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伟:音符跳动的人生
孙中伟:音符跳动的人生
孙中伟
采访孙中伟,仅用文字记录太单薄,因为回忆往事,他脑海中跳动的那些旋律,是唱出来的。他沉醉往事,回想那些音符,悠悠然用京剧的二黄,越剧的正调,昆曲的朝元歌一一唱来,请原谅文字的平凡,我们竟然无法给音符染上色彩,向读者尽述。这也充分说明文字、美术、音乐、舞蹈等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他们相互配合,在合适的时间,各自绽放芳华,皆有独特的魅力。
1947年正月,孙中伟出生。他从没有见过父亲,却将父亲视为一生的骄傲。他的父亲叫孙家驹,是新四军五师十三旅三十九团一营教导员。1946年6月,在孙中伟出生前,孙家驹在中原突围中为掩护中原首脑机关和大部队主力突破敌人封锁线,壮烈牺牲。孙中伟出生之后不久,母亲要参加革命工作,无暇照顾年幼的他。在武汉保育院,孙中伟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时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李先念为了表达对烈士的感念,曾经将孙中伟等烈士的孩子一起接去家里过春节。
1950年,为支援黄石建设,孙中伟的母亲带着三岁多的他来到黄石,他成为黄石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招收的首批学生。后就读于广场路小学、黄石二中。他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对各种乐器都有深厚的兴趣。小学时,听到教室外面有人吹笛子,他拜托母亲买来笛子学吹奏。没有任何老师教,凭着自己摸索,几天后,他就吹出了秧歌调。后来看到旁人吹口琴,他觉得口琴好听,又学着吹口琴,居然也吹出了歌曲。那个年代,少有专业的器乐培训,孙中伟放学就去新华书店找书自己摸索。笛子、口琴,自学不稀奇,稀奇的是,小提琴、二胡等弦乐,以及扬琴、手风琴、钢琴,他全是靠自学掌握的。
孙中伟的第一把弦乐器是京胡。他原本想的是买二胡,但因不认识二胡,错把柜台里的京胡买回家,然后又花了十八块从苏州乐器厂邮购了一把二胡。他背着二胡来到学校,同学们都觉得新奇,一些同学也开始跟着他拉二胡。这以后,孙中伟好像找到了学习乐器的窍门,无论是什么乐器,自学一段时间,都能上手。慢慢地,他总结出一些门道:“开始打基础的时候,要知道理论,但关键是多练,任何事情,重复一万遍,自然就会了。”
热爱音乐的人,是情感丰富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人。在黄石二中读书时,孙中伟是文艺委员,也是学校里的文艺队队长。在学校里排过很多节目,比如1966年排演的雕塑剧《收租怨》,讲的是四川的大地主刘文彩收租,百姓奋起抗争的故事。这个节目,很多老二中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高中毕业之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孙中伟到了鄂州。他努力投入生产,耕田插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但终因文革中母亲受审查而没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被从大队工作队退回村里。但他没有因此沉寂,依然与农民打成一片,不仅积极参加生产和村里的活动,还为困难户挑水,倾已之力帮助经济拮据的农民。
闲暇时候看书、拉小提琴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因表现好,生产大队安排孙中伟去了大队小学当老师,后又被调往燕矶中学教书。他回忆说:“年少轻狂啊,当别人问我‘你能教什么呀’?我说啥都能教!”就这样,孙中伟成为学校里的多能老师,语文、数学、音乐自然不在话下。回忆起这段经历,孙中伟至今记忆犹新:“刚去学校我被安排教数学,体育老师病了,问我能不能代体育课,我说好啊,可室外天气不好,不能在操场上课。我边走边想,很快就想到给孩子们讲两个励志的故事,其中一个是高尔基的短篇小说《丹柯的心》,讲的是一位名叫丹柯的年轻人,用自己燃烧的心照亮森林,为大家照亮前进的道路。我讲得热血沸腾,同学们听得热泪盈眶。”他讲课不拘一格,充满热情,虽然教书的时间不长,但多年之后,很多学生还记得这位热情洋溢的青年教师。
孙中伟口述
1970年6月,孙中伟“下放”归来回到黄石,被分配到黄石市机床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孙中伟在厂里工作了12年,他组织厂文艺队多次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文艺调演,他创作的小戏剧《春燕》《春风杨柳》《改计划》《贴对联》等,多次获奖,其中《春燕》还赴省里参加汇演并获奖。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报考的年龄放宽到了30岁,刚满30岁的孙中伟赶上了最后一班车,报考了吉林大学考古系。尽管孙中伟成绩不错,但因年龄偏大不能被省外高校录取。省内的华师大黄石分院录取了他,他因坚持第一志愿去吉林大学,加上单位领导的挽留,最终也与华师大黄石分院失之交臂。1982年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招收干部培训班,他毫不犹豫报名,和其他五名学员一起,被华中工学院管理学院工业管理专业录取。
在大学里,孙中伟的文艺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很快就被推荐进入经济管理系学生会的文艺部,并担任副部长,负责系文艺节目的排练等。创作排练了大合唱组歌——《青春年华》,由他亲自指挥,在校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第二年,孙中伟凭借自己创作并参加伴奏的戏剧《借碗》又获得了大奖。在校第三年,他开始了唐诗宋词的音乐创作和排练。
回到黄石后,孙中伟担任黄石市公用事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主要职责是管理轮渡公司、公汽公司、自来水公司,都是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也是当年矛盾较多的几个单位。孙中伟全身心投入工作,起早贪黑。之后,孙中伟先后被调往市政府、市政协工作,因为工作繁忙,心中的音乐之梦渐渐远了,不少后来和他共事的同事,甚至不知道他能玩乐器。
直到快退休时,时任黄石市政协副主席的孙中伟,在一次“四大家”机关春节大联欢活动中登台拉了一段京胡名曲《夜深沉》,很多人这才惊诧于他的音乐才华。
孙中伟有一个心愿:将中国优美的诗词唱出来,用新的艺术形式致敬璀璨诗词星空。2006年的一天,他看到“黄石爱乐合唱团”的介绍,萌生出一个想法,希望和黄石爱乐合唱团合作办一台文艺晚会,将唐诗宋词唱出来。2007年,孙中伟成立了黄石市金石榴公益文化工作室,开始唐诗宋词的音乐创作。
2008年,由孙中伟创作策划的《唐诗音韵》正式公演,节目由他和黄石电视台、黄石爱乐合唱团合作。《唐诗音韵》由12首唐诗组成,综合运用朗诵、合唱、音乐等舞台艺术形式展示,节目在2008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和当年“两会”期间演出,获得了省电视综合文艺类节目奖。
退休后的孙中伟比以前更忙碌,他先后担任黄石市老年大学副校长、黄石老干部艺术团顾问、黄石老年体协副主席,一直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参加编导了十一场大型文艺晚会。
2010年8月,为庆祝黄石建市60周年,孙中伟亲自创编撰稿,并组织了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黄石市庆祝建市60周年暨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电视文艺晚会》,并主创了晚会的十多个节目。
2011年,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黄石市老年体协决定承办一台晚会,由孙中伟等策划了一台300多人参与演出的晚会《唱支山歌给党听》。2012年,他策划、组织、编导黄石市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开幕式,音乐、舞蹈、体操表演《七彩之光》。2013年,孙中伟担任黄石市国庆电视文艺晚会《跨越》的策划、组织、主创和撰稿,这台晚会展现了黄石的历史与飞跃。
为了延续黄石戏曲艺术的火种,在市三大剧团都被撤销的情况下,孙中伟主动担任了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名誉会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连续在2006和2007年策划、组织了黄石市元宵戏曲曲艺晚会和春节戏曲晚会。2017年和2018年,为庆祝习近平新时代戏曲艺术的春天,他又参与策划组织了黄石电视台元宵节戏曲晚会。
其中,最让孙中伟珍视的作品是他创作策划并参与编导的电视艺术片《但愿人长久》。这部艺术片于2012年3月15日完成拍摄,通过四个篇章,运用苏东坡12首词的朗诵、赏析、演唱和舞蹈形式,展现苏东坡的一生。这个节目获得湖北广播电视文艺专题一等奖。孙中伟说,苏东坡的词用中国戏曲音乐演绎更贴切,他在谱曲的时候,根据作品的意境采用最适合的民间戏曲音乐元素,如《临江仙·夜归临皋》,用到了京剧中的二黄,《西江月·岭南梅花》采用了京剧的南梆子,《减字木兰花·深夜听琴》则用了昆曲的元素。
孙中伟参与组织排演的节目单
退休十年,孙中伟说,他没有感受到退休的节奏,一直都很忙。除了创作和组织各类晚会以外,孙中伟还把宣传和推介黄石的历史文化作为己任,早在2006年,他就开始创作戏剧作品《西塞山》,并与市汉剧团、省汉剧团合作,七易其稿,最终经省戏剧工作室讨论形成了《西塞山秘窖》戏剧本。并在此基础上,应四川一家公司之邀创作了电影剧本《秘窖》,经武汉一家公司运作,成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上公布的招投作品电影剧本。
为宣传黄石磁湖的风景和文化,他创作了音乐舞蹈作品《磁湖睡美人》和戏剧《皇姑岭》;为宣传黄石东方山的美景和文化,他创作了八场音乐舞蹈作品《神话传奇东方山》;为弘扬黄石的矿冶文化和工人阶级的精神,他创作了七场音乐舞蹈诗歌作品《工魂》。
2018年,为配合我市申报联合国世界工业文化遗产,打造工业旅游文化项目,他创作了十场汉剧《百年华新》和情景剧《沧桑》。
2007年孙中伟创办的金石榴公益文化工作室,秉承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宣传鄂东地方文化,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宗旨,编创了许多贴近人民群众的文艺作品。进入新时代,工作室努力为宣传和实践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作编排了大量反映黄石地方文化的节目,如《石榴花开红似火》《黄金山下有黄金》《矿冶山歌》《龙港红星》等。
2017年,为宣传黄石生态立市,转型发展的成就,孙中伟创作了湖北小曲《俏姑娘喜游园博园》,成为当年黄石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并获2017年市优秀文艺节目奖。
2018年上半年,为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创作了音乐朗诵组曲《诗韵长江》,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融入其中,并把黄石长江沿岸的治理也写进了作品中,用黄石的地方民谣,重新创作了张志和的《渔父》,在作品中,他还为《黄鹤楼》《春江花月夜》重新编曲,用新的舞台形式来呈现长江的秀丽和黄石的美。
孙中伟说,他热爱黄石,在这里度过了他珍贵的人生岁月,黄石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为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作源泉,他想为这方热土,持续放声讴歌。
原载于《东楚晚报》2018年11月30日第20版(见报稿有删节)
作者:李洁 王婵媛 闫花
编辑:卢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