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6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北海老人谈真录1

2017-08-13 m mailycloud

 


《谈真录》原序

谈真录。为十五代王祖觉一夫所作。盖当时世人。迷真逐妄。误守中和中黄及一切有为之法。日夜用功。老死无成者。不下数百万人。夫子济世为怀。实不得已而谈真。自观自在色空空色以及人心道心九节炼丹诸解。实发先圣未发之真。道前贤未道之秘。修道宝录。三教真诠。尽泄于此。不但为当数百万老死无成之救主。并为后世众生之宝筏。然时将末会。道未普传。欲言而不敢言。于不敢言中。又不忍不言者。恐后世修士。认假失真。尽途。故不惜苦口婆心。辟破旁门。以见本真。慈航法雨。众生广被。

现当白阳应运。圣道普传。使向之修士。泥于中乘者得知上乘之妙。拘于形象者。得悟无形无象之真。未遇明师。观此录知明师已然渡世。既遇明师。观此录以见三教同源。皆属一理。圣脉相续。自有真传。非一枝一叶一法一术所能拟其万一者也。至于识透假假。自显真真。可于录中探讨。自有豁然贯通之日。不得其门而入。难见宗庙之美。圣门心法。传自心印西湖美景。举世皆闻。然未践其地者。何敢妄道哉。王老祖师。续承道脉得道之真。录中所谈。皆由真修实证。亲历其境得来。故言言金石。字字珠玑。当此三期天道普传之会。明师已然奉天承运。继续道统。办理末后一着。继往开来。普阐真宗。善男信女。皆可得登彼岸。后学幸逢佳期良得遇真传。

今读此书。始知王老夫子已得真传。方为当世迷真逐妄者而谈真。余若不得真传。何敢妄拟谈真之真意也。是为序。


1941 岁次辛己菊月

下浣陋室居士序于津沽之慎独斋

……………………………………………………………………………………

第一部  心性问答录

第一问 「观」的真实意义

或问:心经首句云:「观自在菩萨。」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然则非眼观乎?

余曰:非也。

观也者,乃目随神往,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之意;非神随目驰,竭其目力以观之也。若竭目力以观,则又隔一层矣!

自在菩萨者,吾之真法身也。吾之法身,凡当前空处皆是。观自在菩萨者,谓之「观空」也可,谓之「观音」也可,即谓之「观我」也亦无不可。

吾常闻郭老先生诗云:

「只用无色眼,不可着意观,不离真如是,法相空体安。」

试即此诗,而深味之,而「观」字之意,可涣然释矣!


第二问 法身是无所不在的

或问:吾之法身,凡当前空处皆是。而空处之不在当前者,即不是乎?

余曰:善哉!此问也。言当前空处皆是,乃下手法也。至行深之后,不惟当前之空处皆是,即背后之空处皆是也;不惟背后之空处,即上下左右空处皆是也;且不惟身外之空处皆是,即身中之空处亦皆是。若云吾之法身,只在当前空处,至成功之后,何以包罗宇宙范围?


第三问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或问:《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四语者,注解虽多,皆与吾心不相契合。今求慈悲,再为解说或指吾迷津,开我觉路。

余曰:善哉!善哉!此四语,乃《心经》之骨髓,禅教之秘录,能明乎此,即证佛果。乃天律森严,无敢轻泄。今当「天不爱道」之时,承子之问,不敢不告。

「色」者何?即朱子所谓虚灵不昧之「灵」也。

「空」者何?即朱子所谓虚灵不昧之「虚」也。

灵体本虚,故谓之「空」;处处皆灵,故谓之「色」。

「色」为空中之「实相」,乃无相之相,非「色不异空」乎?

「空」为色里之「真空」,乃不空之空,非「空不异色」乎?

「色」所在,皆「空」所在,非「色即是空」乎?

「空」所在,即「色」所在,非「空即是色」乎?

人之学道,若能知吾之法身尽是空处;一切空处,皆吾法身,则几矣!


第四问 真空的辨明

或问:冯祖师经云:「里也空来外也空,四围上下尽玄中。」其空如此,不落于顽空乎?

余曰:空者,虚也。而觉其空者,吾之灵也,此正所谓虚灵不昧之真面目也,又何谓其顽空哉!


第五则 不可说而说

或问:《金刚经》云:「一合相不可说」。今求慈悲,于不可说者,而说之。

余曰:「一合相」者,凡诸相既飞之后,所余之相耳!此相也,乃无相之相,不空之空,一尘不染,万缘俱寂。虽才如苏子,不能写其精神;画如米老,不能绘其图像。出言即差,有字即非,此所谓「不可说」也。此所谓不可说者,而说之也。


第六问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或问:《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则「法」亦有舍之时乎?

余曰:至时宜舍,未至其时,则不可舍也。

又问:何为其时?

曰:到彼岸也。

又问:何为彼岸?

曰:明心见性时也。

若其心已明、其性已见,一切苦厄,均已渡过。当此之时,正当矜持拘谨尽释,无思无虑,无罣无碍,优游自在。以后自化至此,则以空合空,以神合神;空之所在,皆神之所在。通三千大千,顷刻普照;无边太虚,霎时遍满;所谓至时宜舍者,此也。

若其心未明,其性未见,烦恼苦厄,均未渡过。虽当前皆天光,不知为履践之处;太虚尽净土,不知极乐之乡,而遂欲不事操存,任意纵横,其不流于放肆、沦于狂荡者,几希。犹之舟至海中,去岸尚远,而遂欲舍舟奔驰,任意跳跃,不沈于苦海者,未之有也。所谓未至其时,不可舍者,此也。


第七问 心与意的对错问题

或问:丹经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又曰:「自古真传无口诀,了心了意是功夫。」

若云:用心意是,则了心意非也。

若云:了心了意是,则用心意非也。

先生必居一于此矣!

余曰:皆是也。「全凭心意」者,乃《虞书》所谓「道心」,《大学》所谓「诚意」

也。

「道心」乃清净之心,无心之心也。

「诚意」乃中黄之意,无意之意也。

所谓「全凭心意用功夫」者,正所谓「了心了意是功夫」也。

「了心意」者,乃《虞书》所谓之人心,人心即「私心」也。

《论语》所谓之毋意,即人之「私意」也。

「私心」乃往来憧憧之心,有心之心也。

「私意」乃思虑营营之意,有意之意也。

若此心不了,蔽乎「道心」;此意不了,害乎「诚意」。此心既了,「道心」始活;此意既了,「诚意」始现。

所谓「了心了意是功夫」,正所谓「全凭心意用功夫」也。


第八问 认清心头的作用

或问:佛经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后之学者以「心头」在肉心之上,将己之肉心时时拴缚于此。遂赐以嘉名,曰「守中和」、曰「守中黄」。

日夜用功,老死无成,不下数百万,岂古人之误人太甚乎?抑后人自误太甚与?

余曰:非古人之误太甚也,正后人之自误太甚耳!何者?由不明「头」字之义耳!「头」也者,先也。「心头」者,即心动之先也。

心动之先,乃大静之时;正清清静静、潇潇洒洒、活活泼泼、无思无虑、无恐无怖、无人无我时也。

学佛者,于此时求之,则庶乎其不差矣!


第九问 动静之间,神人分判

或问:人之修行,有成为轮回种子者,有成为金刚法身者,其用功必有分也。请问之?

余曰:岂有他哉?只在「动」、「静」间耳!

凡一切有为之为、有法之法、有意之意、有心之心、有神之神、有气之气,此皆属乎「动」者也。动即与太极气天相合。太极气天乃半阴半阳之天,阳生则阴死,阴生则阳死,生生死死轮回不停。

故炼阳神者,至太极阳绝之时,则阳神无所住之处矣。

炼阴神者,至太极阴绝之时,则阴神无所住之处矣。

其余若大周天、小周天、吞清吐浊、抽铅添汞,凡一切有为者,更无足论。如此用法,非轮回种子为何?

至三教大圣人,皆无法之法、无为之为、无心之心、无意之意、无神之神,此皆属乎「静」者也。

静即与无极理天相合,无极理天乃不动不摇、常清常静、不生不灭、无阴无阳,万劫不坏之天也。常与此天相合,吾之神即不生不灭、万劫不坏之神也,非金刚法身而何?

偈曰:『一动便是轮回种,一静即是金刚身;

此间若能分明了,常为神仙不为人。』


第十问 心、太极与无极的关系

或问:无极生太极。

「太极」为常动天、星宿天、一气流行天,在无极天中。

「无极」为不动天、大罗天、无上天,在太极天外。

人去「太极天」若干远?「太极天」去「无极天」又若干远?

而曰:「不行而空」。曰:「不移一步到天堂」。又曰:「端坐上青天」。吾恐升太极、登无极,不若是其易也。

余曰:子何视天之远也!

夫青气为天,此天乃太极之天,常动不静,阴阳互亘,四时流行,在无极天内。

又一大为天,此天乃无极之天,常静不动,贯乎气天之中,出乎气天之外。

凡太极之动,皆无极之理;太极之事,皆无极宰之。无在而无不在、无为而无不为、无有而无不有。

是「太极」为无极中一物,无极为太极外之一范耳。由此观之,目前之青气为「太极天」;而主宰目前之青气者,皆「无极天」也。是太极之外,有无极;太极之中,亦有无极。人身之中,亦有太极无极矣!

又问:人身之内,何以有太极、无极矣?

余曰:若人身之内无「太极」、「无极」,何以不行而至?若是其易哉!盖吾之身中,常动之气、好动之心、喜动之心神,皆未生之初受于太极气天,即「吾身之太极」也。

常清之神、常静之心、常寂之性,皆未生之前得于无极理天,即「吾身之无极」也。

吾之念头一起,即吾身中之气动矣!吾之气动,即与身外太极之气相通,通则至矣!

吾之念头一静,即吾身中之神静矣!吾之神静,即与身外无极之神相通,通则至矣!

又何疑不行而至?若是其易哉!


第十一问 三教的真传只在一心

或问:三教真传,何者为最?

余曰:在一心耳!此「心」也,非憧憧往来之心、纷纷扰乱之心。

儒家所谓「在正其心」之心,佛家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也。

是「心」也──

以分于天而言,谓之「命」;

以受于人而言,谓之「性」;

以主宰乎一身而言,谓之「心」。

命也、性也、心也,其名虽殊,其实则一也。

人特患不识此心耳,苟识其心而养之,至于终身不违,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将见始而勉然、继则安然、终于浑然。

时而放则弥乎六合,时而养则退藏于密;何难与圣贤为伍、仙佛并肩哉?

又问:此心如何能养?

余曰:在寡欲耳!

又问:欲自何而生?

余曰:在视、听、言、动耳!

非礼而「视」,欲生于目;非礼而「听」,欲生于耳;非礼而「言」而「动」,欲生于口于身。其欲既生,其心则为欲所牵;日夜营营,寝食孳孳,而不得其养矣!

苟能非礼勿视,目欲寡矣;非礼勿听,耳欲寡矣;非礼勿言勿动,口与身之欲又寡矣!其欲既寡,则其心不劳,清清静静,纯是天理;活活泼泼,尽是天机。

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诚哉斯言也。


第十二问 心与性的辨明

或问:心何以明?

余曰:欲明其心,当先识何为「人心」?何为「道心」?

若人心、道心辨之不明、识之未真,一味纷纷乱乱、憧憧扰扰,非是妄想,即是贪心,而欲「明心」得乎?

夫纷纷扰扰之心,乃「人心」也;欲明其心,先将此心放下,其所余者,惟清静耳!夫此清静之心,即所谓「道心」也;将此心认得,而时时操存之,此即所谓「明心」,而始存心也。迨操存既久,道心常得作主,人心不能用事。

将心与道合,道与心契。心之所在,皆道之所在;道之所在,皆心之所通。道能竖通三界,凡三界之事,心即无不明焉,此即所谓「正心」;此即所谓「存心」,而后「明心」也。

又问:性何以能见?

余曰:欲见其性,当知何为「气质之性」?何为「本然之性」?若气质之性、本然之性,分之不清,见之不明,谓犹杞柳性、犹湍水性,即食色任此性而动,即率此性而为,则愈流愈下,锢蔽日甚,而欲见性得乎?

夫「食色之性」,乃「气质之性」也;此性得于有生之初,来自太极气天。知觉运动,乃其能事;甘食悦色,是其本体。欲见其性,先将此性放下,其所余者,惟虚灵耳!

夫此「虚灵之性」,即所谓「本然之性」也;此性秉于未生之前,来自理天,无思无虑,乃其本体;感而遂通,乃其能事。将此性认清,而刻刻养之,此即所谓「见性」。此即所谓「见性」而始「养性」也。迨养之既久,则本然之性常常用事,气质之性时时退听,将性与天合,天与性通,夫天即理也。

性所在即理所在,见性即能见理;理所在皆性所通,见理无不见性。且性即是理,可以范围天地而不过,其见性也固大;理即是性,可以曲成万物而不遗,其见性也更广。

此即所谓养性,此即所谓「养性」而始「见性」也。


第十三问 有没有天堂地狱

或问:丹经云:「天堂地狱两界连,任君脚踏那边船,成仙成畜随人愿,若错毫厘谬万千。」不知天堂地狱,有乎否耶?

余曰:地狱者,天堂之对也;天堂既有,地狱也不能无矣!

又问:天堂地狱,既所不无,不知如何作为,天堂而后能上?若何作为,地狱始必下哉?

余曰:在「人心」、「道心」耳!

人身天堂地狱,或虚而无凭,而身内之天堂地狱,则实而有据。

「天堂」者,乃极乐之乡也──

茍能「道心」为主,则清清静静、潇潇洒洒、活活泼泼、快快乐乐,仰则无愧于天,俯则不怍于人,大廷可对,衾影无惭,极而至于富贵贫贱、夷狄患难,无入而不自得,非天堂而何?

「地狱」者何?忧苦之境──

若「人心」用事,忙忙乱乱、纷纷扰扰、憧憧往来、思虑营营,日夜之间,纯是私意;寝食之随,无非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生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非地狱而何?

盖「地狱」之种,以「人心」布之;布之既生,则生前受烦恼之苦,死后受阴律之报。

「天堂」之种,以「道心」布之;布之既生,则生前受无量之福,死后享无边之乐。

知身内之天堂地狱,可不言而喻矣!

而身外之天堂地狱,可不言而喻矣!


第十四问 应与静,如何合一?

或曰:《清静经》云:「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夫常静,即难常应;而常应,难常静。而经曰「常应、常静」,何哉?

余曰:善哉!子之问也。此大圣大神,动静合一之功;非大圣大神,不能至此;非大圣大神,岂能言此哉?子既问此,吾不能言其详,但言其略可耳!

常人之静,每患乎应;而圣人之静,常资乎应。常人之应,恒妨乎静;而圣人之应,正验其静。盖静之时,即应之时;应之会,即静之会。

「应」为静之「苗」,「静」为应之「根」也;「静」为应之「体」,「应」为静之「用」也。

所以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常应常静,应变亦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应常静,应达亦静。从何知?

寂然不动,常静也;感而遂通,则常应矣!

不动道场,常静也;遍周沙界,则常应矣!

舜克明德,文能缉熙,常静也。

而以亲九族,协和万邦,为君止仁,为臣止敬,则常应矣!

即子思子曰:「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无非申此常应常静之意。

总之,位天地者,必育万物;有全体者,必有大用;能明者,必能新民;此动静合一之功、内外合一之道也。

彼世之学,无为而不能无所不为者;能静而不能动,犹之能坐而不能行。此天地间之闲民,非天地间之大神大圣也。此常应常静之大概也!子而欲问其详,请再质诸明者。


第十五问 无上之大道

或问:当今之道,有所谓九节工夫者、周天工夫者、顿教工夫者,此三等者,果孰高?而孰低乎?

余曰:吾试历历陈之,高低自见。

九节工夫者,特有九节之名者耳!而用工夫者,实一节未能做成。何者?以「人心」用事耳!

以人心守玄关,则火炎于上;

以人心降甘露,则寒凝于下。

且烹炼用力,升降用心,则元神劳苦,而不能养;如此用法,百无一成。

又问:当今用九节工夫,亦有得夫效验者?

余曰:凡得效验者,皆以「了心了意」而得,断无有「观香火」、「背口诀」而得者。

若夫周天工夫──上守玄关,了心了意,则真火自降;

下守丹田,了心了意,则真水自升。

水升火降,水火既济,法轮常转,久久功纯,神随气行。

出小息天,入大息天,亦可以为气中神仙,与天地齐寿,日月齐年。至元气将终之时,将与气俱尽。所谓:「饶君八万劫,终须落空亡」者,此也。

若三教真传乃顿教法门,无住心法,无为大道。参得透,当前就是;解得开,转瞬即成。现出金刚法身,亿万劫之三灾八难,不能损其一毫;认得本来面目,三千界之凶神恶煞,无敢近其咫尺。清静百千劫,快乐亿万年;与无极齐寿,与仙佛齐肩。岂可与旁门左道,同日而语哉!

盖九节工夫者,纯任有为,所以百无一成也。

周天者,在有为无为之间,所以与天地齐寿,日月齐年也。

三教顿法,纯任无为,所以与无极齐寿,仙佛并肩,为无上之道也。


第十六问 根本究极的妙道金丹

或问:丹家专言炼丹,不知丹之有乎未也?

余曰:「丹」字之形,上半象「日」,下半象「月」;日月交则为「易」,合则为「明」,化则为「丹」。盖日为「离」、为火、为「己土」;月为「坎」、为水、为「戊土」。将「离」中之真阴降下,添于「坎」中;将「坎」中之真阳换出,填于「离」中;复还「乾」体,结而成丹。「离」本「乾」体,乾爻用九紫,九数属金,故为「九转金丹」。

「坎」之中爻为阳,故为「九转还阳丹」。「离」为九紫,又为「九转紫金丹」。

「戊」「己」相交,二土相合,结成刀圭,又为搏黄土而成丹。

丹家所言结丹之法,种种不一,难以枚举,要皆炼阴阳二气而成,非炼虚灵之神成也。

若三教大圣,以虚灵之神善养成丹,至其丹养成,则竖通三界,横亘十方。

其在儒也,则固范围天也;其在道也,则生育天地;其在释也,则不动道场,遍周沙界。此乃无影无形之丹,非白非青之丹,以视夫炼气成丹者,奚啻霄壤。

 

推荐阅读

 认识各种宗教

2  台北石牌读经班

 前人的手 (善歌)

欢迎分享:邀请您朋友圈关注+置顶「抢先看」

将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感谢慈悲!法喜充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