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的过去是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是以现在为开端。
——济群法师
2022年10月,我“被离职”了。我所在的教育科技公司与另一家科技公司合并后进行了人员重组,作为人事部门的领导力培训经理兼教练,我的工作目标与新公司降本增效的短期发展策略不一致,于是被放到了重组名单上。我的直属上司在zoom里跟我交代这件事时,眼眶都红了,连连说着我们都不希望你走,居然是这个结果我真的很难受。我却抿着嘴笑了起来——这也太巧了吧,我本来就打算提辞职的!于是本来伤感的氛围,变成了我大力安慰我的上司。一年多前进入这家公司时,我以为我找到了一份对我来说最完美的工作。2019年,我从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组织心理学专业,进入一家纽约的商业咨询公司做公司文化和领导力发展咨询,之后又在2021年跳槽进入这家教育科技公司。这份工作为我提供了热爱、能力和意义感之间的平衡点。我能够以教练(coach)的身份,为公司各个层级的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项目,还能直接跟高管团队接触,建立信任,看到自己和设计推行的项目对同事们产生的积极影响。在初尝到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价值感的一年之后,2022年5月,我和伴侣离开纽约,开始了旅居生活。那是我真正开始意识到,除了朝九晚五这种工作形式,我渴望更深层次的,工作和生命的融合和流动。旅居开始的第一个月,我们特意选择居住在自然环境极其优美的西雅图周边,以增加自己与自然的接触。因为时差关系,我们5点多起床,6点开始办公,然后下午2点下班。这之后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了。我们凭空多出来许多去周围游玩的时间,我也开始在个人公众号上写作,以及更多的尝试播客这种创作形式。也就是在这时,公司要和另一家科技公司合并的消息传来。后来,随着原本大力支持我和团队项目的原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和CEO纷纷离职,我也感受到了公司的动荡以及涉及到我和团队项目的推进难度陡然加大。新上任的临时人力资源总监也很直白地告诉我和我上司,下一阶段,公司的重点无法放在员工发展这一块了。在我和我上司惊愕的目光中,她干脆利落地结束了会议。这个阶段中的我,因为公司人事变动带来的动荡,汩汩创造之力在工作中得不到充分发泄。终于在有一天冥想结束后晚餐时,我告诉坤哥(我的伴侣),我可能很快就会离开公司了。那个时候,坤哥惊讶地筷子都掉到了地上。他说,我以为你找到了你的完美工作啊!我说,是啊,但是直觉告诉我,这个“完美”,有太多部分需要受到大环境的仰赖了。如果下一任CEO和人力资源总监不看重我和团队的这块业务,我能想象项目推进的难度将会把我们的热情浇灭。那个时候,不管我的能力和这个职位有多么匹配,这份工作有多少员工认可它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决策层的支持,可能最好的结果,就是成为公司的“吉祥物”,用来应对每年的行业审核和对外宣传:我们还是注重员工发展的!一想到故事的结局可能是这样,我就开始在思考离职的可能性了。那段时间,在西雅图美丽的高山湖泊间徒步,我却忙不迭地一直在思索,如果生命终是一股向前涌动,永不止息的洪流,我的来处是什么,我的去处又将是何方?
(图源:自摄|西雅图周边徒步,和自然连接引发对生活和工作的思考)我有没有可能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为自己创造一份可以完全自由掌控的理想工作呢?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我理想中的那种工作和生命完全融合、流动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这份“理想”工作,早在我脑中迭代过不知多少个版本了。擅长感性思维的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并不似我在工作中做项目管理时罗列的那些“重要原则”,“黄金要点”,而是一幅动态的,色彩斑斓的画作。这幅画作闪耀着钻石一般细细密密的光芒,我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能量”,“好奇”,“美的感知”,“魔法”和“港湾”。这是我渴望的生命状态,也是我渴望的工作状态。是的,理想的工作,也许就是不再区分“工作”与“生活”,我只是随着创造性的生命洪流,徜徉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并能获得支撑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质支持。自从旅居以来,我发觉,这种理想状态已经渐渐进入我的生命里。提前下班后的自由赋予了我充沛的“能量”,西雅图波光粼粼的湖水和秀美的群山给我带来层出不穷的“美的感知”,而不断变换的生活场景,又让我的“好奇”触角全面伸展开来,开始尝试更多新的生活实践。以上这些,都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和实践灵感。与此同时,我开始用业余时间上长达一年的Ontolotical Coaching (本体论教练)的培训课程来精进自己的教练对话技术。旅居之后,我开始频繁在我的个人公众号和Medium(英文博客)上创作,也开始录播客,这些创作“魔法”又帮助我跨时空连接到了更多的人。其中一些人,成为了我的教练客户,让我有幸用教练对话创造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港湾”的场域,与不同的生命碰撞、同行。而我在这些场域中获得的“能量”又反过来滋养了我的创作灵感,开启新一轮的创造、实践和连接。
(图源:发布在instagram上的创作小卡片--当时开始进行中英文双语创作,灵感来源于旅居中的思考和实践)我忽然意识到,既然我在业余时间的状态已经这么美好,那,把这些变成我的“主业”就好了呀!而且,离职的决定,与我们即将在11月开启的欧洲旅居生活,更是一个完美的衔接,与新文化、新事物的接触更可以帮助我充分地打开、接收和创造了!有了这个图景在脑中,我感到一股深深的和自己连接的力量。那么,剩下的,就是迈出离职这一步了。虽然我感受到了这种与生命大图景的连接,可离职这一步真的迈出去,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我经历的心理挑战,有些在意料之中,更有许多,是意料之外的。当我开始有了离职的想法,我反而更加注意到了本以为“完美”的工作中那些仿佛不堪忍受的部分。比如,我开始越来越对抗自己项目管理者的身份。那些往来的沟通邮件,一页页看起来有理有据逻辑分明的ppt展示,甚至那些原本我觉得高效沟通必备的bullet points(要点罗列),都变得“碍眼”起来。在一次教练对话中,我翻着白眼跟我的教练说道,这种罗列要点的理性分析,那都是我在前一份咨询工作中“被迫”习得的优势,是逆着我的天性从一开始硬着头皮上,到后来做多了显得好像游刃有余,但我并不真的喜欢这些事情。当时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高强度咨询工作中获得的锻炼,怎么现如今反而变得像烧红的铁块一般不想触碰。我心里暗暗认定,正是这些事情,成为了我真正迈进我为自己设计的生命大洪流的拦路虎。工作中这些渐渐浮现出的怨气还被我传导到了亲密关系中。我忙不迭地和坤哥盘算起何时离职才是“最好”的时机。一贯以来不喜面对真实数字的自己,屡屡把坤哥推在前面,你算一下嘛,你来看一下我们的财务情况嘛。然后自己躲在后面只想听一个答案。今年12月?确定不能再早一点吗?你再调整一下看看?我一边像鸵鸟一样蒙着头不想看那些繁复的excel表格,一边又寄希望于坤哥给我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个时候,又碰上公司的年度薪酬调整。我的上司开心地告诉我,基于对我工作能力的认可和对公司的贡献,我的工资又涨啦!与此同时,我的上司依然鼓励着我设计和开发我想做的员工发展项目。新项目上线,满意度调查结果超出期待。本来打算要离职的我,就在涨薪和意外获得的新一轮肯定中再一次拷问自己:你确定离职是最好的选择吗?虽然目前自己的这块业务因为公司管理层动荡前景模糊,但我从这份工作中确实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以及正反馈。你能确保当你离开,一切就定如你想象中那般美好吗?你忘记了自己曾被评价为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吗?万一这个世界,就是不会如你所愿,那时候,你要怎么办?要承认自己做了一个失败的决定吗?种种挣扎摇摆间,我不断推后主动提出离职的时机。直到2022年10月,确定的公司重组消息下来,我“被离职”了。虽然我在zoom会议里大力安慰了我的上司,但挂了电话后,种种委屈涌了上来。不对呀,这和我原来想象的剧本完全不一样。我想象中的剧本,是我鼓起勇气纵身一跃,先行提出“分手”,而不是被做着鬼脸的“现任”说,我先“提分手”的哦,拜拜了您内!我只好不断安慰身体里那个委屈的小人儿:“没事儿的,这不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吗?只是时间线提前了一点,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可是时不时的,还是会在小人委委屈屈的目光中以及带着泪光的一句“可是凭什么不是我先提?!”耷拉起脑袋,开始盘旋那些“经典失败故事”:天呐别人会怎么看你?家人会失望吧?本来可以讲一个‘完美’的辞去高薪工作追求生命大洪流的故事,现在不行了吧?眼见着头脑中上演的这些小剧场,画面逼真,台词听起来也不像是假的,我合上电脑,缓缓呼出一口气,就这样吧,你看,我远没有自己想得坚强。幸运的是,我在工作中认识和结交了很多来自各个不同部门的同事伙伴,收获了很多的信任和温暖。公司公布裁员决定后的那一周,我收到了雪片般的邮件和私人信息表达安慰、惋惜和温暖的祝愿。随后,还收到了来自几位平时打交道比较多的高管的问候礼盒,其中一名高管的手写字条写道:你是我和我团队的光(light)和心(heart),你身上独有的能量让所有靠近你的人都得到了滋养。我拿着这张字条看了好久,直到眼泪濡湿了笔墨印迹,我开启了礼盒包装,就着眼泪吃起了一款品牌名为Effie的饼干。
(图源:自摄|来自同事们的暖心问候和礼物)
在内心的兵荒马乱和外界的柔软鼓励中,交还公司的电脑,我和坤哥踏上了去欧洲的旅程。
离职后的生活,其实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我期待的那股立刻开始创造的宇宙洪荒之力并未如想象般到来。相反,我在欧洲的头十天,是在自己脑中频繁上演的夺命连环call中度过的:“你不是说要开始创造吗?那你快点开始动笔写呀?”每天,我充满期待地起来,去游览新鲜的景点,体会当地的文化。晚上回到家中,却迟迟不想动笔,后以身体疲惫为由,懒懒睡去。创造,变成了我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而每天带着这种任务感游览的我,又始终有些心不在焉。创造上的无进展和深层次恐惧的暴露,几乎吸干了我原本引以为傲的“能量”。那幅闪耀着钻石之光的图景也变得日渐黯淡。我见到我的教练,她说,你好像一朵失去元气的萎靡不振的小花。你的能量哪儿去啦?是啊。我的能量哪儿去了?是被想象与现实不符吓没了吗?还是在日复一日与自己的头脑中那些个“起来干活!”“你需要搞创作!”的规训之声的对峙中耗干了?我干脆窝在房间里好好睡了几日。起来想出门就出门,不想出门了就窝在家里看看书,吃点东西,刷刷手机。摆烂谁还不会了?神奇的是,正是这几日的完全摆烂竟无意中“救活”了我这株萎靡之花。一日早晨,我起床后,翻着手机里的相册,腹中突然升起一股能量,它好像在说,去吧,你想要表达了。我摸到几日没怎么碰的电脑,设定了20分钟,告诉自己,就随便写写,流水帐嘛,写个20分钟的,看看怎么样。打开一个空白页面,我开始敲击起来。一开始,几乎写一小段,就会停下来盯着不断闪烁的光标放空一阵。写着写着,手心开始发热,找到一点感觉,就这样写了下去。
(图源:时隔一个月再次开始“创造”,每天写一点点)就这样,从一开始的一天20分钟,到后来渐渐不需设表,自己身体自然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我又开始了自己的文字创作。这一小汩创作的泉水,很快便滋养了我干涸已久的创造能量。有了这些能量,我开始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在能够强化这些能量的事情上,比如冥想、教练对话的精进、和坤哥分享我们两个人每日的游览感悟、参加佛学学习小组等等。我清晰地感受到,我将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进小花的茎叶、花瓣和花蕊,它抖抖身上的露水,重又闪耀起钻石般的光芒。也是在这时,我通过了本体论教练项目的资格考试。这个考试强度大,难度高,我们这届12名学员中只有三名获得了本体论教练的资格认证,而我是其中之一。这无异于给我向往的新生活打了一剂超级强心针。看来我对自己教练能力的信任和外界的反馈是一致的。由此,我开始生发出新的点子。恰逢新年,我与我的教练同行提议一起做一个独特的“新年展望”工作坊。念头一经落地,我仿佛又操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开始了工作坊的设计、沟通、成型、宣传等一系列工作。
(图源:和教练同事开启的工作坊出现在eventbrite活动推荐页面)
我发现,当我开始创造,那些我曾经鄙视厌弃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擅长的沟通和工作坊带领能力,它们彼此借力、融合,又像一曲交响乐一般和谐地奏响了。这次工作坊,我邀请了喵喵参加,她也回邀我参加了她的“无限游戏”工作坊。就是这次契机,我那幅流动的生命大图景中又浮现出了一个亮丽的色块:“爱予星球”。我和喵喵、乐乐还有昱辰一起,共同探索着如何将我们这几年自我成长的实践变成可操作性强的社群产品,带着更多人一起走向自我探索这条路。爱予星球的出现,让我那幅“生命大图景”彻底流动了起来,我不再需要区分工作与生活,只是自由自在做着让自己喜悦和快乐的事:专注、流动、连接、创造……我不再排斥自己以前在工作里“习得”的理性分析技能,反而可以把它用到社群和教练的工作中。我也不再像刚离职时,给自己很多去“产出”的压力。我发现,当生命的力量开始流动时,创造开始变得轻松、自然。- 让我可以去赋能他人,并获得一定财务回报的人生教练工作
- 让我可以运用热爱的教练技术去创造一份事业,获得长期价值感和贡献感的爱予星球
- 在这些事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创造”灵感,让我去写文章、录播客、做视频……
- 旅居过程中持续不断接触新事物的能量与灵感(比如说这个月,我们住在《臣服实验》作者的冥想中心附近,每周都去听他的现场讲座)
每日,我晨起进行完聚精会神(诸如看书、冥想或八段锦)的练习后,开始我一天的“旅程”。我在教练对话、星球互动、创作产出、汲取新知等场域中穿梭,将不同场域中获得的能量流动到新的场域中。比如,将读书会中的一次关于工作之旅的分享写成这篇文章产出,在教练对话中体会到的客户的卡点共性尝试制作短视频等分享,再将这些产出回馈到爱予星球社群,设计新的诸如打卡活动和大家互动......
(图源:自摄|从自己的生活故事里获得灵感,制作短视频)
我的生活日程表排得看似很“满”,似乎跟我以前想象中的,躺平然后随缘创作的生活大相径庭。但我的内心是充盈和流动的。所有这些让我投入大量时间的事情,心态上大体是放松的,行动上是自然而然的。对待每一片小的工作场域,并非像完成工作任务一样去完成指标,而是带着感激、喜悦、平和,安住其间,允许自己只是跟随生命大洪流,去创造、连接和给予。在这个过程中,我带着深深的感恩,看到了我离职前感知到的那幅代表我理想生命状态的图景,正在以创造为线,编织起不同的生活/工作场景、调动起在之前工作中习得的能力,在直觉的带领下,不断地融合、流动。当生命状态流动起来时,并不代表烦恼就消失了。比如,在金钱上,我现在做人生教练的收入,跟以前工作时肯定还是差很远,因此在自由职业初期,还是要时时刻刻面临内心的杂音(比如“我做这件事会不会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回报”,“这样长久下去能赚钱吗”)。不过,我发现,我不再有一个对“完美”生活的期待了,而是立足于当下,认清自己内心依然存在的金钱恐惧,仿佛面对生活放置在我面前的那一口蛋糕,接住它,端详它,然后决定是咬一口,婉拒它,还是用我的“魔法”把它变成别的形状?关于对金钱关系的恐惧,跟大家分享我目前的思考/解决框架:- 一个支点:对生活开销仔细复盘,通过记账、设立预算的方式,保证两个人的收入可以满足旅居生活的基本开销,不至于入不敷出。这样不用在自由职业时忧虑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保证一个比较舒适的心理空间,才能进行持续的流动和创造。
- 动态管理:灵活根据自己的旅居节奏,上下浮动对生活开销的预算。比如说,当我们去欧洲,在“旅”的状态时,就增加游玩和旅行方面的开支,但“旅”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沉淀下来,进入几个月“居”的状态,找到一个生活成本比较低的城市住上几个月。相比起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面临不断上涨的房租,旅居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在“沉淀”阶段,我们可以去房租更低的地方短暂生活,降低开销。
- 观念探索:在生活中持续觉察和修行,面对自己跟金钱有关的限制性信念。因为我渐渐意识到,是这些内在的限制性信念,造成了我们在金钱方面的匮乏感,以及对物质生活的贪婪。比如说我早已经不再贪图消费,觉得一定要挣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东西我才能快乐。我也不再逃避谈论金钱和预算,假装认为追求金钱只会带来痛苦。我学着只是把金钱当作一种能量去看待,这股能量不是为我所有,只是经过我这里,再流向其他地方。我能做的,是决定经由我流出的这股金钱能量是带着恐惧、欲望,还是爱呢?(这个部分感悟良多,有机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或者录一期播客,讲讲这些年我跟金钱的关系~)
济群法师说过一句话:“无穷的过去是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是以现在为开端。” 这幅流动的图景中将会在未来浮现出怎样的色块我无从知晓。但我比以往更加明了了自己此生之修行,就是尽力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去接收,去创造,去给予。保持感恩,减少怨怼,做好有觉知的选择。而当每一个当下徐徐展开,它们就会汇聚到这幅不断进化、不断延展的生命图景中去,带着点点钻石星芒继续帮我照见前路。
(图源:自摄|开始学会从当下的觉知中收获答案)
干货Q&A
最后,想以Q&A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一些创造理想工作/生活的干货思考:A:旅居并非是实现理想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的,旅居在不同地方会带来很多的新鲜感和灵活度,但我明白我在走的这段旅程,它不受制于任何外部的地图限制。这是一条内心之旅。我在欧洲初期的那段时间的低谷期充分让我感受到,如果心未得到滋养,再美再绚烂的景也难入心。那么如何让心得到滋养呢?答案依然不在外部,也不拘泥于类似旅居这种形式,而是做一些能让你的“神”(也就是意识)汇聚的事情,比如读书、冥想、写作、甚至睡觉。你的“神”得到滋养,你的心就会被激活,给你许许多多的指引,你就自然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了。A:首先,相信大家从我的故事中也能看到,自由的创造势必要经历内心的拉扯、考验和信念重塑。当我们升起“对抗”的念头,很多时候,对抗的并非是外部约束,而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限制。比如,我升起的对项目管理的对抗情绪,和由此产生的对工作的一些厌恶之心,实际上是因为我将这项能力看作是“习得”的,不自然的。给这项客观能力贴上这样的标签,我就会拼命想要逃离,并将其看作我和我理想生活中的那个拦路虎。当后来我发现,其实这项能力是一份礼物,我完全可以将它投入到更赋能的事业里,它就不再是我拼命想要从身上“撕掉”的标签了!所以,你也可以想一想,在你完完全全脱离所谓工作的限制前,是不是有一些自己内心的限制性信念,在阻碍你安住在当下呢?有的时候,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并不在于“离职”的决定本身,而是你有多接纳自己当下的处境。许多限制都是来自内在的。Q:离职后没有固定收入,未来的财务状况怎么安排呢?A:说到害怕失去固定收入,这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甚至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一生的修行课题。我的体验是,首先借力理性的力量看一下目前的收入:1)是否能够保持正常生活开销所需,2)是否有足够的存款可以保证应急所需。这也是我和坤哥在做出离职决定前很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的确认,我不会在被裁后直接选择拥抱新生活,可能会提前寻找新的工作。有了这一步作为基础,剩下的就是心的修行了。这种没有固定收入的“恐惧”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念头中,其实这种“恐惧”也是帮助我们进一步打开内心,突破限制性信念的礼物。想想看,当你脑子里出现“我要没有固定收入了”这个念头,下面的三个选择,如果让你的心来回答的话,哪一个更是智慧的选择?1)跟随这个念头,放大恐惧,认为自己未来一定会过的很糟糕,然后在忍无可忍时找一点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2)面对它,把它当作检验你的财务状况的一个提醒,看一看自己的存款,复盘一下自己自由职业以来的收入,最后根据财务事实做出生活调整3)明白它只是一个念头,它既不代表你是谁,也不会长久地呆在那里。如果当下你已经做了可以做的一切,那就选择让它像水一样流过你的面前,继续做你手头的事情。Q:如果离职后开始摆烂怎么办?我怕自己进入什么都不做的躺平模式。A: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如果我告诉你,这依然是我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的心理挑战,你会不会失望呢?😄言归正传。其实,允许自己完全的“摆烂”一段时间,对于心理修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刚到欧洲一个月的“摆烂期”,现在看来,那是我对之前逼迫自己,将创作变成任务而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的一个被动调节机制。它的背后象征着我从旧有的“创造=生产力=优秀有价值”的限制性信念,到“创造是自然的、流动的”的思维模式的转换。一个新的生命状态的来临,势必伴随着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底层信念的转变。这个过程是需要一些心理空间的。对当时的我来说,完完全全的行动和心理上的躺平,并在这个过程尽量不对自己持续评判,就给自己创造了这种心理空间。后来的事实也告诉我,当我准备好了,我就会重新支棱起来,开始创造。而我要做的,就是全然地放松,相信自己,相信过程,然后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当我准备好了,我的最高智慧会告诉我的(比如文中写道的腹中升起的一股创作的能量,我感知到了它,就选择跟随这股能量开始在笔记本上敲字)。而在我目前的生活中,也需要偶尔的“摆烂/冬眠”(指较低或无产出的状态)。它就像我们心灵的四季一般,一定程度的冬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迎接和赋能创造力丰沛的春夏和结出硕果的秋天。我还想说的是,除了摆烂模式和创造模式外还会有其他的形态,并不是一定要回到创造模式就是“好”的。你可能还会经历诸如“好奇模式”“玩乐模式”“社交模式”“自律模式”等等状态。选择相信你当下经历的,一定是你最需要的,然后放松,你的答案自会到来。Q:我看到你提到的和创造有关的很多和写作有关,我要是不喜欢写作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创造?当然,问题显然不能这么草率地对待。你可以先想想,是不是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暗含了一个“写作就是好的创造”这样一个信念呢?这个信念一定成立吗?它在什么时候成立呢?我在自己尝试创造的过程中,也曾认为,我更习惯于用说话这种直接表达形式。于是,我最早的尝试是和坤哥一起做聊天的视频。非常简单的那种,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主打一个简单、真实,然后目的就是创造了然后让它流动出去。因为当你的创造流动出去,你就会收到来自宇宙的反馈,而这些反馈,自然会为你指引你的下一步。比如在当时,我们就收到了鼓励我俩去做播客的反馈,我们就又开始尝试播客。然后“说”的这种表达方式使用多了,自然而然就想再试着写一写。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小日记,到现在尝试长篇创作、短视频等等形式,现在回头看,都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当然啦,属于你的创造之旅一定与我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去“创造”的方式,有你自己的办法,去进入属于你的生命洪流,去赋能和连接。但我始终相信,就像针对前面问题的答案一样,最终还是回归内心,先看看你心上覆盖了哪些针对创造的限制性信念(诸如“我要先具备xx技能才能开始创造”,“创造就一定要高质量,有阅读量/观众”,“我的创造必须打动人心/对别人有价值/有新鲜的角度/充分代表我是谁”等等)。它们就像一层薄灰,常年覆在你的心上。你需要做的,就是给它们点光,看到它们的存在,然后用新的实践来慢慢抚去它们,让你的心回归澄澈,散发出它应有的智慧之光。你就可以开始创造啦!祝有缘阅读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小伙伴,都能慢慢感受并勇敢踏进属于自己的“生命洪流”,自由舒展地去创造,去感受,去连接。相信你,一定会收到来自宇宙爱的反馈,并绽放出属于你的心的丰盛。
咨询Effie个人的教练业务,扫码并注明“教练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