他出海创业者的建议么?
Jay:想到就去做,Get your hands dirty。冷启动的过程中,需要是全球第一个做这个事儿的团队,或者至少是第一个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当时FlowGPT就是第一个,就类似GPTs Hunter也是第一个做的,第二个做的就没有多少流量了。
ZP:以及想对年轻人创业者说的话?
Jay:做这个事儿之前没有任何平台和社区的经验,但是年轻的好处就是,愿意花的时间多、愿意学习,No Ego,就可以让我们快速学习快速成长,最近最大的感受是,产品类的创业,没有什么东西是从0到1是需要非常多经验的,只要愿意花时间、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就能够做好。不要有什么包袱,边做边学。
ZP:可以分享下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么?或者最喜欢的一本书?
Jay:乔布斯和王慧文,王慧文是我的产品经理启蒙老师,是他的粉丝,看了他的清华产品课,觉得省了一个MBA!虽然王老师说的可能不适合现在,但依然给了我非常多思考,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
Fafa:马斯克,是跳出来想问题;最喜欢的一本书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因为非常喜欢研究人性相关的话题。
ZP:最后一个问题,OpenAI的GPTs对我们会有冲击吗?以及对于未来1-2年AI领域发展最期待的事儿?
Jay:不会,因为他本身做的是ios,但这个产品形态做出来之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创业者可能来做安卓AI Native Platform/App Store,但现在还没看到。最期待的还是视频大模型,因为从内容消费者的角度,视频这个形态作为娱乐内容,天然会让多巴胺分泌会更快。
在访谈的结尾,我们还讨论了关于FlowGPT的长期愿景,非常有趣也足够具有颠覆性,但出于商业层面的保密在本篇文章中就暂时不展开了,也许几年后会来揭开这个彩蛋,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以上访谈内容有删减和整理,已和Jay&Fafa沟通后发出,如果想了解FlowGPT的更多信息,欢迎前往官网和后台留言。
FlowGPT目前正在积极招募富有激情的AIGC领域专才,共同开发下一个引领潮流的产品。我们的团队需要如下专业人才:1. 前后端开发工程师:自驱力出众,至少3年相关工作经验,熟悉C端产品开发。2. 移动端开发工程师:自驱力出众,擅长跨平台开发,有0到1的项目经验。3. 产品及运营人员:自驱力出众,出色的产品感知能力,对UGC社区有深刻的理解,对数据极其敏感,并对AIGC有自己的思考。有兴趣请投递简历到lifan@flowgpt.com
后续我们会进行更多AI/出海/机器人等领域的创业者访谈,如果你也心中有梦、眼中有光,欢迎加入Z Potentials社群,联系我们任何一位主理人。
-----------END-----------
关于Z Potent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