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佛勤礼拜
要想成佛勤礼拜
节录自 郭明义著作 弥勒救苦经讲记(下)
(整理中尚未出版)
【要想成佛】:要想成为一个人格完美,儒家所谓的“仁者”佛家所谓的“佛”。
【勤】:精神抖擞、精勤不懈、欢喜专注。
【勤礼拜】:要经常礼拜,且要对礼拜有精神抖擞兴味盎然的觉受。
“成佛”这二个字,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境界极高、无法理解、无法达到的一个名词,但如果用儒家社会普遍能理解,且熟悉的词“仁者”就容易得多了。
仁者等于佛,儒家的“仁者”即是佛家所谓的“佛”。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成佛的定义了。
师母一万叩首
师母的“一万叩首”是这句“要想成佛勤礼拜”最好的注解。
跟随在师母身边的前人们常提到师母的“一万叩首”,师母经常一万叩首,除了为我们这些徒儿叩求以外,师母一定对叩首这个修持有深刻的觉受。
叩首,除了是一种祈求、是一种礼拜仙佛以外,叩首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修持。在简单的动作中可以有效的迅速断除妄念,让身心到达一种接近“佛”、“仁者”的状态。
如何成为“仁者”
颜渊问孔子如何成为一个仁者?孔子认为只要“克己复礼”天下自然就回归到“仁”。
儒家所谓仁者,也就是佛家的“成佛”。
‘仁者’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仁’就是我们的觉性,我们形容一个人“麻木不仁”就是说这个人“迷而不觉”,一旦恢复觉性就是慈悲,所以颜渊问要如何成为一个‘仁者’?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约束自己回归礼,就是‘仁’。而且只要一天做到克己复礼,这个世界就会回归‘仁’。(原文于注1)
什么叫做“勤礼拜”
为了感受这句“勤礼拜”的意义,后学试着每天献早香增加叩首的次数。叩了几天后体会到“勤礼拜”不仅只是常常叩首、礼拜仙佛,更重要的“勤”是一种精神,一种聚精会神、精神抖擞、兴味盎然…的精神。
什么叫做“勤”?
台湾人很重视“勤劳”,一个勤劳、勤快的人总是备受肯定。“勤”,是一种做事情的态度,很愿意去做、很快去做、不怕辛苦的去做。
“勤礼拜”说的也是一种我们礼拜仙佛、叩首的态度与精神。
今年(2008)海角七号的电影在台湾很红,大多数年轻人都看过。我举其中一个脚色来解释什么叫做“勤”每个人都立刻能了解。海角七号里面有一个小人物客家籍的推销员,为了推销一个叫做“马拉桑”的小米酒,每天精神抖擞、恭恭敬敬的站在饭店柜台,只要有人经过就大声的喊“马拉桑”,热情的堆笑脸、鞠躬、推销…。导演用这个角色表现客家人的勤劳,也代表台湾无数推销员勤奋不懈、永不放弃的奋发精神。
我们在礼拜、叩首时,有没有这种‘勤’的精神?
是虚应故事,莫可奈何,当成工作…还是很高兴、乐意、充满期待、精神抖擞的去礼拜叩首?
以前后学在佛教修行时,接触到一些老和尚每天例行敲打念唱,表情、声音、动作都充满枯燥乏味不耐烦,有一种死气沉沉完蛋的感觉。一个寺庙如果和尚修持态度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寺庙就暮气沉沉,毫无生气。
这样拜佛,虽然每天都在拜,但绝不是一种“勤礼拜”。礼拜不在于次数多,而在于礼拜的心是不是真诚的、恭敬的,而不是比谁拜得多、拜得久。
我们当坛主的,也不要沦为“当一天坛主,献一天香”把献香叩首当成一种工作或家事在做,甚至当成一种负担。更糟的是有些坛主连每天献香都马虎,有一次还接到一位不知哪一组的道亲打电话问我:“可不可以三叩首代替每天的早晚献香?”我回答他:“干脆把佛堂收起来算了!”
如果对礼敬仙佛完全没有诚意,设一个佛堂在家里也不具实义。
为什么无法勤礼拜?
为什么对献香没有诚心、没有很高兴乐意去献香叩首?主要原因在于‘不信’,不相信佛堂有仙佛。如果亲眼看到仙佛出现在佛堂,那每个人都会勤礼拜。如果你相信而且感受得到佛堂有仙佛的足迹、有仙佛的磁场、仙佛的力量,那么叩首时自然就会有恭敬心,自然就会勤礼拜。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马英九总统到你家long stay,你是不是每天兴高采烈的去问候他?何况是尊贵的、能够赐福给你的仙佛菩萨在你家long stay。电视新闻采访这些马英九住过的家庭,这些人都一致认为总统住过后,家运变好了,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何况佛菩萨常住在我们家里?
如何勤礼拜?
“勤礼拜”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次数多少。态度,听起来有点抽象,更具体一点我们用“有诚心”来诠释“勤”礼拜,但如何算有诚心?
所以孔子又把“克己复礼”更进一步的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诠释。
记得有一次看到青少年献香叩首,发现小朋友叩首将我们一般道亲的内心状况完全流露在表象,因为小孩子表里如一,所以内心的躁动立刻显现在外表的行为。
这些孩子叩首的样子真是无奇不有,有的一边叩首一边东张西望看别人叩首;有的一边叩一边讲话,跟旁边的人窃窃私语,有的一边叩首一边摇脚;有的好像跟拜垫有仇,砰!砰!好用力槌打拜垫,像在发泄心中的不满愤怒…。
不要笑这些孩子,我们大人只是比较虚伪,知道这样叩首会被批评耻笑,所以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虽然身体没有乱动,但是心是不是也没乱动?
小孩直接东张西望,大人用眼睛的余光看四周,心里也没有闲着,还是不断在想着一些生活中的是是非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通通犯了。
后学检讨为什么孩子们叩首的德行是这样?孩子的礼节都是我们父母教的,我们当父母或道中前辈的人,如果自己在献香叩首时没有专注,视、听、言、动都没有收摄回来,自然我们的子女也不会把献香叩首当一回事。
今天如果我们在献香或叩首时,心中有“仙佛菩萨就在我眼前”的信念,自然可以做得到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一定是精神抖擞、恭敬谦卑、诚心诚意的勤礼拜。
成佛、成为仁者,并不难,只要勤礼拜,克己复礼就可以天下归仁。
我们不要把成佛想像得很困难,祖师更把它浓缩简化到简短的佛规礼节,只要能够用心在早晚献香,全神灌注。成佛、成仁者并不难。
祭天之礼
有一次办道,求道人是一位满族格格,也就是王爷的女儿,清朝的贵族。她求道以后非常感动她说:“求道仪式所运作的献供请坛礼仪,和我小时后祭天的礼完全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郊祭”以前只有皇族可以参加,一般百姓是没有机会参与祭天仪式。。
‘礼失求诸野’,以前这种佛规礼节是天子祭天之礼,但现在白阳应运,民主时代,不再有天子,反而是我们有机会受用这已失传的礼仪以及其中的成佛之道,是十分难得,要把握这良机。
我们道场的佛规礼节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个返本还元的管道。是一个成佛管道。
回归佛归礼节 觉性的复健
家中有佛堂的,每天早晚全心全意把献香当作一种修行,从开始洗手准备时就要存着修行的心,把心收回来。家中没有佛堂,常去佛堂叩首,把握每一次的献香叩首,聚精会神专注诚意的礼拜叩首,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提升与改变。
不要小看献香叩首,它有恢复我们觉性的作用。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一天两天一个月一年持续下去,就像做复健一样,只要有耐心持续的做,慢慢的麻痹的肢体就会恢复感觉。
觉性复健后,就会进入下一句“常持聪明智慧心”。
我们修行都是目标成佛,怎样知道你已经走向成佛之道?当你献香叩首时可以每一句一叩都全神贯注、清楚明白,丝毫不含混心也不会散乱跑掉。嘴里念的或心里默念的佛号,如明明上帝十叩首、一叩、再叩、三叩…诸天神圣五叩首…都了了分明。就可以“常持聪明智慧”。
我们时常说聪明和智慧不一样,在佛家聪明和智慧是二种不同的东西,聪明是属于“识智”;智慧则是“般若”但在中国,聪明就是智慧。中国的圣人把玄机都埋藏在文字中,一般人说“聪明”无非是记忆力好、口才好、理解力好。但中国人所谓聪明‘耳聪目明’眼睛看得清楚耳朵听得明白,表示专心。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智慧,一个人只要专心智慧就出来了。
注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