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巡礼“十三五”·迈向全民健康这五年 ▏为发展持续提供人口“动能”

  “十三五”期间,国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审时度势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家庭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人口结构不断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带着“温度”落地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完善生育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环境压力有效缓解,妇女儿童发展状况极大改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支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出台,提出从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适应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要决定,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生育下一代,事关千家万户。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顺应了群众的生育意愿,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热议,被誉为“让改革带着温度落地”的好政策。家住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35岁的李女士就是这项好政策的受益者。李女士和爱人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今年11岁。李女士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经常和爱人商量着再要一个孩子,不过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怕女儿心里不接受。后来,还是女儿主动跟我们说想要一个弟弟或妹妹,可以有个伴,这才准备要二孩。”2019年下半年,李女士顺利生下一个6斤8两的大胖小子。“现在儿女双全,家里可热闹了,妈妈和婆婆都抢着到家里看孩子。”李女士的言语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为将全面两孩政策落实落好,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贯彻落实《决定》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40余项任务。召开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组建工作小组,协调解决政策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各省(区、市)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及时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同时,广泛开展《决定》和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宣传倡导、政策解读,编印《全面两孩政策读本》,联合央视等主要媒体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制播公益广告,充分展现政策实施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各地结合实际,发动基层计生干部走村入户面对面宣讲政策,利用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持续宣传,使全面两孩政策家喻户晓。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5年来,政策效应持续显现。2016年、2017年出生人口明显增加,分别为1786万人、1723万人,而且二孩占比大幅提升。最近3年,受育龄妇女减少、婚育年龄推迟等因素影响,出生人口总量持续下降,但二孩占比仍维持在50%左右。综合来看,生育政策调整完善提升了二孩生育水平,平缓了出生人口波动。

 

  配合政策实施,国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面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简化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多证合一、网上登记,进一步简政便民,实现“最多跑一次”“一次登记、全程服务”,以往办证难的问题一去不返。此外,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统一城乡特别扶助金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两项制度在全国顺利实施,奖励扶助金、特别扶助金全部足额发放到位。

 

部门联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如何让群众敢生、愿意生、生得好,成为相关部门着力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女性生育之忧,全国30个省(区、市)出台政策,符合政策生育的女职工除《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规定的产假外,还可以享受30~90天不等的奖励假,同时配偶可以享有7~30天的陪产假。西藏自治区符合法律法规生育的女职工可以享受1年产假,配偶享受30天护理假。此外,为给独生子女照料父母提供便利,各地在设立“独生子女照料假”或延长“独生子女探亲假”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河南、福建等10多个省份通过地方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计划生育实施办法或相关政策文件等,设立独生子女陪护(护理)假。人社部门出台文件,保障女性生育权益。全国妇联指导、督促用人单位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女性公平就业。教育部门调整完善学前教育布局规划,进一步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次修改,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中有一项为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进一步减少家庭养育成本。

 

  为满足群众对母婴设施的需求,2016年11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各部门协同合作,不断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相关部门将母婴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指引和建筑设计规范,如民航部门在出台的《民用运输机场服务质量》中规定,l类(含)以上机场(即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以上的机场)主要流程区域应提供专用母婴室、婴儿车。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推动母婴设施建设,如上海市总工会成立橙丝带公益项目管理委员会,作为“妈咪小屋”建设发展和日常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北京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公共场所、用人单位母婴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母婴设施建设覆盖率达到95%。江苏省苏州市颁布《苏州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促进办法》和《苏州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指南》,以立法形式对建设规划、场地、标准等予以明确。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2018年末,全国公共场所母婴设施数超过2.4万个,顺利完成“配置率达到80%以上”的阶段性目标。

 

  此外,国家大力推动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80家、妇产医院807家、儿童医院129家。截至2018年4月,在全国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3364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3055个,有力保障了母婴生命安全。扎实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婴幼儿照护:托起人生美好未来

 

  0~3岁婴幼儿托育是很多家庭养育孩子面临的难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健全幼有所育等方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立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为做好新时代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截至目前,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贯彻国办《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上海、云南等地建立了省级婴幼儿照护服务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浙江、福建等地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了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江西、湖北等地开展了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活动。

 

  为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一年多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切实履行牵头职责,研究出台《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会同中央编办、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托育机构登记和备案办法(试行)》,组织编写《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使托育服务发展有章可循。研发应用托育机构备案信息系统,截至11月23日,有5814家提交备案申请、1489家取得备案回执。发展改革、教育等部门履职尽责、积极行动,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专项行动、修订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将育幼人才纳入教育支持培养培训体系、出台社区托育服务税费优惠措施、开发托幼类金融保险产品等,打出政策“组合拳”,为托育服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随着国家和地方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托育服务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社会力量投资意愿显著增强。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自发成立婴幼儿照护(托育)协会,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纷纷举办托育论坛,大量幼儿园、早教机构开展托育服务,商业综合体嵌入、社区办点、幼儿园延伸、家庭“邻托”、企业福利、上门服务、直营店、加盟店等多元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服务供给体系正在构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往期推荐

新华社:小山村里的家庭“健康经”

中国计生协发起“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社会责任倡议”,邀您参与!

网坛名将张帅:健康大满贯,你也能拿到!

来       源:中国人口报

投稿邮箱:cfpa529@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