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延安记忆 || 延安的医学博士何穆

2017-05-28 延大YXY

这里是【延大YXY】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


yan

an

ji

yi



内容提要:

1. 1935年1月何穆获图卢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2. 1938年8月何穆来到延安

3. 1940年12月中央任命何穆为中央医院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中央医院院长何穆二进延安的故事广为流传。他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为建设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开创新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06年4月22日,何穆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县廊下镇的一个普通家庭。1926年留学法国,主攻肺科。1935年从图卢兹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上海、无锡、重庆行医。1938年6月,何穆与中共地下党李济安相识于重庆青年书店,二人一见如故,都喜欢阅读进步书刊,在李济安的帮助下,何穆决定去延安。他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提交申请,办事处主任吴玉章见到曾与自己儿子一起留学法国的何穆便写信推荐。何穆带着吴玉章的亲笔信,踏上了去延安的革命征途。

(何穆任命通知书)

1938年8月,何穆到达延安,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姜齐贤等人的亲切接见,他们对何穆自愿到艰苦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表示热烈的欢迎。何穆被安排到军委总卫生部下的边区医院工作,因何穆是治疗肺结核的专家,边区医院特地成立肺科,任命他为肺科主任。不久,调他到中央卫生处门诊部任主任。何穆工作积极,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一视同仁,出诊不顾山高路远、风雨泥泞,很快便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何穆注意到军队与地方都有所属医院,惟独中央机关没有直属医院,他多次向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等领导同志建议,在中央机关创办一个比较完备的、尽可能现代化的直属医院。1939年7月底,李富春找何穆谈话:“中央通过了你的建议,委托你筹备一个尽可能现代化的中央直属医院。完成这个任务困难很多。经费只有3000元,物资要自己想办法。至于选址,我请了两位打窑洞有经验的工人,凡是适于打窑洞的向阳山坡都可以。”任命后,何穆四处奔波考察,选址中央政治局、陕北公学与中央保育院之间的李家坬村旁一个山沟的向阳坡。经组织批准,便开始正式动工,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医院的40多个窑洞就挖好了。限于当时延安的条件,医院的医疗器材和病房设备,除了一小部分有能力买到,其他都是自己动手解决。例如消毒锅,何穆亲自画了图样,帮着铁匠来剪裁、卷边、焊锡等制作。9月下旬,医院筹建工作基本就绪。

在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红军医院,存在缺少正规意识、工作制度不严、效率不高等问题,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何穆难以适应,加之医院对他的一些建议也难以接受。何穆打算离开延安回重庆开私人诊所。这时,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来去自由,即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李富春代表中央同意他回重庆并嘱咐有困难就去找八路军办事处的钱之光。然而,何穆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在重庆开业困难重重,物价高涨,日机轰炸,特务地痞捣乱……恶劣的环境使他的儿子也因病夭折,一个医生连自己的儿子都救不了,何穆悲痛欲绝,重庆八路军的同志及时的、尽可能的帮助了他。何穆深受感动,下定决心再回延安,他还动员了十几个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一起去延安。

(何穆一家)

1940年12月11日,何穆一行历经坎坷抵达延安,中央医院盛会欢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亲临致辞,组织上任命何穆担任中央医院院长。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对何穆说:“何穆同志啊,中央医院开办起来,你要不负党中央的重托,为中央首长看好病,为指战员治好伤,为人民服好务啊!”上任后,何穆竭尽全力将医院各项工作纳入正规化轨道。一年后,医院的人员、物资均能满足需求,各部门工作井然有序,医护技术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一所比较完备的、尽可能现代化的医院终于建成。

1942年春,何穆主动辞去院长之职,专心致志地到一线从事医疗实践和医疗研究工作。这时,由于延河水系污染,延安伤寒病流行。何穆带领医护人员,克服物质缺乏的困难,提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视病人如亲人”的口号,千方百计为患者医治。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央医院伤寒病人的治愈率很高,死亡率低于国统区。1943年6月,何穆根据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肺痨病的疗养法》一文,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肺痨结核病的常识和防治方法,特别提出了疗养的重要性,对当时延安的肺结核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5年9月初,何穆率5位医护人员离开延安支援晋冀鲁豫军区医疗卫生工作,从此离开了他战斗生活了7年之久的延安,来到华北,在人民解放战争战场上继续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推荐阅读书目:

[1]赵超构:《延安一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版

[2]张金锁:《延安精神》,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版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团委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网编|巨嘉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