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持聪明智慧心
常:经常。
持:修持『勤礼拜』。
聪明:耳聪目明,可以活在每一个当下。
智慧心:心中常生智慧。
这句经是接续上一句「要想成佛勤礼拜」,所以常持的『持』指的不是持念无字真经,而是修持『勤礼拜』。
如果能够每天常修持献香、叩首,精进、勤快的礼拜,全神贯注、精神抖擞的献香叩首的话,那么就能经常保持「耳聪目明」。
这里说的『聪明』并不是头脑很好智商很高,而是「耳聪目明」活在当下,眼前发生的一切看得明白,听得清楚,不会对一切美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聪明的,我们不一定有180的IQ,但是一定可以耳聪目明。什么是耳聪目明?
一般人多半时间都是魂不守舍,站在树下,看不到树叶掉下来,住在乡间听不到鸟叫虫鸣、闻不到花香,因为心已跑到所操忧的人、事、物上,而完全对眼前当下发生的事没有感觉。这种「视若未睹、听若未闻」就是「耳不聪、目不明」。
「耳聪目明」的人,能够对眼前发生的事或身边一景一物都观察入微,甚至有所领悟启发。我们如果能保持在这种耳聪目明的状态,就能保持「本心流露」自心常生智慧,智慧,是可以随机应变、善巧运用,可以渡众生、可以帮我们度过一切难关的。
「智慧」不是一种知识,智慧能生万法,所以这句「常持聪明智慧心」的断句应该是:『常持,聪明,智慧心。』白话来说就是:「经常认真专注的修持叩首礼拜,就能够耳聪目明,心常生智慧。」
以前有位灵云志勤禅师,修行多年后回到故居,突然看到桃花开而悟道,就写了一首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他说:三十年来都在外面寻找宝剑,桃树已经开花又落叶又再抽枝成长多少次而他以前却不曾注意过,自从那天终于注意到桃花开,突然了悟,活在当下,看见、听见、觉知一景一物,即是「道」,即是「本心」他把体悟及诗告诉他的老师沩山灵祐禅师,沩山认可他说:「触缘得悟者,永不退转。」这个公案和赵州禅师的另一公案”庭前柏树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文于注:1)
开悟,有很多种,因为触碰到一些因缘而开悟,而不是从思维、参悟道理而有所悟,这种开悟,永远不会退转。
而所谓「从缘悟达」就是能够在耳聪目明时,看见、听见我们身边的一景一物,不一定是鸟语花香,只要能够让自己的心在当下,明白清醒的觉知万事万物,就是一种开悟、一种智慧,我们不必刻意去看桃花、看柏树子,只要念念分明的过每一分钟。
一般人,不是常持聪明智慧心,而是常持昏愦心不在焉。人在这里,心不在这里,无法耳聪目明。无法自心常生智慧。
只要经常勤于献香礼佛,就可以维持自己的心耳聪目明、常生智慧。
如六祖说的︰「自心常生智慧」六祖惠能第一次见五祖弘忍,弘忍大师叫他到厨房做杂务以种福田,六祖回答︰我自心常生智慧,因为只要不离自性,即是智慧,不知道您还要我做什么杂物来种福田生智慧?…(原文于注2)
一般人以为智慧来自学习经典甚至参禅打坐,即使佛法上要发起智慧也不容易,从持戒进入禅定最后才能生智慧。所谓﹃戒、定、慧﹄但我们祖师开方便法门,只要我们勤礼拜就有机会常持聪明。除了礼拜以外要常去察觉自己有没有变得耳聪目明能不能随时随地了了分明『﹃契神于即物﹄。而不是一天到晚憨神憨神︵台语:傻傻的︶
「常持聪明心」随时保持耳聪目明,警觉性很高,随时保持醒觉。一般人平时无时无刻头脑都是一片浑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六神无主,吃饭时胡思乱想,食不知味;睡觉时也没停止胡思乱想,恶梦连连;甚至站对面跟他讲话,看眼神散乱也知道在胡思乱想;即使坐在这里听课还是多少在胡思乱想。叩首都还是胡思乱想。
这就是不聪明,没有耳聪目明,也就没有常持聪明,当然也就没有智慧。无法「活在当下」。
我们若不修行,无法保持眼前当下看清楚、听明白。唯有在佛堂,点着佛灯在佛力加持下训练才能做到。若平时能叩首勤礼拜,日常生活之中都会发现自己耳聪目明,随时随地高度醒觉。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一起马上察觉。东晋粱武帝时代有一位佛学理论家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的衣钵传人,他写过一篇『肇论』有一句精华:『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若我们的精神能够契合当下的万事万物,当下的人事物,则真理就离你不远。“即”就是当下的意思。(原文于注3)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活在当下』各位一定听过,为什么这句话这么流行?因为无论从宗教从科学的观点,都一致认为『活在当下』是最高的精神境界,活在当下就是『契神于即物』也就是『常持聪明智慧心』的实践。
契神于即物、活在当下,说来简单,但若没有经过修行,无法达到。去检视一下那些标榜『活在当下』的成长团体们,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活在当下?还是每日活在无尽烦恼当中?所以不要小看我们的佛规礼节、我们的献香叩首,就是在训练这个活在当下的功夫。
所以为什么说:要想成佛勤礼拜,常持聪明智慧心。成佛不是要参禅打坐,要发起智慧没有那么容易,要先持戒严谨,戒能生定,定能发慧,
但弥勒佛开一个大方便门,要成佛只要勤礼拜,试试看拜完察觉一下自己是不是变聪明了?所谓聪明并不是我们所想的头脑变好,而是耳聪目明。是不是能够契神于即物,随时了了分明,而不是一天到晚憨神憨神,魂不附体。
同样献香叩首,有人能常生智慧福田无尽,迈向成佛。有人还是灾难现前。关键就在于诚心精勤唸念分明的叩首或只是虚心假意、懈怠、应付,虚应故事的叩首礼拜。但虽然是虚应故事,只要有礼拜还是有拜有保佑,可以大灾化小劫,但是开智慧、成佛还遥不可期。
天道的修持,除了渡人办道的外功以外,内修功夫主要在三宝修持和献香叩首,三宝修持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即契入、深刻体会的,但是献香叩首,则无论任何人,只要有诚心「勤礼拜」,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修持成就。
注1:(原文:灵云。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师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出自:大正新脩大藏经卷四十七〈诸宗部四‧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580~3~)
注2:(原文︰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注3:原文:故经云。三灾弥纶。
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
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踟蹰于动
静之间哉。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苟能契神于即物。斯
不远而可知矣。(∣肇论)
可能感兴趣 可直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