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矶头”峥嵘岁月稠
明末清初,黄石港是九江到武汉中间唯一的港口,故而逐渐形成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之势。因港口矶石“石色黄”,故名黄石港。黄石港在解放前是隶属于大冶县的一个镇,可是,它的历史比起大冶县来,要早七百多年,大冶建县于公元956年,而黄石港于公元199年就有记载了。不过,那时不叫黄石港,而是叫黄石矶。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大清一统志》:“黄石矶在大冶县东……”《湖北通志》第二十五卷载:“黄石矶,一名黄石山,下有黄石港,……矶在港口,县华家湖以上诸水咸由此去,亦险隘处,旧置有黄石港堡。”
经过多少个朝代的更替,到了明清时期,黄石港就繁华起来了,这时的黄石港为长江轮船的要埠。上起武汉,下至九江,中间只有这个港口停泊大轮,它是鄂东南阳新、大冶、鄂城、蕲春、浠水等八县的农产品集散中心。正是由于这里的繁盛,道士洑巡检司于同治年间移驻于此。
黄石港国营轮船招商码头
黄石港自古“得舟楫之利,富物产之源”,商贸兴盛。由于各家商户都是边建房屋边做生意,所以街道留得很窄,可以抱着茶壶隔街聊天。
当年的黄石矶头是前清的黄石港集市,是商贸流通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西式洋楼与古老的阁楼鳞次栉比,石铺街道纵横交错,古色古香的石板石雕比比皆是。“招商洋行”“大阪洋行”“江西会馆”耸立在江边。沿江街上,除了“招商”“大板”外,还有英国的“太古洋行”、法国的“怡和洋行”等,仅大旅馆就有大东、五州、新汉、江外等十几家之多;春燕酒楼、望江酒家、景阳酒店、、风台酒馆,还有望春、长江、大同等,几乎五步一楼,十步一馆,星罗棋布;至于小客栈、小饭店、茶楼茶馆更是不胜枚举。江面轮船往来的汽笛声,街上的叫卖声,酒楼、茶馆的谈笑声,穷苦人沿街的乞讨声,嗡嗡嚷嚷,不绝于耳。
这里最豪华的建筑是万年台,四根八角石柱精美绝伦,逢年过节灯火通明,集会唱戏通宵达旦。万年台旁边有下会庙、文昌阁,文昌阁是一座宫廷式建筑,里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前厅后殿,高大宽敞。前清时是敬文昌帝君的地方,民国时是黄石港镇公所所在地。
万年台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封建大门,自此,中国的内河,外轮来来往往,中国的市镇,盖起了洋房,洋货充斥着市场。黄石港也可以看出半殖民地的斑影。当时的黄石矶头经常停靠四家大轮:招商、怡和、日清、太和。这四家大轮都在黄石港设有侯船洋棚,除招商是中国船外,其他三家都是外国船。洋人来到黄石港主要是掠夺宝贵的资源。美孚石油站、正大洋行、天主教堂等都在黄石港建起来了。洋布、洋线、洋烟、洋糖、洋火、洋油等舶来品充斥集市。汉口的大清邮局在黄石港也设置了分局。
洋货入境,冲击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随着外商、传教士纷至沓来,黄石港坐商也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格局,他们将本地土特产苎麻、棉花、蚕丝、药材、港饼等运销到沿江各省市,其中,恒源老杂货店、汪谦茂土布行、占大川麻行、王茂林粮行、殷记竹木行、殷介福药店等蜚声长江流域。
辛亥革命后,黄石港又增添了两户当铺,兆大典当和正昌典当;两户钱庄,源通和聚和。不仅办理汇兑,还发行钱庄纸币,曾通用一时,很有信用。资本雄厚的商店,还自己设有各种作坊。如酱园、糟坊、糕饼坊等,以恒源老、殷益茂、梁祥泰居首。恒源老杂货店自做酱菜所用的大酱缸就达二百多口。
特别是北伐胜利后,黄石港各业商户达几百余家,茶楼酒肆,旅店俱全,宾客如流,华洋荟萃。一些商铺不仅做坐商,也做行商。如王长发、陈同德两店的规模都相当大,特别是陈同德粮面坊,长年租用自运货物的民船就达二三十艘,如果回齐,上港的小运河就占了小半边。
黄石港聚和庄票
1927年黄石港改叫黄石堡,后又叫黄石港镇。当年,贺龙率领的二十军从武汉开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在这里补充军需与兵员,黄石港地委与人民对八一南昌起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8年至1945年,黄石沦陷时期,日本侵略军将黄石港几条主要街道的商店夷成废墟。黄石港被划为“匪区”,进出的地方都设有哨所严格检查。而石灰窑被日寇宣布为“石黄示范区”,在日寇庇护下的汉奸组织,成立了“石黄商会”,取代了“黄石港商会”,黄石港的商业从此一落千丈……
桥梁的架通,环境的改变,如今的黄石港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港口的功能,但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保留了几处下来。“下会庙”依然屹立在黄石矶头,游人香客不断。“沿江街”“上港路”“后河里”“桥头巷”仍能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青石板巷子里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千年老港当年的繁华。错落有致的青砖木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老港”的沧桑。走在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巷子里,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
不仅如此,黄石港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位于上港头黄石港上矶的朝阳阁,始建于唐末,殿内供奉有玄帝、龙王、关帝诸神和观音菩萨。据传,这里的龙王很显灵。上矶附近有个大漩涡,江流汹涌,但过往船只总是有惊无险,从未出事。人们也说这是龙王护佑的缘故,故船家到此都要上岸朝拜神明。清康熙相国、武英殿大学士余国柱曾给朝阳阁题写了“黄石矶头上游安”的匾额。还把皇帝赐给他的旗伞、五幅图等珍品陈列在阁内。
朝阳阁
这里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后河水直入长江,河的南边一条古街由西向东分为上街、正街、下街。上街头主要有钱庄、布庄,下街头靠江边,主要有粮行、鱼行,正街是商贸中心,两边的门额上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和记”“利记”“义昌”“老凤祥”“谦和祥”等等。特别是“殷介福”药店,老板殷兰甫引用《诗经》上“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的两句话,为药店取名。为了达到介福的愿望,不惜花纹银数百两,请当时的大书法家杨守敬写斗大的“殷介福”三个大字,又请巧匠用泥金做在店门上,蔚为大观。这三个大字压倒了苏钟贞写的原“黄石港商会”五字的名气,并与黄石港上庙会无名氏所写“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横匾,同被誉为黄石港书法双绝。无疑,黄石港给我们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
黄石港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又是年轻的、现代的。人民街新街口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闲自得地生活着。也许他们的眼前是纤夫在黄石矶头爬行拉船的身影,耳畔交织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笙箫管笛如泣如诉的旋律。他们咀嚼着历史,如同咀嚼着黄石港饼和长江鮰鱼的滋味。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古老的黄石矶头已经荡然无存,昔日繁华的“小汉口”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黄石港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活力。黄石矶头变成了休闲漫步的江滩公园。
黄石港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
原载于《黄石日报》2017年10月12日第五版
链接:一张湖荒税票写满血色传奇
作者:李立友
编辑:卢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