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重点全错的毕业演讲风波
马里兰大学中国女生毕业演讲的事情已经过去好久了,选择这个时候出来写点东西,正是因为标题中写的——网络上所有的声音“重点全错”,与其在一场场“你辱华!” “你吃人血馒头!”“我没有吃人血馒头我是柴犬!”的骂战中找到理性的立场,我想着另起炉灶,等风波平息后来讲讲,我觉得这件事情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
* * *
既然谈到这里,先就着别人的重点来讲讲我的看法,立场摆在前面,希望能明确我不站队不撕逼的态度。
事情的本质很简单——没有跪舔、没有辱华、没有吃人血馒头、也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论。马里兰大学今年毕业的中国女生杨舒平,论年龄应该跟我差不多大,估计书读的不太多,人又比较短视而功利,在毕业演讲上迎合美国左派主旋律,歌颂民主自由,顺带拉出自己母国的空气污染、没有言论自由,以对比的手法来展现美国的自由理念。
小姑娘演讲完,本来开开心心的准备毕业,结果中文网络上炸了锅。几个媒体大号放上了耸人听闻的“马里兰中国毕业生辱华”的标题,瞬间激起了网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群起而攻之的极端心态,女生被人肉、被唾骂、成为众矢之的,恨不得人人都在手机上噼里啪啦的打字骂上一句,踩上一脚。
这时候,朋友圈的另外一种声音出来了——国内互联网的政治生态一项泾渭分明,既然有热爱祖国的狂热民族主义者,自然也有热衷于批评中国政府、崇尚民主自由理念的一派。也许再加上一些本来持中立态度,但是受不了爱国民众的极端和狂热,又对被千夫所指的杨树平动了恻隐之心——这些人开始发出越来越统一的声音,指责最开始将这份毕业演讲的意味曲解、加工放大的媒体,煽动极端情绪,以杨舒平被万人唾骂的结局换来自己的流量,是在吃“人血馒头”。
事情就是这样,有趣的是我的朋友圈两种人都有,各种一对一撕逼没少看,让我在事情发酵的那一周马不停蹄的电话会中找到了最有意思的调剂。
那我怎么看?
对杨舒平的演讲我持负面评价,但是跟“爱国爱的深沉所以一句批评听不得”的逻辑无关,我的理由是——她歌颂的版本的民主自由理念既肤浅又误人子弟,对中国的批评也只停留在最表面的部分,这种水平去毕业典礼上演讲,我只能理解为要么是蠢,要么就是真的功利自私到为了在美国社会争取上升通道而不惜睁眼说瞎话的程度。
如果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这样的人,我大概是不屑于跟她交流的。但却做不到在公共平台贴上大字报,以一顶“辱华”的帽子来场痛斥。在这篇文章之前,我也没有跟任何人表达过我的观点。
但是本来可以实事求是,点到为止的一件事,变成了一场宣扬民族热情的举众狂欢。一个只是蠢或自私的年轻女生,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恨不得人人隔空打上一鞭,实在于心不忍。美国宪法第八条修正案讲究刑事惩罚的比例原则,就是如此。连杀人放火的刑事犯罪都要仔细衡量过错和刑罚是否匹配,一个说错了几句话的女生,即便惹人不快,又哪里值得这场万千民众的道德审判了?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一场态度激烈、手段极端的批判,生生把有理闹成没理,最后化成了两种政治生态的骂战,卯着劲儿分毫不让,对抗起来唾沫横飞,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 * *
然而,这场演讲最值得关注的,难道不是她的实质论点——歌颂民主和自由吗?
演讲风波后的骂战里,不管是“爱国派”还是“民主自由派”,其实观点都建立在同一个前提上:民主自由是好事,歌颂美国的民主自由并暗示中国不民主不自由就是在骂中国。
所以,“爱国派”们说——祖国就是别人说一点不好都不行!你辱华!
“民主自由派”们说——你们就是这德行还不让人说了?这么没有包容怪不得别人说你没言论自由!
等等,没人考虑过这场争论的前提——民主自由是好事且是唯一正确应该学习的理念——成不成立吗?
* * *
文章写到这里,下面以及下期的内容都跟演讲的内容、演讲者的姿态、对于祖国、民族和西方社会的态度,以及随之即来的种种争论没有关系了。
我想写的,是这份演讲提到的话题:民主和自由。
在人工智能和保守主义反扑的冲击下,来探讨民主自由理念的历史和未来,优势和弊端,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通过西方社会在理念上受到的冲击来探讨中国社会的困境与出路,才是受过西方教育的留学生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不去思考一个理念背后的逻辑内涵,和在快速变迁时代冲击下的发展方向,而是像喊口号灌鸡汤一样反复强调“要民主要自由”“民主自由是新鲜空气是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在21世纪,一个中学生少先队员在升旗仪式上大声朗读毛语录,并挥着拳头说“革命胜利了”“我们站起来了”“要牢记革命精神”一样。
态度有点幼稚,姿态有点可笑,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对于一个本来很有意义的话题处理的简单粗暴,没能提供任何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讨论。
* * *
那什么是有价值的讨论?
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来讨论民主自由,我觉得有意义的方向有三点:
第一,看开始:民主自由真的是唯一正确的观点吗?它最开始是怎么诞生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到底是普世真理还是仅仅万千看法中的一种?
第二,看发展:民主自由理念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什么?它是如何逐渐发展成为最主流的价值理念的?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第三,看未来:民主自由的未来是什么?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它依然是最正确的理念吗?科技迅速突破伦理道德界限的时代,它还能在未来继续给人类提供精神指导吗?
把一二三全都讲清楚了,再谈论中国的体制和理念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国家到底需不需要民主自由?需要和不需要的理由为何,现实影响是什么?如果不需要,我们有能有和民主自由对应的一整套价值体系来作为精神指引吗?如果没有,怎样才能建构起一套精神体系,需要什么样的思考方式?
* * *
这一套三十六路拳法打下来,可以写一本书了。
当然每一个话题下面都已经有很多很多本书,也有很多很有趣的思考。但是在阅读了别人的思考后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更是妙趣横生,脑洞大开无法自拔。
这种话题想要写的深刻、有逻辑、并能引发现实讨论,需要极大的阅读量和进行宏大叙事、化繁为简的能力。挑战不小,但是很好玩。这次先写上面提纲里的第一点,不过慢慢会把整个系列都补完。希望你们看的爽。
* * *
先忍不住来说句大实话:民主和自由根本就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普世皆用、应该一统全球的价值理念。它的本质是一种信仰——抽丝剥茧,跟基督教穆斯林和共产主义都没什么差别。
我在耶鲁这种全美最左的地方接受的法学教育,其实能说出上面这种话来,不异于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来一句“毛的话并不是一定都是对的啊”,估计很有人想做红卫兵来贴我的大字报。
所以在这里澄清一下:我的立场是“民主自由”不是唯一正确的价值理念,并不代表我不认同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前者是根据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后者则是一种完全个人的世界观。这就好比说,假如有一天我告诉你,我知道基督教只是万千宗教的一种,但我依然相信基督教,信仰上帝的存在。两者并不矛盾。
这篇文章谈客观现实,不讲个人理念。想知道我相信什么?不好意思私人问题,跟我熟了才告诉你。:)
* * *
那民主和自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一种跟宗教并无差别的信仰?
我之前在《你真的知道怎么准备LSAT吗》一文里讲过,人类之所以能够爬上食物链的顶层,是因为具备“想像出不存在的东西”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搭起人类社会的框架,进行大规模的协作,代代薪火相传来积累知识和科技。
然而人类这种大规模协作的能力,并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个随机的事件,而是时刻需要一种精神指引——这种指引涉及到一个时代的人类对自然和世界最基本的理解。
人类大规模协作的前提是能想象出不存在的概念,这个逻辑可以有两层理解:
“体制”(institution)——政治、法律、经济、金融这些为人类协作提供了工具和手段的载体。
“信仰”(belief)——为“体制”来提供方向,一个社会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的形态直接取决于当时盛行的信仰是什么。
比如说当一个人类社会的“信仰”全部建立在有神论的前提下,相信一个超越了自然万物的神的存在,就会形成与之配套的中央集权君主制,由一个代表了“神”的意见的君主来统治社会。
法律上,这个社会的对于是否合法的判断则来自于某种官方的代表“神”的文本,比如说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具有裁决纠纷权力的机构,会依照有限的文本进行解读,绞尽脑汁来发散适用眼前的情况。
有限的经济和金融活动则会围绕代表着“神”的文本中的暗示和隐喻来展开。
所以从本质上,为人类大规模协作提供可能、让人类爬上食物链顶端的“抽象思维”总共可以分为两种:
基础:人与世界的关系——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是否有神的存在?
上层:人与人的关系——规范人类社会秩序的政治和法律体系,以及促进人类进行物质交换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个时代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理解——“信仰”,其实就是宗教最本质的形式。然而现在提到宗教信仰,往往第一反应会认为其指代的是对于某种神明的崇拜。其实纵观人类历史,在一切人类活动的背后,最本质的“信仰”无非两种:
(1)对神的信仰,和(2)对人的信仰
后者就是现代社会“民主自由”概念的本质和起源,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源源不断为人类生产力大幅提高、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飞速加深、物质和经济水平持续上升繁荣稳定提供精神动力。
但这依然不能否认对人的信仰也是信仰的一种,本质上是人类由信仰神到信仰人的阶段性进步,是宗教的孪生姐妹,自然也不是宇宙万物的终极真理。
* * *
那什么是宇宙万物的终极真理?
自然科学。
地球运转的规律,天气变化的原理,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飞机是怎么在天上飞。
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医学。
为什么世界万千物种,唯有人类能够掌握自然规律,甚至大规模改造自己居住的物理环境,克服自然并将自然化为所用,最终代代繁衍,占领整个星球?
前面说过了,因为人类具有大规模协作的能力,几千年的社会进化能讲一个个单独的人类个体联结起来。
探索知识也是如此。对自然科学的了解和掌握,诚然历史上有名流千古的科学家,但科技的进步是一代代人的实验、探索、思考,再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与亿万能力有限的人类个体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协作,扩大整个人类的知识宝库。
更别提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和生产力的过程了——的确探索自然规律的是人类的一小批人,但是将自然规律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水平,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力。
工厂的机器轰隆隆的转,大楼拔地而起,人类造出了无数辆汽车,开始制造飞船来探索宇宙,生产粮食变得越来越简单,一条条流水线,物质变得丰富,疾病开始被攻克,人类社会像一个错综复杂的蜘蛛网,每个人都彼此相连,又像一部由无数齿轮构成的庞大机器,联结亿万零件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那——人类最初又是为什么开始探索自然科学的?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让人类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和同类进行协作,探索宇宙万物的终极真理?
别忘了,人类科技真正取得大规模突破,进入现代社会,不过是区区260年的时间。
260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工业革命之前,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并没能积累出能大规模促进人类经济发展和物质繁荣的科学技术?
* * *
比较直观和大众的历史解读是,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经历了人文复兴,两个世纪后又迎来了启蒙运动,一扫中世纪的“愚昧”和“封建”,为整个社会提供精神指引的“信仰”由信仰神变成了信仰人。
先说说与信仰神相比,信仰人为什么会大幅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世纪及以前,人类社会对于自然和世界的理解都是建立在“有神论”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环境展开的一切活动是在“神”的指引下进行的。
而当时存在的宗教信仰往往已经经过历史的变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世界观和自然观。即使在没有任何实验和论证的前提下,也早已经通过“神谕”的形式规定好了自然规律。
也正因为如此,中世纪及以前没有任何一种宗教的教条是鼓励人类探索自然、并改造自然的。
恰恰相反,对于宗教统治者确定的自然规律提出质疑,试图通过实验来重塑自然规律的学者会受到当时社会秩序下的最严厉的惩罚。
同现代社会的人类相比,工业社会之前的人类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现代医学下的防疫、灾荒看天情、战争不断,除了社会最上层的阶级,大部分人类有温饱有收入,能平安过完一生已是奢求,工作相比起现代社会 更是枯燥而乏味,娱乐活动也是少的可怜。
为什么直到18-19世纪的时候,人类才忽然开了窍,开始集合物资人力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来提高人类的物质水平?
因为宗教为所有人类描绘了一个作为“终极目的”的死后的图景,让人生命存活期间的现世繁荣变得无关紧要,起码不是整个人类的终极追求。
而工业社会时期由信仰神到信仰人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所谓的“意义”而全力追求发展。
人死了以后会去哪?人活着要遵守那些规则才能上天堂?人类的本质和意义在什么?什么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宗教信仰坍塌的一刻,没有人再关心这些问题。
相反——一个信仰人、赞扬人的意义的社会,唯一的终极追求就是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全人类的福祉。
于是当社会开始信仰人的时候,“必需遵从宗教宣布的自然规则”这条铁律被打破了,因为不能探索和改变的自然规律不能用来造福人类,于是人类开始探索科学,用无数次的实验来盲人摸象一般拼出一条条自然规律,文字被用来记录知识,教育开始扩张发展,让一代代的人类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学习和探索。数千年的繁衍让人类这个物种遍布全球,一旦冲破了宗教对自然的理解,对人的信仰如火种一般迅速以燎原之势扩张到整个西方社会,让无数个人类个体行动起来,加入探索发展科技的潮流。
于是就有了启蒙运动,有了工业革命,有了蒸汽机、有了 电报、有了缝纫机、有了疫苗、有了电灯、电话和飞机。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起源于西方社会,而不是中国——对人的信仰和尊重的火种最先点燃在欧洲。
对于这段历史更感兴趣,以及工业革命前中国和西方社会“信仰”对比的论证,可以去看Jole Mokyr这本《A Culture of Growth》,是一本非常严谨,论证详细,引用丰富的学术著作,文字比较抽象(dry),读起来略烧脑,不过非常爽。
* * *
Joel Mokyr这本书主要谈了两点:人类社会推动物质发展的“拟制概念”中,作为下层的“信仰(belief)”和上层的“制度(institution)”是怎么分别作用并相辅相成,在工业社会那个时代促进了人类启蒙,开启新世界的科技大门的。
我描述的“信仰(belief)”,Mokyr用的是“文化(culture)”这个词,并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这个概念以及其代表的意义。但用哪个词不重要,我也是觉得“信仰”这个词比较直观,但意思都是一样的。
Mokyr对文化(culture)的定义就是一种信仰:对自然世界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信仰(beliefs about the physical enviornment and humans' relations with it).
为整个人类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信仰是怎么在1500到1750年间逐渐由信仰神转变到到信仰人的?
书中有四分之一的部分对这个过程展开了详细的论述。Mokyr认为,根本“信仰”的转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由社会上最顶层的一些人作为“文化先驱者”(culture enterpreneurs),先通过著书立说来影响一个小团体,再逐渐扩张到影响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
从现代角度往回看,文化先驱者的身影存在于任何社会剧变的关键时期,比较近一点的有马丁.路德.金、达尔文、马克思等等。
那工业革命前的文化先驱者是谁?书里面主要写了两个人:培根和牛顿。
培根就是那个“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的培根。而他作为文化先驱者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正在于这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那个时代以前,人类社会尊重和积累的知识主要集中在人文科学,最顶尖的知识还是古希腊苏格拉底那一套辩证法和逻辑思维,探索自然科学的实验和求证精神并不流行。
培根的理论就打破了这个天花板,为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搭起了一座桥梁。培根认为:
人类本身的进步和发展才是终极目的
为了发展,人类应该开始积累“有用的知识”(useful knowledge),即后世普遍理解的自然科学
为了获得有用的知识,人类应该重实验、重原始数据的收集、重经验法则的论证
有用的知识应该投入到生产中,尊重专门从事手工生产的行业,并通过探索理论去提高生产行业的效率
培根的理论最机智的一点还是绕开了“尊重神学就不能探索自然”这一禁制,为当时的人类在旧秩序下挂羊头卖狗肉地,在不触怒主流思想的情况下,逐渐探索自然,积累科学知识成为了可能。
培根巧妙的把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包装成了一种宗教活动。
培根提出,探索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去理解上帝创造的世界,而不是去挑战上帝制定的自然规律,甚至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除了培根之外,书里谈到的另外一个文化先驱者是牛顿。 牛顿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发现各种自然规律,来向当时的社会证明人类通过一代代的知识积累,掌握大部分的自然规律甚至改造自然来造福人类是可能的。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比如经典力学理论的出现,更是向世人证明,统治世界的不是“神谕”,而是可以有据可循、一旦掌握变有恒不变的物理规律。
于是,世界不是随着“神”的心情阴晴不定而变化,甚至也不受人类虔诚与否而影响,而就这样静默无声的在那里,自转公转,千年万年上亿年,规律就在那里,要不要穷尽全人类之力来探索和发现,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篇幅有限,不多讲了,感兴趣可以自己做课外阅读。
* * *
讲到这里,这个论点的逻辑链才真正完整,以下这个结论才有了足够的依据:
民主自由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在工业革命后顺应逐渐变化的精神指引和人类的信仰,为了服务新的“终极目标”——探索科学发展科技——而应运而生的制度。
回到最初,文章的开始讲到过,人类所有的“拟制”形态都可以分为底层的“信仰”——人与世界的关系,和根据“信仰”而产生的上层的“制度”——规范了人与人的关系。
当社会变革时期,文化先驱者们从精神上为人类的下一个使命铺好了路,潜移默化的转变了社会活动的终极目标,人类要如何最大效率的协作来完成新的使命?
这就是Mokyr谈到的“制度(institution)”的作用了——政治、经济、金融和法律,随着底层精神、文化和信仰的转变,而逐渐自我适应和更迭。启蒙运动之后,人类社会的精神指引从信仰神变成了信仰人,与此配套,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也逐渐转变,经过了20世纪的动荡而形成了现在民主自由一统西方社会,成为了“政治正确”的局面。
那与信仰人对应的这一套“制度”都包括什么呢?从“人是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体”这一人文信仰的核心诉求来看:
政治:民主,讲究一人一票,因为尊重和信仰人,人是独立而伟大的个体,每个人不论贫富贵贱,都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
经济:自由主义经济,以消费者和其他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为导向,强调最少政府干预,让市场根据资源自由配置,因为独立自由的人类个体有能力在经济生活上作出最优的选择。
法律: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要保护至高无上的个人权利,同时利用司法系统来制衡政府,防止公权力过度扩张形成集权,大力发展违宪审查。
从新时代的信仰下,人类的最终使命——探索自然、发展科技、提高人类福祉的角度来看,民主自由这一套系统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知识的有效更新换代,防止旧知识的发现者和既得利益者——同时也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群体——对新知识的探索进行阻碍。
用Mokyr的学术语言来说,就是要保证一个"marketplace of ideas",让各种知识、理论和思维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不受限制的交换和流通,只有真正有用、经受住实践考验和批判质疑的知识才能千古留存。
所以现在西方社会的话语体系里,民主和制衡是政治制度,宪法是国家的底线,市场经济是一种秩序,而“自由”是一种体现了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促进科学发展的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讲,Mokyr书中没怎么提到的洛克和亚当.斯密也是“文化先驱者”的角色。只不过牛顿和培根对人类发展的影线体现在“重塑信仰”,而洛克和亚当.私密是在新的信仰和使命确立后,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制度”来为人类完整新的使命提供政治和经济体制上的可能。
* * *
所以民主自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觉得应该纵观历史,着眼未来,用动态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民主自由是适应启蒙运动时期时代发展、与人类新的信仰相配,并能帮助人类完成新的使命的一套制度。
民主自由替换掉了中世纪遵守宗教准则的那一套,但本质上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正当性。如果回顾一下20世纪的人类历史,它也仅仅是多项话语体系选择中的一种而已。
那它为什么在现代西方社会成为了一种至高无上、不容挑战的政治正确?这一套制度写进了美国的宪法,也从此融进了这个年轻国家的血与肉,塑造了每一个美国人的灵魂,成为了这个国家必须坚防死守的道德底线。
原因有很多,但最简单的一个就是——正义是属于胜利者的。
按照文章最开始列出的大纲,这一期主要关注民主自由理念的起源,下一篇我会讲到它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三大思想体系的动荡纷争。但是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是:民主自由这套体系是经过其它思想的挑战而坚持到最后的,而它屹立不倒的这两个世纪,也的确给全球遵守它这套理论的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物质繁荣。
于是民主自由和经济发展就这样进入了正向加强(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逻辑循环:
民主自由是为了顺应新的使命,是为了更好的探索自然发展科技,是为了人类的繁荣
民主自由为主流的国家也的确科技飞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让大部分人类从贫困、饥荒、和疾病中挣扎出来
所以民主自由是能够最有效宏扬人文理念、实现使命的制度
所以民主自由是唯一正确,具有天然道德正当性的制度
这套逻辑看似圆满,但是有内在缺陷,这套因果链有一些不能够自洽的部分,这个部分只能留到下期和下下期在写了。作为预告,这套逻辑最大的问题在于:
2不必然得出3——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成为了西方社会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没有完全采用民主自由体系的国家,也迷一样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解放了这个国家的一大部分人类。如果民主自由不是唯一的能够实现“信仰”的“制度(institution)”,它是否应该按照自己塑造的“marketplace of ideas”的理论,接受其它制度的挑战?
23不必然得出4——经济发展并不能建立道德上的天然正当性,这一点是解不开的死结。民主自由作为霸权价值体系的两大支柱——(1) 尊重人类个体 和 (2) 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看似相辅相成,但其实关系非常脆弱。如果有一种制度可以更高限度的达成(2),但是破坏了(1),是否民主自由的正当性就不存在了?如果不是,那么(1)才是判断一种制度是否“正当”的标准,现存所有民主自由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统统不能作为论据,西方社会几百年来最骄傲的发展成果似乎也毫无用处了。
篇幅有限,我现在严令禁止自己每篇不能超过一万字,我们下期再见。:)
话题太严肃不知道有没有人看
但是我自己写的超!开!心!
希望还有人请我喝咖啡嘤嘤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