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美环保分子知道残疾老人种树的真相会不会哭晕?

2016-06-05 邓新华 经济学家告诉你A



本文为《经济学家告诉你》原创首发



石家庄井陉县冶里村两位残疾老人——失去双臂的贾文其和双目失明的贾海霞互相协助,15年时间种了上万棵树。两位老人的事迹被CNN旗下的GBS工作室拍成短片,在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累计播放破百万,感动了无数人。在传播中,两位老人被误解成为了环保而种树。一个老外跟帖说:“他们每种下一棵树,那些有着明亮的眼睛和健全的身体的人烧掉了另外一棵。”


然而,真相是:两位老人种树,就是为了让“有着明亮的眼睛和健全的身体的人”购买、使用它们,包括烧掉。因为这能给他们带来收入。


我也深深地被两位老人感动,但我的理由和环保分子不同,我钦佩的是他们的毅力、勇气和经济智慧。


2000年,贾海霞的儿子四岁了,家里穷得连橘子都没让儿子尝过。贾海霞开始觉得,日子不能这么过了。这时候贾文其找他一起承包村里的50亩河滩地种树。村里不收承包费,但如果树被洪水刮走,也不赔偿他们。两位老人就此开始了艰辛的种树历程。


两位老人的选择种树,很好地利用了比较优势原理。


上个世纪的经济学家费雪在其名著《利息理论》中,举了一个种树的例子。工人替老板种树,每棵5美元,5年后,每棵树卖10美元,工人是不是遭到了剥削?费雪回答:不是。因为工人也完全可以自己为自己种树,花5年时间等待它长大,就可以卖10美元了。利息来自于“不耐”,工人的“不耐”比老板要高。工人不愿意等待5年后的10美元,而愿意拿到现在的5美元。老板多得的5美元,实际上是他等待5年而获得的利息。


两位老人的选择为什么充满智慧?因为他们在其他方面很难和身体健全的人竞争,但他们却可以跟身体健全的人比耐心。种树是个适合比耐心的行业。15年时间,价值十几万元的上万棵树,就是对他们的耐心的回报。


我有一个朋友,他家里曾经有数十棵小楠木树,但是1980年代时,他父亲全部砍掉,腾出地来种菜。如果他父亲不砍掉它们,而是等待30多年,今天每棵楠木可以卖几万元、十几万元。


种树不是没有风险,如果河里发洪水,树就会被刮掉,但是两位老人选择了冒风险。两位老人还主动找媒体宣传,体现了营销意识。从各个方面来看,两位老人都是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的案例应该写进商学院的教材,这比那些虚头巴脑的战略分析实用多了。尽管两位老人不如另一位老人——褚时健有名,事业不如褚时健大,但他们的企业家才能一点都不输于褚时健。


环保主义者恐怕很难理解两位老人的智慧。在他们眼里,环保应该是不求经济回报的。但,环境是为人服务的,同时,人的生产也能改善环境。如果没有利益的激励,没有市场机会,两位老人不会付出万般艰辛去荒芜的河滩种树,那里就永远是荒地。利益才激励了环境的改善。如果两位老人真的不求回报,只为绿化,那么,他们将会被市场淘汰,绿化事业也就无法持续。

媒体报道,成为环保典型的两位老人陷入舆论的困扰。他们想卖树,但政府官员劝说他们不要卖,他们自己也顾虑到舆论,不好意思卖树。


我给两位老人的建议是:如果环保主义者愿意去冶里村朝圣,那就利用他们的朝圣心理继续获取收入,包括接受捐款。这不是教老人诈。老人自己已经向媒体坦诚:种树就是为了卖树。别人还要把这里当成环保情怀的消费点,不关老人的事。待未来人们关注度降到了,就把树卖掉。用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天经地义,别管环保主义者怎么想。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经济学家告诉你》原创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