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特征、问题挑战与政策建议
......唐华俊,吴永常,陈学渊(4)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13)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意涵
......高原(28)
组织与制度
关系劳动:农业生产中的用工秩序
——以胶东瓜果产业为例
......孙枭雄(41)
乡村治理视域下村级组织功能分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江苏省两个案例的考察
......曾恒源,高强(52)
比较优势转化、优质要素集聚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基于浙江省安吉县的经验观察
......靳永广(64)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维护及可持续发展机制
——基于固城湖螃蟹的案例研究
......耿献辉,牛佳,曹钰琳,谢东旭(78)
产业经济
农食系统转型背景下全谷物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王晶晶,张昕,高海秀(92)
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朱战国,朱书凝,周琳,张彤(105)
“双碳”背景下的中国奶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浦华,鲁帆,马莹(123)
资源禀赋与乡村产业的耦合评价
——基于市场化视角
......杨亚东,杜娅婷,杨万青,程长林(134)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演进特征、问题挑战与政策建议
唐华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
吴永常,陈学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梳理等方法,系统地梳理和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演进特征,分析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主要挑战,提出有序协调和高质高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历“起步发展—探索改革—效率提升—协调推进—提质增效”五个演进阶段,各阶段呈现出深刻的、明显的、强烈的时代烙印和阶段特征,在农业综合竞争力、产业融合韧性、产品供需矛盾、农业经营瓶颈、资源环境约束、城乡收入差距、农民增收动力等方面依然面临各种问题和风险挑战。最后,围绕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特征;问题挑战;政策建议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
摘要:本文构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以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测算评价全国各省份农业与农村基本现代化完成度,以及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耦合协调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省份农业与农村基本现代化实现度存在明显不平衡,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协调性也有待改善,农村现代化滞后仍是协调发展的短板。推动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应在充分把握好两者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和协同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好两者之间的关联带动机制,做好乡村空间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推进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营造“宜居宜业”和“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环境。同时,还要加强资金投入的有机协同,围绕激发要素活力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意涵
高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乡村发展领域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探索起点、基础动力和发展战略上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所具有的规范性含义,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现代化,是统筹效率与安全的现代化,是全体农民共同富裕、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塑造了小农家庭和集体村社的现代形式,推动构建了城乡融合与生态和谐的新型文明社会,使传统农耕与乡土文明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现代,是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探索途径。
关键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特色;规范性含义;现代化与文明形态
关系劳动:农业生产中的用工秩序
——以胶东瓜果产业为例
孙枭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以胶东瓜果产业为例,分析了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业生产的用工秩序。研究发现,农民在日常生产中自发形成的关系劳动是农业用工的基本秩序。这一秩序内隐于地方社会,在实践中表现出极强的弹性和灵活性,并通过分类激励、隐性监督和伦理约束来保证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推动形成隐性的农业用工市场,也使农业自发地进行现代化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秩序内在的组织结构,即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规则伦理化,这使整个农业生产呈现出“强关系、弱监督”的劳动特征。关系劳动不仅解释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配置逻辑,还可透视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重视社会关系在农业劳动力配置中的作用,引导和培育农户建立农业用工的分类管理机制。
关键词:农业用工;关系劳动;农业转型;社会关系
乡村治理视域下村级组织功能分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江苏省两个案例的考察
曾恒源,高强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村级组织功能分离改革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制度组成,蕴含着优化乡村治理的政治逻辑。该制度基于赋权理论设计出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村“两委”到基层政府的多层次赋权链条,旨在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市场权能,明确村“两委”领导、管理、服务和自治职能,以及厘清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权责,实现乡村多元主体治理秩序重构。以江苏省昆山市和溧水区的改革为案例,昆山市坚持公共服务先动模式,溧水区则采取“村社分账”先行模式。两地的改革实践呈现出差异化的过程样态,但均较好地完成了理论预设的整个赋权链条。理论和实践表明,村级组织功能分离改革能够有效改善乡村治理。但是,改革后的乡村治理仍然面临一些潜在困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健全配套政策、创新实践路径,以全面激发这一改革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乡村治理;功能分离;赋权;江苏
比较优势转化、优质要素集聚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基于浙江省安吉县的经验观察
靳永广(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悖论进行的“短板”归因分析,极易遮蔽生态资源富集优势及其发挥所内含的发展潜能。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转化视角并聚焦县域实践,探讨乡村集聚优质生产要素的生态面向及其机制和逻辑,以及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经验表明,美丽乡村建设累积的“绿水青山”型资源环境要素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提供了潜在比较优势。资金和技术等稀缺要素的匮乏,决定了集体难以独立而全面地主导资源环境要素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转而以权能让渡和联合运营的市场化方式将资源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对接外部互补性要素的实际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支撑集体经济增长的产业发展优势。村庄内部优势资源的累积和转化,配以外部稀缺要素的流入与带动,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永续动能和绩效要因。研究发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优质要素的有效聚合及其价值实现,关键是要挖掘村庄比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发展优势。这意味着,挖潜村庄优势、促进要素市场化自由流动并探索多样化股份合作形式,是集体资产确权后农村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生态资源;比较优势转化;要素市场化运作;集体经济发展;“两山”转化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维护及可持续发展机制
——基于固城湖螃蟹的案例研究
耿献辉,牛佳,曹钰琳,谢东旭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摘要:有效防范和管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中以次充好、仿冒伪劣等不合规行为,对于维护品牌声誉和集体利益并推动品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固城湖螃蟹”品牌运营中的多主体行为进行范畴化处理,提炼归纳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维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权责共享的利益互联机制,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信息互通机制和协同维护下的监督激励机制,构建品牌管理方、农户和授权经营户与其他主体之间相互联结、互相监督的品牌维护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固城湖螃蟹;品牌维护;品牌可持续发展
农食系统转型背景下全谷物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王晶晶,张昕,高海秀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摘要:我国农食系统亟需转型以满足粮食安全、国民营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战略目标。全谷物在节粮减损、健康效用和绿色低碳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作用,增加全谷物消费和促进其产业发展是推动农食系统转型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使用食物系统思维构建分析框架,总结全谷物在农食系统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梳理全谷物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究产业利益相关者行为,并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分析全谷物产品市场失灵问题,接着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全谷物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最后,从支持政策、行业法规、健康膳食认知和全产业链研究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全谷物消费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谷物;粮食安全;营养健康;食物系统
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朱战国,朱书凝(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周琳(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张彤(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构建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量化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估,科学识别产业发展短板,对于指导地方政府调整生猪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多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解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着手,对标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总目标,本文构建了包含产出增效、质量安全、疫情防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产调控6个维度的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于2015—2019年数据,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方法对中国各省份的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揭示了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时变特征、制约因素与地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渐提升趋势,2015—2017年产业可持续发展速度较缓慢,2018—2019年发展速度明显提升;(2)产出增效、质量安全、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维度的提升对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较大,来自资源节约、生产调控维度的贡献较小,猪肉供给能力下降、养殖成本波动上升、防疫人员缩减等方面成为制约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3)省际间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平衡,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差异明显,尤其是在产出增效方面;(4)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的生猪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存在弱势维度,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资源节约与强化生产调控能力是各区域未来共同的改进方向。因此,本文认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中国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区域发展弱项有侧重地进行生猪产业体系建设,率先解决生产设施落后、防疫投入欠缺或环境污染过量的问题,将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资源利用作为全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方向。
关键词:生猪产业;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
“双碳”背景下的中国奶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浦华,鲁帆,马莹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摘要:畜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其中奶牛产业是畜牧业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如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推动中国奶业温室气体减排降碳,成为制约奶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中国奶牛养殖特点,采用IPCC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法,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奶牛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析了西欧奶业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措施和成效,为中国奶业低碳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且结合中国奶业低碳化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了2025年和2030年奶牛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碳”背景下的中国奶业低碳发展路径,即以保供给、降排放为核心,加强奶牛减碳育种、推行适度规模和精准饲喂、保障优质牧草有效供给、加快粪污减量减排技术研发等。
关键词:减排降碳;奶牛产业;低碳发展
资源禀赋与乡村产业的耦合评价
——基于市场化视角
杨亚东,杜娅婷,杨万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程长林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随着乡村产品同质化、市场需求剥离化等问题逐渐凸显,乡村产业特色化、专门化、属地化需求愈发强烈。本文在凝练资源禀赋与乡村产业耦合发展路径及作用机理基础上,构建乡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培育及市场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县域尺度海量数据测算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研究发现:(1)2013—2019年乡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及市场化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依旧处于失调衰退区。(2)2013—2019年,耦合发展类型逐渐由市场化滞后型转变为产业优势滞后型。(3)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乡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化耦合协调程度转向过渡调和等级,并逐渐向协调发展状态转变。
关键词:乡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市场化;耦合协调度模型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
《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
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
官网:https://www.iaec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