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日闭关小记(文字版)

Effie Effie的教练空间 2024-04-06

写在前面

继上期播客发出后,还是有很多朋友好奇十日闭关具体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包括每日的日程安排,到适应程度,想了想,播客做的,是一个对话的记录,通过朋友间的三言两语,试图描绘出闭关或感性或理性的理解和体验。那么文字能够承载的,可能会有更多线性的记录和思索。所以以下文字,主要是对十天之内过程的回顾,也许零散,也许流水账,甚至可能有些失真(毕竟在闭关期间并不能使用纸笔做出记录,所以只能凭回忆记录),但只要记录下来那些点滴,也就完成了文字的任务。

缘起

Before everything

说起我们为什么会突然想起参加这样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手机,文字记录,书本,禁言的闭关冥想体验,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没有某一个时刻特意得想要做出这个决定。在喵喵和昱辰经历过后,就一直了解这次体验给他们带来的震撼。第一次尝试闭关是一次三日的中秋庆祝,在纽约上州的一个静修中心。那一次比较特别,没有完全禁言,因为毕竟还是在节日期间。而且我们一行去了好多好多伙伴,彼此间在做义工时也多有交谈。而且虽然独居,我还带去了书本,手机也没有上交。所以一切和旅行差别不大。


但这一次,是完完全全的闭关,而且要十日。


其实一开始也有怀疑自己会不会坚持下来,连同事和领导都说,你平日里就靠讲话工作了(“speaking is your bread and butter!”),要是坚持不下来,没关系,可以来我这里(我老板家就在静修中心所在的州)。记得每每到这个时刻,我都自嘲地说,是啊,我一定会把你们的地址都提前输到手机里。但心里很清楚,肯定不会坚持不下来,因为明白自己对于这次体验,是完完全全的好奇心驱使的,并没有特定的期待。甚至除了听过喵喵第一次去的分享,自己也没有做任何的调研,全凭一颗打开的心,和想要去体验的触动。还记得当同事问我,你有什么样的目标,我回答,没有目标,没有期待(“I have zero expectation for this experience nor do I have any expectations for myself.”)时,他们诧异的同时又表示理解的眼神,我也知道,自己和这段体验相遇的时机到了。


所以当我们定好闹钟早上5点多起来准备6点第一时间报名的时候(静修中心全部免费,所以名额需要靠先到先得来’抢’),内心没有什么挣扎。也很幸运,我和坤哥两个人都得到了珍贵的入场券。


第0天:兴奋

Day 0

出发那天,我们和另一个小伙伴一起,提了车一路带着旅游的心情出发了。中途还停留了一个可爱的小镇品尝美食和咖啡。现在回想起来,至少自己,是一点忐忑的心情都没有的,全然想的是这可真的是一次愉悦的公路旅行呢。大家也完全没有聊到假如有一个人受不了要退出,车怎么办的问题。看来三个人都很有默契地认为自己能坚持下来。事实证明亦如此,三个人中没有一个人因疾病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也实属幸运了。


到了静修中心,天气已经变得恶劣了起来。在寒冷的雨夜里,我们三个没有来得及和彼此告别,就匆匆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走去了分别属于男女生不同的登记口。我到了女生这边,大家已经开始了简易的晚餐,虽然我不是很饿,还是去到了自己在餐厅被分配到的座位,填写一系列文件。一边填写,一边为这里井井有条的氛围感到欣慰。毕竟,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不领取薪资的志愿者,但不妨碍他们的专业性。


登记手续的最后一步,是工作人员递过来的一个红色袋子。是可以装手机和其他贵重物品来由中心代为保管的。工作人员给我解释完这个袋子的作用后,就离开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不上交任何东西,其实是没有人来强制收取的。我记得自己当时有过犹豫,如果不交的话,虽然这里信号不好,但是手机里提前下载的书和音乐,还有笔记功能都还可以用来消遣和娱乐。不过也就是短暂地想了想,并没有真的把手机留在身边。上交的时刻,还记得管理人员和我最后确认了一遍:这是你要上交的所有物品了吗?我说,是的。很快自嘲地笑了笑,以我的‘胆量’,在工作人员那么真诚的目光里,就算我真的把手机扣留在身边,也会露陷吧。


晚上,回到自己的小房间,铺好床,了解到第二日的安排,就迅速入睡了。期间没有什么特别的纠葛,甚至没有想象中害怕一个人睡,只觉得自己的大脑在自我安慰,适应坏境这方面,还是很值得信赖的。


前三日:好奇

Day 1-3

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每日的日程安排,之后的十日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固定的安排来,会根据冥想课程进度有一些微调,但变化不大。


4:30-6:30 自由冥想时间

6:30 早餐

8:00-9:00 集体冥想

9:00-11:00 自由冥想时间

11:00-11:45 午餐

11:45-13:00 与老师的私人会谈时间(需提前预约)

13:00-14:30 自由冥想

14:30-15:30 集体冥想

15:30-17:00 自由冥想

17:00-18:00 茶歇(无正式晚餐)

18:00-19:00 集体冥想

19:00-20:30 观看创始人Goenkaji的讲座录像

20:30-21:00 集体冥想

21:00 休息


这样看下来,每日除了几次集体冥想和晚上的课程以外,其余时间都是可以自由安排的。


前三日,记得自己为这些自由安排的时间都‘安排’了睡眠。因为,着实是没有什么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中心后面有一小片树林,是可以去散步和休闲的。但是自从第一日去看了之后,就兴趣缺缺。那么小一片,不到半刻钟就走完了,而且自己也不是什么徒步爱好者,所以即便看到了工作人员特别留出的登山小径(hiking trails)也没有很在意。毕竟,这是冬天,毕竟,哪里都比不上被窝里温暖。


前三日的冥想,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就是在观自己的鼻息。从第一日的观呼吸从鼻孔的进出,到第二日范围彻底地缩小到鼻孔下方,嘴唇上方的那一小片区域,观呼吸带来的觉知(sensation)。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头脑静下来。毕竟在平时,我们接触的刺激几乎是一刻不停的。不论是来自工作,生活,娱乐中的刺激,更有自己内心的对话。只有在那几日,我才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要驯服我们的'monkey brain’— 猴子大脑,甚至在冥想时,真的看到了脑子里一只上蹿下跳的小狐狸(即使不是猴子,但是含义不变)。


第一日观呼吸,就在看着那只狐狸在脑子里打转,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思绪中过去了。倒也没有觉得冥想的一个小时有多长,毕竟思绪不停,完全静下来可以思索的东西可太多了。我从‘撰写’各类工作邮件,到开始构思小说以及其他新奇的想法,到反复思考某个哲学问题(比如人真的能停下思考吗?),我的小狐狸一刻没有停歇。后来最后一日与大家交谈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的前几天也确实都在头脑中仍然坚持不懈的工作着。我开玩笑说,如果我的头脑是一部能够产出的机器,那么仅仅在第一天和第二天晚上之前所有时间,我不仅完成了接下来两个月的工作,还创作了两部小说,连对话都有的那种详细程度。


当然,这也是前三天的意义所在。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能有全心不被打扰,不用担心任何事的时刻,可以让我们的大脑真的‘静’下来。在这里, 我们无需考虑日常起居这些杂事:有人敲钟叫你起床,有人准备好早餐和极其丰盛且营养的午餐,有人替你清洁。我们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坐在舒服的坐垫上,观察呼吸。


到了第二天晚上的某个时刻,忽然间,我脑海中的那只狐狸突然开始打盹了!当我脑海中出现了一只软绵绵,全身白毛的打着呼的温顺小狐狸的时候,我开始感觉到周身的轻盈。很快,我的眼前出现白色的光圈,它们带着我一起持续地向上,向上。直到我再也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也失去了对时间这个维度的感知,只觉得,‘我’这个一团漆黑的不知道是什么物质的物质,失去了对坚实地面的触觉,轻飘飘的随着光圈,浮起来了。


第二日,我兴冲冲地去和老师分享我的感受。她很好奇地说‘tell me more’(再告诉我一些细节),我立刻感到被重视,马上和老师详细解释了我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在(我认为我看到的)老师的赞许的目光中,我满意地离开,走路都带笑。我的名字里本来也有启迪(enlightened)的意义,顿觉自己不愧是静修内观的天选之人,开心极了。


第三日清晨早饭后,我走去了后山的一个小径,越走越开心,顿时这片小树林也可爱起来。还听到了扑簌簌的不知什么落在片片落叶上的声音。后来才知道是超细小的冰雹,大雪即将来临的预兆。我从没有哪一刻觉得自己与自然那般亲近,即使是面对夏威夷那么美轮美奂,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只觉得自己是在欣赏景色而已。


而这一次在小树林里,我傻站着听了好久那些扑簌簌的声音。只觉是天籁。


回程路上,特意选了一条稍有坡度的小径,一通攀爬,也登到了山的高处。不免又生出得意。瞧,这也没什么难度嘛。下山坡度稍陡,也顺利地下来了。走在平地间的一块木板搭制的小径上,我哼出了歌儿,随后,‘噗通’一声,我便结结实实地摔在这条木栈道上。摔下去的一刻,我是懵的。毕竟已经到了平地,且是最易走的木栈道,这一摔,那可是任何心理建设都没有的大‘惊喜’了。坐在那里的我看到迎面走来的一位学员。她也看到了我,踟蹰了一下,毕竟我们是不能够对话的。她走了过去,忽又回头,小声问道‘你还好吗’(are you ok?)。许是禁言在良心面前也要让道了。我忙比了个ok的手势。毕竟,说太多就会越来越破规矩。还是早早结束交流为好。


我坐在冰冷的栈道上良久,想到老师讲的‘无常’,这不就是无常的最佳体现吗?边想想边又开心起来。起身,感受到身下一阵剧痛,但也不妨碍自己想象自己已‘得道’的‘境界’,下山脚步轻快。


那一日白天的集体冥想,寻常不以为意的一小时竟过得那么久。许是因为屁股上的痛觉,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前一晚感受到的那些神奇体验,竟一次也没有出现。我懊恼极了。


失去了冥想之神的眷顾,干什么也是提不起劲儿来的。直到晚上Goenkaji的讲座,特别明显地提到了有一类学员,认为自己有了一些神奇的体验,冥想时‘看到’了一些图像,就觉得自己已得道,甚而狂喜。我听到身旁传来的笑声,就知道,可能大家亦有这样的体验。Goenkaji后来几天的讲座都是这样,每当我自鸣得意之时,他总能三两句告诉你,这都是无常。而我们的大脑,早就习惯了对愉悦的感觉想要更多(crave),而对不喜欢的感受则以各种形式想要逃避(aversion)。我们就在crave 和aversion之间,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能‘选择’和‘主宰’自己的感受,其实,都不外乎是一些应激反应而已。


那天晚上的讲座过后,当我明白了自己之前是在crave那些美好的,特殊的感觉之后,就不再有期待。反而,那晚我又有了新的突破。


这一次,我感受到了头顶上有力量将我提起,我的眼睛紧闭,却能感觉到它们在向后翻动,周身出现了像过电一般的感觉。我明白自己可能进入了更深层的觉知领域(meditative state)。那晚,我又急迫地和老师分享我自认为的‘进步’。不同于上一次,我没有‘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而是听到她很平和地告诉我:


"嗯,是这样的,我们可能随时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无常。它们不会永久停留(they're impermanent)。我们是否进步唯一的标杆(yardstick)就是我们能否用平等心(equanimity)看待无常。"


那天晚上,我能明显感到自己失望的情绪。就好像,一个自认为天资颇高的学生被告知,你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什么都会过去,也都会改变。


那晚,我了解到,即便我知道再多的道理,知道自己在感受不佳的时候不应逃避,感受就是感受,它就是会出现,会送你一个鬼脸,在你面前告诉你,你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摆不脱,只好任由这异样的感受在我体内翻腾了一晚。


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切就会有答案。


第四日:折磨

Day 4

这一日,可能是最接近我想要逃脱这里的一日。这一天早餐午餐异常地丰盛(平时已经很丰盛了,今天在平时的基础之上还添加了很棒的甜品)。本能的,我感知到今天不仅仅只是观呼吸那样简单了。


下午原本一小时的集体冥想,因为要学习全新的冥想技术,延长了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在平常的观呼吸的一小时之外,我们还要集体冥想90分钟。一开始是对这个新的冥想技术的期待,所以并不觉得这加长的时间有什么,反而有一种怪异的,不需要再回到房间睡觉了,有事做的充实感。所以当我开始接受新技术,Vipassana的伊始,我是兴奋的。


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语中意为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具体到冥想时,就是从头顶到足底,一寸寸,一厘厘地,去觉察身体上的细微感受(sensations)。因为这些细微的感受,即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实相。


其实当我们观呼吸练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当我们的大脑不再那么敏锐,都可以觉察到身体的感受。


从一开始的明显的触觉(比如有汗流下,或疼或痒,头皮发麻),到越来越细微,一点点像微弱电流一样划过每一个意识所停留的地方。在开始感受的伊始,是极为神奇的体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体上各部分因为久坐带来的不适越来越明显,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训练自己不再无意识地去回应身体上的这些细微变化,训练大脑更为平和地看待每一瞬的感受。


老师说道,如果感受到了不适,就让意识停留在那里,身体不给反应,而由意识来观察它,由于一切无常的定律,它最终一定是会消失的。那对于好的感受,也一样,出现了,就去观察,而不去企望这种感觉一直持续。


我的大脑一边接触着这些信息,一边试图使出全身的力气不去对那些不适感做出反应。但无奈,这90分钟太长,而在冥想厅里此起彼伏的叹息声也无不在诉说这每一分钟的难熬。最终,我放弃了抵抗,开始转换姿势,甚至想要睁眼,来试图挣脱这一刻的极度不适。


难熬的90分钟终于结束。我感到气馁,自责为什么中途要放弃,要改变姿势。但很快,我意识到,这种自责的根源,原本也不是这种冥想技术的初衷,即用平等心看待所有的感觉。我自责的根源,根本还是来自于对于更高阶感受的渴望。我知道,或者说,我渴望(crave)的是,如果我坚持下去可能会进入的更深层次的冥想。而那样,似乎就可以证明,我有在进步。


一边分析着自己的想法,一边想着,晚上,我还要再用平等心去试一试。这一次,即使我不得不改变姿势,也不要试图睁开眼想要放弃。毕竟,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会过去。


晚上的冥想,依旧很艰难。我坚持住了几次大小不适,但是前日里摔跤的地方不论我怎么观察,痛觉都不会消失。一边这样想着,一边让自己回到观呼吸,大脑终于平静下来,小狐狸也开始打盹了。就在意识平静下来不久,我又一次开始了从头顶到脚底的身体扫描,按照指示的那样,一点点一寸寸,遇到不适停留去观察,有痒处不去挠,有流汗不想着去擦拭,有痛处不试图去换动作。当然中间也有快要忍不住的时候,每到那时,我会回到观呼吸,然后平静后再一次从头到脚开始扫描。


终于,在一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了先前那些不适之处出现了星云,那些星云在出现的一瞬间迅速扩张然后突然,静固在那里。随之,我的痛觉也都一一溶解,最后随着星云的消散,变成了微弱的电流流向全身。


就在我全身的不适之处纷纷溶解,消散之后,我的头顶出现了一盏白色的琉璃,它旋转着,周身散发出柔和的,鎏金般的光泽。很快,我的全身便接收到了这些光泽的流动,它们在我身体的每一处停留,舞蹈,向前流动,速度极快,但因着是连续的光谱,我的全身上下充满了这些微弱细小连续的感受,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坐到天荒地老,只要这种感受不停。


突然,我的耳畔响起了一个似是在催促我的声音。我缓缓睁开眼(我甚至能感觉到我的意识强烈地抗拒着睁眼),我才发现大家早都走光了,我不知不觉地多坐了近半个小时!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回到屋内久久不能入眠。我想,这莫不是又是一轮新的考验。有了这样‘愉悦’的感受,下一次很难不去期待,不去渴望(crave)吧。那到底,我要怎样才知道,我有了平等心呢?


第五至九日:平和

Day 5-9

没想到,次日中午,我的身体,就给了我答案。


午餐排队期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以前在未排到我时总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窥探今天有什么新的菜色品种,这一天,很明显地,我没有任何迫切的心情,静静等到进入餐厅,拿起托盘,走到给我盛饭的志愿者前。


就在志愿者为我盛了一勺之时,我明显注意到比往常的分量要少很多,还来不及感受这个信息是否给我带来不适,我先是感觉到自己胸前有一团震动从我的胸口右侧开始向左侧横向滚动,然后随着它的滑过和消逝,我瞬间恢复了平静。


哇哦!当我坐下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刚才发生了什么。我的身体,真的随时在告诉我对当下接触的反应。而平时,我总是来不及,或者根本无法感受到这些身体的讯号,而直接在意识里形成负面的感受。虽然以我的性子并不会将这种感受发泄出来,但它们会‘叨扰’我一段时间,可能这顿饭也因此不会吃得开心。但这一次,我还未来得及对身体的感受做解读,我就清晰地感知到它出现,滑过,然后消失了!全程,我也只在这种感受滑过胸前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点点负面的情绪,随着它的消失,负面情绪也很快地消散了。对这位给我盛菜的志愿者,更是没有半点介怀。


这样的体验,让我更加明白,修习Vipassana的意义。不仅仅是在打坐时,训练我们的意识更加平等看待我们身体上的感受,更是在打坐之外,面对真实的世界带给我们的种种冲击和刺激,我们能不能首先意识到身体上的感受,并认知到它是会消散的,而不做出不假思索地反应。


越想,越觉得自己在这一刻,来做这一场静修,意义巨大。一边想着,一边又生出了感激之心。毕竟是喵喵和昱辰把我们带到了这里,这个念头给我的身体也带了震颤,从腹部生出一股暖意,我想,这就是感恩,在我身体上的位置。


接下来的几日,每天,我们就在练习Vipassana中度过,没有花哨的技巧,就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做身体扫描。从开始的沿着身体的每个部位逐个扫描,到双臂,双腿一起对称扫描,从正向到反向,从对痛觉和其他不适感觉的定向观察,到当舒适的流动(free flow)发生时做全身同时扫描,我对自己身体的感受每天都有新的感知。


后山的小树林,也渐渐成了我最爱的消遣。


从最初全部走完不需半刻,到后来不断发现新的角度去观察这里的一草一木,我的步速越来越慢,也常常会在某一点做长久的停留,眼神微微一转,就能发现更多的奥妙。


比如,眼前这株已缀满黄叶的枯树,竟像全身挂满了妙脆角一般,给我的舌尖传来阵阵颤动。


比如,雪后的松树,上面凝结的雪花联通树叶,远看,形状各异,就像体操运动员在树干上进行各种各样的翻转,腾挪,每个动作都是某一个片段的拆解,连接起来,就是一段首尾相接,优美异常的表演。


再比如,一日我踏进厚厚的雪中,在一株落了满地松针的树下慢慢行走,突然,一阵幽香传来,全身从脚底到似是已经冻僵的脸,都能感受到的一阵舒缓的电流,原来,这就是雪踏松针的气味落在我身上的感受吗?


我靠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了嗅觉,味觉在身体每一部分切实的体现,竟比直接闻到这款味道的香水更能让我愉悦。


在小树林里最美的一日,是第七日的清晨。


吃过早餐,本想着外面天寒地冻,散散步就回来的我,又鬼使神差地走了几条不一样的小径,满踏着白雪,一边享受着像踩在新鲜烤制的面包上的感觉,一边又开始盯着某一块横陈的树干以及上面的青苔细细看去。


我发现,冥想不仅能开启我全身的感知,还能让我不由自主地就聚焦于当下,不管面前是什么,我也能饶有兴味地看上好久。


就在我回头踏上原来的小径继续向前之时,我瞥见前方原本干枯的树林被染成了橘色。慢慢的,我随着这层鲜明的色泽目光向上移去,刹那间,因是朝阳彻底喷薄而出,眼前的层林尽燃上了一层流动的金黄。


我的嘴唇微张,目之所及,周围前来散步的人也纷纷驻足观看。这一刻的震撼先是从眉心开始,顺着我的鼻尖一寸寸爬满全身,竟然睁着眼亦有了脱身之感。


我被这宛若金色教堂的场域包裹。视觉,味觉,嗅觉,触觉,都幻化成了眼前的实相。一时之间,分不清到底我的躯干是这层层衣物包裹下的那个,还是在面前这一片金色中随风轻轻摇曳的树林里。


后几日,常常做梦,梦到与自己的老公分开,梦到身边认为重要的物品被抢,这些,可都是平日里被日常淹没的恐惧和在意,在Vipassana的几天里,都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不由想到,最开始我所认为的,仅仅是好奇心驱动的这次体验,实是因为这些素日里不可触摸,也看似没空去想的‘心魔’吧。那些鸡汤里,逻辑严密的文章里告诉我们的面对痛苦,面对挫折,面对一切,在脑中,都可以被认为,看过了,我懂了。而真的,当我面对的不再是‘我认为’的境况,而是真真实实的身体上的感受,以及之前习以为常的,对这些感受不加思索的反应时,才知道,‘面对’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何谓面对呢?就像Vipassana冥想教我的一样。面对,分两步。


第一步,觉知。先感知到身体上的这些知觉,它们无时无刻在你的身体上发生着,或流动,或盘旋,从未停息。


第二步,平等心。知晓它虽然存在,可并不永恒。它来时,观察即可。不企盼它驻留,也不期待它马上消逝。它就在那儿,和其他感觉,没有任何不同。


很简单,也很难。


这几日,我还想,其实每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伴侣,或者亲密关系,就是自己内心的欲望在那段时间内的外显。


年轻时,追逐那些所谓美好的感受(sensations),比如外表,比如事业,比如财富。渐渐的,会真实被吸引的,会带来长久安宁平静的,是品质。


Sensations don’t last, but real qualities do. 


这些一时的感受总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渐渐消散,而心所向往之的品质,则会在尝尽生活百味后回甘。当然,一切无常,该会经历的,一样也不会少 。只是如果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抱有希望,选择品质,它会给你带来的惊喜,只会随着时间增长。


回到冥想。后面几天,新生们得以分到一间黑色的小屋子用以进行深度冥想。越到后面,我越去得频繁。一开始,确实是还想再体验之前有过的消融的感觉,但其实后面都难有那样的体验。无常真的是随时随地地验明它的存在。到了后期,是真真实实想要好好练习,所以相比于前几日一到自由安排时间就选择躺平,后几日显然要‘勤快’许多。虽然未有大的突破(据说冥想到最后身体是会消失的,只会感受到此起彼伏的电流般的细微感受,这个阶段巴利语叫Bhanga),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明显地体察到身体和意识的平静。


从走路步履的缓慢,到久坐不适感越来越低,到每一个动作的有序执行(而不似从前,恨不得同时可以做八件事情),这种有内在节奏的秩序感和平静感,是睡眠,一段旅行,一场阅读,以及任何其他从前认为的高品质的消遣,都无可比拟的。


第十日:欢喜

Day 10

到了最后一日,晨间的集体冥想过后,禁言取消。大家终于可以和共处十天的伙伴打招呼,交流。已经能感受到大家对于社交的喜悦。纷纷询问着彼此的体验。原来,这里有已经来过数次的年轻本科生,也有在大学的教授(竟然碰到了之前没选到的一节哥大商学院课的教授),有自己的前咨询同行,有科技公司高管,有心理咨询师,也有四处云游的美籍僧人。不论是新生还是老学员,谈起这十天的感受,颇具相似之处,包括第四日的痛苦,到后几日做梦的频繁和渐渐有的突破,大家纷纷表示,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不过,当回到社交的氛围里,再次坐下冥想相较前几日已经有了明显的,难以进入状态的改变。与往日不同,这次我很少会想要留下谁的联系方式,想着有缘一定会再见。毕竟,这一段独特的体验定会给我们留下不俗的烙印。


到要走的次日,我竟然不记得要要回自己的手机了。前日里想的拿到手机要自拍一张记录下来这次体验的心情也全然被我抛掷脑后。原来,我与手机的关系,并未如我想象的那般亲密。


回程路上,我们一遍遍地分享这次体验的心得。迎着朝阳,整个车里流淌着充满内省的交流带来的,如奶油般浓稠的韵味。看着窗外景色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心中升腾起平静的喜悦,密密麻麻地爬满我的皮肤,盛满我的心脏。


后记

回到家中,有了更多事务的刺激(工作,科技产品,社交等等),心境已难回冥想的那十天。

好在,我们还在坚持每日的冥想,尽管有时甚至坚持不到一小时,但有心结时总记得去观观呼吸,彼时总能收获一寸寸平静的感知。但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文中提到的冥想时的画面并不是Vipassana所推崇的。即冥想时如果带着这些画面,或者念着某些词句,都会妨碍我们觉察到真正此时此刻身体上的感知。因为你很难分清这些感知是身体自发产生的,还是由这些画面、声音刺激产生的。但由于这些画面是我在冥想时自然出现的(即我提前并不知道它们会出现),也为了更生动地表达冥想时的体验,所以用了大段的画面描写。在这里重申,正确的Vipassana练习,是尽量只专注身体在当下的感受,而不借助任何外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