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祖、八祖年代不详?
道统问题常有道亲及道外人士问,其实郭经理的「天道的修持观」一书里「天命道统篇」有详细答过,将其中节录,回答最近常被问到的七祖、八祖的问题。
◎问:天道的传承系统表中,许多年代都不详,七祖与八祖间年代又不可考,如何证实传承的真确?
六祖、七祖、八祖间之年代不明的问题,实不是问题,祖师的传承并非一手传一手,六祖灭度后并未传位给任何弟子,反而预言七十年以后有两位菩萨东来,一个出家而另一个在家,各自兴化一方。而这中间七十年的空隙如何接续?如果说祖师间的传承一定要当面交接,则六祖岂不是妄语?
祖师的传续非以世俗之眼光一代嘱咐一代,故七祖与八祖之间又相隔了许久,亦是不足为奇。最好的例证便是西方二十八代祖,自释迦牟尼佛传至第二十八代达摩尊者,二十八代却传了一千多年且第二、第三代祖迦叶、阿难皆与释迦牟尼佛同时,所以等于阿难尊者以后二十六代祖师传承了一千多年。
再看中国的儒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再下来传孔子,这中间隔了三、四百年,从尧传至孔子,八代祖师传了一千多年,岂不比天道更离谱?若说白阳天道的七祖、八祖年代不符,则孔子的传承也是不真确的。
尚书云:有大德者必授命,意思是说:「凡是一个德行完美尊贵的人,上天必授予其使命。」所以「道」的传承在于天授命,而非人与人之间的私传。所以道脉传承并无时空之限制,「道」由天降而非人制造发明,不必为历史年代而有所困惑。
从六祖惠能传至七祖马道一禅师及白玉禅二位祖师,可以说是道由佛家传入儒家的一个转折点。
佛教传入中国甚早,在东汉时,约公元六七年便已传人中国,但真正开始光大则是始于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西来,将「正法眼藏,教外别传」的「道统」由印度传到东土,而开启了属于中国的「禅宗」。而禅宗正是佛家与儒道彻底融合后的产物。
佛教今日在印度几乎绝迹,而却仍在中国相传不绝,即是赖此禅宗之保存。因若依佛教教理行证,须经三大阿僧祗劫(无边际年),遥遥无期,成道无望。而禅宗舍教理之「画龙」,而独取传承之「点睛」(即传道不传教),更融合中国固有之儒、道,开创出禅宗在中国灿烂的历史。尤其在唐朝到达巅峰。
但禅宗自达摩祖师传了五代到六祖惠能时,六祖依达摩之嘱:「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而不再传衣钵,从此因传承不明而渐式微。佛教史中亦以为至宋元间,禅宗仅存打坐、参话头之形式,而再无宗师大匠出世。
然这个教外别传的心法真正就此消匿了吗?不然!禅宗的式微是因「道」进入转型期,而由「显」渐入「隐」的阶段,而道隐的目的,则在于「由释转儒」,「道」开始由寺庙中转入在家修行之儒门。
六祖灭度前嘱咐:「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
而六祖所说的二菩萨究竟是那二人?佛教中有说出家指马道一禅师,在家为庞居士。但庞居士并未兴化一方,故不符合,又有说出家指黄檗禅师,在家指裴休。此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裴休实为一没有开悟之相国。一生以入室弟子礼,恭敬黄檗禅师,且更无宏法一方之事实。而黄檗禅师在当时兴化亦远逊于马道一禅师。
佛教传承从此没有明确的祖师传承,且宏法亦渐式微,道统究竟传到那里呢?在天道道统上有明确记载,六祖所说的二菩萨,即是马祖道一禅师与白祖玉禅。何以证明呢?我们先就马道一禅师来说。
「马祖道一禅师」,这样一个称呼在佛教史上是一个待例。因为出家人是没有俗家姓氏的,而马祖道一,在禅宗里所记载是俗家姓马,而僧家称道一禅师,但为何冠上「祖」而称马祖道一禅师,则没有解释。事实上这种称谓根本不符合僧团制度。六祖俗家姓卢,而并未称卢祖惠能。
而这种称谓正是天道进入白阳期后,对祖师的称谓。马祖之后有罗祖蔚群、黄祖德辉、袁祖……至弓长祖、子系祖。皆是以俗家姓氏来称谓,这种称谓也象征「道﹂由佛家传入儒家。由寺庙转入民家。
除了称谓以外,马祖道一禅师在当时确如六祖所言兴化一方。马祖门下出了八十四员善知识,都在日后禅宗史上大放光明,如百丈禅师、南泉、丹霞、 庞 居士……。
而在这八十四员中,尤其以百丈禅师改革僧团制度,创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自力谋生之制度。在当时他因此而被僧团们谤为破戒比丘,但日后却不得不承认佛教因此制度而能保存不堕。
百丈禅师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是佛教渐与儒、道融合的必要过程,因中国是以儒立国,民情与印度比丘乞食自修不同,百丈禅师此举乃是将佛教更本土化,同时更为佛法转入儒家做一个先导工作。
而也因百丈的此一改革,宋代程伊川见僧出堂威仪而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由此足见当时之僧侣,已在此种改革之中渐渐与儒家契合,大儒风范尽现于僧侣身上。
至于六祖惠能传七祖的事实,师尊亦有言:在怀让禅师要离开六祖之时,六祖递交锦囊一封,嘱怀让往南岳传化,锦囊内意,尽嘱火宅儒家传化之事,后江西马道一祖得锦囊之曹溪意旨,内容有偈曰:
释迦从我绝宗风,儒家得我正法通
三期末后收圆事,正心诚意合中庸
这一段公案是佛教所不承认的,因为自从佛教传人中国后,儒与释便一直处于争讼不休之状况,佛教岂愿承认佛教的宗风从此断绝,而儒家取而代之?但就事实而言,佛教确实从宋朝以后渐走向形式化,而反而儒家却进入一个转化与再出发,宋明理学时讲学风气兴盛一时,即是证明。而且怀让确实在将六祖之付嘱传与马祖道一之时,便已然有绝释而取儒之意,在禅宗中记载:
马祖道一禅师,在未见南岳怀让时,在山中学习禅定,怀让问他:「大德坐禅,图作什么?」
马祖曰:「图作佛。」于是怀让取一砖石,在他面前磨石。
马祖问:「你磨那砖头要作什么?」怀让曰:「磨作镜子。」
马祖曰:「磨砖岂能成镜子?」怀让曰:「磨砖既不能成镜,那坐禅岂得成佛?」
马祖于是大悟,日后兴化一方,从这一段公案中可看到怀让破斥打坐这种佛教传统修行,也印证六祖交给怀让的锦囊授意「释迦从我绝宗风,儒家得我正法通,三期末后收圆事,正心诚意合中庸。」这一段史实的真实性。
从马祖道一禅师的称谓「马祖」和其与怀让之间因缘,及后来兴化一方之事迹看来,可明确证实其确实为承接六祖惠能天命之祖师。至于白玉禅这位祖师,也许由于是教化在家一脉,故史料无多,但也可能后学才疏学浅,没有资料。不过既然马祖是被证实的,白祖应也是无误的。因为这一个传承说法只有天道有,在佛教均提不出一个符合六祖惠能所描述的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