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东北的美女越来越少?

2016-11-09 经济学家告诉你A

你,和经济学,密不可分▲



投稿邮箱:jingjitougao@163.com

商务洽谈请联系葛蕾西小姐,微信号:graciekang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多棱镜



东北老了。
无论是街道上还是公交车上,老年人的数量往往都要多过年轻人。除非是重要的节假日,在东北一些中小城市的大街上,很少会看到年轻漂亮的女孩,甚至很少能够看到30岁上下的女子,因为她们大都去了更加繁华的都市。 越是经济繁荣的地方,年轻漂亮的女孩越多;越是经济萧条的地方,年轻漂亮的女孩越少。
用美女多少来衡量经济繁荣程度,应该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法,似乎可以称其为美女指数或美女经济学。 

东北之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上。数据反应出来的问题是直观而残酷的。东北地区2015年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5岁,相当于全国2027年的水平。


这导致东北养老负担沉重。2015年东北地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参保职工与领取养老保险人数之比)为1.55,远低于2.88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为1.79,吉林为1.53,黑龙江为1.33,全国最低。


东北地区城市建设年代早所导致的老龄人口多,只是老龄化程度高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年轻人选择逃离东北而造成的年轻人口比例偏低。不但新毕业的东北籍大学生毕业不再回来,一些已经在东北工作的年轻人也大批离开东北。

 

东北地区外流人口特点,和其他人口净流出地区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四川、河南等传统人口流出大省,外流人口以农民工为主,但在东北地区的外流人口中,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占相当高的比例。


东北地区的医生、教师、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成批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高素质人口的流失,不仅影响到东北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后劲,甚至导致东北的整体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生退化,其修复难度和成本都非常巨大。 
东北经济衰退导致人口外流,而人口外流又加重衰退

在改革开放初期,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外,东北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1994年确定的全国16个副省级城市中,东北拥有4席,其3个省的省会都赫然在列,而全国有一多半省会城市并未进入副省级城市的名单。东北在全国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同时,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让东北拥有了全国规模最大、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工人群体。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都曾经是让全国人向往的大城市。


但这些都已经成为让东北人既骄傲又辛酸的历史。现在的东北,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受年轻人待见和稀罕的地方。

 东北之老,病根在观念和心态上。官本位现象在东北三省表现得极为明显。官多是造成官气难改的主要原因。有笑话说,在南方扔下一个砖头,砸到10个人,其中有9个是老板。那么在东北扔下一个砖头,砸到10个人,就会有9个是“官”。尽管这种段子不免有些夸张,但还是形象地说明了东北体制僵化的真实原因。 根据中央巡视组的通报,仅黑龙江一省,超配干部就达1万多人。这还只是根据干部指数查出的问题,如果深究,因人口外流造成干部比例过高的问题更加严重。在一些人口外流严重的地区,原来人口八、九万的县级单位,只剩下三、四万人,但因为行政级别没有改变,干部指数也没有减少。

另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在全国最高,大量国企高管也被看作是官员,由于缺乏指数约束,其超配问题要甚于政府部门。


这么高比例的官员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利益和形象,并且其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中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关系复杂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进行干预,仅靠自我改造机制实现改变,基本没有任何可能性。

 由“官文化”所衍生的“圈子文化”在东北也极为盛行。办事找熟人是中国的国情,但在东北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要干什么事,东北人都会习惯性地先问一句“有熟人 吗”,几乎到了没有熟人寸步难行的地步。
在东北,穿着打扮是进入某个圈子的标志,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穿貂皮大衣坐公交车”被称为黑龙江一大怪,很多黑龙江的女性不管有钱没钱都要买一件貂皮大衣,就是因为觉得没有貂皮大衣,会显得低人一等。 “官文化”和“圈子文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性,这和年轻人追求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买官卖官”的现象,在不同地区都有,但在东北已经发展到买卖工作岗位。由于民营经济不发达,当地人普遍认为只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国企,才算是“正式”工作,未来才有保障。
因此,买卖各种工作机会就成了一种生意。不同单位的不同工作岗位,根据其未来收益和社会地位不同,都被明码标价。一般来说,一个职位会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不等。在一些中小城市,找工作差不多完全是靠“拼爹”,所有热门职位基本上都被有权、有钱人家的孩子或亲属垄断了。
那些没有社会关系的年轻人,即使是花钱买到了职位,慢慢就会发现,虽然能买到工作,却买不到平等的待遇和机会。自己身边的同事大部分是在单位里有关系、有背景、有靠山的。凡是提职、加薪等有利益的事情,基本是按关系分配,工作表现只能是参考项。 
一切以领导为中心在东北发展到极致

工作机会的稀缺导致潜规则盛行,年轻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受到极大压抑。年轻人好不容易进入的机关事业单位或是国企,在父母看来是进了保险箱,但其自身的感觉却是被关进了笼子。由于这些单位的工作机会极为难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离职后再找一个类似的工作机会可能性极低。
所以,必然是对领导和上司言听计从,否则不但没有升职和加薪的机会,甚至会被穿小鞋,受到排挤和压制。 自由是平等的前提,用脚投票是比用手投票更基础的权利,也是更宝贵的权利。
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如果不喜欢一个单位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另外的工作,所以没有人会对上司产生依附和畏惧,反而是领导更担心优秀员工的流失。
但在东北中小城市的热门单位中,每走一个员工,可能都意味着管理者又多了一个送人情或者是卖职位发财的机会。除非是上面有更厉害的角色做靠山,很少有人敢得罪领导。因为即使你再理直气壮,也没法面对“一把赢,把把输”的结局。在这一类单位里,潜规则可能比演艺圈里还严重,只是作为普通人不会有意像明星那样公开自己的隐私,也没有受到诸多“娱记”的关注而已。 

在东北的中小城市,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大饭店还是小餐馆,都是包间居多,通常大堂会很小,或者是干脆没有大堂。


人们都愿意把自己关在相对隐密的包间里,一来是免去碰到熟人相互敬酒买单的麻烦和尴尬,二来是避免“隔壁有耳”,把自己对他人议论听去,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在这种人际关系复杂的熟人社会里,也许不经意间,就得罪了根本得罪不起的人,或者是很好的朋友。

 先别说经济景气不景气,赚钱的机会多不多,单单是这种社会风气和文化,就难免让人感到压抑和不爽。因此,那些有本事又不堪忍受这种环境的人,大多是远走天涯,到大城市或者是沿海发达地区去寻找自己的事业空间和机会了。
留存东北中小城市的大概有三类人,第一类是职业或收入非常优越的人,比如官员或企业家;第二类是能力和勇气都不足,不敢到外面闯荡的人;第三类是拖家带口,能力勇气都有,却想走也走不开的人。 因此,在东北的官场和民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民间的主基调是颓废和失望,觉得既没有钱,也没有权,只能是靠着不多的收入混日子。而官场的氛围则昂扬向上,觉得和过去相比当地已经发展得非常之好。
即便是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困难,对于国家和政府也是小菜一碟,很容易就会被解决,总之是正能量杠杠的。如果谁稍微指出当地的一些缺点和问题,就会被认为是“负能量”,受到严厉的指责,甚至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东北病”目前受到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热衷于给东北开药方的人士也不少。最近,有关部门就决定再给东北一大笔银子,数量有1.6万亿元之巨。虽然“东北病”的表象是经济发展乏力,似乎加大投资能够改善其症状,让东北经济能够重振雄风。但如果东北的人文环境不变,即使投入再多钱,不是便宜了既得利益群体,就是减肥了一群懒汉。 改革开放后30多年中,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让全世界震惊的奇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能够让中国经济释放出巨大潜能的,就是两个字:自由。哪里有了更大自由,哪里就能创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自由是深圳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深圳的发展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案例。30多年前,深圳还只是一个小渔村,面对突然涌入的远远超出当地原住民的数十万人口,深圳政府根本没有能力管理。
与缺少管理相对应的一个词,就是自由。数万、数十万的年轻人就冲着自由两个字,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
对被单位卡住档案不放的人,深圳给重新建立档案;对因离开生源地拿不到学历证书的大学生,深圳承认其学历。自由给了那些追梦者没有极限的成长空间,华为、万科们在这里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任正非、王石们在这里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家。 还有着浓重“官本位”色彩和计划经济色彩的东北,最缺乏的就是市场经济的自由基因。而年轻人最崇尚和喜欢的也是自由。金钱既买不来自由,也创造不了自由。
创造自由的办法是减少管制,减少管制的前提是大规模削减机构和官员,不过这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在反腐败和改造庞大且惯性强大的官僚机构之间,后者的任务显然更加艰巨。 有流动性才有自由,流动性越强,自由度越高。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四大副省级城市形成的哈长经济带,是东北自由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最有希望的地区。
除了这些地方,政府还能不能创造一块像当初深圳一样的“飞地”,用最少的管制,给创业者以最宽松的环境和最大自由。有了自由,东北经济发展就不会缺乏想象的空间。 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哪里年轻人多,哪里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哪里被年轻人所遗弃,哪里也将被历史所遗弃。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对于创新创业人才,自由和机会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有吸引力的诱惑。什么时候东北城市中飞舞的红裙子多起来,什么时候东北经济的活力就会迸发出来。

来源:经济常识丁是钉(dingshid123)


附: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



东北的衰落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议,曾经的亚洲经济中心!建国初期全国80%以上的GDP来自于东北!

实际每个东北人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衰退的原因,但却无能为力。东北的经济就像一个没有造血功能的病人一样,医生不去治好他的病,光靠给他输血怎么能行?

从商鞅变法到改革开放,国内外所有国家成功的案例都证明了,经济要想发展就得改变制度,没有其它出路。

东北目前的国企比例占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国企病——国企占有社会资源:

银行贷款一般优先贷给国企,因东北国企多,民企就排不上队。国企从银行贷款大多无需抵押物,贷款额多时间长,关键是国企贷款后大多亏损,根本无法偿还银行本息。

最后银行只能债转股,银行变成了国企的股东,根本就没钱给民营企业贷款。比如东北特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今年以来,已累计九次债务违约,违约债务总计约58亿元。

国企买地为“划拨”,土地出让金是民企买地“征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地价,由于买地便宜他们大面积圈地,由于低效率他们从圈地到建成需要近十年时间。他们把好多中小企业圈入规划区内,5-10年不允许人家建设发展,人家的钱都投在这里了,只能眼巴巴的等着,等白了头。

国企对民企的人才掠夺:因国企铁饭碗观念,在东北大家都花钱找关系进政府进国企,已经形成了社会风气,民企根本雇不到优秀的人才,就算民企给高的工资人家也不会安心在你这长期干。


1

断崖式下跌


东北经济为啥不行?国企太多,效率低下又占用了所有的优质资源。有人说了,不是国企要改革吗?不是产业要升级吗?不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吗?

别逗了,几十万人的饭碗和盘根错节的利益体系是说改就改得了的?产业升级,国内重工业、制造业技术水平就这样了,高精尖设备国内需求是挺大但能造的少,主要被外企把持;能造的设备利润和市场又都有限,怎么升级?

政策是有,温总那十年政策的具体体现就是国家砸钱打鸡血。东北之前十年的振兴政策,出于要迅速见效的目的,主要的好处都给了原本就占优势地位的国企。借着有利的国内需求大环境,表面上GDP增长飞速,实际上GDP质量堪忧。

等到外部环境变了才发现,在这十年间,民间资本分的蛋糕很少,产业升级基本谈不上,最近又没什么利好政策,和其他省份相比哪一样都不沾,没有缓冲的余地,结果GDP增速一下子就”断崖“式下跌了。


2

人口流失加剧


东北的人口外流正在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经济不景气,对人口的吸引力不足,于是更多人口外流;人口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净流出反过来又继续拖累经济的发展。

一大批年轻人都跑关内去了,工资低还没机会,东北的三线城市除了国企公务员事业编根本就没多少就业机会,开个小店玩个体户吧经济没活力收入水平低消费低迷,不赔本都难。

你现在来东北转转,城市里公园到处能见到老头老太太,那个悠哉惬意呀,广场舞、练毛笔字的、拉胡唱戏的.......这些人可都是要吃退休工资的。

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月可能连两千块都拿不到,还没有老头老太太退休金高,东北又是个人情社会重灾区,今天结婚明天丧事的,年轻人那点工资有的月份连份子钱都不够用,不跑留着喝西北风。

除了人口流失外,东北的人口另一大问题是生育率太低。首先,东北地区的经济是国有企业主导,主要就业岗位由这些企业来提供,而这些企业对员工的计划生育政策监管的相当严格,以致于东北地区是全国计划行育政策执行的最彻底的地区。

其次,东北的城市化程度高,从世界普遍经验来看,城市化提高则生育意愿会降低,东北也不能例外。

第三,传统中国内地都有鼓励生育的文化,重视传宗接代,而东北人口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闯关东“等方式迁移过来的,又在动荡的年代受到了本地少数民族和外来殖民者的双重影响,所以传统习俗并不像中国内地那样根深蒂固,导致了现在东北人生育观念不强。


3

变革新思路


既然知道东北经济出在哪,喊了这么多年振兴东北,为什么依旧没有起色?说明以前的方法是有问题的。

或许我们该转变东北发展思路了,我一向以来谈及东北的文章主要是基于东北的区位劣势造成了目前困境。东北既然在区位上不能找齐,那么唯有在重化工业领域做精做细,做大做强,发挥比较优势。

民营经济也并非经济成功的法宝。不能说因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成功了,我们就要在东北极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本身没有错,但是你看有头脑的私营企业家有几个在东北做实体企业的?大家心照不宣。

引不来金凤凰,难道靠国企本地私有化?确定不会滋生腐败?东莞,昆山模式也不行,不是说有外资就搞活了经济。东北不具备那个区位优势。如果珲春的出海口还在的话,那倒是可以考虑的。目前只有辽南一个出海口,对于吉黑两省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东北是一个整体,如果辽宁脱离了吉黑两省广阔的腹地协作,自身发展空间也很有限。回过头来,还是那句话,辽宁就算有出海口,区位也比不上广东,江浙,甚至不如山东。

东北的出路还是要靠国企,国企过去经营不好,有很多因素。不能说过去没搞好,将来就没戏。民营经济虽然活力高,但是投资的长远驱动力不足,很容易被市场短期需求障目。

国际上对于产业结构的认知普便是认为第三产业产值比越高,经济越繁荣。国内一些人也恨不得马上升级产业结构,变成三二一。三强虽好,二却不能没有。去工业化的国家没几个有好果子吃。

东北可以有三个方向,一是新兴产业方向发展,二靠外面输血,第三东北能不能培养好的工匠至关重要。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不能全部一窝蜂朝一个方向,要错位发展。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时候,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一窝蜂一股脑搞大跃进,要平衡,得有分工。东北搞创意创新,比不过北京,但如果把工匠精神做好,是可以超过北京的。一个国家,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做老大,某个行业做成老大就了不得了。

东北经济,实际上也没那么糟糕,媒体把它夸大了。GDP在下降,但东北就业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有服务业带动;第二,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稳增长的情况下,东北也在稳步回升,二季度比一季度有反弹。其实,今年GDP降下来还有个原因,比如辽宁,在挤水分,就使得数字没以前那么好看。

总体而言,我觉得东北的经济是会触底反弹的。毕竟东北基础条件并不差,有较完整的工业基础,资源要比西北好得多,还有科研技工的比较优势。如今,国家又准备投1.6万亿建设东北,这是一大利好。

最后靠东北自己要解放思想,敢于改革,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创业要红利,保持可持续增长。现在的下行要倒逼东北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解放思想,谁保守注定没有未来。



新浪微博关注:经济学家告诉你

请关注公号:经济学家告诉你A 微信号:economist520

投稿邮箱:jingjitougao@163.com


因为微博被封,任志强的阿拉善沙漠节水小米积压,微店特为任总卖小米,敬请光临!

【所售小米均为今年十月后生产的小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