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决定开启爱的英雄之旅
From爱予编辑部:2023年2月,我们在爱予星球社群内部举行了第一期“写作工作坊”。今天的推送,是星球成员晓庆在写作工作坊完成的作品。晓庆最开始的写作主题,是去探讨什么是爱。在每一天的活动和引导中,晓庆开始试着回答“爱对自己来说是什么”的问题,最终在“与他人的连接”中找到了答案。
1
电影《永恒和一日》中, 癌症晚期的希腊诗人亚历山大在进医院等待死亡的前一天,在母亲的病床前如此哭喊着拷问着自己的灵魂。站在生命的尽头回望,作为诗人亚历山大已经功成名就,但眼中却满是落寞与悲伤。
妻子安娜死后,他开始续写最爱的诗人索洛莫斯未完成的遗作,但却毫无进展,只有零碎的字句。他总是沉迷于创作,即使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精神上也是 神游于太虚。父亲去世的时候,亚历山大忙于发表他的处女作,来不及和仍心存芥蒂的父亲消除隔阂。母亲也因为阿尔兹海默症逐渐变得神志不清,住进了疗养院,只记得每天在窗前呼喊亚历山大的名字,叫他吃晚餐。
而直到早晨在女儿家读了妻子的信, 亚历山大才知道自己此前一直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看不到妻子的情深意重。他一生都活的像一个放逐者,精神上的漂泊成就了他的诗歌生涯,却也让他在生命最后发觉自己一直都忽略了对生命真正重要的东西。
然而,当我开始诚实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却发现自己何尝又不是另一个亚历山大呢?
2
我发现自己好像变得越来越慵懒了。
记不清已经是第几天,早晨醒来的时候脑袋却仍然是昏昏沉沉的,思维和感受都有些麻木。外面天色已经大亮,窗外汽车行驶的声音和行人的谈话声一点点变得清晰。阳光透过一层薄薄的窗帘照亮了整个房间 ,我翻了个身,才发现昨晚又忘记把台灯关了,一阵隐隐的自责划过心头。“今天要做些什么呢?”,我在心里默默嘀咕着。
还没来的及想出答案,手已经不自觉地打开了电脑,然后在视频网站推荐页点开了一个视频。看视频的时候脑袋是不用思考的,只需要跟着视频一起神游。于是我的注意力一会儿跟着英国大爷看他如何打理农场,一会儿跟着离婚夫妻看他们如何解决情感问题,一会儿沉醉于张颂文老师的歌声,一会儿又想知道徐云流浪中国今天又走到哪儿了 。时间总在我注意不到的时候悄悄溜走,等我留意到的时候好像已经该吃午饭了。于是匆忙洗漱然后换好衣服,去食堂随便吃完饭然后赶去研究所。
在研究所的工作显得有些焦虑和茫然。有时在做事的过程中突然担心起自己的进度,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疯狂找资料开几十个浏览器页面,然后迷失在无穷无尽的细节里面,有时稍不注意就想去上个厕所或者去接杯咖啡,然后在路上偷偷瞄一眼大家都在干些什么。晚到的负疚感会促使着我待到研究所锁门,而过于碎片化的专注时间也让我迟迟没办法推进自己的进展。
晚上做饭总要在厨房折腾很久,然后看着下饭视频不知不觉把肚子填饱。然后会看会儿闲书或者做会儿没做完的任务。每当莫名的焦虑感袭来,不管我的肚子饿还是不饿,食物总是最好的安慰剂。而焦虑仿佛也在这一声声咀嚼中慢慢消解开来,然后被我一口口吞下。
耳机成了我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东西 。通勤的时候看着手机里下载的视频,整理房间时听着播客和音乐,想要放松时无意识地打开各个视频网站的推荐页面。我的注意力被耳机和与它相连的各种电子设备困住了,意识像是进入了一个太虚幻境。仿佛我只要沉浸其中,就不需要面对自我和那之后无边无际的虚无。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不怕孤独的,毕竟从小到大习惯了做一个”独行侠“。中学时总喜欢自己吃饭,因为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食堂,自己总会先吃完,等着的时候都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当然现在不会了 )。大学平常也习惯了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运动,一个人看闲书。看着自己比别人更能适应独处的时光,心里也会生出一丝得意,然后默默给自己打上一个“享受孤独”的标签。
可是到国外之后,一切似乎都变了。没有了课堂上熟识的同学,没有了晚上闲聊的舍友,没有了周末聚餐的朋友,在这里我完完全全是一个人了。我逐渐放弃了社交,人也变得越来越沉默。电子设备和食物成了我消解孤独的工具,我也在一次又一次无意识的沉浸中越来越感知不到自己正在做什么。
当我向镜中望去,看到了自己空洞的眼神和愈发觉得有些厌恶的脸,迷茫中我好像看到了亚历山大的影子。
“我究竟是怎么了?”我在心里默默问自己。
3
亚历山大用身上所有的钱救了一个偷渡逃难来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并打算送他回家。
汽车穿越浓浓白雾来到两国边界,眼前的情景却令亚历山大不禁掩面。阴森的白雾笼罩着白茫茫的大地,边境的阴森的铁丝网上密密麻麻地挂着阿尔巴尼亚偷渡者的尸体,周围寂静无声,宛若人间地狱。男孩讲述了自己从阿尔巴尼亚偷渡来希腊的经历:那些坏人拿着枪,整夜开火,他们乱闯民宅,婴儿哭个不停。整个村子都空了,通路在山上,只有同伴塞林知道怎么走。他们顺着塑胶袋,走到没有树的空地。然而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用石头探路,因为地上是随处可见的地雷。他们就这样从阿尔巴尼亚一步步地走到了希腊。
在去边境的路上,男孩吟唱过一首歌,仿佛是在唱他自己:
4
当生活陷入困顿,孩子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亚历山大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看到了一个阿尔巴尼亚男孩的悲伤,那我呢?我能看到自己内心那个男孩的悲伤吗?
当我逐渐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开始冥想,纷繁的大脑也变得安静了下来,然后是感受力的一点点觉醒。我好像看到了,每当我无意识地把食物塞进自己的嘴里,把注意力沉浸在各种电子产品组成的太虚幻境里,我都在逃避自己内心的恐惧。当我独自呆在家里,耳边只能听到断续的水滴声和冰箱的引擎声,周围的虚无便将我笼罩在内。而我贪婪地拿起了手边的食物,关注着电子屏幕里纷繁的世界,开始了对孤独的逃亡。但是这种逃避却像是饮鸩止渴,一阵注意力的迷失之后换来的是流逝的时间和更加焦虑的心灵。
我鼻子一酸,一滴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好像很久都没有感受和内心的男孩真正的连接了。我一直在忽略男孩内心的恐惧和孤独,用感受上的麻木和成瘾行为放弃和男孩情绪上的连接。又或者说,感受上的麻木和成瘾行为也只是我心中另一个保护我的小人,他害怕我没有办法处理男孩的情绪,害怕我因此而陷入痛苦,不得已选择了这样 的保护我的方式。我默默在心里给他道了一声谢谢,然后奔向了那个被我忽略已久的男孩。
男孩背对着我瑟缩地蹲在角落里,周围是一片黑暗与寂寥。已经很久没有人真正地看到他了。
刚开始的时候,男孩还是个快乐的男孩。可是,当恐惧和孤独一点点朝他袭来,男孩只能选择崩溃和大哭。这时,没有人能看见他。渐渐的 ,男孩的哭声越来越大,然后是歇斯底里,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只是希望能有人可以看到,然后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而我被男孩的哭闹弄的有些烦了,继续选择不理,只是用食物和电子产品逃避哭声的存在。最后,男孩放弃了,因为没有人真的看到自己。男孩的眼神逐渐黯淡,逐渐蹲下来蜷缩着身子,然后转过身去,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的存在。就这样,无边的恐惧与孤独一点一点侵蚀着他,自我厌恶的枷锁也慢慢锁住了他的身体。
当我来到男孩身边的时候,男孩已经在无声中被折磨的遍体鳞伤了。
我一句一句地对他说着对不起,是我一直以来的忽略才让他变成这样,然后再想办法尝试解开套在他身上的锁链。最初的锁链解开的很容易,当我一点点靠近男孩,有些锁链自然而然地断开了。我给了男孩一个长久的拥抱,然后又是一些锁链应声断开。我最后尝试了很多办法,一点点解开男孩身上的锁链,男孩的身体也一点点变得更轻松。可是还是有些锁链死死地锁在男孩身上,我怎么都解不开。我知道这些锁链需要以后慢慢来,然后才能一点点解开。
不过,我也知道自己以后都不会选择忽视男孩的存在了。
(电影《永恒和一日》)
5
6
如果与他人之间的爱和连接才是我们生命的最终归宿,那我现在在这个议题上已经处理得足够好了吗?
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我是一个对社交需求感很少的人,也很少会主动和朋友联系。我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好像也可以把生活过得挺精彩:科研,健身,读书,追剧,听播客,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周末偶尔去其他城市玩...... 我享受于独处带给我的自由,却也不得不承担随之而来的孤独。
感谢我的朋友们,他们总会不时关心我的近况,分享他们最近的生活,这也让我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连接,不必在孤独感即将袭来的时候沉浸其中。我善良温和乐于倾听的性格让我成为了 一个天然的陪伴者,我的朋友们也很乐意约我一起出去。不过我约朋友的次数还是太少了,能认识新朋友的社交活动我看到了也会习惯性忽略。太长时间沉浸在完全一个人的生活里,似乎主动约朋友出去都成了日常生活之外的一项挑战,参加陌生的社交活动成了一场需要勇气的冒险。
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把人的心理问题归结为四个生命的终极议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我们都渴望自主,却也必须面对自主所必然产生的孤独。孤独本身无可避免,而对抗孤独的恐惧我们则需要关系。或许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但是在爱中我们却可以弥补孤独所带来的痛苦。
我很喜欢亚隆的一个比喻:“我们都是黑暗中行驶的孤独船只,可以看见其他船上的灯光,虽然我们无法触碰这些船,但是它们的存在以及处境的相似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
很长时间以来,亚隆的书都在我孤独和抑郁的时候给了我平静的安慰,不过却也很少真的按照他的建议主动地去建立真实的关系。
很巧的是,前几天看了一个戴锦华老师讲《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的视频。
蓝色的主题是自由,戴锦华老师却借此讲了她所理解的爱。彼时戴老师的母亲刚刚因新冠感染去世,像电影主人公一样经历了由于家人去世带来的某种程度上的“自由“”。但是戴老师也强调了这种自由,其实也意味着放逐和连接的丧失。因为当我们在自由中只爱自己的时候,这种爱或许只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我们经历的也只是绝对的孤独。而真正的爱要在每一段真实的关系中去付出,去给出我们的爱。或许在关系中我们会不断地经历丧失和告别,可正因如此我们短暂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所以,无论从对抗孤独恐惧还是从学习爱的角度,我想我都可以听从生活的信号,开始主动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冒险了。
(电影《永恒和一日》)
7
神话学家坎贝尔曾经收集过世界各地的英雄冒险故事。他发现这些故事都有相似的内核,需要经历启程、启蒙和回归三个阶段,见证英雄的转变。他把这个英雄冒险故事的模型称之为“英雄之旅”。坎贝尔也经历过自身的“英雄之旅 ”,他曾经听从内心的召唤,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跑到树林的小木屋里读了五年书。这是他神话学家“英雄之旅”的启程。
而我也会开启自己爱的“英雄之旅”,或许可以把决定主动建立和维持关系作为启程。
当我在内心做出了这个决定,宇宙好像也听到了我发出的信号。
我在微信群里看到了中德交流学会一月一次的桌游活动,平时习惯性忽略这些信息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参加了自己的第一次活动。虽然没有认识的人,自己的语言也暂时不太好,不过大家交流起来都特别友善,我也在各种桌游游戏中体会到了的与独处截然不同快乐。
在后山看烟火的时候 ,我在路上看到了一个遗失的手机。平时遇到有人遗失东西习惯无视的我这次选择了捡起手机原地等待失主。最后,等到了失主的来电然后归还了手机。好像只是一件小事,我却也比选择直接走开,多体验了等待中的不确定性和真正帮助别人的价值感。
主动联系了一位很久没见的老友,聊天过程中却碰巧知道了他当天生日。除了给出生日祝福,我也了解了他最近去了离家更近的大城市,也换了更喜欢的工作,然后约定好我回国后一定去找他约饭。朋友们的生活都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我庆幸自己这次不再毫不知情。
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固然可以体会到各种独处的快乐,但这种快乐重复性太高,陷入其中会让我的生活进入封闭的循环。这些对我略显新奇的经历让我体验到了生活的种种可能性,不过这种可能性也正是生活迷人之处所在。
我知道这只是冒险的开始。
当我又一次走出家门,准备迎接新的一天,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撒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像是母亲的拥抱。一阵微风拂过面庞,虽然还是冬天 ,却也丝毫未见寒意。远处的鸟鸣应和着缓缓行驶的汽车。街上的行人稀稀落落,却也个个眼含笑意。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亚历山大在公交车上时,听索洛莫斯吟诵的诗:
一 END 一
创作笔记
2022.02.07写作工作坊第一天
from 晓庆(本文作者)
如何爱自己?
为什么爱对我们很重要?爱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第三层,满足我们归属感的需求。爱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回答,是人类解决所有痛苦的终结答案。马克思告诉我们,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阿德勒说,“一切问题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好好爱别人。”那什么又是爱自己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要先知道什么是爱。
from 星球主理人 丹喵
晓庆,不得不说我太喜欢你的这个选题了。你想要开启这个选题,我感受到,是你自身内部有一个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的存在,渴望去理解爱,学习爱,甚至成为爱本身。但就像你说的,爱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和概念去定义的。我们当然可以去看着外界的事情,去理解别人的行为,用一些逻辑和信息来解读什么是爱。但这些都不是对你来说爱最真实的样子。
那什么是爱最真实的样子呢?是你呀。在你的身体内部。在你的眼睛,你的胸口,你的回忆里。你不需要用头脑去理解爱。你本身就是爱。你能回忆起在你身上发生的,哪些跟爱有关的细节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投入到一个让你有热情的专业之中?你沉浸在那种爱之中时,你的身体又是什么感受呢?放松的,信任的,流淌的,无限的?你要相信,你本来就知道什么是爱。关于爱的一切答案,你只能先回到自身,通过自己来寻找。
第二天的写作,我想试试给你一个命题作文:对我来说,爱是什么?你眼前会出现什么画面呢?
2022.02.08
写作工作坊第二天
from 晓庆(本文作者)
我眼中的爱,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记忆中的一幕幕场景之中,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
两岁的时候,家还住在一个不知名的小乡镇。你每天下班回家总喜欢把我挎着抱在胸前然后去找邻居聊天。偶尔也会亲我然后假装想用没剃干净的胡须贴我的脸。我想,这应该是爱吧。
……
今年除夕,我趁大雪去国家公园徒步,给你分享雪景。你和妈妈照例在团圆饭上留了我的位置和一碗饺子,畅想着等我回国之后以后要全家去哪哪过年。也会聊到我在国外期间去世的太姥姥和其他亲人。你语气平淡我不太能看得出你的情绪。几个月前,你做了胆结石手术,但自始至终和我视频的时候都没有告诉我,只是在手术结束之后才偶然提起。我想,这应该是爱吧
或许未来有一天,你也终将会离我远去,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然后消失在一片茫茫的黑暗中。而我则在镜中的自己身上寻找着你的影子,在看着天空的时候回想起和你的曾经,知道你一直都和我在一起,不曾远去。我想,这应该是爱吧。
2022.02.09
写作工作坊第三天
from 星球啦啦队成员 Liz
看完了眼睛有点湿润,也唤起了自己的记忆。多好的一篇小文~文章写的是从小到大爸爸对你做的事和付出,虽然是叙述式的,字里行间都表达着爱。像晓庆第一段写的,爱像空气如影随形,爸爸对你的爱已经成了你的一部分,能感受到你也很爱他,你就是爱!
2022.02.13
写作工作坊第七天
from 晓庆(本文作者)
这两天我在想怎么写才能把文章继续进行下去,想了很久却还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我好像没有办法在感觉不到爱的状态下写这篇文章。在写第二天的文章的时候我边写边哭地写了一整天,我可以沉浸在爱的状态里面,自然而然地把文字写出来。但是当我刻意地寻找这种状态的时候却迟迟进入不了,我看第二天的文字也哭不出来了。
所以,什么是爱呢?
我不知道。因为当我想通过理性的语言分析爱,通过宏大的语言赞美爱,通过论证或情绪感染的方式告诉你们爱是什么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我的”小我”,不是爱。它不断地挥动着身体呼喊着向我和你们展示着自己的存在。而我也不可能在自己没有爱的时候告诉你们爱是什么。
不过爱就是爱,当你感觉到爱的时候,你就会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而无论你感不感觉得到,它也一直都在。
那要如何爱自己呢?
我不知道。不过我暂时找到的答案是:爱自己就是在饿的时候好好吃饭,在累的时候好好休息,有想要做的事的时候用心完成,没有的时候自在生活。或许当我不再问什么是爱自己和怎么爱自己的时候 ,我就真的懂得如何爱自己了。
那要如何提高爱自己的能力呢?
我不知道。弗洛姆的话或许有道理,可我还是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不过或许当我对自己此刻身体的感受更加敏锐,对内在的需求有更清晰的觉察,我也就拥有了更好的爱自己的能力。
我似乎能看到自己在这几次写文章的过程中对爱和爱自己感受的变化,也直觉地感觉到或许只能用个人故事类的写作方式来写关于 爱的文字,但是我一直没能进入一种爱的情绪,找到一种故事的叙述角度。
2022.02.14
写作工作坊第八天
from 星球啦啦队成员 如月
晓庆你好呀。看到了你想要把文章写下去,与此同时不知所措的心情,先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给你发射好多小心心,你感受我对你的爱了吗(微笑)。
如何爱自己?你在异国他乡,没有在父母的身旁,当你回忆起父母对你点点滴滴的爱,这份爱让你感受到你值得最好的爱,那么就请你,如同你的父母爱你一样的,爱你自己,照顾好你自己。把这份爱从父母那里接过来,做自己的再生父母,来爱着你自己。你父亲是怎么爱你的,你就怎么爱自己,把这个爱融入到你生活的每一处角落。
你觉察到你的“小我”。我可以不可以理解你的意思是,你希望被自己,被所有人看到的这个需求,这个需求不是爱。我想说需求不是爱,但是看见这个需求,接纳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是爱自己。
最后你说,不过或许当我对自己此刻身体的感受更加敏锐,对内在的需求有更清晰的觉察,我也就拥有了更好的爱自己的能力。
是的,这就是爱自己。
你看,你多棒!!!你在探索中,越来越明确了什么是爱自己。
期待看到晓庆你更多的文字,期待你在自我探索中,越来越爱自己。
2022.02.24
写作工作坊结束第一天
from 晓庆(本文作者)
所以第一天在我把理论化的框架搭出来之后,丹喵和啦啦队的小伙伴们都很温柔地给了我反馈。丹喵告诉我关于爱的答案只有从先自身寻找,才能体会爱最真实的样子。于是第二次尝试我在爱的感受中写了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文章。
接下来的写作经历了一段之间的停滞。我在个人记忆中找到了爱的感受,同时看了写禅宗的书和视频体会到了【觉察和爱自己】的关系,然后愈发觉得爱过于玄妙,不可言说。
爱用任何语言定义,都是对【爱本身】的限制,不过当你体会到爱你就会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而我也不可能在不处于 “爱”的状态下来写关于爱的文章,写作的形式也只能是个人故事式的。我一时间想不好如何表达,只想好了从“与自己连接”(爱自己 / 拥抱内在小孩)到“与他人连接”(爱他人)的大概思路。
转折点在于看了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永恒和一天》。我被电影中诗意和哲理的表达深深吸引,然后灵感乍现,准备用主人公亚历山大在母亲床前哭诉的画面呼应自己最初自我厌恶的状态,然后用亚历山大和小男孩的关系来隐喻自己和内在小孩的 关系,最后用亚历山大生命最后体会到和妻子与母亲的连接作为生命归宿,来引出自己与他人的连接。
接下来是漫长的写作流程。我不是个擅长表达的人,经常是绞尽脑汁了好久却只能写出来几行。感谢丹喵和啦啦队的小伙伴们在我每次写完之后都给我充满爱的反馈和建议,陪伴我一直到文章完成。在写作营我也看到了一群比我真诚而又充满力量的表达者,有些甚至近乎天才,让我不禁叹服“她是怎么想到这么写的?”感谢他们的文章激励我一直写到最后。
很庆幸有了写作营的这一段旅程,让我的人生又有了新的体验。
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