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世久:一辈子钟情绘画

李洁 李震 闫花 黄石档案 2022-10-15



杨世久:一辈子钟情绘画


人物小传


    杨世久,北京人,画家,主攻花鸟、山水和人物。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文工团,在四野五十一军文工团、中南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从事美术工作。抗美援朝期间创作了不少战斗英雄事迹的连环画、宣传画以及战斗英雄肖像。1954年底转业到大冶钢厂任美术干部后,创作了大量优秀美术作品,在《人民日报》等全国权威刊物上发表,并为黄石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人才。退休后,在黄石老年大学教花鸟画,执教二十年。


少年启蒙

    

    1928年农历8月24日,杨世久出生于河北通县(1958年划入北京市)后营村。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父母种田,还磨油卖杂货。记忆中,母亲的手非常灵巧,总是在飞针走线,不是在做衣服缝补,就是在绣花,母亲带着两个姐姐做手工,杨世久也喜欢立在旁边看着,觉得那些枕头、兜兜都美极了。两个姐姐喜欢剪窗花,他也跟着学习,帮姐姐绘剪纸上的图样。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通州鼓楼南不远处,有个小书店,杨世久在那里买到过一本《古今名人画稿》。那时临近春节,天津过来的挑担人都会来到村子附近叫卖“杨柳青”年画,杨世久喜欢年画,总是跑出去买上几张,挑担的人很好奇,上下打量,然后问:“你这个小孩,怎么每次都出来买年画啊”?杨世久总是眯着眼乐呵呵地说:“我喜欢,好看啊!”那是一个孩子最初的审美。

   杨世久作品1


    1947年,杨世久一家从通县搬到北京城。最初居住的地点位于北京北城的雍和宫藏经馆一号,杨家有一位本家的大祖父,过去是父亲的私塾老师,后来到雍和宫做了文书,大祖父就帮杨家人联系了住处。二姐嫁人后,住在地安门景山东街(也就是故宫后门),杨世久常常去姐姐家串门,也逛故宫。当时的北京,喜欢书画的人很多,名人字画都能在琉璃厂找到,他就时常去看画,想着要是能临摹出来多好啊!但是国画是画在宣纸上的,宣纸那么贵,学生怎么买得起呢?他就去北京德胜门鬼市的地摊那里,买一种纸巾卷,虽没有宣纸精细,但是也能画画,关键是价钱便宜。


遇见良师

    

    1947年,杨世久考上了通县师范,遇到了最重要的几位恩师,最难忘的是王祖植和严柏年老师。


    感情较深的是王祖植老师,主攻工笔重彩仕女。王老师见杨世久勤奋好学,资质聪慧,又为人诚实,教他工笔重彩绘画。星期天,他就步行去琉璃厂看画,一走就是好几个钟头。看他这样刻苦学习,王祖植老师会给一些零钱让他搭车,解放前,老师的薪水也不高。解放以后,王老师调入天津美院任教。

     杨世久作品2


    感情最深的是严柏年老师,他是一个爱国画家,解放前在北海公园举行过个人画展。严老师指导杨世久书画要写实,指导他画小写意花鸟,有时候还留他在家中吃饭,带他走访一些画界的朋友。解放以后,严老师去了唐山,做美术老师。1976年,唐山大地震,老师失去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自己的腿也断了。后来,严老师想起学生,辗转写了一封信给在黄石的杨世久。他收到信,立刻上唐山去看望老师。再相逢,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依然那么亲切,杨世久给老师的房子画了速写。之后,他们一直通信,老师八十八岁那年,专门写信给杨世久,说自己是“米”字寿。

    

    在通州师范那些年,杨世久还遇到过一些绘画上的良师益友,绪永康老师指导工笔花鸟,刘祖惠老师教素描,刘老师喜欢画老树和远近分明的树丛,杨世久在绘画时还一直使用他的处理方法。不能忘记的还有蒋满元同学,他和北京著名仕女画家徐燕荪是亲戚,帮助他学习徐燕荪的仕女画技法。


如歌岁月

    

    1948年12月,通县解放,杨世久参加了平津同学接待站,和爱国学生一起宣传共产主义,参加知识青年训练班。大家一起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一起扭秧歌,一起出墙报。不久,北京和平解放,听了朱德总司令的一次动员,杨世久知道部队急需知识青年,就报名参军,被问:“你为什么要参军?”他答:“为人民服务!”就这样,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文工团。青春岁月,战友情谊,大家一起奔跑,野营拉练,一起摸爬滚打,他用速写记录下当兵岁月的日常生活、训练场景。

    

    1949年夏天,杨世久随部队一起南下,他被编入四野五十一军文工团美术组。军中办报,美术组帮助刻蜡纸,后改为铅印,因为画不能制版,用木刻制版,杨世久也因此练就了木刻的手艺。1950年抗美援朝,杨世久调入中南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从事美术工作,两次到抗美援朝前沿的丹东一带,沿着鸭绿江,深入空军前线进行创作与慰问。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美术作品,其中有一幅作品是《上光荣榜》,制版后被空军一杂志刊发。

     杨世久作品3


    1954年,杨世久转业后来到大冶钢厂工作。很快,他就被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建设场面吸引,在日常宣传工作之余,创作了不少木刻版画,曾经在《版画》《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不久,杨世久就在钢厂里成立了美术组和创作组,负责教画,组织创作。1953年和1958年,毛主席两次视察冶钢,他带着对毛主席的热爱与崇敬,激情创作了《毛主席视察大冶钢厂》等作品。1958年,杨世久又创作了一幅《新建高炉群》的宣传版画。这幅版画作品参加省展,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的美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炼钢车间的中枢》《出钢》《锻钢工》等作品相继在《湖北日报》《湖北画报》《工人日报》《布谷鸟》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1982年,杨世久从冶钢离休,开始走遍中国,创作更多的山水、花鸟作品。他在老年大学教画二十年,并在大冶钢厂、加拿大多伦多举办过个人画展。


90岁人生感悟


    2018年,杨世久老先生90岁了,他出版了三本画集名曰《杨世久九十岁纪念画册》,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离休之后的作品。离休之后,他常奔波在路上,背着几十斤重的绘画和生活用品,长途跋涉,只身探奇,先后来到神农架、九寨沟、西双版纳、普陀山、雁荡山、海南岛、贵州梵净山、黄果树天星桥等地写生。积累了数百幅书画素材,并陆续完成。这个过程,他真正体会到了 “探路学林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的意趣。

    

    画了一辈子,杨世久的绘画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青年时学习的花鸟和仕女。他的花鸟作品,工笔细致,翎毛光彩夺目,落笔细致,孔雀、凤凰、五彩的锦鸡、美丽的仙鹤,自然界各种美丽的鸟儿,都是细节的观察和生动的落笔,而且他的花鸟作品色彩层次感极强,构图典雅端庄,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他的仕女画,立足传统画法,古风古韵,一看就是古代仕女图卷中走出的人物。

    

    最有趣的是,杨世久的三个女儿中,有两个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喜欢画画,且画得相当不错。杨培红画笔更写意,她将油画和中国画的色彩做了结合,创作了更新派的画风,她的花鸟画,工笔中带着更多的写意。杨杰弘工笔细致,她最擅长画各种羽毛和动物的毛发,丝丝入扣,形象逼真,心思细到极处,让画面栩栩如生。在杨家客厅,一幅花鸟四条屏,是她和父亲协作完成的,父亲负责花草植物,她画了一只白色的猫,真是栩栩如生,这只猫画的毛发比照片还细致,且相当灵动,眼睛勾勒得细微传神,这样的中国工笔画,让人啧啧称奇。杨杰弘的书法天分还在于她的创新精神,她爱用淡紫,也爱浅褐,画面色彩喜欢同色系的分层表达,她将父亲的仕女画做了创新,将天津的杨柳青和仕女画结合,并用淡紫色作为主体画面色彩,创作了颇有新意的古典仕女图。

   客厅条屏


    今年,杨世久老先生已经91岁了。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两鬓斑白,一口京腔京韵乡音未改,说起话来笑容可掬,像一位老顽童,家里挂满了他的作品,他的客厅就是书房,书房的案台上,还有他正在进行中的工笔花鸟,画的是春天的喜鹊在枝头,和海棠相映成趣。采访中,我们问杨老一个问题:“过了90岁,是什么感觉?”

    

    他想了想说:“看到祖国繁荣富强,感觉很幸福啊!我在黄石成了家,有几个孩子,重孙子都有了,四代同堂,这是幸福,也是幸运。91岁了,我出三本书,我还在画。现在我画得很慢,画得很累,但是,我要画,我就耐心画,认真画,不马虎。不画画,不动脑筋,我想我活不到90岁!我眼睛还行,还能画这么细的工笔,现在我每天就是画画,什么时候不行,就不画了,随缘!”    

    

    采访结束的时候,他补充说:“目前,我还不能满足自己掌握的一些技法,活到老学到老,要接受新事物,跟上新形势!”


原载于《东楚晚报》2019年5月21日第14版(见报稿有删节)

往期推荐
01

【国际档案日】来黄石市档案馆参观吧!

02

盛茂柏:知天命,书画鉴藏江湖行

03

苏东坡与桃花茶



作者:李震 李洁 闫花

编辑:卢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