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种业改革40周年专栏】改革开放四十年,种业实现历史性发展

邓光联等 中国种业 2022-06-21


作者:邓光联 赵帅 韩奎


单位:中国种子协会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好儿有好娘,好种多打粮。为从源头上保证粮食安全,改革开放以来,种业人秉承“执着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的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矢志创新,推动了我国种业一次又一次飞跃,在保障农业发展、结构调整、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Part

1


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业生产的发展,种业立头功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抓手,是稳固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目前,在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种子上,已经实现了全部自主选育,玉米自主品种的面积占比也由85%恢复增长到90%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在蔬菜生产上,自主选育品种的市场份额达到87%以上。我国农作物供种保障能力的大幅提升保障了农业生产发展,种子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45%。

1.1 主要农产品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满足消费的转变,种业是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粮食的消费逐步由解决温饱转移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上。40年间,我国共计培育出优异品种2万多个,一次次品种突破,推动粮食作物单产不断实现飞跃,在我国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先后迈上4000亿kg、4500亿kg、5000亿kg、6000亿kg台阶,中国人民一改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日子。

1.2 农产品从量的多少到品质好坏的转变,种业是关键 种业的发展不但丰富了人民餐桌的种类,还实现了由吃饱向吃好转变。比如,在瓜菜品种选育上,从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累计育成优新异瓜果蔬菜品种5000多个。餐桌上的几样老面孔变得丰富多彩,大中小、红黄白绿紫,各类瓜菜品类齐全。中国人民一改过去夏季茄子辣椒、冬季萝卜白菜这一沿袭多年的经典菜谱。春夏秋冬已无需要等待时令,种类繁多、口感各异的瓜果蔬菜均随时可得。40年来,我国品质育种取得了辉煌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新育成水稻品种优质率已占45%,适合加工用小麦品种已达60%,一大批高油酸油菜、花生品种也相继产业化,国民食品结构已跨越温饱迈上了营养健康之路。

1.3 农作物生产从单一供给到满足供给侧改革需要,种业是枢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突出绿色发展,聚力质量兴农,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种业核心枢纽地位赫然而出。只有通过种业发展,才能使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更加优化,玉米等库存量较大的农产品供需矛盾进一步缓解,绿色优质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增加。


Part

2


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业生产的变化,种业全方位发展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的农作物品种改良和推广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再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转变。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作物种子工作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种业发展阶段变化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回顾我国种业发展历程,始终服务着保障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始终伴随着国家政策、市场形势、人民需求而变革。纵观种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1 “四化一供”阶段    197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国发〔1978〕97号)。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为尽快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作出贡献。按照国务院要求,原农林部于1978年7月率先成立了中国种子公司,各省、地(市)、县种子机构也相继设立种子公司。公司与所在管理部门合署办公,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三位一体、四化一供”的种子工作新体系就此诞生。由此,高度组织化的计划经济的显著特点正式形成。

2.1.2 种子产业化阶段 1992年6月,原全国种子总站在安徽合肥召开了全国种子站长和种子专家顾问组会议,交流了合肥市种子公司实行科研、生产、经营、推广一体化的发展经验,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种子产业”的发展方向。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在全国种子工作会议上提出:“实行种子革命,创建种子工程”。要求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产增收为目标,以质量为核心,以商业化为途径,加大对种业基础建设的支持。1996年种子工程开始实施,良繁基地、试验基地、加工中心、储备中心、检测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上马。我国种子生产条件、仓储能力、加工水平、检验能力、试验条件等均得到大幅度提升。种子包装率、加工率、商品率大幅提升,种业开始逐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种子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2.1.3 种子市场化阶段 2000年7月8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定通过《种子法》。相较于1989年的《种子条例》,审定通过的《种子法》重点对种子生产经营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政府指定的单位组织经营、统一组织收购和调剂使用”等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内容,打破了地区封锁,放开了经营主体,实行标签制度等,市场化之门从此打开。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强力推进政事企全面分开,打破了管理与经营不分家、管理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不公平局面,彻底为我国种子全面市场化松绑。我国种业市场活力得以全面激发,社会资本不断涌入种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纷纷加入种子行业,国际种业巨头逐步进入中国种子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由此前的2700多家,迅速扩大到最高峰的8700多家。主体的增加、外企的介入,促使我国种子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管理理念、质量意识、种子价值等均得到质的飞跃,种子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

2.1.4 现代种子产业阶段 2011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8号文件。明确了种业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定位;推动了科研院所与所属企业脱钩,实现事企分离;明确了科研单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性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等。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109号文件,权益比例改革、科研人才兼职任职、良种联合攻关等一批新政相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国务院不断加大种业投资力度,资源保藏、育种创新、基地建设、检验测试等一批项目扎实推进,我国种业“育、繁、保、测”能力有了质的改变。2016年1月1日实施的新《种子法》,将8号文件以来采取的品种制度改革、生产经营许可改革以及“放管服”改革取得的经验进一步法律化,现代种业扬帆启航。

2.2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基本资料,品种更新换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业丰收的基石,也是农业连续增产最根本的动因。优良品种的不断出现,确保农业增产不断出现。如水稻,从矮秆革命到“三系”配套再到“两系”化,从汕优63到系列超级稻,产量质量不断跃升;小麦品种,从高产到优质再到专用,从百农到小偃、周麦、扬麦、济麦等系列品种,产量、品质、抗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玉米,从常规到杂交,从中单2号到掖单13、农大108,从浚单20到郑单958,推动玉米从一个高产向更高产迈进,平均单产较40年前翻了两番;棉花,从鲁棉到中棉,从常规到杂交再到抗虫棉,产量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改进;油菜,秦油6号以及中油杂、华油杂系列品种,从杂交优势利用到“双低”油菜大发展,从高产到高油,经济效益不断提高。40年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已经历5~6次更新换代,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6%,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

2.3 种子质量全面推高 高质量的农作物种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促进我国种植业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农作物抗虫抗病能力,降低农作物的损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干旱、贫瘠山区、高寒、盐碱地区农作物种植现状。为此我国不断改善种子质量。

一是确保种子合格率。20世纪80-90年代“两杂”种子的合格率不高,1993-1995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杂交玉米种子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2.8%、8.6%和9.0%;后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其合格率提高到21世纪初的90%以上,2010年后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二是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工作。1978年5月,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由此,种子质量检验工作进入初步发展阶段,经改革调整、规范发展等阶段,种子检验检疫工作更加规范,尤其是2011年新《种子法》种子标签制度的实施,种子质量工作进入新阶段。农业部牵头实施了春季市场抽检,夏季田间抽检,秋季、冬季种子收获库存抽检,使监督检验常态化。

三是规范制种基地。海南、甘肃、四川等三大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顺利推进,一批区域性良繁基地巩固发展,种子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2.4 种业科研的发展变化 过去几十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研究成果由开放应用到商业化转化,大力推动了我国种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诸如转化能力低、产学研脱节等现状。针对这种现状,2011年国务院8号文强调以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109号文件,核心就是着力解决创新主体错位、创新资源流动、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开展联合攻关四个问题。首要一点就是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公益性的定位,做到科研院所立足基础研究,企业主要从事商业育种;加快公益性科研院所与所办企业分离,专心开展常规作物育种、育种技术及种质资源等基础性公益研究。为了尽快提高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鼓励应用型育种科研单位整体进入企业,鼓励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科研体制的变化,引导了我国种业走向更加良性的体制。

2.5 种子企业的不断壮大 一是量的变化。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强力推进政事企全面分开,彻底为我国种业全面市场化松了绑。我国种业市场活力得以全面激发,社会资本不断涌入种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纷纷加入种子行业,国际种业巨头逐步进入中国种子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由此前的2700多家,迅速扩大到最高峰的8700多家,伴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现状,种子企业不断开展兼并重组,到目前为止现有种子企业5000多家。

二是质的提高。自1978年我国正式设立了国有种子公司以来,截至2017年,全国种子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867.55亿元,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达到373家,10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18家,5亿~10亿元(含)的27家。种子企业净资产总额1239.35亿元,固定资产总额434.62亿元。

三是强的集中。隆平高科进入全球种业10强的第8位,种子企业的集中度不断增强。目前,在国内主板、创业板、新三板挂牌上市的种子企业有70多家。前10强企业市场集中度由15%提高到18%,前50强市场集中度由30%提高到35%,隆平高科进入全球种业10强;50多家企业挂牌上市,总市值超千亿,企业“多、小、散、弱”状况明显改善。

2.6 对外开放富有成效 改革开放给我国种业的国际交流、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1979年,中国种子公司与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农业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开展种子的交流合作和种子贸易活动。到20世纪80年代后,孟山都率先在上海设立销售业务代表处,紧随着美国先锋良种、先正达、法国利马格兰、圣尼斯纷纷来华,有了国际巨头在前面引路,中国种业迎来一股外企的入驻潮。外资企业的入驻带来了资金、技术、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管理经验等等,促使我国种业得到发展,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Part

3


总结成果,谋划未来,种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种业改革不断推进。2011年国务院印发8号文件掀起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浪潮。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农情种情深刻变化,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不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种业改革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实力快速提升,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清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粮”用“中国种”。

3.1 正视挑战,认清差距和不足

3.1.1 正视我国绿色发展现状对种业的新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农业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人民口粮安全,我们一直以产量作为品种审定的主要指标,大多数品种需要高水高肥,资源消耗量大。相反,节肥节水节药及适应机械化、轻简化的品种较少,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近年来,种业绿色发展虽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与农业绿色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绿色种业创新体系、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种业由产量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快新一轮绿色品种更新换代。

3.1.2 正视国内外新技术革命对种业的新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科技弱、国力弱。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实践,迎来了历史性交汇。我国种业要在这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浪潮中赢得战略主动,必须敢于自我革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3.1.3 正视世界种业发展对我国种业的新挑战 世界种业格局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跨国巨头加速整合,抢占全球市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陶氏合并杜邦、拜耳并购孟山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等强强联合接连发生,世界种业垄断格局进一步加深,“种业+农化”产业融合深入推进。种业新技术飞速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使育种定向设计改良更加精准便捷;跨国公司通过大数据加速新品种开发,推行精准农业技术服务,加快提升种植效率。而我国种业正在经历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迈进的新时代,育种研发、生产经营和种业管理必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3.1.4 正视我国种业面临的诸多困境 一是我国种业面临不充分不平衡。即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鉴定创新不平衡,鉴定创新不充分;种业的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不平衡,转化应用不充分;种业的数量与质量效益不平衡,质量效益发展不充分;高产品种与绿色优质品种创新不平衡,绿色优质品种研发不充分;粮食作物种业与特色作物种业发展不平衡,特色作物种业发展不充分;产品种业与品牌种业发展不平衡,品牌引领不充分;种业的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不平衡,国际市场开拓与资源利用不充分。二是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品种侵权、套牌、假冒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行政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对违法的震慑力强度不够。

3.2 展望未来,奠定基础和根基

3.2.1 获得突破性品种是推动种子产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明显增加,过去的大路货销路不畅,优质特色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供求矛盾从总量不足问题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当前必须把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等突破性品种的供给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方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关键。

3.2.2 科企合作是推动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必须看到,我国科研院所是国家花几十年的功夫培植起来的科研骨干精英队伍。首先,科企合作能优化资源配置。科研单位具有高端的仪器设备,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种子企业更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科企合作能优势互补,保证资源合理流动,各种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其次,科企合作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科研单位拥有种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和核心技术,种子企业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和创新效率,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合作,企业能够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从而调整企业创新方向,适应市场需求,减少科研投入盲目性。第三,科企合作能够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种子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通过科企合作,将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有利于缩短科研成果的应用周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2.3 兼并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种业的必由之路 十八大以来,种业深化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种子企业数量正从原有的8700多家减少到现有的5000多家,前50强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35%以上,企业“多、小、散”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从整体来看,种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严重,特别是资源碎片化问题尤为突出。已有的实践证明,企业间兼并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推动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和做专做优的重要路径。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有利于提升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可以推动种业转型升级,便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满足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时代要求。

3.2.4 做专做精企业是适应我国生产的发展需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种业强,企业必须强。随着以“育繁推一体化”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以区域性、特色化、专业型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分化加剧,种业企业需要迅速找准自身定位,摆脱同质化竞争,推进差异化发展,从而形成布局合理、大中小各具特色、上下游相互补充的种业格局。同时,企业治理能力、治理水平也在发生分化,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种业企业健康发展。因此,满足我国农业生产,不但要注重大型企业,也要注重特色化、区域化、专业型的种子公司协同发展,合理打造我国种子产业布局。

3.2.5 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在境外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有品种权和专利技术的企业开拓国外种子市场,建立种业海外战略咨询智库,完善政策引导和保障措施,为种业企业和国内资本参与海外投资并购提供政策支持,是我国种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根本保障。


Part

4


立足种业,展望未来,种子协会不可或缺

中国种子协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认真履行职责,牢记服务理念,在我国种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做好参谋 一是做好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作参谋。第一届理事会期间,杂交水稻提纯研究,杂交玉米自交系提纯和新组合考察鉴定,经营理论基础及规律探讨等;第五届理事会参与2011国务院8号文件、新《种子法》的修订调研工作。二是强化政策宣传,为政策落地作推广。第一届理事会期间,承担制作的《农作物种子检验》幻灯片,受到各地的普遍欢迎;第三届理事会期间宣传《种子法》;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期间宣传国务院出台的8号文件和推动新《种子法》实施。三是承担社会职责,为行业发展树榜样。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2012年12月中国种子协会与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种子协会在甘肃兰州地区召开西部地区种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研讨如何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机遇,发展西部种业;2018年3月积极倡导会员企业参与扶贫工作。四是编写发展史,为行业发展总结经验。第三届理事会期间编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种子发展史,这对于我国种业界的同志正确运用历史经验,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第六届理事会将总结本部发展史,续写种业辉煌。

4.2 热心服务企业,活跃种子市场 为行业护旗,为会员服务是中国种子协会的神圣职责和第一要务,是中国种子协会最根本的初心和使命,协会人始终秉承这个初心为会员服务。一是提供信息服务。创办全国种子信息网,及时向全国种子行业通报种子工程进展情况和产业信息,同时要求协会合办的3个刊物积极宣传种子工程,宣传会员企业;创办种子双交会,内容包括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企业论坛、信息发布、产品展示、成果推介、贸易洽谈等为会员企业服务;创办中国种子大会,创新服务方式,为会员企业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二是开展国际交流。历届理事会都高度重视我国种业的对外合作工作,积极落实引进来和走出去,引导会员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种业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现代种业发展基础。

4.3 开展培训 如第三届理事会期间针对我国即将加入WTO和颁布《种子法》之际,协会先后4次举办了全体理事培训班,讲授关于加入WTO对种业的影响,讲授《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有利于会员企业把握形势及时调整。此种培训每届理事会都比比皆是,不再一一阐述。

4.4 树立种业典范,弘扬种业精神 为总结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种业发展中成就突出的人物,弘扬中国种业人“执著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的精神,激励和引领更多的有志之士热爱种业、投身种业、支持种业的发展,中国种子协会会同《农民日报》开展了“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和“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的评选活动。该活动谱写了种业人的群英谱,增强了种业人的自豪感,凝聚了种业人的精气神。树立种业典范,宣传他们执着梦想的意志,可以激励种业人更有奋发有为的精神;树立种业典范,宣传他们攻坚克难的事迹,可以激励种业人更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树立种业典范,宣传他们无怨无悔的胸襟,可以激励种业人更有奉献报国的情怀。宣传引导种子企业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种业的精神实质,关键要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把对种业杰出人物的崇敬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加快品种创新、促进种业强国建设,引领国际种业发展。

4.5 开展信用评价,引领市场导向 2011年以来,协会开展的种子行业信用评价共有8批次,参评企业共有900多家次。通过开展信用评价工作,第一,信用企业的诚信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参与申报企业逐年增多,2011年首次开展信用评价,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最初预计有150家左右企业参与申报,但种子企业对此积极性很高,远超过我们的预期,第1次参评企业竟达到206家,以后每年平均约有100家企业申报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评价结果重视,参评企业高度重视信用评价结果,积极对照评价标准检查自身的不足,对自身信用的维护。

第二,信用企业的责任意识增强。2013年在全国种业信用企业中认定了56家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56家企业自己有了荣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愿为建设诚信中国种业作出表率。他们联名向全国种业生产经营同仁发出增强诚信的倡议。通过信用评价活动,信用企业积极护法,净化市场,坚决同不法行为作斗争,积极检举违法行为,配合种子执法监管部门做好违法案件的查处,为净化种子市场环境作出贡献,在种子行业信用建设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种子行业的表率。

回望改革40年,中国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种子协会在我国种业改革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行业组织应有的贡献,在每次种业大事记中都能看到协会活跃的身影,在种业市场化中坚定而有力地发出了行业声音,在为会员服务中踏实而诚挚地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展望未来我国种业发展,种子协会将再接再励,继续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完善服务职能建设,为做强做大民族种业努力,为行业健康发展尽心,为会员企业利益发声!


原文刊载于《中国种业》2019年2期1-6页,转载请注明


编辑:郑惠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