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五年,变化大!重点行业成绩单来了!



点击阅读→粮丰农稳质量更优



农业的生命力在于“新”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以5年为一个周期,观察中国农业,更容易得出这一结论。近5年来,各地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3个重点,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推进,坚持优产能、调结构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总体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所要求的目标。
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建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十三五”期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转型基础更坚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民发展规模经营主动性不断增强,为现代农业提供不竭原动力。二是市场空间更广阔。人口数量继续增长,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和农业多种功能需求潜力巨大,为农业发展增添了空间。三是创新驱动更有力。农村改革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业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
展望“十四五”,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问题日益凸显。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我国农业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
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增强三大动力,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新型主体,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挖掘科技潜力、激发主体活力。当前,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深化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方面,尽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和模式。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


点击阅读→制造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个关键点


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激发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及产业形态深刻变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实体经济实现高效率与高精度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要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个关键点。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先进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日益成为各国角逐的焦点。先进制造业彰显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肩负着中国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任,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是中国经济“加速跑”的动力引擎,更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许多行业产品数量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不少行业甚至面临产能过剩,但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仍远远不够。只有在先进、前沿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掌握行业发展话语权,实现高产出、高效益,从而建成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已具备相当完备的基础,为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是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并不只是新兴产业或高技术产业,而是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征且对整个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带动意义的产业,因此传统制造业在充分吸收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后,也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当前,先进制造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而加速“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融合,提高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也符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智能制造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攻方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牢牢把握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应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同时,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增强工业软件等信息技术服务基础能力,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从而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点击阅读→服务业新动能加快释放



互联网加速服务业转型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超过50%,2019年达到53.9%,在继续稳稳占据国民经济一半的同时,服务业的形态和内涵在互联网的助推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底气所在。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同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以及世界上最多的市场经济主体,这些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随着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衍生;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种类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服务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还是推动新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的“孵化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加速融合,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六大“幸福产业”蓬勃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服务业成为提升经济韧性和活力的重要引擎。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造成较大冲击,也验证了“互联网+服务业”的巨大潜力。网上外卖、线上教育、在线诊疗、远程办公、跑腿闪送等个人和企业数字化服务竞相出现,既解了中小企业的“疫情之困”,也为服务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2%。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7962亿元,同比增长13.6%。在线教育、网络销售等疫情期间快速增长的领域,随着用户习惯养成,已逐步形成常态。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服务业仍有短板要补,有“痛点”待破,要深化改革创新,善用新兴技术,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


点击阅读→“互联网+”激活发展新动能



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


虽然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已经走过26个年头,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的惊人能量。从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互联网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必须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首先要以人民为中心。当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到70%,仍有不少民众没能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的成果。下一步,还要不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要补上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短板,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同时,要降低互联网的应用成本,加速普及信息化服务,让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关键要突破网络发展的核心技术。虽然我国互联网产业规模很大,大型公司很多,但是核心元器件仍然严重依赖外国,这是我们最大的隐患。要掌握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统筹各种资源,集合精锐力量,立足自主创新,自强自立,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各级交流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只有夯实了技术基础、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把控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命门”。
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还要平衡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网络安全建设没能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威胁网络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群众个人信息安全和企业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未来,要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全力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只有切实解决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问题,才能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点击阅读→智能交通便利百姓出行



以创新拥抱未来


“十三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在关注数量增长的同时,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开始显现: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推动力,已经开始从过去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面向未来,交通领域有更高的发展目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要实现这些目标,仍然需要依靠创新。
建设交通强国,需要有先进的交通装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虽然我国在高铁装备等领域已经实现世界领先,但从整体而言,我国交通装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型民用飞机、大中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智能汽车等领域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这些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尽快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赶超。
在完成现有技术追赶后,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一系列高科技在向我们招手,谁能率先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前沿科技的敏锐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超前谋划未来行业发展。
理想状态下,未来的高效交通要尽量实现人员“零距离”换乘、物资“零库存”运输。然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了一定临界点后,边际效益会减弱。因此,在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增加线路外,未来的交通发展更需要在技术创新上发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通过建设综合立体交通、推动各种交通方式信息交换、优化线路接驳来提升整个运输体系的效率。
交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未来,人们对于交通的追求,除了快速便捷外,还有更高要求:能否尽快实现自动驾驶?如何保证出行更加安全?出行怎样变得绿色环保?这些愿望的实现,都需要创新。人工智能可以让人从紧张繁重的驾驶中解放出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将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新能源技术推动绿色出行成为常态……创新,让未来出行更加美好。


 点击阅读→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能源安全还需警钟长鸣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能源地缘政治态势大变动,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国际油市的大动荡再次给中国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
对于中国而言,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上,即国内油气资源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50572万吨,增长9.5%,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8%;天然气进口量9660万吨,同比增长6.9%,对外依存度达43%。不断攀升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带来的后果是,一旦国际石油供应出现动荡,将对中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要筑牢能源安全这道“闸门”,首先要多措并举保障油气安全,继续在油气投资、储量、产能和产量等方面聚焦用力。要做大渤海湾、四川、新疆、鄂尔多斯四大油气上产基地,巩固增储上产良好态势,坚决防止滑坡。加快推动天然气管网建设,多措并举增加储备能力。在油气体制改革上,要推动完善油气勘查开采管理体制,配合制定相关准入条件,积极推动制定勘查区块竞争出让、退出办法,健全油气管网运营机制,健全管道业务利益共享机制。
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先天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煤炭作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主渠道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摒弃过度开采等落后开采方式,改变技术落后、能效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利用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监管,降低煤炭利用污染物排放,推进煤炭全产业链的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
再次,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弃风”“弃光”“弃水”等限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仍然存在。在今后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大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加强区域互联,扩大消纳范围;另一方面还要探索新能源基地就地利用方式,并在用电密集、用电负荷较高的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发电。


 点击阅读→信息通信实现后发赶超



传递“指尖上的幸福”


“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国信息通信行业扎实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不断深化全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网络覆盖,“指尖上的幸福”已随着网络快车从城市传递到田间地头、偏僻山村……
一个又一个贫困地区因通信网络连通世界,也因“网”而变。借助网络,身处农村的贫困户能像市民一样,方便地从网上购买生活用品、电器、农资;农村党建、各类社会服务走近百姓身边,农村电商、特色旅游、智慧农业等百业兴起;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网络的应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在这些傲人成绩背后,是党和政府为持续提升农村通信网络服务质量而付出的巨大投入。工信部2019年电信普遍服务补助资金用于开展第五批试点工作的数据显示,第五批试点中央财政投入38.76亿元,预计可带动企业投资超过95亿元,为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信息消费,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试点实施显著提升了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和4G网络覆盖水平,极大促进了各类信息化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和普及,为促进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国中小学校(含教学点)联网比例超过98%,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实现共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村及边远地区通信网络为“停课不停学”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些成绩背后是我国信息通信业为解决农村“通信难”而洒下的辛勤汗水。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一共支持了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和农村地区5万个4G基站建设,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任务部署在贫困村。截至目前,全国行政村特别是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不足70%提升到98%,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从25%提升到98%,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显而易见,信息通信新技术正向着农村铺展蔓延。虽然5G应用带来的新业态和商业模式,在城乡之间建起一间间“样板房”,但如何把5G应用规模化复制成“商品房”,还需要一段过程。


目前,5G的建设重点在城区,随着5G技术的成熟和网络覆盖率的提升,相信未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会有更多5G基站在农村部署。


 点击阅读→流通业基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技术引领行业蜕变


“十三五”期间,流通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无论是从流通业规模增加、市场体系完善,还是行业对经济的贡献来看,流通业的功能、地位和作用都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不断增强。
当前,流通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为流通变革奠定了技术基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为内贸流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消费成为消费升级重点,为内贸流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为内贸流通协调发展拓展了空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全面实施,区域经济格局优化,为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创造了良好条件。
5年来,流通业逐步向高质量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技术革命对中国流通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流通业通过消费大数据、渠道控制权、物流进车间等途径延伸到生产过程中,甚至直接以定制生产、供应链服务等方式参与生产决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流通体系、灵活的销售方式、多样化的服务,尤其是个性化、体验化的服务,改变了居民的购物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大和升级。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流通业正从量变到质变,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从智慧零售、智慧物流到智能生活、智能服务,流通领域的创新引导着整个经济领域创新发展,使生产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展望“十四五”,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为载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特征,整个流通体系结构性变化将更加明显,流通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模式将更加成熟,以跨境电子商务大发展和进出口贸易融合为标志,流通业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厂定制化生产和农村电商大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流通业从规模化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型升级将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点击阅读→环保产业:同心守护碧水蓝天



从“淘金”到“炼金”


回顾“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的发展阶段正好可以一分为二。以2017年为分水岭,前期以扩大规模为主,后期以提升质量为主。相应的,环保企业也从“淘金”阶段进入“炼金”阶段,从比“跑马圈地占山头”转向比拼专业化能力、产品技术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2017年,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从600亿元提升至1.35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5%。环保产业营收在GDP中的占比也日益增长,从2002年的0.4%上升至2017年的1.6%。
依赖政策驱动的“疯长”在2018年戛然而止。这一年,宏观政策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再加上去杠杆、PPP清库存影响,环保投资下降,市场需求萎缩,板块估值大幅回落。行业格局分化使得不少在前期急于扩大市场份额,没有做好风险控制的企业遇到了困境,多家大企业的剧烈波动更是引发了环保行业的集体“焦虑”。
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一批引领发展的龙头企业开始逐步形成,行业集中度开始提升,产业生态系统初现雏形,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环保产业的前景毋庸置疑。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融资环境好转及多项环境经济政策加速落地,“十四五”期间环保产业有望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
在这样的环境下,环保企业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持续修炼内功,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核心技术水平,增强精细化运营能力。具有特定核心产品服务的优势企业可以加强战略协同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加强综合竞争力,提升品牌竞争力,共同分摊风险、拓展市场。 


 点击阅读→文化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让文化产业深度融入经济社会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以“互联网+”“文化+”为依托,文化产业实现与制造、建筑、设计、信息、旅游、农业、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活力,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时期,是文化产业进入大数据时代,也是新产业、新业态与文化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三大特色。一是精品导向。文化产业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涌现了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二是融合发展。近5年,文化产业走出传统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影视创作的“小文化”,迈向国民经济的“大文化”,向经济社会全领域植入、渗透和融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动力和路径选择。“文化+”作为一种创新途径,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互作用,提亮对方的同时也将自身发扬光大,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是转型升级。一方面,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出旅游地产、文创小镇等新业态。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展望下一个5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的浸润,继续催生新业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推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要把文化产业放到经济发展新格局中,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
从市场方面看,应建立完善文化市场,进一步放宽准入标准,健全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从生产者方面来看,要继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通过文化消费体验获得资讯、提高审美、改善知识结构的心理期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居民文化消费方式正从排浪式逐步走向个性化,文化产品生产者要提供更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新创意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从消费者方面看,要进一步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消费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往期推荐

重磅!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这些提前了解一下

【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基层行】龙江行走进哈尔滨

一周看协会:随手拍,多地计生协服务动态


来       源:经济日报

投稿邮箱:cfpa529@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