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救苦经(三)
弥勒救苦经(三) 郭明义 讲于200?年
领宝齐鲁灵山地
“领宝齐鲁灵山地”,有字面上及修持上二重意义。
【领宝】:领受法宝,也就是求道领受三宝。
【齐鲁】:地名山东,也是道的发源地。
【齐鲁】:除了山东以外,论语中‘齐’人象征贪图名利,‘鲁’人象征慕礼好义。
【灵山地】:玄关宝地 。
修持上的意义:道的发源地在齐鲁。(领宝齐鲁)
出苦从灵山一指-求道,开始。(灵山地)
修道起步在于礼节。(领宝齐鲁)
领宝∣领受明师在玄关灵山一指,及领受三宝
救苦经第一、二句讲弥勒祖师应运世间的救苦因缘及使命,从这一句开始,要告诉我们如何出离苦海?
弥勒祖师如何救苦?首先传下一个法宝,什么法宝?就是‘明师一指’以及从玄关宝地所延伸出的‘三宝’。若我们能够受用这法宝,就可以迅速出苦得乐。
世间人想出离苦难,最快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来求道,领受这弥勒佛要送给我们的法宝。如果看过归空道亲面色红润、体软如绵,就不会再畏惧死亡。
如果进一步受用三宝,便能当下解脱烦恼化人生苦海为功德乐海,当下可解脱不必等到归空才往生净土,“西天虽远顷刻到”净土即在眼前。
脱离苦海是每个人人生的目标,谁敢说自己的人生不需要脱离苦海?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苦恼,不论老少、贫富、男女…每张脸都写着“苦”字,而且苦得很深刻。只有小孩看不出来,到一定年纪后,不要说这辈子的苦恼,连上辈子的苦恼都渐渐浮现脸上。
为什么出苦一定要从“领宝齐鲁灵山地”明师一指开始?
为什么明师一指可以出苦?
因为人生苦的原因在于-分别善恶。
只有“灵山”玄关宝地,是无分别的“中道”之地。
似乎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道烦恼门,通往生生世世的冤欠业障。小时候没有钥匙,门没开,不知烦恼,长大后门一开,烦恼席天卷地而来。而这打开烦恼的钥匙是什么?就是-“分别心”。
圣经中创世纪记载: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 神吩咐亚当说:“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原本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知什么是苦海。撒旦化成蛇,引诱夏娃,撒旦骗说:“吃下分别善恶的果子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夏娃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
我们就像亚当、夏娃,离开了伊甸乐园,一旦开始分别善恶,就失去快乐了。我们甚至对我们的孩子扮演蛇的角色,训练我们的孩子要去分别一切,当孩子被我们训练成功,就离开了伊甸园。
每个人都有排山倒海的烦恼,贪、嗔、痴、仇恨痛苦,都从分别心开始。要解脱我们的烦恼是一个艰钜的工程。因为我们都像掉落在生死苦海中载浮载沉,要如何教会每一个人絶顶的泳技是很难的。所以弥勒真经有祖师精密的设计,有规划的让我们跳出生死苦海、脱离基督教所谓的“原罪”分别善恶。就从这句‘领宝齐鲁灵山地’息念忘虑开始。
明师一指-跳出苦海渊
弥勒祖师应运世间,是为了救苦,从明师一指开始,弥勒祖师伸出手将我们从生死苦海拉上弥勒大法船。
跳脱生死苦海第一步就是“领宝齐鲁灵山地”首先要到齐鲁灵山宝地来领受法宝。也就是求道点玄关。这是弥勒祖师传下的救苦法船,只要能上得了这艘船,就能乘着弥勒祖师的愿力跳脱生死苦海,往生弥勒净土。
但是并不是说我们要等到死后才能脱离苦海,在我们的一生中都可以藉着弥勒佛传给我们的三宝,随时帮助我们从痛苦中抽离,创造自己的快乐净土。至于如何创造,读完这部弥勒救苦经后一定会有明确的概念。
这句经有人解释为:师尊、师母在齐鲁,也就是山东这个地方(古齐国与鲁国在山东省),领受天命,并指点本性,传授三宝于灵山宝地。但这句经文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它的典故出自论语: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篇)
意思是:学道,要先从齐人(名利之徒)变为鲁人(慕礼好义)再从鲁人变为道人( 存心养性 )
齐国和鲁国以前都在山东,但两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齐国和鲁国民情风俗有很大的不同,齐国在渤海旁边,靠海有鱼盐之利,而鲁国靠近泰山,出圣人。从周公到孔子都出现在山东。鲁国的特质重视礼乐,称为礼义之邦。齐国有当时全国都需要的盐。商人非常富有,多名利之徒,孜孜为利,
所以论语说,我们修行要从齐人变为鲁人,鲁人再变为道人。这也是我们修道的过程,得道后,先从齐人也就是名利之徒,贪名好利,转变为鲁人慕礼好义。
这‘齐鲁’对于我们出苦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虽然得道,虽然领受了在灵山地的明师一指,但是却不觉得是宝,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心中充满名利,也就是像一个齐人,以为名利可以带来快乐。却永远得不到快乐。所以要从“齐人”渐渐转变为“鲁人”,成为一个慕礼好义的人,才能真正感受三宝的宝贵。
求道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能识得‘道’是宝,且受用三宝的人却很有限。原因就出在没有从齐人转变为鲁人,永远在追名逐利,即使手中握有宝藏也以为是石头而未去珍惜。
齐鲁-儒家的圣地
孔子时代的鲁国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附近,鲁国的创建者是周公,孔子常说他会梦见周公,他的道统传承也来自周公。鲁国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泰山和孔子的故乡曲阜之间。
后学曾去泰山和曲阜,在“鲁”地感受到圣地的庄严洁净。在孔子的墓地孔林,广裘的树林中有无数孔氏历代子孙的坟墓,应该是一个阴气很盛的大墓园,却相反的充满阳和之气。二千多年来墓园中不曾出现乌鸦和毒蛇,这二种阴物是在孔林之外旷野常出现的动物。
泰山是黄帝轩辕氏乘龙升天的圣地,也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圣山。山上古树参天森林茂密但却洁净无比,看不到蔓藤杂树乱草,甚至虫蛇蚊蝇。
从鲁国回来后,感觉到自己生命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转变,勉强去形容,好像自己从婴儿时期没有机会发育的细胞开始发育成长。这并不是错觉,因为在山东短短一星期朝圣之旅,回到台湾却发现自己半百之龄却体能倍增。譬如原本长年来吸一口气可以做四、五下伏地挺身,便需换气再做,从山东回来后吸一口气可以做十几下伏地挺身才需换气。
所以我认为山东鲁国是中国人的圣地,就像回教徒的麦加、基督徒的耶路撒冷、西藏的拉萨一样。中国人,尤其道亲值得去朝圣。
灵山地:玄关宝地
求道是出苦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求道,我们很难靠自己修行的力量出离苦难,解脱生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在大海里如果没有船,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能浮在海上不被淹没就已经很不得了了,还要自己游上岸是难上加难。佛菩萨的愿力在茫茫苦海中开了一艘大法船,我们只要愿意上法船,就踏出离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明师在灵山宝地一指的最大意义在于∣超生了死,无论修或不修,只要求道都能超生了死,不堕轮回、不堕地狱。
所以我们如果发慈悲心要救渡和我们有缘的人出离苦海,第一步就是带引他们来求道,领宝。如何领?就在灵山宝地,也就是我们的玄关,接受弥勒祖师的点玄。
进一步若能成全他们学佛规礼节,成为一个慕礼好义的翩翩君子,一生就算保险了。
追名逐利或慕礼好义?
多数人虽受明师灵山一指,但却要从礼节开始起修,而非守玄。
所以修道的开始第一阶段,不是直接修性理心法,用三宝、观照本性…首先要学佛规礼节,而后再研究道义,走向慕礼节、好义理。当你的心从贪名好利转向慕礼好义,这时才能进入灵山宝地。只有这样灵山才能成为宝地,否则虽有灵山,但却无法让灵山有宝的作用。
常有道亲说,守玄守得好辛苦,甚至痛苦,为什么?因为名利心太重。对花花世界的攀援太多。经过慕礼好义以后第三个阶段才可以进入灵山。如果灵山是三楼,那么初求道名利心犹盛的阶段是一楼,慕礼好义就是二楼。要从一楼到三楼先要经过二楼。
什么是灵山?灵山地就是玄关。如果你直接从一楼跃上三楼,可能会摔下来。就像一些道亲守玄守得头昏脑胀,但如果你先经过二楼的礼义学习,再向灵山宝地下工夫,这时会察觉到只要心放在玄关,即使身在人间,心也不是在人间,而在天堂的清静喜悦中。
法眼宗的大宗师德绍禅师说:“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德绍禅师告诉我们:有一座山,叫做灵山,通往玄关的山。当我们到达玄关的山顶时,这里已经不是人间这里是天堂。你如果能安心在玄关,让你的心爬到山顶的话,就脱离苦海到达天堂了。人的身上唯有玄关这个地方是通天彻地的,所以叫‘通天窍’。
但是我们的心往往爬不到这通玄峰顶,为什么?因为名利心太重。所以修道的第一步,要检讨自己,让自己痛苦的最严重的就是由分别心衍生而出的‘名利心’。小孩子烦恼很少,因为太小还没有名利心。
但我们的教育似乎总是逆道而行,从小就开始灌输孩子名利心。从争第一名开始,有名就有利,功课好老师就对你特别好;家长也要奖赏你。所以名利心是培养出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但名利心像一把钥匙,一旦贪名图利后,钥匙就打开生生世世的恶习,忌妒、骄傲、侵略、以强凌弱…随之而生。就落入“有求皆苦”的苦海,所以进入道场第一个要放下的就是名利心,不要妄想藉着修道要更有名有利,那就走错路了,永远到不了灵山宝地。永远没有在灵性上下功夫,只知道求仙佛保佑让日子过好一点。
所以修道若只求名利多一点、日子过好一点,这样修道是没办法超凡入圣,没办法离苦得乐。因为一切痛苦的渊薮就是贪名图利。所以子贡说:“夫子之学问文章可以得而闻也,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知道大部分人都是名利中人,听不进本性、天道,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先慕礼后好义
所以修道第一步不是研究很深的道理,而是学佛规礼节。再来才是简单的义理研究,要在这佛规礼节以及义理上下功夫,直到心中产生喜欢、愉悦的感觉才算下足功夫。也就是完成这一句领宝齐鲁灵山地。彻底从齐人变鲁人,从名利之徒成为礼义之君子。
要如何检验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鲁人?很简单,想一想自己喜不喜欢到佛堂来参班叩首,喜不喜欢执礼,喜不喜欢读道书、佛书?还是和原来一样,只喜欢看电视、打电动、逛街、吃喝玩乐?
天一坛台北佛堂和台中石冈道场,都有许多道亲没事就混在佛堂,泡茶聊天也好、献香叩首也好、甚至没事坐在佛堂静一静也好。能多赖一分钟就多赖一分钟。这就是已经懂得从齐人慢慢走向鲁人,迈 48 31347 48 15287 0 0 3473 0 0:00:09 0:00:04 0:00:05 3473出修行的第一步。
记得曾接过一位道亲的电话,他说“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天没有翻开道书,或经典,就有种今天白活的感觉。”这就是好义,只要有到这个阶段,就可以进入灵山宝地,可以在心性上下工夫,可以开始修持三宝。
如果你是一天没赚到钱、没有玩乐、没有看电视、不讲是非八卦…就很痛苦,你就是齐人不是鲁人,还没到可以修持心性,进入灵山的阶段。还是多在佛规礼节与道义上下工夫。如果当你觉得一天没献香很难受,一天没有接近佛堂很难受、一天没有研究道理很难受、没有看佛书很难受、没有修持很难受…那么表示你已经变成慕礼好义的鲁人了。所以修道一定要经过齐人变鲁人的阶段,变成鲁人之后才能更进一步成为道人。唯有变成道人,才能脱离人间苦海,通往玄关山顶。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灵山
这句偈出自唐朝药山禅师,朗州刺史李翱问药山禅师:“如何是戒定慧?”药山答:“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意思是:“让我们的心,高高立在灵山顶上,
让我们的身,深深行走在苦海底度众生。
要先上灵山,寻找到生命的清静,才能入苦海渡众生。”
高高山顶,即指灵山。深深海底,即指人间苦海。
(原文:朗州刺史李翱问药山:“如何是戒定慧?”
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翱莫测玄旨,
师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
站立在通往玄关的山顶安身立命,就可以脱离人间苦海。
唯有站在的高高灵山顶上站稳以后,我们的心才能如如不动。这时才能进入苦海普渡众生,度众生的事,如果我们在海面浮沉,是救不了众生,甚至随波逐流。要像在海底行走,虽身在人间苦海,却有最深沉的寂静与安定。
“大海”象征烦恼的波浪,也象征人间苦海。海浪就像我们的心潮,不时波涛汹涌,但如果你有潜水的经验,就知道海面10公尺以下,完全是平静没有任何波动。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潜水的原因,在海底有陆地上找不到的宁静、美丽。
有人以为潜水爱好者是被海底的美所吸引,但若要论美,到海洋生物馆,那里的水族馆,不论造景、色彩、鱼的种类,都比海底还丰富优美。但为什么人们还是要潜水?因为水族馆没有海底的静,少了那份绝对的宁静。“万物静观皆自得”,美要是少了‘静’就不是美了。
所以当我们能够有高高山顶立的修持功夫,再走入人间苦海时,就不是在海面随波浪浮沉在人生的祸福吉凶,而是能够深深行走在美不胜收的海底,即使世界动荡不安,内心仍有不会动摇的清静。举目所见皆是美。
如果我们能有如此的修持境界与感受,净土就在眼前垂手可得,不需往生东方、西方,眼前即是净土,随时随地都可以是快乐的。
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理论或空想,后学曾在专注守玄时有多次举目所见皆净土的经验,也听过其他的道亲有过相同经验。修道不是在创造环境,而是改变心境。当心境有佛时,处处皆净土。当心境有魔时,处处皆地狱。一切都唯乎一心。
尤其三宝能让我们在短短的修持中迅速进入高度的专注,一旦心境离开六尘,心净则土净,虽身在浊土,举目却皆净土。
结论: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灵山,是佛法修持重点,人人都知道有灵山这东西存在,但少有人知道灵山是什么?只知道是极高境界,甚至有人以为是某一座山,神秘的山。却不知道灵山就在我们身上,而不是遥不可及,是与我们修持息息相关,而不是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
求过道,修过三宝的人,才知道灵山是什么。才知道灵山对我们的意义,不是只在谈玄论妙。灵山若无法起作用,文字上的奥妙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一贯地子何其荣幸,能够“领宝齐鲁灵山地”能得灵山一点,又能知道在灵山修持下功夫渐入甚深禅定。
拈花印证考三乘
【拈花印证】: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拈花示众,大众茫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考三乘】:三乘修行者传法不传心,皆执着经典文字,拈花微笑乃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众修行者皆被考倒。
这句是解释为什么‘领宝齐鲁灵山地’也就是-求道,可以出离苦海?因为我们道的法脉源远流长,不是师尊师母自创的新兴宗教,而是源自释迦牟尼佛灵山会上传下以心印心之‘教外别传’祖师禅一脉心法。
今天我们领受的宝是哪里来的呢?不是老祖师自己创造的,而是由千年来的道脉传承而来。从云深不知处,代代流传下来。包括释迦牟尼佛,也传承自燃灯佛,燃灯佛也不是最早的始祖,还要往前追溯。推到无穷无尽,这叫‘不尽灯’。无穷无尽的一盏明灯,千古不息的流传下来
追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来源,是从释迦牟尼佛的拈花微笑开始,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手拈一朵金色莲花,面露微笑。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像今天我们点燃三盏佛灯,办道一样。没有人了解个中奥妙。
我们的佛灯就如佛陀的金色莲花一样,它的作用在于点燃我们心中的光明,照破生死无明。但不是用言语、不是用方法、不是用教条戒律,所以难以体会。
佛陀说法49年,讲很多戒律教条妙法,但并没有直接开启你的心性。只告诉你哪些是不该走的路让你不要走。
简单说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只是在让我们从齐人变鲁人。让贪名好利之徒变成慕礼好义之人。最后才开始传道,拈起金色莲花,以心印心来证果。不再说一切法,以心印心才能证果。这就是这句经文所要说的‘拈花印证’。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