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企聚焦 | 富吉泰种业推出豫单9953玉米与中黄301大豆间作新农艺模式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第十四条指出:“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推广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
中央1号文件部分内容截图
当前我国玉米大豆供需缺口巨大、争地矛盾突出,玉米大豆均是粮、油、饲大宗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巨大,占粮食总需求的49%,占饲料粮的95%。全国进口量占粮食需求总量的19%。这些粮饲资源如果单独由我国自己生产,现有生产水平下需要15亿亩耕地种植,我国现有耕地约19亿多亩不可能满足需要,如何破解是一个难题。
目前我们玉米生产方式是高投入高产出,大豆采取连作方式,造成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农作物间套轮作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瑰宝,对中华名族繁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传承这些有益的耕作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包括品种选育、新农艺等,实现玉米大豆间作一体化是解决上述难题和挑战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著名大豆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对玉米大豆间作做了系统研究,在带状复合种植“两协同一调控”理论体系指导下,结合黄淮海推广现状,提出高产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豫单9953与高产抗倒高油大豆品种中黄301间作套种方案。
杨文钰教授团队构建了“高位优先、高低协同”的光能高效利用理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边际效应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光能利用率。玉米行行都有边行优势,大豆也得到了更多的空间生长,玉米产量不减,大豆产出增效100公斤以上。
同时创建了“以上促下、双向协同”的氮素高效利用理论,土壤中氮素供应能力和根系氮素吸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建立了低位作物株型调控理论,通过技术措施解决低位作物大豆在玉米的影响下容易倒伏这个问题。
创新形成了“选配良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核心技术,改变田间配置不合理,采用“带状复合种植”,率先同步实现玉米大豆协同高产,机具通过性提高,间套轮作融为一体。
在选配良种方面,玉米选用株型紧凑、适宜密植、脱水速度快、生育期较短和机械化收购的高产品种,如豫单9953、豫单132等;大豆选用耐荫抗倒高产品种,如中黄301、中黄61等。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经济效益显著。第一增产,玉米产量与当地单作相当,套种的大豆产量可达150公斤左右;第二节约成本,每亩减少纯氮4公斤,减少劳动成本和费用投入;第三增加效益,玉米大豆间作因产量提高平均每亩可增加效益300元以上。
2020年,富吉泰种业将与农技推广部门、种地大户一起开展豫单9953、豫单132与中黄301、中黄61套种示范与推广。采取玉米大豆同期播种,豫单9953和中黄301同时成熟,采取先收大豆后收玉米,玉米水份可以降到16-20%,可直接机收籽粒适当晾晒即可入仓,也可收果穗。豫单9953、中黄301这两个玉米、大豆品种均有企业订单收购相支撑。豫单9953连续多年亩产稳定在800公斤以上,中黄301连续多年亩产稳定在300公斤以上。通过豫单9953和中黄301间作套种可以显著提高每亩综合效益。大豆新品种中黄301已通过河南、安徽、江苏、国家黄淮海南片(包括山东南部)审定,正在参加山东省、黄淮海中片生产试验,预计2020年通过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稳产性好,对黄淮海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和强致病株系SC7均表现抗病,抗倒伏、耐密植,底荚高度适宜,不炸荚,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蛋脂总量为63.42%,品质好,适应区域广。同时与豫单9953同期播种,可采取免耕覆秸栽培技术模式,可一次完成前茬麦秸处理、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封闭除草、秸秆覆盖等作业,提高播种质量,减少用工及动力费用,降低种子用量,提高保墒能力,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黄淮海地区麦秸处理与土壤培肥难题。通过采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增产增收效果将十分显著。
3、黄淮海北片可采用中黄61大豆与豫单9953间作或豫单132间作。中黄61为黄淮海北片国审大豆品种,豫单132为黄淮海国审玉米品种。种植方案与上述方案相同。
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模式是今年国家推行的一项重要新农艺,列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中,国家将给予大力支持。河南富吉泰种业在中国农科院、河南农科院、山东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支持下,通过三年试验示范,找出了最佳组合的国审玉米和国审大豆新品种,尤其可实现“同期播种、同期收获、全程机械化”的理想目标,亩均提高直接效益300元以上。
公司采取“玉米种子、大豆种子、进口专用除草剂”打包销售模式,并给予全程技术指导服务,生产的玉米、大豆商品由合作企业收购。
欢迎各经销商联系种地大户、家庭农场开展种植,也欢迎大型农场、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公司开展合作,具体合作事宜与业务经理联系。
审定公告
1、国审公告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80100品种名称:豫单9953申 请 者:河南农业大学育 种 者:河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豫1122×豫808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机收组出苗至成熟101天,比对照郑单958早熟2.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55.5厘米,穗位高88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筒型,穗长16.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粗5.2厘米,穗轴红,籽粒黄色、半马齿,百粒重32.6克。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95%,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点次比例)79%,适收期籽粒含水量(≦30点次比例)92%,抗倒性(倒伏倒折率之和≦5.0%)达标点比例86%,籽粒破碎率为4.85%。黄淮海夏玉米组出苗至成熟99.5天,比对照郑单958早熟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54厘米,穗位高89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筒型,穗长16.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籽粒黄色、半马齿,百粒重31.55克。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感穗腐病,中抗小斑病,感弯孢叶斑病、感粗缩病、瘤黑粉病、南方锈病。品质分析,籽粒容重763克/升,粗蛋白含量11.85%,粗脂肪含量4.57%,粗淀粉含量72.31%,赖氨酸含量0.29%。产量表现:2016~2017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机收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56.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2%。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5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5%。2016~2017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82.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78%。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0.6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60%。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可采用等行距或宽窄行种植;麦收后要抢时早播;种植密度5000株/亩。苗期注意蹲苗,保证充足的肥料供应,并注意N、P、K配合使用;籽粒乳腺消失后收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陕西省关中灌区、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晋城市部分平川地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湖北省襄阳地区种植。也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除去河北石家庄及山东济南、临沂、烟台、聊城等易倒伏地区)及京津唐适合种植郑单958的夏播区作籽粒机收品种种植。
2、河南审定公告
审定编号:豫审玉20180052作物名称:玉米品种名称:豫单9953申请者:河南农业大学育种者:河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豫1122×豫808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100.0-105.0天。芽鞘微红,叶片深绿色,第一叶尖端椭圆形;主茎叶片数18-19片,株型紧凑,株高249.8-265.0cm,穗位高87.3-106.0cm;雄穗分枝5-7个,雄穗颖片浅紫色,花药浅紫色,花丝绿色;果穗圆筒型,穗长16.2-16.4cm,穗粗4.6-4.9cm,穗行数16-20行,行粒数30.2-32.5粒,秃尖长0.5cm;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278.4-326.2g,出籽率86.7-89.3%;平均田间倒折率0.0-1.0%,倒伏率0.2-2.9%,空秆率0.3-1.0%,双穗率1.4-1.5%;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2.3-26.0%,破损率1.2-3.3%。2015-2016年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接种鉴定:抗茎腐病、小斑病,中抗穗腐病,感弯孢霉叶斑病、瘤黑粉病、锈病。201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容重793g/L,粗蛋白质10.57%,粗脂肪5.00%,粗淀粉74.19%,赖氨酸0.34%。201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容重784g/L,粗蛋白质11.15%,粗脂肪5.00%,粗淀粉73.67%,赖氨酸0.34%。产量表现:2015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机收4500株/亩),12点汇总,12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789.0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1.6%;2016年续试,12点汇总,11点增产,增产点率91.7%,平均亩产665.1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0%。2017年河南省玉米生产试验,12点汇总,11点增产,增产点率91.7%,平均亩产622.9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3%。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与密度:河南省夏播,6月上中旬播种;种植密度中等水肥地4000株/亩,高水肥地4500株/亩。(2)田间管理:苗期注意防治蓟马、地老虎、蚜虫;中后期注意防治玉米螟和蚜虫;科学施肥, 浇好拔节、孕穗、灌浆水。(3)适时收获:玉米籽粒尖端出现黑色层时收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机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同意审定。适宜在河南玉米种植区种植。
1、国审公告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90015品种名称:豫单132申 请 者:河南农业大学育 种 者:河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HL237×HL896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01天,比对照郑单958早熟1.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79.5厘米,穗位高107.5厘米,果穗长筒型,穗长18.4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硬,百粒重34.85克。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高感穗腐病,感小斑病,感弯孢叶斑病,感瘤黑粉病、南方锈病。籽粒容重741克/升,粗蛋白含量9.83%,粗脂肪含量4.71%,粗淀粉含量73.64%,赖氨酸含量0.31%。产量表现:2016-2017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86.95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55%。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1.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2%。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播种期6月10日左右,亩种植密度在4500株左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陕西省关中灌区、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晋城市部分平川地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湖北省襄阳地区夏播种植。
2、河南审定公告
审定编号:豫审玉20190031作物名称:玉米品种名称:豫单132申请者:河南农业大学育种者:河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HL237×HL896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101-102天。芽鞘紫色,叶片绿色,第一叶尖端圆形;主茎叶片数17-18片,株型半紧凑,株高284.5-293.2cm,穗位高106.1-112.6cm;雄穗分枝中,雄穗颖片绿色,花药绿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9-19.1cm,穗粗4.6-4.8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2.1-35.6粒,秃尖长1.0-1.3cm;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偏硬粒型,千粒重325.3-353.8g,出籽率85.6-88.1%。平均田间倒折率0.2-3.0%,倒伏率0.2-1.4%,空秆率0.5-1.6%,双穗率0.1-0.7%。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1-29.4%。产量表现:2016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4500株/亩机收组),12点汇总,11点增产,增产点率91.7%,平均亩产683.6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1.0%;2017年续试,11点汇总,11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686.2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8%。2018年河南省玉米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629.1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2%。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与密度:河南省夏播,密度4500株/亩左右。(2)田间管理:科学施肥,浇好三水,即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苗期注意防治蓟马、蚜虫、地老虎,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虫。(3)适时收获:玉米籽粒乳线消失或籽粒尖端出现黑色层时收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机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玉米种植区种植。
三、中黄301
1、国审公告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90012品种名称:中黄301申 请 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 种 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郑9525/商豆16特征特性: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夏播生育期平均98天,比对照中黄13晚熟3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7厘米,主茎16.9节,有效分枝1.9个,底荚高度15.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4.6个,单株粒数110.7粒,单株粒重17.8克,百粒重16.2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7号株系,中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感胞囊线虫病2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43.57%,粗脂肪含量19.87%,。产量表现:2016~2017年参加黄淮海夏大豆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10.9千克,比对照增产14.81%。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6.3千克,比对照中黄13增产14.31%。栽培技术要点::1. 6月中下旬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2. 亩种植密度12500~15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667千克、氮磷钾复合肥20千克做基肥,初花期根据大豆长势长相喷施磷酸二氢钾,浓度0.2%~0.5%。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周口地区除外)、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2、安徽审定公告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3作物名称:大豆品种名称:中黄301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郑9525/商豆16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黄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64.3厘米、底荚高度16.8厘米、有效分枝1.8个、单株荚数38.5个、单株粒数81.3粒、百粒重16.7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中黄13)相当。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0)、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2016年对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8)、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7)。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1.83 %,粗脂肪(干基)20.74%;2016年粗蛋白(干基)40.14%,粗脂肪(干基)20.93%。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4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64%(极显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5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8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61.8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13%。栽培技术要点:夏大豆中熟品种。适宜播期为6月上中旬,人工点播或机械条播均可,种植密度在每亩1.2~1.5万株,地肥宜稀;出苗后及时定苗,做到苗匀、苗齐、苗壮;根据土壤肥力施底肥,花荚期如遇干旱浇水可保障丰产目标,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植。
3、河南审定公告
审定编号:豫审豆2017002品种名称:中黄301申 请 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 种 者:韩天富、孙学刚、孙石、李卫东、吴存祥等品种来源:郑9525/商豆16特征特性:有限结荚品种,生育期105.3-109.5天。株型紧凑,株高66.1-83.8cm,叶片椭圆形,有效分枝2.2-2.4个,主茎节数14.6-17.2个;紫花,灰毛,荚灰褐;单株有效荚数47.2-54.2个,单株粒数96.4-115.7粒,百粒重18.6-19.5g,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色浅褐;成熟落叶性好,倒伏0.5级。抗性鉴定:2014、2015、2016三年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抗病性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病SC3表现抗病,SC7表现抗病。品质分析:2015、2017两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42.63%/43.40%,脂肪20.30%/20.5%。产量表现:2014年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1点汇总,9增2减,增产点率81.8%,平均亩产212.6kg,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10.8%,达极显著水平;2015年续试,12点汇总,10增2减,增产点率83.3%,平均亩产224.9kg,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4.7%,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第6位。2016年河南省大豆生产试验,9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192.4 kg,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13.0%,居3个参试品种第1位。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和播量:6月上中旬为适宜播期,最佳6月15日前足墒播种,播量4㎏/亩;宽窄行种植,行距0.4m,株距0.13~0.15 m,及时间定苗,留苗密度1.25万株/亩。(2)田间管理:亩施尿素4-5㎏,磷酸一铵20-25㎏,氯化钾8-10㎏,肥力较高地块尽量少施尿素;开花结荚期遇旱及时浇水,提高百粒重;花荚期及时防治虫害,提高商品质量。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夏大豆区种植(南阳市除外)。参试情况:黄淮南片进入第二年区试、江苏与安徽进入生产试验、河南完成生产试验。
4、江苏审定公告
审定编号:苏审豆20180007作物名称:大豆品种名称:中黄301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郑9525/商豆16特征特性:淮北中熟夏大豆品种。幼茎基部紫色,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抗倒性好。叶片卵圆形,紫花,灰毛。成熟时荚褐色,弯镰形;落叶性好,不裂荚。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05天,比对照徐豆13早3天;株高68.8厘米,结荚高度12.3厘米,有效分枝3.0个,主茎节数15.5节;单株有效荚数54.9个,单株粒数116.8粒,每荚粒数2.2粒,百粒重17.6克。籽粒黄色、圆形、微光,淡褐脐,外观商品性较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为43.42%,粗脂肪含量为19.33%。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2015、2016两年区试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和SC7株系。产量表现:2015~2016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8.59公斤,较对照徐豆13增产5.96%。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5.13公斤,较对照徐豆13增产8.28%。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播前晒种1~2天,亩用种4~5公斤。2、适宜密度。每亩留苗1.25万~1.5万株;条播和点播行距40厘米,撒播每平方米留苗15~18株。3、肥水管理。一般基肥亩施纯氮3公斤、五氧化二磷3公斤、氧化钾3公斤,花荚期根据田间长势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注意抗旱排涝,花荚期保持土壤湿润。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审定意见: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播大豆种植。品种推广详情品种种类 品种名称 地区 年份 面积/(万亩)
四、中黄61
品种名称:中黄61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6品种来源:98P3/7S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征特性:生育期平均108天,比对照品种邯豆5号晚熟2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7.2厘米,主茎12.4节,有效分枝1.7个,底荚高度13.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5.0个,单株粒数73.4粒,单株粒重17.1克,百粒重24.2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1.41%,粗脂肪含量20.59%。产量表现:2009年黄淮海中组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初试,平均亩产189.5Kg,较对照邯豆5号增产5.1%,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194.0Kg,较对照邯豆5号增产11.1%,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2位;两年平均亩产191.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1%。在参试两年的品种(系)中居第一位。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6千克,在7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增产幅度1.30-34.08%,比对照品种邯豆5号增产8.7%,居生产试验第二位。栽培技术要点:1.6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3~1.4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5万株、低肥力地块1.6~1.8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667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或磷酸二胺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千克。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