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


数字鸿沟影响相对贫困吗

......张要要(4)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缓解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脆弱性吗

......王海平,洪灏琪,宁满秀(19)

互联网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研究

......王晓全,郭苏媚,殷崔红(35)

农信社全面股份制改革有助于农民增收吗

......孙希芳,王晨晨(52)

农业信用担保贷款与农户家庭收入:抑制抑或促进

......胡杰,罗剑朝(73)

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农业韧性的机理及效应测度

......郝爱民,谭家银(88)

农村儿童留守经历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长期效应研究

——基于CFPS2010—2016的实证检验

......周春芳,苏群(108)

气候变化、收入流动与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

......刘魏(124)



01


数字鸿沟影响相对贫困吗

张要要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管理学院)


摘要:缓解相对贫困是后2020年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工作。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接入背后隐藏的数字鸿沟是否阻碍了信息福利效应发挥,以及是否加剧相对贫困尚未得到严谨回答。因此,研究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互联网可及性和使用度两个维度构建数字鸿沟指数,考察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渠道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有显著正向作用,且这一研究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更换估计模型和应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保持足够的稳健性。此外,渠道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鸿沟通过削弱社会网络、阻隔信息传播和降低信贷可得性等渠道提高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由此,本文认为实务层面应着重弥合数字鸿沟,发挥数字赋能在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字鸿沟;相对贫困;社会资本;信息传播;信贷可得性

02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缓解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脆弱性吗

王海平,洪灏琪,宁满秀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年的数据,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实施对农村中老年人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脆弱性,并且“城乡一档”整合模式的减贫效果优于“一制多档”模式,但在控制个体层面不可观测因素后,“一制多档”模式也显著降低了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基于年龄分组的异质性表明,“一制多档”整合模式对45~54岁中年人的贫困脆弱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城乡一档”模式则显著降低了55~64岁群体的贫困脆弱性,但两种整合模式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减贫作用效果甚微;健康状况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中老年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及“城乡一档”的整合模式对健康状况较好的群体有显著的减贫效果;居住模式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及“城乡一档”的整合模式能够显著降低与子女同住的农村中老年人贫困脆弱性,但难以缓解独居群体的贫困脆弱性。此外,本文还发现,整合政策在实施当年以及实施5年及以后年度均产生显著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能有效发挥减贫功能,但并未缓解农村高龄、患病以及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贫困脆弱性,亟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重点监测农村弱势老年群体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医疗保障;贫困脆弱性;双重差分法

03


互联网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研究

王晓全,郭苏媚,殷崔红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中国已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统筹考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能够为巩固脱贫成果、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更具多样化的思路。作为能够有效兼顾二者的途径,网络扶贫在贫困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CFPS(2018年)数据,用Probit模型证实了互联网使用对改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及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显著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促进电商参与,降低金融排斥”以及“促进非农就业,丰富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作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本文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细分、专业化脱贫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宽互联网知识普及与应用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使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效用。

关键词:网络扶贫;相对贫困治理;多维相对贫困;路径分析

04


农信社全面股份制改革有助于农民增收吗

孙希芳,王晨晨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要:2010年以来,我国农信社进入全面股份制改革阶段,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其改革能否帮助农民增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2013—2018年全国925个县(市、旗)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信社改制对农民增收有显著、稳健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信社改制有助于提高县域信贷供给水平和信贷配置效率、提升县域创业活跃度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信社改制对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有限,而且改制后的农商行跨区域经营会抑制农民增收、扩大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拓展了已有文献对农信社改革绩效的研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信社改制工作和今后的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农信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农民增收;创业活跃度;城乡收入差距

05


农业信用担保贷款与农户家庭收入:

抑制抑或促进

胡杰,罗剑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数理视角阐述了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作用机理,基于陕西和宁夏两地农户调研数据,以OLS和Probit模型为参考,通过Logit模型分析农户参与农业信用担保贷款的诱因,利用PSM 6种匹配方法测算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净影响,并对其进行3种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地,比较净影响在不同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和耕地面积下的组群差异,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家庭收入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1)除户主年龄和担保机构业务门槛变量外,户主其他个人特征、农户生产特征和金融机构其他特征均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信用担保贷款的关键因素;(2)农业信用担保贷款能使农户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和总收入平均提高2.75%、2.38%和2.55%;(3)相比于其他年龄、文化程度和耕地规模的农户,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对户主年龄在46~5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水平和耕地规模在20亩以下的农户收入影响更显著;(4)农业信用担保贷款能促进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家庭收入增长,而这一促进作用对高收入农户群体更强。

关键词: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农户收入;PSM方法;组群差异;分位数回归

06


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农业韧性的机理

及效应测度

郝爱民,谭家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经济效益增值乏力、人口红利衰减等供给冲击,锻铸农业韧性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产业融合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其对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本文从农业弱质性视角探讨了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农业韧性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较为系统地从抵抗力、恢复力和再造力三个层面构建了农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韧性的影响效应、机制和差异。研究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分维度促进作用的强弱依次表现为抵抗力、恢复力和再造力;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韧性产生促进作用;农村产业融合的韧性治理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产业融合仅对农业恢复力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在粮食非主产区,产业融合对农业抵抗力和再造力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业韧性;供给冲击;粮食安全;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07


农村儿童留守经历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长期效应研究

——基于CFPS2010—2016的实证检验

周春芳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苏群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高质量人力资本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诸多文献表明了农村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的不利地位,留守是否会给人力资本质量带来持久性的影响?本文利用CFPS2010—2016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PSM)法,考察留守经历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长期效应及其性别差异与城乡差异,并检验留守时长、留守时机和留守模式的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留守经历显著降低了个体成年期的语言能力、数理能力,对“留守者”尤其是留守男性的认知能力造成了持久性的负向冲击;尽管降低了农村地区的“留守者”尤其是留守女性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但留守经历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整体效应不显著。留守经历对认知能力的负效应随留守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发生在4~12岁的完全留守对认知能力的负效应更大。为此,需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消除留守经历的不利影响,以避免由“拆分型家庭再生产模式”带来的人力资本损失及由此引致的社会成本。

关键词:留守经历;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长期影响;实证检验

08


气候变化、收入流动与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

刘魏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基于气候变化农户决策适应理论和收入相对剥夺理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数据,运用面板Tobit模型、面板Ordered-logit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收入流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一般气候变化显著抑制了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而极端气候变化则拉大了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农户收入向上流动会显著减缓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而农户收入向下流动则显著拉大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从两者交互效应来看,一般气候变化能够强化收入向上流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减缓效应,主要源自于一般气候变化能够减缓收入向上流动农户的工资性收入不平等,而极端气候变化则弱化了收入向上流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减缓效应。从收入结构不平等的作用逻辑来看,一般气候变化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抑制效应主要来源于农户普遍性非农就业减轻了贫困户的低收入“锁定”效应,从而缓解工资性收入不平等状况。而极端气候变化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拉大效应主要源自于极端气候变化造成了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拉大。

关键词:一般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变化;收入向上流动;收入向下流动;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


  End


关于我们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

《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

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

官网:https://www.iaecn.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