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农业,没有个三五年,皮毛都学不到!”这是刚打理农场时,90后小夫妻李中奇和宁云霞收到最多的告诫。
对于不少出身农门的年轻人来说,到大城市读大学并在城市安居乐业,是更为主流的选择,然而这对90后小夫妻却难舍对土地的热爱。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李中奇、宁云霞分别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和园艺专业硕士毕业。毕业前夕,李中奇已经拿到盐城一家农场的offer,而宁云霞也准备前往武汉工作。
但在学校组织的最后一场招聘会上,南农大(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宁云霞的注意,她很快也收到了对方的橄榄枝。
研究院所在的常熟市董浜镇是江苏出了名的特色果蔬小镇,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与常熟董浜政府合作,兴建南农大(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门用作产学研合作和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基地。
在农村长大的李中奇,从小怀有“生态农场梦”,但又不忍与宁云霞分隔两地,也前往应聘,结果心想事成。于是这对小情侣便顺利结伴前往研究院工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田间管理。
工作大半年后,李中奇对当地的玉米新品种、技术推广和生产销售有了初步了解,恰好当地又有一块土地。李中奇研究生就读的方向是生防微生物,他想将学校学来的“以菌促生、以菌抑菌”技术理念,与当地特色果蔬种植结合,使用微生物和富硒肥进行农业生产,改变周边农户传统的种植方式。拿到地之后,除草、养地、铺设水肥设施,土质不行还要重新翻地建垄……为了节约成本,小夫妻俩就自己忙活。地里水肥设施老化,水管很细,一遇上淤泥就会堵住。白天周边农户用水量大,水压不足,李中奇只得在凌晨一两点爬起,套个电筒在头上,手动疏通水管,“贪黑”忙活了一个月。2017年,玉米成熟的9月,恰逢李中奇到市里考农机证,采摘、装箱、包装,全靠宁云霞一人打理,小个子的她早上4:30就起床,忙起来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刚来董浜时,连镰刀和锄头都分不清的她,竟然一天打包了70多箱。这年丰收的9月,他们创办的常熟市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也成功注册,也收获了第一茬“黄金小玉米”,每亩产量约300斤,通过农旅公司的微商平台,打上了“硕士黄金玉米”的品牌,不到6天就卖了800斤,收益6000多元。白手起家,缺什么工具,就借什么;什么不会,就去学什么。这几年来,李中奇的袋子里集齐了拖拉机证、无人机植保证等多个农技证书,给小麦、玉米、水稻喷洒农药,他就动用无人机;翻地播种时,他又是一位手法娴熟的“拖拉机手”。从拿第一块地,到不断开垦扩容,夫妻俩如今打理的田块,有130亩。田里主打的“黄金小玉米”,是董浜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李中奇和宁云霞进行生物栽培和育种,不断提纯玉米种,改善玉米口感,同时摸索用微生物有机肥配合标准化生产,制定出一系列栽种、施肥标准。干得风生水起的小两口,也渐渐得到了农户的信任。见李中奇种出来的玉米产量高、品质好,曾经笑话他不施农药化肥,是个“书呆子硕士”的隔壁农户赵叔,竟然主动跑来向他要种子、要方法,“我想按你的方法,先种个1亩地试试!”李中奇毫不吝啬地拿来种子,告诉赵叔,微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化肥能减施30%,再种第二茬,就可减50%。李中奇说,要改变农户的传统种植理念,只能靠示范,农户只有看到能赚钱,才会跟着去种。
“我们一边做玉米的育种,向农民提供优良的种子,推广种植技术,一边帮农民采收,统一销售。”李中奇说。3年前,当地仅有一户农户将信将疑地种他们育种的玉米,看到第一年的收成不错,其他农户开始纷纷跟种。2018年,十几户农户跟种,2019年,有26户农户跟种。今年,已经有50多户农户跟种他们育种的黄金小玉米。他们手把手地做给农户看,带着一起干,平均每亩可增收1500元。如今,硕士小玉米换代升级。据宁云霞介绍,为了更好地打造品牌,他们不仅在玉米种苗上进行了筛选,在育苗、生长、采收的每个环节,都用上了微生物菌剂,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在栽培管理上,早春玉米覆膜3层,全部是人工除草,来回3趟,不用除草剂。2018年年底,小两口还为黄金小玉米注册了新商标“董小棒”。“学一行、干一行,我们希望用现代农业的理念灌溉农田,希望通过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能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李中奇说。▼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中国种业》▼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