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现场丨2020年,这些眼神,让我难以忘怀

新年的到来,总是带给人们无限的憧憬和美好的想象。就如同2020年元旦前夜,在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的操场上,用各种语言写着“爱你爱你,2020”的牌子前,人头攒动。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元旦之后,没有转场、没有过渡,甚至也没有传统春节的印迹,就直接进入到了汹涌澎湃的2020。

这一年的记忆,在时间冲刷下,细节慢慢被抽离,而那些在我镜头中留下的脸庞,却越发清晰起来。

对我而言,这一年似乎是从那个眼神开始。

                                              新华社记者 程敏                  

2020年,这些眼神,让我难以忘怀

↑ 周琼,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教授,1月22日,她和30多位同事,组成突击队,投入抗击新冠病毒的最前线。那一刻,她的眼神,使我感觉到,我们面对的,是未知、是战斗、甚至可能是牺牲,我们需要的是勇气、是决心、是众志成城。

↑ 武汉封城的那一天,在武汉站的广场上,一位没有来得及离开的年轻人,看起来有些不知所措,远远地,我没有看清他的眼神,但我能感受到他此刻的心情。

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每天急剧增长的确诊病例,从四面八方驰援而来的医护人员陆续抵达,共同支撑着医疗体系的运转。

援助的队伍一批批赶到武汉,大年初一,136名来自上海各大医院的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赶到武汉,在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前开展紧急培训,听取专家介绍这次疫情的概况,病毒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好防护。即将与从未接触过的“隐形”敌人过招,她们的眼神里透着凝重。 ↓

经历过灾难的老百姓有着最朴素的信念:有子弟兵的地方,心里就踏实。2月2日,795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我们的军医们,就是这样的眼神:坚毅、镇定、无所畏惧。 ↓

有人说,哪有什么天生勇敢,脱下迷彩,他们只是一群“孩子”。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年轻的成员张晶就是这么一个“孩子”,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里,她举起右手,在党旗前宣誓,随时准备冲锋陷阵。这样的眼神,就是信念。 ↓

城封了,老百姓的生活还要继续。城市需要有序运转。我在武汉市青山区钢都花园123社区采访时,网格员鄂文莉一刻也没有停歇,她需要仔细核对记录社区情况,需要处理居民大量的生活需求,不管是送药送菜倒垃圾,还是安排接送病人的专用车辆,离不开耐心与细心。 ↓

进出的客运航班都停了,但武汉天河机场依然繁忙,从全球紧急采购的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药品昼夜不停地从这里进入武汉,送到各大医院。飞行员“全副武装”,墨镜遮住了他的眼睛,我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坚守。 ↓

医疗资源缺乏,床位告急!

2月2日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建成交付,这位参加建设的工人,就是完成十天建成一所医院奇迹中的普通一员,他用眼神告诉我,我们做到了! ↓

同时,武汉紧急征用会展中心、体育馆等大型场所,抢建改造成“方舱医院”。2月4日,正在进行武汉客厅改造施工的这位工人,用坚定的眼神告诉我,时间就是生命! ↓

为了对付病毒,专业人士也在寻求一切可能。2月5日,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在武汉启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右一)目光如炬,强调科学与严谨。 ↓

2月7日,到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跃进社区参加排查工作的街道干部计振华在居民小区进行排查,他盯着每一扇窗户,用小喇叭通知大家参加排查登记。 ↓

检测、检测、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是确诊的重要参考,要以最快速度把确诊人群筛查出来进行集中收治,核酸检测能力一度成为瓶颈。

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足马力,人员倒班、设备不停、24小时满负荷运转。2月13日,在武汉金域医学公司核酸检测实验室里,透过这位年轻的检测人员的眼神,我看到了无数幕后工作者的付出。 ↓

数万医护人员在前线拼命,更有许多普通人,以一己之所能,尽一份力。这位被称为“雨衣妹妹”的姑娘,带着厨师和食材,“逆行”十几个小时,自驾车从成都赶到武汉,免费为武汉的医护人员做饭送餐。从2月4日开工起,她和小伙伴们坚持每天为医院送去400至600份盒饭。她眼含热泪,告诉我“疫情不走,我不走”。 ↓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报道:

好消息也陆续传来。2月11日,第一批从方舱医院康复的患者出院了。这位病友展示着她的出院证明,眼神里是劫后余生的幸福。 ↓

“三八”节前夕,我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看到一群由多个医院和机构人员组成的“女子尖兵”,她们在负压密闭的环境下,穿着层层叠叠的防护服,三班倒换,每一次进入检验舱,工作时间长达8个小时。医学检验科执行主任谢文的眼睛里,写着“专注”。 ↓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报道:

3月10日, 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143名治愈出院后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在此进行14天医学观察后,达到医学标准,成功解除隔离。现在,这位小伙子是真的要回家了!这眼神中满满全是喜悦! ↓

三月的武汉,是樱花盛开的季节。

武汉大学的樱花,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寂寞的一个花季。整个花期,它们没有等到如约而至的宾客,只有这么一辆5G无人摄像车前来相伴。小车用它头顶那只卡通感十足的“眼睛”,在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来回溜达,透过它,数亿人默默地陪同武大樱花经历2020年的花开花落。 ↓

春回大地,复苏已经悄然启动。武汉尚未解封,而荆楚大地的劳务大军已经开始了返岗之旅。3月19日,两趟高铁专列从湖北荆州启程,“点对点”输送1631人前往广东企业返岗就业。出发时,陈安心向记者比心,眼神里都是希望。 ↓

在湖北宜昌,闷久了的人们,终于能在街道上享受一把明媚的阳光。或许这只狗狗比我们更能感受到,自由溜达的可贵。 ↓

武汉的工地也在陆续重启。3月26日,湖北广电传媒基地工程长江文创产业园项目工地上,这位汗流浃背的工人的眼神,告诉我,他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

走出车站,姑娘看到了武汉的天空,也许这眼神就叫百感交集吧。3月28日,武汉市恢复铁路客站到达业务,当日即有1.2万多名湖北乡亲乘坐高铁列车从全国各地回家。 ↓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采访经历:如此高密度地采访医学领域的“大神”,他们以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带给我们信心。张定宇、张伯礼、陈薇,他们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

武汉解封的那一天,东方航空MU2527航班副驾杨阳坐上久违的驾驶座,他打开窗户,回望送行的人们。 ↓

劳务输出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援。5月14日,受益于湖北与山东签订的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帮扶协议,首批240名湖北务工人员乘坐大巴车从黄冈出发,赴鲁就业。透过大巴玻璃这些望着窗外的眼神告诉我:艰难必将过去,未来依然可期。 ↓

湖北本地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会也重新开启。6月1日,在江汉大学校园,即将毕业的学子们终于有机会坐在企业招聘人员的面前,用眼神传递着希望。 ↓

疫情得到控制,高考如期举行,7月7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中学考点,考生考完第一科后走出考场。 ↓

生命至上!

医疗救治的奇迹不断刷新着记录:7月21日,因新冠肺炎导致肺部不可逆纤维化、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肺移植患者崔先生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出院。今年65岁的崔先生,1月23日出现发热症状,2月7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入院,随后接受了ECMO(人工膜肺)治疗,3月18日被转运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4月2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双肺移植手术。一度被认为“救不过来了”的他,重获新生。出院那天,他努力地看着一直没有放弃他的医疗团队,眼神里都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激。 ↓

我们重逢了!10月1日,江苏援鄂医疗队员贾凌(右二)再回故地,这次他要好好看一看这个曾经战斗过、却没有“看见”过的城市。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梁文(左一)前来车站相见,这一哭一笑,都是道不尽的情谊。 ↓

时隔一年,姚基金创始人、中国篮协主席姚明重回武汉。

为助力武汉疫情后提振信心,展示武汉抗疫成果和良好城市形象, 2020年姚基金慈善赛落户武汉。

“这里一切如故,生活还在继续。这一切是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坚韧的个性支撑下来的。”姚明用眼神表达坚定。 ↓

思绪回到当年的上甘岭,抗美援朝老兵王清珍目光依然坚毅。

曾经多么艰难的局面,我们都扛下来了,我们终将胜利! ↓

人与人的碰撞,眼神比言语更加真实。

镜头是一个中介,把一对一的流露,传递成千万人的互相守望。

在不平凡的岁月里,我感动于那些眼里的光,和铭刻在心的人性光辉。

新华社记者程敏在雷神山医院采访。

往期推荐

如何接种新冠疫苗?权威回应来了!

我们的2020 ▏哈尔滨市计生协:服务多样,群众开心!

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汇总!这份防控指南请收好

来       源:新华社

投稿邮箱:cfpa529@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