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姐首次直播回顾|《市场街最后一站》分享会,大家都聊了什么(附音频)

2016-08-05 伊姐 伊姐看电影

纽伯瑞和凯迪克双料绘本《市场街最后一站》是中信集团2016年度最重要绘本,没有之一,绘本的中文版导读由伊姐撰写,在伊姐的优品团购平台,创造了2小时团出3000册的销售记录。


这是伊姐的私己书——私心很爱的书。




8月2日,周二晚9点半,伊姐在千聊平台,第一次做这套书做了语音+图文,直播分享,读者的热情让我很感动,来了一共700多个读者,我们从书开始,最后聊到了让孩子如何面对偏见、如何学会付出,甚至如何面对亲人的离世,如何看待死亡。


谢谢你们的真诚,对我的信任。虽然隔着电波,我们都袒露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以后,平台优品团购里特别受到大家特别欢迎的绘本,伊姐不仅会开直播话题,甚至会把绘本作者邀请到直播间,与大家亲密互动。同时,直播间未来也会邀请伊姐的闺蜜,各个领域优质的女性,探讨育儿和两性的热门话题,保证句句戳心,没有套路,只有真诚。


请大家关注伊姐直播间,关注话题动态。


以下是《市场街最后一站》讲座的文字内容精简版的记录,讲座分了三个部分,以下是音频实录,和文字摘要。




1

《市场街最后一站》

回答了我们教育中的四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孩子的欲望?


其实《市场街最后一站》一开始的时候小杰是有不满意、有抱怨的,你看他跟奶奶说,我都淋雨了为什么还让我等公交车。奶奶说,你看到了吗,现在还有小树在喝水。他说,你看别的小孩都被车接走了,为什么我没有车呢?奶奶说你都有自己专属的大巴士了,还有会变魔术的丹尼斯先生,就是那个老司机。上车之后他也不消停,为什么说人家都有CD,我没有?奶奶说,不是啊,你看旁边有乐队,就是专门为你演奏的。




这个事情发生在美国,但是一点都不陌生,咱们想一下,你的孩子如果问你这样的问题,妈妈,为什么我的朋友家那么大,这么豪华,我们家这么小,我们家还是租的?或者会问你说,为什么他的爸爸是一个处长、是一个局长,而我的爸爸却在卖早餐,会问你说,为什么我拿到的玩具都不是最新款的呢?



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有欲望的,他的欲望都是很干净的,但是我们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不会想逃避的答案,我觉得所有的父母,正常的父母都会有一个恐惧和担忧,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


我们会担心给孩子的东西并不是最好的,能力不够达到我想要的状态,担心我的孩子因为我而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这是普天下所有母亲的担心、所有父亲的担心。




为什么这个《市场街最后一站》的奶奶可以把这个事解决的这么好呢?我想了又想,我想惟一按照的答案就是,在经过了很多世事以后,她得到真正的智慧是,她明白所有物质并不是事情的最终惟一的答案。


她会告诉这个孩子说,当你被雨淋的时候你也感觉到了雨的自由,当你坐公交车的时候,会接触更多的人,当你没有CD机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的人现场的演奏这么美妙。所以这个世界上很多好东西都是免费的,你都已经得到了,这个得到就是你的幸运。




第二个问题:

我们该怎么培养一个没有偏见的孩子?


今年有一部电影叫做《疯狂动物成》 ,几乎所有的小孩都看了,《疯狂动物成》之所以这么火热,我觉得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我们之前没有去思考的问题,就是人该怎么消除自己的偏见、怎么消除歧视。


在《市场街最后一站》里面有一个盲人走上车,小杰就问奶奶说,这个人为什么看不见呀?奶奶怎么回答他的?奶奶说,有的人是用耳朵来看见这个世界的。我当时觉得这个答案让我特别特别的感动。




为什么我们会有偏见和歧视?是因为在成人的世界,我们会把人分成高级的人、低级的人、富的人、穷的人、好的人、坏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很少去思考我们去面对最多的是不同的人,所以我们之间并没有好和坏、穷和富或者说是其他的差异,我们只是不同。


让孩子去接受“我没有比别人差,我只是跟他不同”的好处就是,他能够真正的接纳自己的所有,他不再把自己的一些世俗里的缺陷看作一个问题,只有当我们对他人消除了异己心的时候,才能够对自己消除异己心,我觉得是《市场街最后一站》里面体现的特别重要的哲学道理。



第三个问题:

发现细节中发现的眼睛,

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么重要?


在小杰和奶奶走下巴士以后,小杰又开始了自己的抱怨,他说你看这个门都这么破、这个街道都这么脏?为什么我们还要来这儿呢?奶奶说,你不要向下看,你向上看,天上正好有一道彩虹。



我们经常会说让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因为艺术、是因为美感、是因为所有质的存在,其实并不是,发现美的眼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对待生活松驰的态度。一个人能够发现美,是因为他的内心一直在放松的状态里面,这个状态让他不那么执着。我们的孩子有一天一定会独立离开我们,在他要自己去面对生命寒冬的时候,只有这种发现美的能力,能够给他最大的保护,使他在各种境遇里面都能够感觉到自己有穿过的能力。我觉得这点是《市场街最后一站》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第四个问题:

付出和索取,哪个更让人快乐?


《市场街最后一站》的这个主人翁他们本身也很贫穷,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去给予。




我在这儿特别想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我也是一个很平凡家庭出来的女孩子,在我十几岁的时候,那会儿日立电视是特别高级的一个东西,我有一个亲戚特别有钱,他们家买了一个新款的,他不想要了,要换一个旧款的,他要把那个旧款送给别的亲戚,很多亲戚都想要,因为也是日立电视嘛。


当时我妈妈也很喜欢这个电视,在不同场合都跟这个亲戚提到这个问题,我爸爸就一直不同意,我爸爸一直阻止这个事情,他们两个吵了一家,我爸爸嘴笨就不会说,他去阳台抽了一只烟,回来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特别清楚。他说“仔仔,你记住,人这一辈子施比授有福”。


当时我是不太理解这句话的,但是今天我为人妻、为人母的时候,我确实觉得一个人付出得到的快乐远远大于他在索取的时候得到的满足,因为人很难从索取里面得到真正的认同,但是你付出的时候发现内心的自己、发现内心的自愿,完全自主的能动性。所以我觉得,让孩子从小就要意识到付出比你索取更加快乐,我觉得会避免他人生掉进特别深的,欲望的漩涡。




为什么《市场街最后一站》会拿到这两个大奖?

这是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的


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时代?一个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时代,一个不再相信寒门出贵子的时代,一个会用物质代替陪伴的时代。这本书我觉得会让所有的妈妈想一个问题,终其一生我们给孩子留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人的生命终究来说是挺脆弱的,因为你的才富荟变化,你的地位也会变化,但是能够从日常生活里面得到一种滋养,能够在最平凡的事情里面找到一种幸福的能力,是孩子这一生都要去练习的功课,也是人最后的拯救和救赎。


2

《市场街最后一站》背后的故事——

作者Matt de la Peña’s:

我为那些在教堂最后一排,

被认为不会读书、没有希望的孩子写书。


《市场街最后一站》作者是Matt de la Peña’s,绘者是Christian Robinson。


Matt de la Peña’s说当年他看到Christian Robinson的作品就被深深吸引。他觉得Christian的作品幽默风趣,极具表现力,同时又有很多古怪元素。Christian的作品让Matt感觉直触他的心灵。特别是其中一幅画,画了一个男孩和他的奶奶在公共汽车上。



(这是作者Matt尚在婴儿时期,可以看到,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人)


后来,Matt了解到了Christian的故事,他从小没有父亲,他说他的母亲吸毒,是监狱里的常客,他从是奶奶带大的。他给我发过一张照片,就是这个奶奶的照片,跟这个画中奶奶的样子是非常非常相似的,基本上是照着奶奶画的。他跟我说,从小是他奶奶给他一个家,告诉他即使在这样的生活当中你还可以找到生活中好的一面。


这个故事给Matt很多震动,他也对Christian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作者Matt一家三口)

他在工人阶级长大的少数族裔的青少年,每天看到父亲早上5点钟上班,25年中从来没有请过假,不能陪伴他,他跟父亲之间本应该有很多的矛盾跟冲突,但他没有放弃过自己,他成绩不好,通过运动打篮球才能上大学。


他是纽伯瑞史上获奖的第一个拉丁裔美国籍人,他的获奖感言在美国国立图书馆发布,他说,我为那些在教堂最后一排,被认为不会读书、没有希望的孩子写书。

他不是写作天才,写下的《墨西哥白南海》、《活着的人》、《追捕》,其实都是在谈论自己的少年时代。




他说,他所描述的一切,都是试图展现,在这样一个社区里成长的人,也有尊严和优雅——“我认为这些跟电视上那些绿树成荫的中产阶级的街道是一样美丽的,只是在绘本里他们很少出现。”


Matt曾被问到,你的整本书的故事会不会有一点点自欺欺人?给穷人施舍饭菜的爱心厨房,伙食肯定不好,但在你的画里,他们依然美,让人觉得那个地方也是有人的一些很美好的东西在里面。




Matt的回答,特别发人深省——


“无论你住在哪里,世界都是荒凉的地方,到处都是悲伤,在《市场街最后一站》我只想说,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看到丑陋的一面,或者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的一面”


这就是我喜欢《市场街最后一站》的原因,我们大部分人,甚至我们的孩子,都拥有比他们更好的条件和成长环境,但我们不一定拥有一颗那么明亮而乐观的心。这才是生活颠沛中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智慧,是《市场街最后一站》交到我们手里的珍珠。





3

伊姐自由答疑时间

时间有限,回答了五个问题



问答


ELLA:

一岁孩子怎么读这个绘本?

老实说,一岁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任何一个绘本的连贯性,但如果是我,我依然会给他看看,因为市场街最后一站是用压克力颜料、压印和拼贴作画,色彩鲜艳,充满童趣,刺激眼球发育,完成艺术启蒙。


最重要,我们不该以年龄来对孩子的教育受限,他们能接受的,都可以给予,教育只是提供环境和选择。


faby:

孩子的不自信、有偏见,是受到大人潜意识影响吗?

一定是。所有孩子都是父母的缩影。培养没有偏见的孩子,是因为父母自己的心胸,本身可以意识到接纳世间百态是幸福之源。


父母接纳不同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财富阶层的人,孩子就接纳了自己的所谓缺陷,这是对应的。


FAIRY:

给孩子讲的时候,会讲到不堪,要直接讲吗?

《市场街最后一站》是我读过,把不堪讲得最美的绘本。特别积极,正能量。就算爱心厨房的饭真的不够美味,就算街区房屋破旧,但市场街最后一站呈现的是,穷人在爱心厨房互相帮助的样子,是破旧街区上的彩虹。


孩子不会感受到难堪,他只会觉得世界很美,很温柔。


蝈蝈:

小孩子知道了对比,怎么办?

孩子一定会知道对比,人终身都在对比,不能通过一个绘本,一个电影,甚至一种宗教,完全消除,没有差异心是太高的要求。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陈赛老师说,人生的真相就是不断挣扎,不满足是正常的。


AJJ:

是不是越早告诉孩子世界上有不一样的人,比较好?

没有早和晚,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刻,就是告知他最好的时机。我这周末带葫芦去看百老汇原创剧《摩登米莉》,1932的好莱坞,年轻女孩米莉独身闯荡,在穷人和富人间,在当花瓶和变职业间选择。


我问导演,让8岁孩子去了解爱情好吗,他说,排这个剧是因为听到自己的小演员在讨论“我喜欢上了谁”“我暗恋谁”。


所以,8岁的孩子已经有爱情困扰,我们该不该告诉他,我们的看法?我觉得是应该的,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就体现在此。


慢10拍: 

5岁的孩子刚经历亲人死亡,怎么谈论?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哈。

中国人避讳死亡,我们没有练习过告别,但告别是生活的一部分。


死亡跟性一样,孩子接触到所有问题,都是心理年龄到了那里,个体差异很大,到你的孩子问了,你就该告诉他,不要回避。可以借助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是很好的选择,读绘本的过程,那些诗意语言,是给孩子很好的介慰。


除了死亡,有的孩子甚至直接面对过亲人的身体痛苦,或者自身的痛苦。我看过澳洲苏珊佩罗的教育著作《故事知道怎么办》,有一个小故事,老鹰痛苦,最后在悬崖边跳下去,他没有落下去,而是越飞越高,跟太阳融合一体。这是一种积极的隐喻,最坏的东西,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


讲故事是很好的方式,把很多我们难以启齿的感受,隐喻出来。但学会讲故事,首先要学会看绘本,看故事。




直播讲座好玩吗?

如果不想错过伊姐下次的直播讲座,

关注她的直播间“伊姐直播间”,

以及密切关注她的推送,

每次直播都会提前预告

愿你们下一次,可以在电波里相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