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条》报道|贾蔼力:从东北小城走出的天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条 Author 搜索下载一条



贾蔼力

高古轩艺术家贾蔼力的最新绘画展览「莽原」正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展出,这是贾蔼力近年来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大型个展,由作家、文化学者沈奇岚博士担任策展人。

贾蔼力的本次展览赢得了艺术界和媒体的广泛专注,文化媒体《一条》独家专访贾蔼力和策展人沈奇岚,听艺术家讨论他的“狂飙之旅”。《一条》的报道《从东北小城走出的天才:一个小人物,赢得世界瞩目》由陈沁撰文,由陈子文担任责编 。以下是全文:



摄影:芦笛  © Jia Aili Studio.


辽宁丹东,一座寒冷的东北城市,接近中朝边界。贾蔼力自称,他是“小地方走出的小人物”。

走向哪里?这个路径听起来或许梦幻:从地级市丹东,到省会沈阳。从首都北京,到美国纽约。

20多年过去了,时代疾风骤雨般变化,曾是全国最大重工业基地的沈阳铁西区,在历史中衰落。曾聚集五湖四海追梦人的北京黑桥村,于地图上消失。这些,都是贾蔼力经受过的现实。而本来,至少是在少年时代的他看来,如今他所获得的,是曾经“绝不敢想象的”:一个普通人,来到舞台中央。

路途中,行走中国边境线和河流的计划


贾蔼力没有停止过画画。这些年,他的艺术在世界各地展出,美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韩国。2017年,他被享誉国际的艺术画廊高古轩画廊代理,在纽约拥有专属的工作室。

2019年3月,纽约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纽约西21街。一场汇集了贾蔼力近十年作品的个展「燃烧」,成为高古轩画廊历史上,除毕加索的展览之外,观展人数最多的展览。乌泱泱的人群,挤在展厅入口,想要一窥他画笔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莽原」现场


《莽原稿》布面炭笔、丙烯,690 x 990 cm,2021 © Jia Aili Studio. 


贾蔼力在工作室创作

贾蔼力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始人乔志兵在2015年便有展览合作之约

这次,贾蔼力的新展「莽原」,则是近些年他在国内的首次大型个展。

11月7日,提前三天,他从北京飞来上海布展。巧合的是,北京突降大雪,航班被迫取消。他改乘高铁,抵达时已是深夜,马不停蹄,布展的工作持续到凌晨3点。

次日,我们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碰面,对谈从白天持续到夜色降临。

贾蔼力身形高大,穿着迷彩服外套,看起来稍显憔悴。他的语速有些迟缓,在组织语言时,思索始终持续着。他的叙述风格,和艺术风格有某种一贯性:谨慎,同时具备一种“破坏力”——这种破坏力来自真诚,从而给人一种信服感。

在贾蔼力看来,艺术创作就是人之为人的过程,在真之上,人的勇气可以变得无限大


采访持续的间隙,他有时需要起身检查灯光,和工作人员一起调整细节。忽然,他从巨幅大画前疾步走过来,他说,“我想修正一个词,应该是‘狂飙’。因为绘画这件事,追求的是我所热爱的东西,为了理想,从一个良家少年,变成一个狂飙之徒。”

他说这段话时,脸上充满少年人的欣喜和神气。

贾蔼力摄影作品 《No.2 》,180x225cm,2018年


成为狂飙之徒

1995年,贾蔼力16岁,他在丹东念职业高中,学实用美术。

不出意外,两年后,他会成为一名美工。进广告公司或工厂,也可能去电影院,绘制广告牌。

少年贾蔼力,没敢想象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画家。对于小地方出生的人,人生的道路往往是既定且窄的。这个理想太过遥远了。更何况,他也没有条件奢望这些。

少年贾蔼力


青春期,不识愁滋味,他成天在外面瞎玩。有一回,他和同学逃课去划旱冰,旱冰场就在父亲工作的工厂前面。几个少年玩的满身大汗,中午趴在窗户边,远远看见,父亲坐在一台机器前抽烟,像一尊雕塑,就那样坐了整个中午,也不吃饭,也不言语,翻腾的烟雾在上空盘旋了一会儿,顷刻间消散。 

此般情景,或许也是那个年代东北大氛围的缩影,人在浪潮中,不知何去何从——工厂早已开不出工资了。

90年代的东北工厂


夜里,父亲准时回家吃饭,如同正常上了一天班。但那一天的所见,始终印刻在少年贾蔼力的记忆里,他触动极深。仿佛突然之间,窥见了大人的世界和其间的残酷现实,就像在平滑的地面上飞驰,忽然撞见一个裂开的峡谷。很快,父母的工厂相继倒闭,家庭生活一度非常拮据。

同如今获得的成就相比——在他史诗般磅礴的画幅面前,在那种无法忽视的天才和禀赋面前——贾蔼力却始终在强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平庸。

这种平庸,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虽然不是最差的,但在人群中,永远不是拔尖的。很长时间,他都是被淹没在群体里的大多数。

《无名日 2》布面油画,267 x 400 cm,2007 © Jia Aili Studio. 


命运的改写,从学画画起始。但即便是在职业高中美术班,他也不是画得最好的。意外的是,他的美术老师毕崇旭和夏玫,却觉得他行,甚至觉得他将来,一定可以在艺术上有所作为。

这种鼓舞,对“一个普通家庭背景的一个普通人”而言,就像忽然得到某种指认。于是,在命运面前,贾蔼力有了身份。

少年贾蔼力内心,滋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狂野”。他说,美术老师给予他最宝贵的东西,是“相信”,不是世俗层面的确信,而是在内心深处,有一个东西忽然充实起来。虽然,这完全是和现实生活脱节的。

重访鲁美


《无题》布面油画,270x210 cm,2014-2015 © Jia Aili Studio. 


在丹东,一个少年鼓起勇气,去想象自己未来应该成为一个大画家。这种“狂野”,如今回忆起来,就如同在内心的荒原上,开启了一个狂飙者,一个追求自己所热爱的绘画梦想的狂徒。

1997年,狂徒贾蔼力,背着一块画板,独自坐上绿皮火车,从小城丹东,去沈阳考美术学院,考的是最难考的油画系。连续落榜三年后,第四年,他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被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录取。

梦想,开始照进现实。 

贾蔼力在工作中


 “越是到所谓的高光时刻,
 我会问自己:你到底是谁?” 

千禧年之初,贾蔼力到沈阳上大学,正赶上国内美术学院涨学费,一年的学费从2千块,直接涨到一万两千块,这是东北小城市工人家庭无法承受的数字。

回想起来,大学四年,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下课后,他一个人躲在画室画画。每到周末,他就去外面开美术班教小朋友画画,所有空闲的时间,都用来挣钱。

毕业时,他是那届学生里,习作画的最多的,从教室搬到走廊,堆成一个小小的山头,被保安拦住,说你这一堆,都是安全隐患。

在鲁迅美术学院上大学时期


贾蔼力不觉得这叫励志,他觉得自己已经被所热爱的事情充满了,“其实是很喜悦的,那种很纯粹热爱一个事儿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哪一天没有了,创作也就结束了。”

毕业后,他留在鲁美任教,在铁西区租了间工作室,也是一个劲儿画画。

《星尘》布面油画,综合材料450x800cm,2016 © Jia Aili Studio. 
《冻光》布面油画 318x256cm 2017年 © Jia Aili Studio.  Photo: Yang Chao Studio

这一时期,他创作出早期的重要作品《二月物语》和《无名日》系列,巨大的画幅中,或是一朵腾空而起的巨型蘑菇云,或是昏暗荒凉的天幕底下,海中央一对赤身男女,景象开阔,意境深邃。

贾蔼力爱走街串巷,当时整个铁西区,是城市建在工厂里,街道的名字,叫的都是重工街、卫工街,工人文化很浓。如今,这种风貌也慢慢没有了。


近些年,他爱看“新东北作家群”的书。他喜欢贾行家的文人气质,和他笔下所描绘的人间大喜大悲的小故事。一个时代过去了,这些作家把过去时代里一个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用文学表现出来,让生命在时间里被附有了意义。

其实,贾蔼力画画,干的也是这件事儿,他所画的,也总是普通人。

《未命名》布面油画 140x201cm 2013年 © Jia Aili Studio.


留校任教的第三年,外部环境越来越令他焦虑不安,很多人在艺术中追求成功学。而他,却想“狂飙”进更大的舞台。

2007年,春天,贾蔼力搬到北京黑桥村,成了初代北漂艺术家之中的一员。

《未命名》 布面油画、综合媒介 300x600cm 2008年 © Jia Aili Studio.


这一年,他做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疯景」,反响热烈。戴防毒面具的赤身男子,成为他画作中最常出现的形象之一。他的作品,也开始进入国际视野。

在黑桥村的生活令他难忘,之后几年,他来来回回到处搬工作室,年均两次,都在黑桥村周边。

《疯景》局部 布面油画 267x200cm 2007年 © Jia Aili Studio.


他在那里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小地方来的农民工、地摊小商贩,也有等待签约的摇滚乐手、独立电影人,甚至还有刑满释放者、“通灵者”,他们寄居在城市外围,怀抱梦想,寻求机会。这些人的表情和眼神,仍旧历历在目。

他还记得,自己如何眺望着次年城中的奥运圣火,绚丽的烟花在空中炸裂,当大家抬头凝视着远方的荣耀,眼瞳里也反射出微小而闪耀的光点。这是时代的远与近,个人的困与乏。

与儿子在一起


在北京,贾蔼力的艺术家朋友并不多。他不混圈子,极少社交,称自己是“无门无派”。总的来说,贾蔼力是个深居简出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画画。

画“大画”,对他来说,技术上并不存在太多难度,大与小都是相对的事儿,只是总得在梯子上跳上来、跳下去,但他还是有个“心法”:你画一张大画,你要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巨人,在画一张很小的画。

北漂14年,贾蔼力的声名越来越大,他开始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作品拍卖跻身千万级。

「燃烧」个展现场,2019年,高古轩纽约


在国际上的声誉,在拍卖市场上的成功,那些理应感到飘飘然的时刻,他反而没有什么漂浮感。即使内心会有一瞬间的波动,但他很快就清醒过来,“越是到那种所谓的高光时刻,我就越会问自己:你到底是谁?”

这种踏实,其实是前后印证的。不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狂徒贾蔼力只有一个身份:画家。

这个从丹东走出来的画家,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他所偏执的绘画理想——“在绘画上,赢得普通人、小人物的胜利。” 

贾蔼力在「莽原」现场


 新展「莽原」:献给普通人的史诗 

若白日去到「莽原」现场,抬头望去,极高的圆形玻璃穹顶,会将天光投进展厅。

再周身四顾,四面墙上,每一面都是一幅巨型画作。看“大画”,距离的远近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远观是宏大叙事,是力敌千钧;近看,则是细密微茫和结构关系。

宏大感、史诗感,这是见到贾蔼力作品时最直观的感受。但对他来说,自己的画,和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神圣的宗教画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从来没有将众神、英雄们纳入画面,他所营造的场景,每个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他感同身受的普通人的形象之灵——他想赋予他笔下的小人物一种史诗感。


在贾蔼力看来,绘画艺术,是一个人在精神中求真的过程,只能自己去体验和完成。他的求真,某种程度上,是切身感受时代浪潮中,他和身边的人一起活着的过程。

“你画出的东西,和你真实体验过的情感,真实踩过的脚印,真实握过的手,产生直接的关系。而缺少生命体验的东西,就会发假。”

近些年,他很愿意画一个少年的形象,这一形象给人一种“至真至纯”的力量。也是这种力量,促使一个普通的丹东少年,狂飙进了艺术的世界。

《正午》,布面丙烯,400x1000cm,2021年 © Jia Aili Studio. Photo: Yang Chao Studio

《正午》局部,布面丙烯,400x1000cm,2021年 © Jia Aili Studio. Photo: Yang Chao Studio


在今年的新作《正午》中,一个一直贯穿在贾蔼力画作中的“头上着火的少年”再度出现。这一形象取材自现实:时间穿梭回贾蔼力少年时代的东北,记忆中哥哥姐姐们的样子,朴素且单纯,而“着火”,则是对小时候东北街头火炬形状路灯的印象,他将这两者,重合在一起。

看他的大画,在感受恢宏画幅的震撼之后,细节的乐趣是无穷尽的。这也会令人好奇,他到底如何完成这样巨大的作品?

Jia Aili, Artist's studio, 2018 © Jia Aili Studio, Photo: Zelong Chen. Courtesy Gagosian

贾蔼力几乎没有草稿,都是直接上手画。“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形成一种直觉,直觉和经验的混合物,如果这些东西叫做草稿的话,它其实是在你的脑海中。”

画布是白色的,笔在任何一个角落落下,它就是一个临界点,从而进入无限的可能性。而对贾蔼力而言,这些可能性的出现,必须遵照最诚实的生命体验。

他始终认为,你的双眼永远在看最伟大、高深的艺术,但肉身,永远还是在关心、热爱周遭的现实世界。

在工作室创作,摄影:Liiibing © Jia Aili Studio.

对现实世界的探索,也来自旅行。八年前,贾蔼力开启了一个行走中国边境线和河流的计划,从家乡丹东开始,把北中国的边境线一一走完。去年,在滇藏线上,他从温带往上走,山川、河流越往上走,越显简洁。雪山往下,则是冰川和融化的水流。

阔大的天地之中,人愈显渺小。但回到画室里,他仍旧把画笔,献给了人。

 

 鸣谢: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高古轩画廊、策展人沈奇岚

 部分图片摄影:沈玮豪



贾  蔼  力


贾蔼力 © Jia Aili Studio.  Photo: Lin Nan


贾蔼力,1979年生于中国辽宁丹东,现于北京生活及从事创作。


他近年在各大机构举办和参与的展览包括:上海西岸美术馆「静默长假」(2020),北京民生美术馆「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2020),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Jia Aili 」(2017),日本东京森美术馆「宇宙与艺术」(2016) ,韩国釜山双年展「混血的地球,诸众知性的公论场」(2016),意大利威尼斯葛拉西宫「Jia Aili」(2015),新加坡美术馆「寻找光影的使者(Seeker of Hope)」( 2012),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ILLUMInazioni / ILLUMInations」(2011),英国伦敦国际当代视觉艺术中心(Iniva)「信…(Make Believe)」(2010) ,中国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 当代艺术中心「早安,世界!」(2010),美国纽约州伊萨卡康奈尔大学 John Hartell Galley「达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2010)等。他的作品被华盛顿美国国家博物馆、美国坦帕南佛罗里达大学当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新加坡美术馆、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收藏。


更多关于贾蔼力的文章:
高古轩季刊 | 贾蔼力:燃烧
贾蔼力:绘画是对精神的细心呵护
现场 | 贾蔼力首次纽约个展在高古轩展出

高古轩在上海ART021推出贾蔼力个人展位

贾蔼力与策展人沈奇岚的对话

视频|贾蔼力在北京工作室







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7楼

7/F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T. +852 2151 0555

F. +852 2151 0853


hongkong@gagosian.com

开放时间: 周二-周六,11am-7p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