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目录
“十四五”粮食问题

中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仇焕广李新海余嘉玲4

“十四五”时期中国大豆增产潜力与实现路径

......司伟,韩天富(17)

“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稻增产潜力与实现路径

......李建平,李俊杰,李文娟,周振亚,王秀芬(25)

“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增产潜力分析与实现路径

......韩一军,韩亭辉(38)


农村发展

我国农业农村投资状况及未来投资重点领域分析

......毛世平张琳何龙娟陈秧分贾伟吴文斌47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农户相对贫困测度研究

——来自浙江农村的经验证据

......霍增辉,张玫,吴海涛(57)

不同农地抵押贷款机制下农户信贷配给分析

......顾庆康,林乐芬(67)


组织与制度

非市场交易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的再解释

......王印红78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张力及其消解

——以集体土地的自然资源属性为进路......夏晨(9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

......易加斌,李霄,杨小平,焦晋鹏(101)


其他

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升与宏观经济增长

——基于全球55个经济体的国际比较......李辉尚胡晨沛季勇李美琪117

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地位、挑战与保障路径

......崔宁波,董晋(130)


1

中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仇焕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李新海(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余嘉玲(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玉米的生产和消费都保持了较快增长。玉米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2020年播种面积为4126.4万公顷,总产量达到2.61亿吨。近几年,受相关调控政策的影响,中国玉米产量出现小幅下降,供需缺口加大,导致2020年玉米进口量急剧增加至1130万吨,创历史新高,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过去20年中国玉米供需及贸易发展趋势、相关调控政策转变及其对玉米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未来中国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并对“十四五”期间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到2025年中国年度玉米供需缺口约为2000万吨,若通过政策激励玉米恢复生产面积、通过技术提升单产,供需缺口可下降到800万吨左右。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2)加大科技投入,有效提高玉米单产和降低成本;(3)增加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耕地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4)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规模经营和机械化发展;(5)适度增加玉米和替代品的进口,提前向国际市场释放信号等促进中国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玉米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建议

2

 十四五时期中国大豆增产潜力与实现路径

司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韩天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摘要:尽管中国大豆生产成本高、单产低,自给率堪忧,但是大豆在中国农业与食物系统中一直具有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大豆生产发展和产业兴旺对中国粮食安全、油脂油料安全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大豆生产发展的演进与现实困境出发,分析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大豆增产前景,并提出了大豆增产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考虑到玉米等竞争性农作物种植对大豆生产的挤压,大豆种植面积在1.4亿亩的基础上再扩大的空间有限,但单产水平提升的潜力很大,因此,“十四五”时期,大豆增产的关键在于稳定面积、提升单产、提高大豆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此,应该完善大豆生产支持政策,提高大豆品种培育的科技投入,加快品种更新,推广粮豆轮作绿色种植制度,增强大豆供给保障能力。

关键词:大豆生产;增产潜力;实现路径;绿色种植

3

“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稻增产潜力与实现路径

李建平,李俊杰,李文娟,周振亚,王秀芬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随着稻谷总需求量增长,保持其稳产增产能力对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意义重大。“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明显先下滑后回升、单产增速减缓,产量呈稳中略降趋势,增产形势严峻。稻田基础地力、灌排条件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基石,高产育种和栽培技术配套是实现水稻单产飞跃的主要推力,经济效益是种植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政策导向是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十四五”期间水稻生产面临的形势,采用CAMES模型预测,2025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1797万吨,与2020年相比增加611万吨。保障增产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具体实现路径为划定水稻面积红线不低于3000万公顷,力争全国2/3的稻谷产自高标准农田,突破水稻生产种子和机械两大技术瓶颈,通过政策调整稳定水稻种植主体受益预期。

关键词:水稻;增产潜力;路径;粮食安全;“十四五”时期4

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增产潜力分析与实现路径

韩一军,韩亭辉(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小麦是我国居民两大口粮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小麦持续增产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本文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改革开放以来小麦的增产经验进行了探讨,查找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小麦增产潜力并提出了实现小麦增产潜力的政策路径。本研究旨在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小麦;增产潜力;政策路径

5

我国农业农村投资状况及未来投资重点领域分析

毛世平,张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何龙娟(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秧分,贾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吴文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摘要:扩大农业农村投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自2019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投资增速明显下滑,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更对农业农村投资产生较大冲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农村投资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造成农业农村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提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投资重点要聚焦现代农业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加快推动农业农村投资立法,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融资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乡村振兴投入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农业农村投资;投资下滑;投资重点;乡村振兴

6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农户相对贫困测度研究

——来自浙江农村的经验证据

霍增辉(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玫(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吴海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新时代社会条件下,相对贫困的基本要素“需要”已然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古典经济学需要的主体间性认识论观点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基础,从美好生活需要视角界定相对贫困内涵、构建相对贫困识别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贫困视为潜在的构念,运用双参数项目反应理论IRT模型系数估计,结果表明,3个物质需要、5个文化需要和4个社会需要指标符合难度系数和辨别度系数的要求,适合用于刻画相对贫困的内在结构。样本农户“过年发红包、给父母养老钱、合意小学与合意中学”等文化需要剥夺程度最严重,“小汽车、正装”等物质需要剥夺程度相对较轻。另外,有效性检验表明,需要剥夺指数与收入贫困有较高的相关性。

关键词: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剥夺标准;双参数IRT模型;有效性评价

7

不同农地抵押贷款机制下农户信贷配给分析

顾庆康(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林乐芬(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探析不同农地抵押贷款机制设置下异质性农户面临的信贷配给情况,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农地抵押贷款目标机制下,存在较多农户面临着新的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数量配给,实践中农地抵押贷款设置了不同的增信机制,分为内部增信与外部增信两类,其中外部增信又分为信息甄别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同增信机制对缓解农户信贷配给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农户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供需型信贷配给。在推进以农地为代表等“估值难、处置难”的标的物抵押贷款可从,下沉信贷服务覆盖范围优化农村贷款流程,稳步推进政府引导下的预授信模式;增强标的物价值稳定性,完善农村农户信息体系建设,构建多元风险分担机制等多方面着手。

关键词:农地抵押贷款;异质性农户;信贷配给;增信机制

8

非市场交易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的再解释

王印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经验事实表明,人们在很多场合可以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本文以乡村广泛存在的“治丧理事会”为例,提出“非市场交易”的概念,试图把人类社会的交易类型区分为市场交易和非市场交易。市场交易是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以及个体或群体社会协同的动力机制,非市场交易则是小型群体集体行动的微观动力机制的核心。并通过非市场交易这一概念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中难以被西方社会理解的“关系”和“面子”等文化因素与集体行动相互耦合、相互强化的复杂关系,从而为乡村社会中生衍不息的集体行动探索经济动力,并以此作为钥匙打开乡村社会公共事务治理集体行动的黑箱,并用之剖析“乡村社会群聚族聚,共生共荣的”社会关系成因。

关键词:非市场交易;乡村社会;集体行动;关系网络;面子机制

9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张力及其消解

——以集体土地的自然资源属性为进路

夏晨(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摘要:土地资源是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可资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集体土地所有权立足于土地资源之上,它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土地产权制度。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与集体土地的自然资源属性之间存在三个向度的张力:传统货物所有权制度模板不能契合土地资源环境共生关系;单一私权化路径有悖于集体土地公私交错的权利形态;土地私权效率优先取向与土地资源内含社会整体效益之间存在冲突。张力的消解之道在于以集体土地的自然资源属性为进路,平衡国家、社会与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实现集体土地资源从公共利益到局部利益再到个体利益的合理分配。

关键词: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土地资源;自然资源

10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农业数字化转型

驱动因素、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

易加斌,李霄(哈尔滨商业大学商务学院)

杨小平(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

焦晋鹏(哈尔滨商业大学商务学院)


摘要: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自上而下分析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而解析并构建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包含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层面的价值驱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科技企业层面的发展推动以及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拉动四个方面,形成了从宏观制度→中观产业→微观企业和消费者需求有机统一的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基于农业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链构成要素和数字化农业经济循环系统与价值链主体的协同发展,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由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消费数字化构成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围绕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农业配套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农业价值链延伸产业数字化发展三大战略模块构成。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构建“环境—网络—主体—要素”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包括营造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环境,优化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价值创新网络,增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主体间协同创新能力,强化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要素支撑。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战略框架;实施路径

11

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升与宏观经济增长

——基于全球55个经济体的国际比较

李辉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胡晨沛(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季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

李美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摘要: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将逐渐由转移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双轮驱动”转化为生产率效应的“单轮驱动”;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在样本经济体中位列第一,但现阶段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效应日益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仍具有较大潜力。应综合施策,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发挥的同时,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关键词: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

12

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地位、挑战与保障路径

崔宁波,董晋(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粮食生产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其中主产区作为国内粮食生产的重要主体尤为关键。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体现在其粮食生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安全和风险防控。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调出率,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均做出巨大贡献,而北方主产区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端出现一些新变化,尤其在生产成本与种粮收益、经营结构与生产规模以及外部环境风险等方面,这些变化直接关系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进而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应继续保护提高主产区政府抓粮生产和农户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收储制度、高质量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增强粮食生产的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地位;挑战


END


关于我们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

《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