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依然野生而边缘?”artnet对话中国16家独立出版机构

artnet新闻 artnet资讯 2020-11-02


由Printed Matter主办的2019年纽约艺术书展(NY Art Book Fair)的现场,纽约长岛市MoMA PS1。图片:©️ Printed Matter,摄影:Meghan Mack


与大出版公司、图书市场、畅销书排行榜组成的体系相比,“独立出版”显得边缘、小众,甚至多少有点不正经。这些出版物从主题选材、版式设计、装帧工艺、印刷数量,及至销售和反馈渠道,都与主流出版方式产生强烈反差。


欧美的独立出版发展较早也较为广泛,最有代表性的纽约非盈利机构Printed Matter成立于1967年,以先锋艺术家们基于书本为形式展开的创作为代表,即“艺术家书”;从2006年开始,由其主办的纽约艺术书展每年秋季举办,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艺术书展,今年的到访人次超过四万。在中国,abC北京艺术书展和UNFOLD上海艺术书展是近年来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两大书展活动,参展的海内外独立出版机构皆以百计。而除了艺术书店和书展之外,不少独立出版机构也会采用更野生灵活的方式进行流转,包括与其他机构的内容合作、寄售、展览、网络传播等等。


由Printed Matter主办的2019年纽约艺术书展(NY Art Book Fair)的现场,纽约长岛市MoMA PS1。图片:©️ Printed Matter,摄影:Meghan Mack


我们在此选取了十六家中国独立艺术出版机构以管窥这个新兴的群体。总体来看,出版人们跨越地区限制,集体合力完成作品,而出版物往往印刷版数少,样态丰富多变,其中的创意暗含了在多重矛盾之间努力平衡的尝试,包括出版限制与表达,高昂的成本与有限的受众,海量碎片的电子阅读物与越来越难达成的专注。


由Printed Matter主办的2019年纽约艺术书展(NY Art Book Fair)的现场,纽约长岛市MoMA PS1。图片:©️ Printed Matter,摄影:Meghan Mack


01.

1 and ½ Atelier (一又二分之一工作室) 


由钟雨和吕旻合作建立于2016年。主要工作范畴包括平面设计和手工装帧,从编辑设计到制作成书,不设立固定的界限,以技术与设计相互融合的态度创作书籍。合作对象亦不受限。


一又二分之一工作室


artnet × 钟雨&吕旻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因为希望能够让内容作者、编辑和设计师以更放松的状态完成作品,所以开始进入独立出版领域。


“一又二分之一”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业务分为艺术装帧、书籍设计和策划纸质书三个方向,工作室则由装帧师钟雨和书籍设计师吕旻两人组成,其中所有涉及装帧的环节都由钟雨手工完成。 


请介绍“一又二分之一”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2017年底启动了“幕间休息”非正式出版项目——所谓“非正式”,即一种不以“第一感觉”为惯性去完成创作的态度。无论探讨一张卡片还是一本纸质书的动机,我们都在力图保护它来自内容作者与设计者的双向流动性。


目前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是为先锋艺术家小龙花出版的概念绘本《盲人摸象》。封面上的蓝色在手触后会消失,之后作者的手稿显现,露出本相。这一消失的过程令视觉和触觉的变相互为因果。当阅读结束,双手离开书页,封面重新被笼罩于幽蓝之中。


《盲人摸象》,小龙花,2019年。图片:© 一又二分之一工作室


 “一又二分之一”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我们工作并居住于北京。这座城市拥有横平竖直的交通路网,也拥有着不同于表象的复杂性,由此催生的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是我们做独立出版的动力所在。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因为我们的自出版作品数量不大,投入和回收基本持平。



02.

AKIPRESS


成立于上海,由设计师/插画师AKI创立,是一个专注于插画的独立出版单位,致力于插画与印刷的结合,推广与探索更多样的艺术出版作品。


图片:© AKIPRESS

artnet × AKI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首先是自己非常热爱独立出版文化,喜爱这些自由独特的作品。其次,身为自由插画师和设计师,想在商业合作与自由创作之间达成平衡。我的调整方法是每年都参加艺术书展,书展上的作品来自全新创作,以此逼自己冲破舒适圈,寻找新的表达方法。


AKIPRESS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AKIPRESS是我今年刚创立的,以前都作为个人去参展各种艺术书展,现在想推广更多的插画创作者们。工作方式其实还在探索中。我通常会对插画师的作品进行梳理和设计,一起讨论适合的装帧方式,然后由我把控印刷和宣传部分。很开心的是,创立不久就收到一位在美国的插画师发来的邮件,对方很认同我的理念,想合作出版作品。


请介绍AKIPRESS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宝石碎片》是我成立以来的第一本作品。以前我更偏向于形式自由的zine,这次更偏向于book,是作为一本完整的书去考虑的——在印刷、装帧方式、销售等方面都更完整的考虑,也让我更系统地考虑主题性的插画作品。它在书展上很受欢迎,得到国内外多个书店合作售卖的邀请。


《宝石碎片》,2019年5月。图片:© AKIPRESS


AKIPRESS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我目前身处上海,认为这里是对独立出版文化很包容的城市,书展以及各种艺术展览都很多。值得骄傲的是,作为一个微小的独立出版方我受邀参加十月的“中欧当代插图与影像展”,推荐很多插画艺术家们在上海和芬兰两地进行艺术展览。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作为小型独立出版社,我们不是主要靠出版物进行盈利,当然《宝石碎片》已经是盈利状态,500本即将售罄。目前更大的存在意义不是赚钱,是传播。


03.

aquamanile books


由anusman与能尖日共同做的一个出版计划,2018年于北京成立,主要做与漫画和叙事相关的书与zines。目前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己与朋友的作品,另外是学术文集。


《蝴蝶书》,能尖日。图片:© aquamanilebooks


artnet × anusman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我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之前学漫画的时候,大家都会自己做些册子,趁着漫画节的时候售卖;二是因为国内画漫画的朋友们在做。我平时画的东西很多,除了画完在网上分享一下之外,还是想做出本书来,所以就这么开始了。


aquamanile books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这是我和妻子一起做的出版物的小名称。之前我们各自以笔名创作, 2018年的时候想着不如合在一起吧。我们还是会出各自的书,想着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可能会看出一个脉络来。另一方面,也想出些朋友的册子,加上我自己研究些漫画理论,也想出些文集和概念书,算是偏学术的部分。


在制作上,我们都是自己排版,去纸店选自己喜欢的纸为主,没有特殊工艺时会用家里的打印机,然后一般都是骑马钉装订,包装和售卖也都是自己来弄。 


请介绍aquamanile books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我卖得最好的一本可能是《三个白包子》:是一次市集摆摊卖书的时候,卖得不是很好,就坐在展位画的。算是抱怨讽刺了一下市集的风潮。当时在记账本上画的,打印的时候用了muji的本子,看上去与原作很像。


《三个白包子》,anusman。图片:© aquamanilebooks


我妻子的话,《蝴蝶书》卖得比较好:书脊是一个用泥捏出来的蝴蝶身体,翅膀就是书页,讲述的也是有关蝴蝶与转瞬即逝的事情;有趣的是包装袋,因为我们都喜欢吃肉夹馍,所以就用肉夹馍的油纸袋子,再把图打印上去,看上去根本不像书,还以为装着食物。


aquamanile books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我们俩生活在北京。每年可能只参加上海的艺术书展。有时有些画廊组织的摊位我们也会拿些书过去。社群基本上就是画漫画的朋友,以及画廊和出版社的朋友,大家都想把自己的东西做成书,可能书比较轻巧,表达上也无需太多顾虑。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因为大多是自己在家里印的,所以制作成本上最大的是体力。每年书展,可以在保证来回路费和住宿费的基础上,再多出一两千块钱。其实很少了。如果从收支来看,可以说是收入甚微。这点我们在最开始就很清楚。


04.

Bananafish Books 香蕉鱼


以 Zine in Progress 为自身持续关注和推广的青年文化主题。作为上海最小文化复合单位,提供给创作人从作品推荐、 书籍寄售、独立出版物设计、Zine Workshop、Binding Talk 创作分享会到个人 /群体展览策划等多方面的合作模式,此外由香蕉鱼主办的豆本征集项目,豆本城市巡展,上海艺术书展是国内外创作人集体交流的媒介平台。 


香蕉鱼的出版项目。图片:© Bananafish


artnet × 苏菲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最开始创办初期,香蕉鱼书店是一家专注于世界领域内正在兴起的艺术出版、Zine Culture的传播平台,因而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不同类型和方式的出版合作。特别是2011年有了工作室的第一台 Risograph 孔版印刷机后,和摄影师/艺术家/插画师一对一沟通合作、为他们的作品加入编辑的构思和编排设计的想法更加强烈。称之为独立出版,香蕉鱼的做法其实还是针对喜欢的艺术家作品,希望通过纸质的媒介以另外一种方式传递给身边的人,是数量在50-100本内的比较简单的个人行为。


香蕉鱼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项目发起制、邀约合作和艺术家驻地申请,是目前正在执行的两种工作方式。保持数量克制和出版风格。


请介绍香蕉鱼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香蕉鱼豆本。微出版是我们给这个公开征集项目的定性,豆本的尺寸为 43 × 56毫米,八页手风琴或十字折叠方式。豆本的城市巡展计划也是香蕉鱼自2015年以来启动及策划上传播力最广、涉及创作者人数最多的艺术项目。目前共计2000人报名参与,近800人入选后以 Risograph 单色印刷的方式制作出豆本,并在世界各地16个城市的空间巡展。同时随着项目的深入,有了专门的挪威豆本、台北豆本、洛杉矶豆本、小朋友豆本等分支出版方向。未来香蕉鱼将联合更多国际跨文化合作机构制作属于当地艺术家的豆本,并策划豆本大家庭展览。


香蕉鱼“豆本”项目的展览。图片:© Bananafish


香蕉鱼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我们在上海,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和读者都身处这座城市,纸张、印刷和工厂后期装订也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上海这座城市对有想法和有行动力的人的支持,是非常友好热情的。小到我们在书店策划的新书发布、讲座,大到书展的策划,我们觉得在这座城市里都能获取走下去的动力,这是最幸福的。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香蕉鱼的独立出版数量一年大概在10本以内,是整个书店运营的方向之一,每次的出版作品都保持在半年到一年售罄的节奏,主要销售渠道为:各城市艺术书展、香蕉鱼书店(线上/线下)、国内外精选合作空间、美术馆商店等。


05.

Be Water Journal 水象


简称BWJ,创立于2017年。BWJ以「人」为连接点,关注来自全球的「文化创造者」。目前,《Be Water Journal 水象》已出版「回应当下」、「移形换影」两期年刊。希望通过于不同载体的分享,促使读者们在生活中,精神上,加入到积极、正向的改变中来。基于视觉文化探索的独立媒体,由一众热爱纸质阅读、数字艺术的资深媒体人、创意人,于2017年创立。BWJ以小体量、精工细作的工作方式,创造优质而持久的视觉与文字内容


《水象》杂志第二期「移形换影」。图片:© BWJ,摄影:杨弘迅


artnet × 爱米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我在2007年,和摄影师朋友一起独立出版了视觉文化类杂志《TOO》;2010年,和一个艺术空间合作出版了一本宝丽莱摄影画册,所以,2018年初,发行《水象BE WATER JOURNAL》已不是在独立出版领域的第一次尝试。做自出版,还是因为希望自己能在比较大的程度上来确定内容、纸张印刷、出版和宣传方式等。


《水象》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们目前为年刊,有一位全职的编辑(也就是我),记者、摄影师、设计师、翻译、校对等都是以freelancer的形式来合作。我会确定每期的主题及内容,然后与记者、作者沟通确认具体的内容及操作方式。我们除了有自己的网店,还在不断拓展实体的发行渠道,在一些独立书店、设计店铺、美术馆商店售卖。另外,杂志发刊后的几个月,我们会自己策划和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出版/设计类讲座、环境音乐会、展览等。


请介绍一期《水象》的内容(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第二期杂志以“移形换影”(TRANSFORMING)为主题,主要探讨科技尤其是数字科技,与自然、手工、人的关系,延伸到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探讨中。这期主题的确定来源于我及大多数城市人在中国的切身体会,当数字科技在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时,我希望去认识到底数字技术在改变着些什么?由此,我们采访了全球10位“文化创造者”,他们有些是采用前沿的科技在做设计和创作的人,有些则是贴近观察数字科技的创作人、学者等。希望这期杂志能减少大家对于数字技术的担忧和恐惧,把它作为工具,放到中性的位置,并且将我们的焦点放在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个工具,创造更具可持续性、更正向的生活,比如采用新的技术来推动环保的发展等。


《水象》杂志内页。图片:© BWJ,摄影:杨弘迅


《水象》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我目前居住在长沙和广州。因为我们的作者居住在世界各地,杂志报道的内容也是基于全球视野的,所以,我的城市对这个工作本身没有太多影响,只是关于城市化、数字化等议题,都是我们身居中国的切身感受。另外,我一部分时间居住在市区的山里,这样宁静的居住环境,能让我更专注在做事情本身上。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我们第一期在约10个月销售后已售罄;第二期在今年5月推出,基本能收回成本。


06.

BHKM 雨田事务所


www.bhkm.online


图片:© BHKM


artnet × BHKM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我们不只做独立出版。事务所的开始是因为一个想法, 这个想法有可能是一个新的机制,又或者是空的,不过无论这个想法是什么,要实现这个想法,我们必须想办法,而独立出版是想办法的其中一种。 


雨田事务所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想办法,亲密的。


BHKM的相关活动。图片:© BHKM


请介绍雨田事务所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未来我们会出版一本公益书籍,与书籍相关的全部收益将会捐给相关的公益机构。


雨田事务所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独立出版让我们更容易影响别人,不过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非一般闭翳。


07.

bonbonédition弹珠出版


成立于2018年初,是bonbonmuseum弹珠博物馆旗下的独立出版机构,由艺术家和设计师吕文婷主理。已独立出版了《羊毛毯的味道》、《马》等,活跃于ABC艺术书展,上海艺术书展,东京书展等国内外艺术节。


bonbon tour 深圳设计互联商店快闪店,2019年。图片:© bonbonedition ,摄影:Liu yue


artnet × 吕文婷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我原来是学版画的,木板,丝网,铜板和石板的经验让我对印刷有特殊的嗅觉,毕业后在法国留学期间偶然接触到艺术书展,书展上的丝网版画、木刻版画以及risograph的出版物,让我看到版画新的可能性。我后来也会去拜访一些工作室,发现独立出版的从业者大多身份多元,类似我们现在常说的“斜杠青年”,他们大多都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书,这让我觉得开始这件事情并不难。于是几年前慢慢开始尝试,到回国时已经积累了好些书和zine,再碰上国内独立出版正是雨后春笋的状态,很自然地进入这个领域了。


bonbonédition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日常主要在打理“弹珠博物馆”的工作,因为是一个艺术和设计的工作室,平时会有一些商业合作,时间上的划分大概是一半一半。我想让bonbonédition保持它特有的轻松独立的状态,所以不会着急将它产业化,因为是真正喜欢的事情,也想让它纯粹些。目前大多是自己的作品,每次创作会有相应的周边,今年第一次尝试了快闪店,还第一次合作出书、出玩具,今后也可能以机构的身份为别人做出版和设计。


Back in 2019 Calendar,2019年。图片:© bonbonedition ,摄影:Liu yue

请介绍bonbonédition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想给大家介绍bonbon19年的日历项目,许多朋友也是从这份日历认识我们的:最初是想做一个既有内容又实用的产品,“日历”正好具备这个功能,去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risograph工作室高调印务,从此建立了长期的友谊,合作日历也是一拍即合的想法。借由riso的印刷方式,我用了13个专色,利用颜色的叠加交错,做出一份色彩丰富的日历报纸,其中每两个月份在一张报纸上,每一个月份都是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一景,当然是相对抽象的,另外日历的字体由yuchenghsiao设计。这份日历推出以来,收获了很多大家给予的信心,想当作一个长期项目做下去。


bonbonédition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目前是一个经常移动的状态,会根据书展到不同的城市旅行,跟我们一样的出版人很多,每次都会遇到熟悉的面孔,自然也就与许多人建立了关系。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处于寻找机会的状态,很多个人会以联名或合作的方式推出作品,最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开始找我帮忙做书。这个行业本身就是很年轻的状态,里面包涵各种可能性,这也是独立出版吸引人的地方吧。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目前自出版部分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盈余可以支持我们一直做新的产品和作品,现在的状态已经很满足了。


08.

da大 in print


以北京为实践据点的艺术与设计类小型出版项目,由设计师Maxim Cormier与范雪晨于2018年共同创立。重视思考的分解,在分解项目的过程中,出版物不再具有显示已完成结果的单一功能,将视野放在存在于想法和结果之间的空白,展示了作品及其背后繁复的细节。


c-SITE#2 Topic : Sample,2019年。图片:© da大


artnet × 范雪晨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不同的过程也许会产生其他的结果吧」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开始做独立出版的一个源头。「其他的结果」并不是指产生在设计这个领域之外的结果,而是我们常常在想,过程被转换时,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独立出版便成为了这个念头的输出途径。


 “da大”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在da这个出版项目上,我们很重视思考过程。与创作者共事时,如果把发生在结果之前的思考过程看作单元,以这种微观的层面为前提,来观察事物的含义或被理解的方式,也许可以允许我们在面对眼前事物的同时,穿透它们的外层空间,更近一步地踏入它们背后错综复杂的系统。


请介绍“da大”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c-SITE是da 中的主刊出版类别之一,已出版两期,第一期主题为「新」,第二期为「采样」。以多种领域和思考方式的角度,围绕某个主题而进行,从物质和非物质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度探讨。不受采访人/被采访人的身份限制,取而代之以有机、顺序的方式 (a → b) , (b → c) … (j → a) 来开展进行,参与到其中的讨论者 (a),向讨论者 (b) 提出问题,(b) 在作答后再向名单中的下一位对话者进行提问,以此类推来实现一个更加自然且自主的对话形式。


Soushi Tanaka :Post,2019年。图片:© da大

 “da大”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主要据点是北京,环境和社群无论对设计还是出版工作来说都可以产生很多影响。设计和独立出版在中国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一方面代表着无限的、比较自由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代表着非常有限的人可以认同彼此的观点,而观点的认同是很必须的,所以我们常常将进行交流的城市范围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我们目前所重视的「支」是如何将思想和概念转换成物理形式(例如c-SITE系列),或者如何将他人的思想和概念转换成物理形式(例如Post书籍项目),「收」便是这些结果将如何能影响和反映在我们自身的设计实践和思考中。


09.

DREAMER FTY 梦厂


创办于2007年,以书作为项目载体,将自出版的生产方式作为艺术创作的表达途径,搭建创作个体间的合作。目前的梦厂是art book in China (abC) 机构的出版项目。


《缅甸》内页,2019年。图片:© 梦厂


artnet × 周玥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可能是从小就对“书”有特别的执念,想做一本自己的杂志。高三那年暑假,开始做DREAMER电子杂志。我想独立出版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自主性,为自我创作与表达,以及和外界交流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做书的过程本身,也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你的手里有一叠作品,如何把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印刷和呈现出来让人翻阅,和在一张白纸上全新创作一幅作品,其实都是有难度的。


梦厂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梦厂从2015年开始举办abC艺术书展,之后书展就成为了我们每年工作量最大的事。梦厂和abC艺术书展的主创成员其实是有重迭的,分别作为不同的项目平行运营,有不同的负责人。目前梦厂出版项目的负责人是胡沁迪,每一本书也可能有具体的策划、编辑或设计,也会有异地线上工作的情况。总的来说,会强调灵活有效的工作方式。


请介绍梦厂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梦厂最近的一个出版项目是五三一的《缅甸》。原本是以水彩画为主的剪贴旅行笔记,记录了她与友人的缅甸之行。大家(作者以及参与编辑的人)对这本书进行了接力棒式的沟通、选择、印制、装订、收尾等,跨越了时间和地理的“栏杆”,最终使用Riso印刷呈现,透明线圈装订,内含多处手工惊喜,集结了大家对它的爱。


《缅甸》封面,2019年。图片:© 梦厂

最初选用的其实是数码印刷,但相比原作显得单薄。Riso印刷不在于还原和复制,更像是再次“新”创作,对艺术家也有挑战,五三一学习了电脑分色,并与印刷工作室(g***d press)进行了多次套色实验。如五三一自己所说:“去了第一个地方回来以后变成了第二个地方,画出来的是第三个地方,印出来成了第四个。就这样,这是我去的缅甸,好多个。”


梦厂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目前因为人的关系,是杭州和北京两城同时工作。因为学生时代是在杭州,所以梦厂在16年之前的自出版会更多带有呈现作品与访谈交流形式的Mook,也有本身即是艺术家书的作品,书中带有一丝休闲气质。16年之后更侧重以每位合作者的作品内容来编辑成书的结构和样式,同时也以“气象”项目作为我们Mook形式的延续,当然一如即往,加入DIY策展的概念:书的打开翻阅,即是作品在空间里、在人面前的呈现。

不过从最开始,因为网络的关系,以及现在更便利的交通,实际的地理位置对我们做书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从前期的联络开始,我们也是大部分在网上(电脑、手机)进行,倒是地缘更多的影响了我们所遇到的作者与作品,使我们被其吸引,使书有了更多的血肉。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梦厂基本上一直是收支平衡的。2017年的《书书》是我们最畅销的出版物,自它之后,梦厂逐渐有了一些盈利。一方面是经验的增长,另一方面与我们近来出版物选题的考量相关。


10.

Fong-Fo 《冯火》


是一份月刊杂志的名字,诞生于2013年3月,冯伟敬是杂志主编,朱建林是运营总监,BUBU担任社长,欧飞鸿是广告经理,史镇豪是形象大使。它以“大众读物”的姿态,收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尝试一种低成本且持续流动于各地的连结行动。   


图片:©Fong-Fo


artnet × 冯火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我们开始做《冯火》的时候,没考虑过有关“独立出版”的问题,更多在琢磨“什么是好的展览”、“什么是好的艺术”这一类问题,而做一个每月规律出版的“杂志”在当时我们看来是一件很酷的事,所以就开始了。


冯火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冯火每月会完成一期内容的收集、打印、装订和派发。我们没有稿费、没有编辑、对内容也没有规划,每月会招三个广告刊印在冯火上,一个五十元,维系冯火不赚不赔。


图片:©Fong-Fo


请介绍一期《冯火》的内容(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我们最近因为展览的工作完成了一本《冯火号外》,不过并没有对外发售。


冯火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我们主要生活在广州,身边的朋友都对冯火很友善,让我们有一种能长久工作的信心。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如上面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不赚不亏。


11.

GONG PRESS 弓出版


由虔凡、St.Jiu和Yuki共同运营,名字取意这件箭未上弦的兵器蓄势待发、温和有力的状态。“弓”鼓励、支持并制作艺术出版。



《梦十夜:常羽辰》,2018年4月。图片:© GONGPRESS,摄影:St.Jiu


artnet × St. Jiu & Yuki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我们的工作履历跟艺术、媒体、建筑相关,大家都对印刷品充满情感。之前计划过几个与出版相关的项目,有的做了,有的最终没实现。2017年正式开始了“弓出版”,我们想尝试内容传播和艺术出版的新形式。


弓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弓的三个人身处时差12小时的两个城市,工作节奏比较缓慢,差不多一年只有一个项目。目前每次都和我们喜爱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内容提案由虔凡负责,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具体的实现方式,由St.Jiu负责设计印制,Yuki负责其他所有运营事务。


请介绍弓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弓希望强调出版物的物件质感,使之区别于传统书页带来的阅读体验,也希望多样的阅读方式不被数码形式所取代。


 《纽约钓鱼日志:童义欣》,2019年7月。图片:© GONGPRESS,摄影:Yuki


以今年七月出版的《童义欣:纽约钓鱼日志》为例,它包括了艺术家私人档案中的200多幅图像、3本取材自视频静帧的手翻书和童的钓鱼执照副本。照片以大小不一的尺寸印制,随后由鱼线松散地捆扎归类,标签及排布顺序都遵循童义欣的纪录习惯。读者在翻看图片的过程中,无法避免散页造成的凌乱,甚至可能无从复原最初的顺序,这使得他人的视觉经验能化作读者主观的阅读体验。此外,印刷品以透明盒为包装,形式上会让人联想到珍藏记忆的相片盒,也像一只狭长的鱼缸。


弓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弓是基于纽约和北京两地的远程工作。纽约没有这么美好,北京也没有那么烦人。人和地方互相影响。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还在努力让收支平衡。


12.

Jiazazhi 假杂志


是一家基于内容、出版而展开的影像艺术机构。始于二〇〇九年,假杂志的实践包括杂志、出版、发行、图书馆、书店、Pseudo Museum等,持续关注以图像为创作媒介的出版事件、艺术家和写作者。

假杂志的过往出版项目。图片:© Jiazazhi


artnet × 言由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看到很多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无法在纸上呈现,有些可惜。


假杂志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现在基本上分为:内容、出版、书店、展览及公共教育。主要负责内容的编辑有三位,负责出版的是一位、负责展览的是一位,公共教育是未来想做的事情。


请介绍假杂志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我们最滞销的一本书,朱墨的《空日》,但却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本书。


参加书展活动的假杂志。图片:© Jiazazhi


假杂志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基本是负面影响。与所处的城市和体制对抗是我们的日常。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略有盈余,以开展新的项目。



13.

Monday Off惬意忙


由毕昕(策展人)与叶甫纳(艺术家)创建的自出版品牌,以独立杂志与艺术家书为主要产品,同时以子品牌“周一症候群(Mondayitis)”组织展览、工作坊、讲座与休闲活动。《惬意忙》以 50%不可预测的视觉,40%争取不是那么晦涩的文字,以及10%的真假广告构成。周一是绝望的一天,也是艺术空间休息的一天,又惬意又忙的一天,痛并快乐的一天。


惬意忙创刊号 #迷妹 Monday OFF issue#1 Mí Mèi。图片:©MondayOFF,摄影:戴诚 Pimo


artnet × 叶甫纳 & 毕昕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叶:其实我和毕昕想做独立出版机构已经好几年,我们一直想要除了目前的工作之外,还有个发声和对外接触的平台。


《惬意忙》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毕:我们最大的特色为云办公。我在上海、叶甫纳在北京,我们创刊号的设计师Una奚若兰以及Marco Dalle Fratte在荷兰乌德勒支;我们是科技进步的直接成果,跨越地理和时区的障碍,网络把我们的时间和存在变得更富有弹性,所以我们也是如此迷恋这项为我们提供便利或带来更多灾难的技术。


我和叶甫纳认识很多年了,对于彼此喜欢的事物有很深的了解,我们会争论不休也会彼此赞美,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落在实际工作中,我多负责栏目结构、文字内容的把控;叶甫纳会更多参与作品创作、拍摄、衍生品开发的部分。自从开始做这个品牌,周一也不能休息了。


请介绍一期《惬意忙》的内容(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我们第一期的主题是“迷妹”。首先我们察觉到“迷”是当下既流行又值得剖析的精神状态,它不仅是一个冲动那么简单。我们好奇作为情绪的、文化的、政治的“迷”究竟为何物,这种“迷”能在这个社会持续多久。在研究中,我们成为了迷妹的迷妹。内容上我们从饭圈和迷妹的日常出发,探索的话题包括:粉丝行动与偶像的养成关系、帝吧出征与小粉红、网络亚文化人群的集体身份生产机制、流量时代的人肉打榜机与倒置的代理政治、选拔总选举制度与造型平台设计的民主选举问题、UGC时代的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Alpha Beta Omega的性别政治以及粉丝同人文等话题。


惬意忙创刊号 #迷妹 Monday OFF issue#1 Mí Mèi。图片:©MondayOFF,摄影:戴诚 Pimo

《惬意忙》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叶:我们都在艺术行业工作,分别做着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工作,周一一般来说是艺术机构休息的一天,但对于别的行业来说周一是压力山大的一天,所以“Monday OFF”也算是一个对艺术从业者工作状态的反讽。不过我们的出版品牌关注的问题和群体不局限于艺术行业,会辐射到整个流行文化和都市青年群体,我们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工作,目前国内的独立出版业务比如书展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城市,所以在线下活动时我们经常在两地往返。今年我们主要参加了亚洲地区的书展,也是考虑了#迷妹这个话题可能在亚洲地球会有更多共鸣。


毕:我们当时坚持做了双语是正确的决定。如前所说,网络的普及让信息的分享、传递和再利用变得更丰富多变。我很惊喜地发现第一期#迷妹在柏林、伦敦、林茨和曼谷都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不同城市的流行文化有着共通之处又有极大的地缘特色。所以我们非常乐意投入到这个互联网覆盖的文化、心理社群,与关注同一话题但在不同地域的人有更多的互动。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谢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对我们第一次出版物诞生的支持。目前创刊号在柏林Motto、伦敦Tender Books、曼彻斯特Magma、北京金杜艺术中心和梦办(DreamCo)、沈阳万花筒书店等出售,最近新上架素然ZUCZUG新店3ge3 Project。感谢咬牙跺脚甚至用花呗来买我们杂志的人,感恩的心!第二期一定做得更好。创刊号再卖得好一点,我们第二期就可以降价了。



14.

One Man Magazine《一个人杂志》


每年一期,由董攀一人完成的年记似的絮叨生活片段分享志。


《一个人杂志》十二期。图片:董攀摄影


artnet × 董攀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一开始,并没有考虑什么独立或者出版,真没有想那么多。一直很喜欢杂志的呈现方式,也很贴合那当下我的情绪和表达,一个人拍照,写文章和做编辑,单纯也特别的有执行力。同时,我和太太创办并出品的生活方式类产品,上市一年多,也需要个独特又易于实现的平台,去呈现日常想法和花絮。这样一份小礼物,在年末送给新老朋友,就成为一个保留节目,我还挺享受其中。


《一个人杂志》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因为是一年一期的缘故,所以基本都是在十二月份,专门留出时间去准备,所有工作至今都是一个人完成。说不上什么相对固定的工作方式,都挺个人情绪的。前后完成用时一个月左右,会尽量去享受那一个月,从回想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开始,多琐碎都行,不会考虑太多传统的编辑或者其他方面的东西。甚至在编排的时候,都不太考虑前后因果关系,完全是很音乐、很节奏感的,由着性子安排,到哪里停住、或者是根据这一期,想做多少的开本和页数,定下来后我到那,就停住了,结束。


请介绍一期《一个人杂志》的内容(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仔细想想,好像很难说出一个‘最’来,每一本都有值得回味处,毕竟凝结了许多年的光阴在里面。


《一个人杂志》第十期和第十一期,2019年。图片:董攀摄影


说下去年的那一期,那是开本最大的一次,大度8开,也是故意为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嫌弃那一年过的平淡无奇,又或者一直在重复再重复,所以装帧方式上更开放了些,形式为上,活页装订,每一个跨页可以变成一张海报,可以上墙的杂志。特别大开本,很过瘾,后续也带来不少考虑不足的问题。所以也就这样一期吧。


你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这本杂志的?

如何影响我,就如何影响这本杂志。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每回的印刷成本,基本是可以持平。回到前面所提到的,这本杂志创办之初,就是一份带给我自己和大家的礼物,所以没有考虑过售卖的问题。或许那时,关于收支多想一想,就没有今天这本‘一个人杂志’了。


15.

Re Publication再版社


所有在这个国家内部尝试以出版发声的人,都面对着一个强有力的现实矛盾: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难获得出版版权的国家(这或许不是一件坏事),与此同时,我国人民的版权观念却是世界上最薄弱的(这或许也不是一件坏事)。再版社汲取这种矛盾为动力,以现存的人造视觉图景为材料,也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再版社可被视作一个地处湖南以家庭朋友为人际基础的黑书作坊,一宗虽败犹荣的生意,一种信任一切双眼之所见的目光。   


图片:© 再版社


artnet × 李维伊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做书的人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在这纸张出版物做最后挣扎的时刻,你的工作有何意义?没错,今天的人们谈论实体书出版行业的口吻如同在谈论一块正在萎缩的冰川,互联网行业、自媒体或是kindle阅读器就是不断升高的融化它的温度。在这种环境里,一种最普遍的挣扎是去浪漫化纸制品,指出它有电子物件不具备的「品质」。人们开始讨论纸张的质感或是油墨的香味。曾经被观念艺术家们试图挑衅的「品质」现在被反过来变成挽留这个媒介的说辞。这并不鲜见,人们也曾是那样讨论胶片摄影的。新媒介的诞生总像是给同一领域内的旧媒介蒙上了一层追求乡愁与品质感的滤镜。


事实上,不只在中国,全世界的「艺术家书」出版领域中的人群都笼罩在差不多的乡愁里,那是类似同好会或是粉丝俱乐部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中国特殊的出版环境是我能找到的唯一的做出版的理由。


再版社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再版」这个词描述了工作方法。


再版社已经成立五年多,一直没有固定的视觉风格,唯一遵循的工作原则是对已出版发行的书刊或者物件进行重新编译。我在其中的工作和任何编辑一样,永远不是制造新的内容,而是全然的编辑和整理。


让我们干脆将书籍浪漫化,想象书是一段旅程,一个地标,或一幢建筑。那么任何对于这本书的引用都是将这一整座建筑烧制成了一块砖,用以搭建新的建筑——1968年,澳大利亚艺术家伊安·波恩(Ian Burn)所作的《施乐图书(Xerox Book)》的第一期就印证了这种信息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增殖。书的第一页是一张白纸的复印件,第二页是第一页的复印件,之后每一页都是前一页的复印版本。随着翻阅的进行,书页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斑点和杂色。一张空白的纸张,在不断复制的过程中,被媒介和复制这个行为本身层层堆砌出新的面貌。而曾经被人们担心的在传播和复制中产生的信息损耗,却实际变成了一种增加。


这正是再版社试图研究和参与的课题:如何通过复制或单纯改变已经被投递到大众手中的信息的构造来催生出新的信息。我们并不建立新建筑,我们在老建筑的基础结构上进行改动,在不同的建筑物之间架设桥梁。我们并没有试图在地表水平扩张,而是不断地对已有结构进行垂直方向上的重构。


请介绍再版社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再版社运作的两年期间,共制作了十六件出版物。其中,产品目录系列是常规刊物。我们盗取各个品牌的产品目录,用各种方式参与或是干扰其中的图像,再出售。这个系列使再版社面临非常多的问题,比如不能参加一些展览或是媒体宣传。但是我们坚持在做这个系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再版社的核心系列。


《无印良品2014秋冬和64个球》,18.5 × 25.5 cm,96 pp,Edition of 20。图片:© 再版社


譬如,在《无印良品2014秋冬和64个球》里,我们将六十四个白色球体放入了原本的无印良品的产品画册里。这种参与图像的逻辑会令人想到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在图像上添加圆点的作品,不过我们主要是回到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每个艺术家都面对过的经典问题:空间。我们要放一些东西到画册里那个无人居住的居家空间里去;而球体是唯一不需要考虑透视问题的形体,无论放在空间中的哪个位置,它都能成立。这个白色的球体也成了再版社的标志。


再版社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再版社成立于长沙。所有给再版社工作过的人都是我的亲人或者朋友。无论是像甘甜(艺术家、漫画家和设计师)那样远程地完成了所有《麻将》一书里面的图案,还是像我妹妹那样,在暑假期间住在我家里,把圆球贴纸一张一张地贴到无印良品的产品目录里面。有很多朋友都参与了再版社的工作,想来我应该是做了非常亲密而无良的剥削。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再版社已经停止工作两年了,并没有任何新的出版物,只有偶尔出去卖书的场合。谈不上「收支」这个问题。我正在缓慢地销售库存,将剩下的书籍以每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五十元人民币的价格进行销售。


16.

Same Paper


是在上海的自出版工作室,由摄影师袁小鹏和平面设计师王义军在2013年创办,至今共为多位摄影师出版了共10本书。除此之外,还不定期开展和摄影、自出版相关的活动及展览。


图片:© Samepaper


artnet × 袁小鹏


为什么会开始做独立出版?

喜欢书,喜欢分享


Same Paper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团队协作的方式为喜欢的摄影家、艺术家做书,并以一个书店的角色分享全世界其他独立出版工作室出的书。


请介绍Same Paper的一个出版项目(最近的 / 最难忘的 / 最受挫的 / 最受欢迎的都可以)

由Same Paper 自出版的摄影杂志书《Closing Ceremony》,同时也是我们最受欢迎的一本出版物,关于这本杂志最难忘的是,为了校色去了很多趟印刷厂,过程很坎坷,不过最后都解决了。


《Closing Ceremony》第2期。图片:© Samepaper


Same Paper所身处的城市或社群,是如何影响你们独立出版工作的?

Same Paper来自上海,身处于那些由有趣的年轻人组成的,充满活力的社群里,我们的读者接受面很广,让我们总是想挑战不同的出版内容。 


目前的收支状况如何?

自出版方面收入微薄,很多时候我也在做其它的工作来让自出版维持下去。



文 | Qianfan Gu


大家还在读👇

怀念黄永砅:他如何推动了当代艺术史的书写?

对话传奇画廊主芭芭拉·格莱斯顿:“画廊经纪人如同家长与母亲”








artnet微信平台是由Artnet全球有限公司独家授权的平台,任何出版机构或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artnet微信平台或翻译来自artnet News网站的文章,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artnet创建于1989年,总部位于纽约,是世界第一家上市的艺术品交易研究网络平台,其宗旨是致力于提高艺术市场的透明度。artnet开发的全方位产品用最完整的艺术品数据库和藏家网络,为顶级银行、保险公司、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服务。
artnet新闻是一个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全天候不间断提供业界最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联系我们:xinxi@artnet.com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artnet                         


   立即传送至artnet阅读更多全球艺术新闻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