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成就 时代使命 责任担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种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种子协会秘书处 中国种业 2022-06-21

本文刊登在《中国种业》2019年第7期1-7页,转载请注明


种子是生命的源泉,是活力的象征,也是文明的希望。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粒种子曾经开创了一个文明。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从随风飘落的种子在泥土中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这一神奇现象中得到灵感,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采集,开启了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从此,种子养育着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催生着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承载着人类的和平美好和繁荣希望。人们由衷地赞叹种子的神奇,崇敬种子的魅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种业人薪火相传,生命相续,为种业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年华和毕生心血,开拓了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留下了种业发展的丰富遗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是掀开了中华民族种业发展的新篇章。

1   历史成就 

今天,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回顾种业发展历程,总结种业发展成就,肯定种业发展贡献,对凝聚力量,坚定信心,担当起建设种业强国的时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1.1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种业取得了无愧于种业的历史性成就

1.1.1 在科技创新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种业基础理论夯实与前沿技术创新,目前,在DNA定向筛选、品种定向改良以及双单倍体等分子育种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已经对1.5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展了精准鉴定,为育种水平提升打下了基础。我国农作物育种经历了优良农家品种筛选、常规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等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水稻、小麦育种居世界领先水平,杂交玉米出现一批高产、抗病、抗倒品种;截至2018年,经过国家和省级两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共3万多个,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专用小麦和白菜、辣椒、黄瓜等一大批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南繁基地建设加速世代品种的繁育,缩短了育种年限,推动了育种科技经验积累,为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甘肃杂交玉米、四川杂交水稻等国家级制种基地的建设,推动了我国由传统制种向现代制种的转型升级。

1.1.2 在体制改革上   科研体制从单一的科研单位研究到科研单位与企业研究共存,从单一的国有单位开展科研工作,到科企合作、民营机构独立开展科研等,种业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以1979年成立中国种子公司为标志,开启了我国种子经营体制改革的进程,从政、企合一到政、事、企、社逐步分开,从单一的国有经营到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从单一的种子经销到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经营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种子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管理上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了市场主体入市门槛,放活了品种试验渠道,下放了部分行政审批权,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流程,加强对事中、事后的监管,优化服务方式,激发了企业与市场活力;种子行业协会与改革开放共频振,伴中国种业同成长。目前,省级种子协会的脱钩改制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与政府的关系得到厘清,协会本身的活力开始显现。

1.1.3 在对外开放上 一是引进了优良品种。我国种植面积6667hm2以上的柑橘品种,引进品种占了半壁江山;从美国引进的纽荷尔系列脐橙品种产量占橙类总产量的95%;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红富士苹果,目前种植面积占苹果面积的70%以上;利用日本引进的育种材料培育的水稻品种空育131,曾经是黑龙江省的主栽品种,面积达到66.67多万hm2。二是引进了先进技术。如单倍体育种技术、SNP检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显著提高了我国育种创新能力。三是引进了外资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孟山都率先在上海设立销售业务代表处以来,全球大型种子企业都已进入中国,顶峰时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达到76家。四是引入了国际种业规则。1999年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20年来推动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建设,加强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1.4 在法治建设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种业法规建设从无到有,从办法到条例再到法律,法律位阶不断提高,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以及《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17个配套规章的涵盖种子科研、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22个 省 、市 、自治区启动了地方性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山东、海南、四川、河北等地已经颁布实施。在市场监管上,新《种子法》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执法措施,加大了处罚范围和监管力度,农业农村部联合其他部门多措并举,形成了合力,提高了效率,制售假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大幅减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1.1.5 在企业发展上  自1978年我国正式设立了国有种子公司以来,种子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和从专到优的历史变迁,到2017年,各类登记注册的种子企业5203家,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各乡镇的种子经销门店69万家。一个以骨干明星企业与区域特色企业互补发展为主体,由生产加工企业作产业服务,研发单位作技术支撑的现代种业体系正在形成。目前,全球种业十强中已有中国化工集团先正达和隆平高科两家中国企业。

1.2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 来 ,中国种业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历史性贡献

1.2.1 在为农业生产发展方面   一是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良种覆盖率超过97%,在 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种上,我国已经实现了品种全部自主选育,国产蔬菜品种达到87%以上,国产玉米品种达到90%以上,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达到95%以上。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等品种的培育,推动了“粮经饲”种植结构的调整。二是推动了作物产量增长。水稻从矮秆革命到三系配套再到两系配套,从籼优63到系列超级稻;小麦从百农到小偃、周麦、扬麦、济麦等系列品种;玉米从常规到杂交,从中单2号到掖单13,从浚单20到郑单958、再到京科968和登海605,品种不断更新,产量不断提升,其中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三是推动了产品品质改善。2018年在广州召开的国家优质稻品种攻关推进暨鉴评推介会上,一大批产量高、品质佳、口感好,可与日本渔昭越光和泰国香米相媲美的稻米品种涌现,逐渐打响了中国优质稻的品牌。

1.2.2 在为农业环境友好方面   近年来,一批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新品种培育成功,如高产节水小麦,改变了传统上1m3水生产1kg小麦的生产方式,新品种石家庄8号和石麦15水分利用率达到1∶2.4,有效节约了水资源;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降低了农药使用量。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协同推进了投入品的减量使用,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1.2.3 在为人民生活改善方面   农作物生产时空布局的变化、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让粮票、布票、油票等曾经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票证进入了历史博物馆;让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各类农产品在天南地北、春夏秋冬都有供应,都可选择,都能消费;让百姓摆脱了缺衣少穿、忍饥挨饿的贫穷,开始向讲究吃得营养,穿得舒适,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转变。

1.2.4 在为我国社会稳定方面   我国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品质的改善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甚至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如果说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压舱石,那么种业的发展、种业先导作用的发挥,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

1.2.5 在为世界种业进步方面 中国是农作物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量已超过50万份,占全球总量的6.7%,居第2位,为国际间种质资源的交换与合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种子市值已达120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我国杂交水稻品种目前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科技创新、坚持体制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法治建设、坚持企业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也为世界种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种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农为国本,种为农先”这些认识最具时代性、现实性和生动性的诠释;是以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方智远、谢华安、程相文、程顺和十位中国种业功勋人物,和赵振东、盖钧镒、朱英国、赵久然、程式华、许勇、王义波、杨远柱、徐福春、黄长玲十位中国种业杰出人物为代表的全体种业人砥砺奋进、拼搏奉献的劳动成果和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智慧结晶。

2   时代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种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中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应该担当起新使命,展示出新作为。这个新使命和新作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下决心把我国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是总书记对我们种业人提出的时代使命和殷切期望。

2.1 要深刻领会总书记指示精神的深远意义   “下决心”就是要求我们有战略定力和笃行毅力;“搞上去”就是要求我们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实现民族种业振兴,建设种业强国;“抓紧”就是要求我们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只争朝夕;“自主知识产权”就是要求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攻关突破,把核心技术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总书记对种业工作所处地位的高远认识和深刻把握,种业安全是粮食安全,乃至是整个国家安全的“源”中之源,重中之重。要深刻认识种业事业在关乎国家安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我们肩负建设种业强国的时代使命。种子曾经开创了一个文明,现在正在改变着世界,未来种子依然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宝贵资源。

2.2 要正确判断种业发展的历史方位

2.2.1 当前,世界种业正发生深刻变革    一是变革的因素更加多元。影响种业发生深刻变革的因素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科技进步和企业重组以外,资本的介入、服务的延伸和规则的融合也正在成为影响种业变革的重要因素。二是变革的动力更加强劲。科技作为影响种业变革的基础因素,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作为影响种业变革的主体力量,以“农化+种业”为特征的世界超大型农化企业,重组后的资源更加集中。资本作为影响种业变革的粘合剂,以“单纯财务投资+产业资本融合”为特征的资本介入更加活跃。服务作为影响种业变革的催化剂,以“强调技术创新和全方位解决方案”为特征的服务渗透更加深入。规则特别是制定实质性派生品种的管理规则作为影响种业变革的导航仪,以“接轨和融合”为特征的规则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三是变革的趋势更加明显。以基因编辑、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种业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气势恢宏;全球第4次超大型农化集团间的重组曾经风起云涌,如今天下初定。中国国内种业企业的重组正在大浪淘沙、分化组合;资本介入择机涌动,蓄势待发;服务延伸聚集能量,初见端倪;规则融合迂回曲折,渐行渐近。

2.2.2 当前,中国种业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种业基础性研究原始积累和应用性研究的市场开发不足,有利于种业科技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种子企业散、弱、小,做大做强、做专做优、做好做精的企业基础不足,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在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外资择机涌动的背景下,中国种子企业对资本介入准备不足,中国资本的粘合剂甚至是主导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四是服务延伸刚刚起步,基础薄弱,延伸的深度不足,催化剂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五是人们对实质性派生品种管理规则修订,加大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规则的修订和与国际规则的融合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

2.3 要主动适应种业发展的环境要求

2.3.1 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   发挥种业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特别是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中所具有的先导性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美丽作出新的贡献。

2.3.2 要适应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要求   发挥种业在农业科技革命的前沿性作用,在保持常规育种领先的同时,要在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种业技术革命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推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作出新的贡献。

2.3.3 要适应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发展要求   发挥种业在国家开放战略中、在与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潜在优势,为推动现代种业的发展和民族种业的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2.3.4 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求   发挥种业在农业供给侧源头性作用,围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导向”这一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合理安排品种结构,培育、推广更多的高产、优质、高效、多抗、广适的新品种,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贡献。

2.3.5 要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工作要求   发挥种业单位在职能转变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完善种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市场运行、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2.4 要妥善处理种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2.4.1 妥善处理品种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一般来说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凝聚。当前,品种出现的“井喷”现象是改革的成果,显示了市场活力,更是品种质量提升的前景。要在保持新品种数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品种品质的提升,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具有区域化、专业化、多样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品种所占的比例。主要的大宗粮食作物品种要妥善处理好高产与优质、高效的关系,在强调优质高效的同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高产这个基本前提,这是由我国人口多、资源少这个国情所决定的。

2.4.2 妥善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科研单位作为国家的公益性研究机构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基础性研究的任务。在明确以企业为主体,实行育繁推一体化体制后,科研单位更应该承担起基础研究的主力作用。但有些应用研究也不是纯市场的,它一头连着基础研究,一头连着企业需求,这也需要发挥科研单位的优势,加强科企合作,共同开发研究。当前一方面要防止科研单位舍本求末,越俎代庖,放松对基础研究“主阵地”的坚守;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封闭割裂,抱守残缺,削弱对企业和市场对应用研究这一“主战场”的服务。

2.4.3 妥善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   相对于过去只从事种子经销的种子企业不同,今天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特色企业,包括这次参加现代种业培训班的企业,妥善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对现代种业发展和民族种业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注重打基础、稳运行和谋长远的有机统一,在打基础上要有笃行毅力,在稳运行上要有治理能力,在谋长远上要有战略定力。要在确定战略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法制、诚信文化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尤其是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上下功夫、见实效,建成更多代代相传的现代种业企业,成为建设种业强国的主体力量。

2.4.4 妥善处理政府放权、监管和服务的关系   在现有职能扩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放权是改革的基本要求,监管和服务是改革的成果体现。注重放权,展现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在落实放权初衷,增强监管本领,树立服务情怀上下功夫,确保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实现预期目标。

2.4.5 妥善处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关系   要推动落实2018版种业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扩大开放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外商投资管理服务。要营造公平环境,发挥自身优势,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增强;要争取“走出去”的有利条件,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落实各项优惠措施,协调相关国际规则,在推动国内国际种业市场融合和种业国际交流上下功夫、见实效。

2.5 要清醒认识种业发展的现实任务

2.5.1 提升创新水平、法治水平和开放水平 强化创新理念,构建创新机制,优化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增强创新能力。完善法治体制,提高法治意识,强化执法监督,优化市场环境,增强法治权威。要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落实开放措施,加强合作交流,实行平等竞争,增强开放信心,争取互利共赢。

2.5.2 提升聚合水平   调动四方因素,凝聚八面力量。推动科企合作,聚合科研与经济相结合的力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聚合做大做强、做专做优、做好做精的力量;推动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聚合合纵连横的力量;推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放,聚合资本、技术、服务、规则汇集融合的力量。

2.5.3 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是种业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种业的基本特征,也是种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从系统性看,服务是所有种业主体相互影响、良性循环的互动,人人都在享受服务,人人又都在奉献服务;从产业化看,服务是从种子到种业,从品种培育到田间耕种,甚至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产业链的自然延伸;从价值链看,服务是种子拓展价值链、提升价值空间的有效资源。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科研单位、行业组织和行政管理单位都要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链条,强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3   责任担当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为契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担当起时代责任,把现代种业事业推向新的高度、谱写新的篇章、开创新的辉煌。

3.1 企业单位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增强竞争能力上要有新的进展   企业是建设现代种业强国的主体,种业强必须企业强。要做大做强、做专做优、做好做精,做成百年企业。

3.1.1 要有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追求长远发展和持续赢利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这方面,企业要以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核心,摆脱同质化竞争,坚持科技先导,聚焦自身定位,朝着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专业化、特色化和服务型的中小种子企业目标选择发展;要科学界定涉足领域和经营范围,准确把握自身竞争优势和能力,围绕既定目标,边推进、边考核、边调整,不断做大、持续做强、精于专业、强于品质。

3.1.2 要有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涉及到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企业要把自身发展规划同实现建设种业强国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没有国家种业的兴盛强大,就没有种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样,没有种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没有国家种业的兴盛强大。企业要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品种研发能力,要追求质量标准,提升制种能力,要围绕市场需求,提升营销能力,要着眼制度机制,提升管理能力。

3.1.3 要有诚信文化   “人无信,则不立”。同样,对企业而言,诚信是立业之基。要把诚信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以诚信文化赢得良好口碑,塑造品牌价值,推进名牌兴业,从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要摒弃小农意识、江湖义气和侥幸心理,坚持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情怀。要积极参与到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来,主动申报信用评价,不断强化诚信自律意识。2018年获得种子行业信用等级的企业,都为行业诚信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为营造健康有序的种业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1.4 要有开放胸襟   主动迎接挑战,敢于走出去、善于请进来,广泛开展合作,积极引进人才、技术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优势;加强科企合作,建立健全沟通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其育种人才和试验条件,选育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进行推广;主动参与企业间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3.1.5 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摒弃传统理念,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立足自身实际,加大研发投入比例;对接资本市场,引进社会资本、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研人才待遇;引进领军人才,形成技术团队,建立人才激励制度;明确研发方向,培育符合市场需求、高产绿色优质的新品种。

3.2 科研单位要发挥科学研究的主力作用,在增强创新能力上要有新的突破

3.2.1 要不断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   加大种质资源搜集与鉴定力度,深入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挖掘利用,不断提高种质资源转化利用率;创新农作物分子改良与技术应用体系,完善杂种优势利用、加倍单倍体、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关键技术,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研究开发,加快取得一批突破性重大种业科研成果。

3.2.2 要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对科研人员实行分类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基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公平公正地评价科研人员取得的原创性、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加强对科研经费的保障,同时要平衡不同单位间、不同岗位间同级别的科研人员的待遇,鼓励其潜心钻研、长期专注一项研究,做专、做细、做精。

3.2.3 要进一步深化科企合作   深入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积极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的制度,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要巩固、总结、完善已建立的制度机制、合作关系和改革试点典型案例,进一步推动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或共享,协助企业提升育种研发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科企互补优势,不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同时也使科研人员真正通过创新劳动而富起来。

3.2.4 要加快推进良种联合攻关   着眼解决种业科研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聚焦乡村产业振兴需求,继续推进四大作物和特色作物良种攻关,加快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机械化作物品种研发与推广;创新体制机制,汇聚种业上中下游各方力量,整合系统内项目资源,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

3.3 行政部门要发挥“法治、开放、创新、聚合、服务”的调控作用,在“放管服”改革上要有新的举措

3.3.1 要持续完善各项法规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探索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试点工作,推动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等违法行为纳入刑法,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为种业原始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抓紧修订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种子质量田间鉴定、监督抽查、食用菌菌种等管理办法,启动制定农作物种苗、种子质量认证、中药材种子、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等管理办法,为种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健全管理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加强市场执法力度,加快推进数字种业建设,构建灵活多样、全程覆盖的监管模式,实现种子全程可追溯。

3.3.2 要积极推进种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推动2018版种业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落实,不断优化外商种业投资环境;鼓励境外企业在境内建立品种研发中心、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加大与种业国际组织合作力度,积极参与种业相关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加强互鉴,推进融合;建立植物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建立进出口种子检验检疫快速通道。

3.3.3 要努力营造种业发展的创新环境  系统研究适应改革要求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等重大问题,制订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确保改革各项措施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加大减少事前审批、放宽许可条件力度,进一步强化事后监管、明确主体责任,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放活种业市场、赋予企业自主权,同时要通过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

3.3.4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聚合各方优势   要下大气力调动起企业、各级科研事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推动建设现代种业强国的合力;要聚焦体制机制弊端、影响种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凝练目标任务,统筹谋划新时代我国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夯实产业主导、企业主体、公益性科技支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要不断支持企业发展,特别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要进一步巩固良种联合攻关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突破。

3.4 事业单位要顺应行政体制改革要求,在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技术支撑上要有新的作为 当前,政事分开、处站分设的种业管理体制格局已经形成,事业单位要根据体制改革、种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的新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厚植技术管理优势,强化五大体系建设,筑牢支撑种业发展技术根基。

3.4.1 强化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体系建设   要按照农作物生态适应性试验要求,坚持统一归口、分类管理的原则,强化区试体系建设,完善试验网络布局;优化区试评价指标,加强试验质量管理;发挥市场需求导向,引领品种创新发展。

3.4.2 强化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体系建设  要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强登记机构队伍建设,落实受理复核主体责任,高效快捷办结登记申请;建立事后服务运行机制,开展登记品种符合性验证、安全性评价和真实性鉴定。

3.4.3 强化种子质量检验认证体系建设  要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推进质量标准提档升级;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农作物品种DNA指纹数据库;推行种子质量认证,提升种子质量品牌建设。

3.4.4 强化种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要健全种业行业统计体系,优化种子市场观察点布局,强化种业基础信息统计分析;完善数字种业建设规划,引导部省种业数据融通,推进种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引领现代种业发展和种业强国建设。

3.4.5 强化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体系建设   要按照农业绿色高效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按区域分作物设立国家、省、县三级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构建全国统一的品种应用评价信息平台,引领用种主体看禾选种,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

3.5 协会组织要主动融入种业大局,发挥社会功能作用,在“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上要有新的风貌 中国种子协会与各级种子协会共同构成了种子协会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成为推动种业发展,建设现代种业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要认真履行法律职责,切实牢记服务使命。要扩大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为政府与企业沟通架好桥梁,及时反映会员和企业的诉求,为会员与会员联系结好纽带,为种业合作搭好平台;要举办好每年1次的中国种子大会,使之成为中国种业界的群英大会、共享大会、引领大会,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展示中国特色、体现高端品质的大会,成为为种业合作搭平台、为种业发展创品牌、为种业振兴树信心的大会;要高度重视维权服务,着眼会员诉求,维护正当权益,特别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服务;要坚持推进诚信建设,建设诚信体系,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公布红黑名单,惩戒失信行为,营造自律氛围,形成诚信自觉。

扫描或识别下图二维码可阅读原文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中国种业》▼ 把时间交给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