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作者| 婉兮(悦读特邀作者)


“所谓爱一个人,不是宽裕了想要给予,而是恳切的必须给予。”无论过了多久,父母都希望我们需要他们,让父母知道自己被需要,是我们最大的孝顺。

——小悦

  


1.

端午节回家,我从老家带回了一箩筐土鸡蛋、一大串粽子和一个洗菜篮。


粽子是奶奶亲手包的,鸡蛋则是自家老母鸡的产物。至于洗菜篮,是奶奶从集市上买来的,由邻村的老爷爷用竹片编织而成。


这些纯天然的手工制品绿色健康,偶然听我提过之后,80岁高龄的老人家便上了心。


她开始慢吞吞地走上一个小时去赶集,像蚂蚁搬家一样囤货,土蜂蜜、木砧板、粗红糖、竹篮子,一点一滴地买回家收好。


等我放假回去,她便献宝一般指给我看,从吃的到用的,几乎涵盖住了我所有的日常生活。兴致勃勃地介绍完,她又开始四处找袋子打包,计划着让我带回家去填补自己的小日子。


最初的时候,我是拒绝的。


我这80岁老奶奶的思维还停留在遥远的计划经济年代,她无法想象这个时代的交通之迅速、物质之丰富,我也没忍心告诉她,那些她辛辛苦苦搬回家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稀缺品。


所以我想方设法拒绝着她积攒的好宝贝,也苦口婆心地劝说她放弃这样的囤积,有空多休息,有钱多享受。


直到有一天,我死活不肯带上刚刚从地里拔回来的萝卜。我说:“奶奶,萝卜不过一块钱一斤,很便宜,我带着它们反而不方便。”


奶奶眼神一黯,塞萝卜的动作慢了下来,她轻声回答我:“奶奶只是想给你点什么东西,不值钱,但也是个心意。奶奶年纪大了,只有这点能力了……”


我的内心一颤,慌忙低下头帮着她把五六个粗壮大萝卜收拾爽利——为了掩饰我那忽然泛红的眼眶和即将落下的泪水。


原来那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都是老人家在默默地表明自己的价值与爱意,用一种笨拙而质朴的方式。


我一直以为最好的孝敬是给予,却始终未曾考虑到,垂垂老去的他们,依旧有付出的冲动和本能。


无他,唯爱而已。



2.

同学小李去年买房结婚,父母把辛辛苦苦积攒大半辈子的十几万拿出来,给儿子凑了首付。


老两口都是普通工人,已退休在家。


小李便计划着把父母都接到省城,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好在妻子也通情达理,对他的决定举手赞同。可每次提起这个话题,父母都一再推脱,偶尔过来了,只住上三五天,便吵着闹着要回老家。


小李急了:“爸、妈,你们只管来,啥都不用做,只管吃吃玩玩。”他以为自己还不够诚恳。


想不到父母却说:“就是啥也不用干,我们才待不下去。”老两口垂头坐在沙发上,神色里带着一丝慌乱和委屈,“家里也没什么活儿,我们整天干坐着,也挺无聊。”


小李无奈,只得买好票,将二老送上回家的列车。


今年3月,小李的女儿呱呱坠地,老两口兴冲冲赶来,忙着买菜做饭,帮着带孩子搞后勤。整天乐乐呵呵,似乎有了长住的打算。


小李打趣自己沾了女儿的光,老两口正配合着给孙女换尿不湿,随口回答:“我们帮着带带孩子,你们就可以睡个好觉了,上班也没那么累。”


老父亲顿了顿,忽然又说:“有活干,我们才住得心安理得,不算白吃白喝。”小李一怔,差点泪奔。


我把这件事情说给妈妈听,妈妈笑了笑,然后她说了一番话,我也差点泪奔。


我妈说:


“人老了,最怕的就是自己无用,成为儿女的负担。以后啊,如果跟你住,你一定要让我干点活,否则我会觉得是你家的客人,住起来特别不自在。”

 

忽然觉得,最好的孝敬,大概是让他们愉快地发挥余热,给渐渐塌陷的生命和生活注入新的支撑。


 

3.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吃饭,饭碗的设计不太合理,口是往里凹的,用起来不是那么方便。


朋友的妈妈小声道歉,指着正在厨房舀汤的老母亲悄悄说:“这些碗是我妈排长队拿来的赠品,她喜欢拿出来招待你们。年纪大了,分不清好不好用了。”


在老外婆上桌时,我们便不时夸着饭碗的花色和样式,老人家呵呵笑着,“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话,我再去拿几套回来。”


我们会心一笑,为这温柔的孝心和爱意。


不由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教授,请了几个学生去家里吃饭。


饭毕,教授大喊着:“妈,洗碗啦!”

 

老太太便起身,笑眯眯地收拾着餐桌,又走到水池边洗碗刷筷。学生们目瞪口呆,不敢相信德高望重的教授会这样使唤自己老母亲。面对学生们的质疑眼神,教授笑而不语。

 

直到忙活完的老人回到房间,教授才取出老母亲刷过的碗,再次清洁起来。

 

学生们这才发现,那些洗过的碗上,还沾着明显的油渍。教授面不改色地碗重新刷了一遍,并不解释什么,学生们却瞬间动容。

 

人老了,可自尊心和价值感都还在,那些真正懂得“孝”为何物的人,都会适时地给老人们一些机会,哪怕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哪怕她会添乱。

 

因为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尤其是在渐渐丧失劳动力的时候。



4.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里,提到了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幸福感,在丰衣足食和精神享受之外,还需要得到他人乃至社会的认可。通俗地说,就是活成一个有用的人。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无用到有用的力量积累。而一个人的衰老,却是世俗眼光里的有用到无用。


老人们“想要做点什么”的心态,一方面是出于对子女的深爱,另一方面,则关系着自身价值的延续和表现。晚年的尊严和自信,其实都建立在子女的需要和期待里。


身边一个朋友,喜欢撒娇一般跟外婆说,您一定要长命百岁,否则我们连酸菜都吃不上。她的外婆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操劳一生,绝活便是腌咸菜卤鸡脚。每当这时,外婆就乐呵呵地准备各式调料,一边干活一边嗔怪着,你们这些懒鬼,是要活生生累死我。


另一个大姐,则喜欢拿家里的各种小事去和婆婆商量,今天买什么菜、明天的喜宴应该给多少礼金、后天要不要去拜访亲戚,婆婆端坐在沙发上,认真听着,偶尔给出几条意见,颇有些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没有老到完全不能动之前,他们都希望再为家庭、为孩子尽一分薄力,不成为一个混吃等死的无聊老人。


最好的孝顺,正是是给这些洪荒之爱一个出口,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帮着父母剥蒜摘菜,切切实实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去,为父母的一个夸赞和肯定而欣喜。


人老了,似乎也会慢慢变成小孩,认可、鼓励、肯定、需要,其实也是暮年生活的精神必需品。


真正的孝心,是在物质供养和精神陪伴之外,告诉他们:


你对我、对这个家,都非常重要。


作者婉兮,悦读特邀作者。90后,熬鸡汤、讲故事,我有酒、有茶,还有鸡汤,你有没有故事,要不要说给我听? 微博 @婉xi,个人公众号:婉兮清扬(zmwx322)。新书《那些打不败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现已上市!本文首发悦读(ID: yuedu58),中国第一女性情感微刊,和小悦一起做高情商的女人。

回复“问答”,查看今日「小悦情感答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