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彬:用方言演绎诗词之美

李洁 李震 王婵媛 黄石档案 2022-10-15


人物小传

姜彬,字一夫,又称一夫楼主。湖北省大冶市人,会计师,首届大冶市十大文化名人,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曾在《中华诗词》《当代诗词》《诗词报》等报刊杂志书籍发表诗词作品数千首;著有《求是斋吟稿》《一夫楼吟稿》(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铜魂楚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高溪流韵》(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采访手记

姜彬是一个性情中人,谈到诗词创作时眼里有光。就是这位性情中人,凭借扎实的诗词功底,严谨的做事风格,在大冶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乡”两块国家级文化品牌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也是这位性情中人,收藏了万册图书,写了四千多首古典诗词,创作了千余幅楹联,主编、审定《保安镇志》、《中国对联集成-大冶卷》、《大冶诗词》等二十余书籍。他做人低调,做事踏实,虽年过花甲,但非常享受与年轻人交流,正如他自勉的一句话:万事皆从零做起,一生尽向善行来。

姜彬:用方言演绎诗词之美




01

家贫不忘诗书梦,愈挫愈勇志愈坚


姜彬生于1952年8月5日,是保安镇高溪村人,兄弟姐妹8人中,他排行老大。他的父亲姜树帜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从事教育四十多年,曾被评为黄石市第一届教师节优秀模范教师。姜树帜会写毛笔字,会写诗,也会写楹联,是姜彬学习诗词的启蒙老师。小时候,每逢过年,父亲都会写春联,写好之后,让孩子们大声朗读出来。姜彬觉得这些诗歌读出来好听,朗朗上口。父亲见姜彬感兴趣,开始有意识地教他贴春联,让他大声朗读,再教平仄,逐渐尝试写诗。


到了上学的年纪,家庭贫困成为横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一道沟壑。幸运的是,姜彬的父母开明,坚持要送姜彬上学。交不齐学费的姜彬当了四年的旁听生,在学校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位老师——语文老师乐俊和王继怀。老师告诉姜彬,写作要有基本功,《幼学琼林》和《千家诗》就是基本功,只有达到熟练背诵,融会贯通,才能练就写作的基本功。老师的话,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种子:要成为一个能写出优美诗词的人。熟背《幼学琼林》《千家诗》等经典古籍,为姜彬打牢了古典诗词功底。


姜彬谈诗词创作的经历


年少的姜彬也曾受过筋骨之苦。小学时,他在湖上打捞水草,却意外地遭到水草感染,造成全身许多地方溃烂,久治不愈,休学19个月。那段时间,因为腿部长期缺乏运动,逐渐萎缩,行走都极度困难,只能卧床休养,上学是奢望。但姜彬执着、倔强,硬是拄着拐杖重新回到学校。凭着勤奋好学,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诗词也大有长进。


此后,姜彬先后在大冶三中学习,在保安镇高溪小学、马叫一家国营石灰厂、大冶市文化局工作。姜彬的身份不断变化,但是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始终不改。他积极创作诗词,从2007年到2018年,连续12年参加中华诗词笔会,以诗会友。


在国营石灰厂工作时,姜彬遇到了又一位良师——吉林大学的教授文中俊老师。20世纪80年代,《光明日报》刊发一则消息,举办中国古典诗词函授培训班,授课的都是当时中国诗词界的大家,姜彬报名参加了培训班,辅导他的正是文中俊老师。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文老师为姜彬修改诗词。当时姜彬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咏千斤顶》:丈夫能屈亦能伸,自是堂堂铁汉身;重压从来腰不折,居然一尺顶千斤。这首诗,文老师为他修改了两个字,最后一句,原本,他写的是“微躯一尺顶千斤”,文老师建议将“微躯”二字修改为“居然”,两字之改,让姜彬体会到诗歌的音律和意境之美。


02

方言吟诵诗词,传承古典之美



到今年,姜彬写诗写楹联已经50多年了,他不仅爱写,还喜欢吟诵。姜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代的曲牌,诗词唱法无法原音重现,但是,我们能从吟诵中找到诗词之美。


采访中,姜彬举例朗诵了李白的诗歌《早发白帝城》。吟诵的时候,他站如松,目微闭,沉浸其中。姜彬说,吟诵一定要注意句式结构,注意音律美。起头的平声,一定要拉长,结尾的字一定吟诵出韵味,有回旋。而且,最理想的吟诵方式,不是用普通话,而是用楚国方言。


姜彬说,只有用方言才能读出古人的韵味。中华传统吟诵分为河洛音、闽语、粤语等多个流派。而在湖北,楚国方言的吟诵,就有鲜明的特点,普通话不可取代。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对传递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人重视四声,写诗作词,讲究平仄协调,以形成“抑扬顿挫”之美感。


姜彬说:“吟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反复地吟诵、揣摩,无论好听与否,都是情感的领悟与表达。用中正平和的声音去吟诵,将自己的心与古人的心连接在一起,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


姜彬吟诵古诗


是的,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虚实重长的吟诵规则,让枯燥无味的古文读起来有了生气,《诗经》《楚辞》等古文中那些难懂的字变成了鲜活的音符。姜彬希望传统的吟诵诗词的方式也能走进校园,让孩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吟诵,能改变古诗文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让孩子爱上古诗文,爱上汉语汉字,爱上中国文化。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和专家团还专程到大冶录制姜彬和他的六个朋友吟诵古典诗词的音视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保留。


03

“书痴”藏书破万卷,腹有诗书气自华


姜彬爱读书,也酷爱藏书,熟悉他的朋友们都知道他是书痴,遇上喜欢的书,宁可一家人跟着自己吃腌菜、穿破衫,也要想办法将其买回来。如今,姜彬的个人藏书已经破万册了。2001年,黄石评选首届十大藏书家,姜彬名列其中。他还经常向图书馆、乡村学校和需要书籍的朋友们捐书。姜彬家中书多,柜子里,沙发上,案头上,到处都是书,用他自己的话说,书是生命的伴侣,没有书香为伴,生命都失去了美丽的颜色。


与姜彬对谈,时刻能感觉到他的出口成章。音律之美,诗词的韵律平仄已经潜移默化到他的语言和写作之中。姜彬说,中华诗词太美了,他研究热爱了大半辈子,面对古人的神来之笔,也常觉得高山仰止。每每登临名山大川,再重读古人的诗词,细细体会“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情,感受“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朦胧之美,沉思“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知音情谊,就越发觉得中华诗词之美,值得用一生去研究,一生去追求与探索。


姜彬热爱中华诗词,也喜欢楹联。很多人觉得诗词楹联是一回事,但是,姜彬有自己不一样的理解。他说,中国最好的楹联出在清朝,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唐诗、宋词、元曲、清联”。在姜彬看来,诗是听觉,有音乐美,有音律;联是视觉,因为楹联是写好之后贴在门上,通过书法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诗和联有不同的审美和表现方式。至于书写,姜彬还是推荐大家多用墨汁,他说墨汁有书香气。


姜彬喜欢栽培年轻人写诗词楹联,有年轻人向他请教,他都会悉心辅导,辅导的学生数以千计。他推荐大家一定要读三本书,分别是《幼学琼林》《笠翁对韵》和《千家诗》,他还推荐大家多读一些名家诗论。他希望年轻人多学习传统文化,要继雅开新,全身心投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姜彬的小弟姜三也写得一手好诗。


2015年,姜彬家庭被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妇联等六部门分别授予“书香门第,耕读人家”“全省书香家庭”荣誉称号。他们家写诗,读书写作,诗词已经沉淀入这个家族的血脉中。谈到创作主题,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热爱泥土,这么多年,我写诗还离不开山水田园,离不开三农‘农村,农民,农业’,因为最好的文字,总是贴地的,是有泥土气息的,这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

作者:李洁 李震 王婵媛编辑:卢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