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记 || 靳秀萍:蜀地印象
· 时光流逝,唯有这里记录你的生活点滴 ·
历史悠久的蜀地四川,不仅古迹众多,自然景观更美不胜收。曾经,108个瑰丽若宝石的九寨沟海子令我流连忘返。如今,冒着八月的酷暑,我再次走进四川成都。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中,感悟很多,收获颇丰,且以拙笔记之。
蜀 地 印 象
文 | 靳秀萍
蜀地印象之一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次日凌晨五点多,火车抵达目的地----成都。凌晨的成都,虽没有宝鸡的清凉,但比起第一次成都给我暑热难耐的印象,这次感觉颇好。
负责接待的成都旅行社一名中年男子举着比较醒目的小黄旗在出站口迎接,简单交流后,他带我们去火车站旁边的小吃店吃早点。三个小菜、三笼包子、一个煮鸡蛋、一碗白米稀饭。这么早,我还真是吃不下,但是一想到要爬山,只好强迫自己吃掉两个包子。
天刚蒙蒙亮,导游带队走过天桥,一辆面包车载着我们七八个人来到一旅游大巴车前。如今的旅游业真是分工明确,服务周到。就这样,一大车来自全国各地素不相识的旅游爱好者聚到了一个车上。偌大的一个成都,居然在车上遇见了同住一小区的老乡,喜不自禁。
车子在疾驰,眼睛酸涩,但异地风光无限,顿觉精神倍增。路旁高大茂盛的楠木笔直冲天,这南方的绿,娇嫩欲滴,青苔满地,如早春的新绿,鲜嫩又不失茂盛,好清新的。两个小时后,车子抵达乐山大佛脚下,趁导游买票的间隙匆匆地拍照留念。之后跟随人流前往瞻仰大佛,一边拍照,一边仔细听导游讲解。佛教圣地,即使像我这样不信佛的人也是虔诚有加。沿着湿漉漉的青石板拾阶而上,树木葱茏,沿途石壁上不时刻有造型各异的小佛像,由于红砂岩是一种极易风化的岩石,在岁月的流转中,好多都已模糊不清了,只有一个个大致的轮廓,有的还缺少头颅,据说是因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一直以来,对于佛像,说真的,我是不以为然的,总认为那是善男信女们的精神寄托,是不着边际的封建迷信,但此次乐山之行,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此刻,才知道佛像竟然也记录着岁月,承载着历史。后来的参观,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想法。
很快我们来到蕨坪坝,一上石阶,大佛的头部立刻突现于眼前,心中一阵惊喜,疾步来到石像前。站在高处俯瞰,佛像一览无余,用"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往下一看,有点发晕,难以想像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在这样的悬崖峭壁上雕凿出如此栩栩如生的大佛的?红褐色的坐佛上长有不少青苔,他目光平视前方,庇佑着脚下的芸芸众生。这尊弥勒大佛高71米,是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位于青衣江、大渡河和岷江三江交汇处,修建于唐开元年间,当时是为了镇压水患而修建的。当地人有一种说法和习俗:"摸"佛像的头部、耳朵、下垂,据说就能有福报。怪不得游人做各种造型来"摸"佛像,我们也匆匆加入其中。老公的手刚好"摸"到了佛鼻尖,哇!好开心!
顺着大佛右肩膀上的九曲栈道拾阶下到山的底部,再从左肩膀上去,就可以纵览大佛全貌。逼仄的台阶上挤满了游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汹涌的三江水。远处,现代化的乐山市全景尽收眼底。走走停停,不,几乎是一步三停,一则山道确实难走,二则,游人大概和我们一样惊叹于大佛宏伟壮观的气势,不停地驻足拍照。左侧的红砂岩在游人常年的抚摸下,留下了好些大小不一的手指般的小窟窿,在一场小雨的清洗下,洁净暗红,别是一番风味。顺着台阶拐过几个弯后,在距离大佛底部三分之一的地方,再次看到了大佛的全貌,巨大巍峨这些字眼此刻已很难形容我瞻仰大佛时的感受,我只能怀着无限的敬畏之心来参拜。从大佛的右肩膀走到了地面,面前是滔滔三江水,后面是巍巍大佛,河中的大船上挤满了拍照的游人,我也匆匆在大佛脚下拍照留念。看,他的脚上就足以停放三辆旅游大巴。我们顺着大佛的左脚上山,才完成对大佛的全面游览。
三十年前,父亲在大佛脚趾头上的照片给了我无尽的遐想,今天,我如愿以偿地目睹了大佛之大,不虚此行! 爬上石阶,满头大汗,忽一阵山雨,好不凉爽。
随后,有幸聆听了国家一级导游的精彩讲解,在凌云寺旁祭拜了"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大佛创始人海通法师雕像。遂又在如丝般的雨中游览了寺院的其他庙宇,看翠竹幽林,踏青石台阶,在满山的鸟鸣声中,坐凉亭内,听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解风水学、生辰八字,拜佛的种种忌讳……进一步领略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晚上住在峨眉山下,逛逛街,品品美食,感受成都人的悠闲生活,直到累得实在走不动才回的宾馆。
蜀地印象之第一天,累并快乐着!
蜀地印象之二
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之秀,在于山峻,在于水媚,更在于峨眉人的淳朴善良。
游览巍峨眉山,有两条观光路线。辛苦游:登金顶,看日出、看云海、看佛光、看圣灯;轻松游:登万年寺,欣赏普贤菩萨铜像,观猕猴。
我们选择了轻松游,起个大早,简单的早餐后,坐上观光车,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行驶,车窗外是笔直的楠木和盘曲的榕树,这在北方是很难见到的景观,树冠将路面罩得严实,看不见日光,清幽宁静。刚下过一阵小雨,路面比较潮湿。和往常一样,听导游讲解,三分听,七分心思在看路两边的景致。对于导游我从来多是没多少好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变着法儿让你掏腰包和跑快加油,加之新闻媒体上关于导游欺客宰客的种种虐迹,所以也常常是带听不带听。可是听到她深情地讲起自己的身世,出生在峨眉山深处的她,六岁以前没有正式吃过早饭,十四岁以前没有走出大山,还有彝族同胞的艰苦生活时,我才端详起眼前这个小个子中年女导游,看样子和我年纪相当,辫一个辫子,精气神十足。声音沙哑,以前做了九年的教师,旅游业兴起后,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家乡,毅然辞职做起了导游,她诚恳的讲解中饱含了对党的政策无尽的感激之情。话音刚落,车内一片掌声,这也是我很少见到的。
几分钟车程就到了峨眉山下。放眼望去,好气派的山门,一走进景区,沿着潮湿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乘索道上山。第一次坐索道是在四川的黄龙,还好,已不再害怕。随着高度的上升,往上看,山势巍峨;俯瞰,植被葱茏,远处雾霭弥漫。女儿忙拿手机拍照,随后步行来到万年寺。
导游神采飞扬地讲解普贤菩萨铜像的来历,言辞中传达出无尽的崇拜敬仰之情 ,并对同行的八个准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励,尽管早已不再为人师,但骨子里的民族正义感让我对她肃然起敬。
这时,女儿惊问我有没有见她手机,我一听,懵了,她手机一直是她自己带,这个手机已经是第二次丢了,屏幕也有一点儿破痕。我想算了,丢就丢了,只是多多少少影响了一家人的游兴。女儿不甘心,问导游要来观光车师傅的电话,我只好急忙打电话,一位四川口音很重的师傅答应饭后去车上找找。几分钟后,电话打来,费力地听一会儿,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明白是说找到了手机。让我们下午下山时去检票处拿。好朴实的四川人!女儿的脸色一下子阴转晴。遂兴致勃勃继续游览。
万年寺无梁砖殿内供有普贤菩萨铜佛像,体态安祥,雍容华贵。系北宋宋太宗遣使铸造,通高7.35米,重约62吨。普贤头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坐在象背莲台之上,双目平视,嘴唇微张,似在向世人说法。大象粗鼻长垂,四肢健壮,目视前方,似欲启步前行,送大士下山传教。砖殿四壁及上方穹顶奉有24尊圆觉铁佛像和303尊小铁佛像,寓意普贤菩萨率三千信徒在峨眉山说法。
据导游讲,这个白象是一位商人将几十吨重的铜块融化后,又分割成一个个小铜块,不远千里用骡子驮回来的。坐像金碧辉煌,进过一些庙宇,多为泥塑彩色塑像,但从没见过如此高大精美的铜质塑像,赶紧跪拜上香,略表一点心意。边走边看,寺庙众多,佛像大多是铜像,高大、精湛是我对峨眉山佛像的独特感受。跟随导游步伐,一听、二看、三拍照。庙宇众多,说真的,时间紧,每个地方都是匆匆而过,来不及细看,加之又逢旅游旺季,拍个照也得等半天,还得见缝插针抢地方,如今的旅游业可真是火爆。
参观完诸多庙宇,沿石阶而下,恍若走在森林中,鸟鸣声不断,忽而古木参天,忽而翠竹成片,老公不停催促我们拍照。不足两米宽的石阶上隔三五步就有卖东西的当地人,赶猴棍、茶叶、天麻等药材。更有趣的是滑杆(两节长竹竿,中间铺一座椅般的布袋,其实就是一简易的轿子),不时有轿夫问我坐不坐滑杆,我摇头拒绝,心中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经常锻炼的人,还需要轿子?但不时发现竟有年轻力壮者却悠闲地坐在上面。轿夫上下山速度极快,边走边吆喝行人让路,大汗淋漓。此后在青城山也见到同样的滑杆,着统一服装,应该是持证上岗吧!热情的导游带大家去她家喝茶(实则推销茶叶),盛情之下,买些茶叶和天麻,也算是对她的一种回馈。
来到清音阁,稍作休息,准备上山观猕猴。早在前一天,导游就叮咛,不穿鲜艳衣服,不提袋子,免得招惹猕猴。
据说这峨眉山的猕猴是一大景观,那可一定得去看看。缘石阶上山,沿途不时有摊点,卖当地水果和旅游纪念品,水果多浸泡在山泉水中,鲜嫩无比,好吸引人,但价格也不菲,一瓶矿泉水就卖六元,水果更是价格高得吓人。山道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游人。但见左侧的山谷中溪水潺潺,一小瀑布倾泻而下,河中嬉戏打闹的游人络绎不绝。因为看猴子心切,随人流上山,右侧石壁上不时有石像映入眼帘,有唐太宗巡游石刻,有康熙摩崖石刻,看来典故颇多。石缝中不时渗出汩汩细流,捧一股山泉,洗个脸,好爽!继续前行。
忽见前面两山对峙,怪石嶙峋,抬头仰望,似井底之蛙,方知道是"一线天"到了,谷底水声依旧,右侧栈道依山势蜿蜒曲折,前方忽然无路可走,只得踩着河中的石墩趟过激流,好多游人不会忘记来一个抓拍。此时又下起雨来,沿途手拿雨衣售卖的不少,好在我们自己带了雨伞,游兴未减。老公和女儿遥遥在前。愈走人愈少,偶有背东西的山民常常把我们落下,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这大山深处,否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看到路旁的警示牌,提醒游客小心猕猴出没,但一只猕猴也没见着,我渐渐失去了信心,不愿再爬山,因为据返回的游客说一只猴子也没见到。估计是因为下雨,况且这个季节猴子食物丰富,所以很难见到。遂怏怏不乐在山谷中缘溪水下山,女儿边走边玩,老公的任务自然是负责抓拍。
遗憾的是没有登上巍峨眉山金顶,领略峨眉之秀。其实想想,人生往往会有太多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遗憾也是一种残缺的美,因为遗憾,所以会心生期待,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美好?人生也是在不断的遗憾中前行。
在聚集点,稍作休息即刻下山,这里没有观光车,只得徒步半小时下山用午饭。导游带我们拿回手机,女儿再次喜笑颜开。小小手机,彰显出峨眉山人诚信待客的美德。
蜀地印象之三
大凡去过成都的人,一定得去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游览都江堰,南桥必不可少。南桥,是我见过的最为雄伟壮观的廊式古桥,古朴与现代相融合,精美的彩绘、壁画、诗词楹联,下面是澎湃的岷江水,在南桥上久久徘徊,我想更多的感受一下它的壮观,它的儒雅。
走进都江堰,尽管路两旁的人物雕塑现代气息已经非常浓厚,但它们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都江堰的历史故事。一路走来的都江堰,历经2000余年仍在造福川蜀人民,人类历史上这样的工程又有多少?
最先看到的宝瓶口。看似只是人工挖掘的一个不足20米的人工水渠,但却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远观宝瓶口,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壮观,但导游的一句,"游览都江堰七分在听三分在看"这一句话,如醍醐灌顶,我迅速收起正在拍照的手机,静静地欣赏着这个千年奇迹。青绿色的岷江水缓缓流淌,千年不息。我在想,曾有多少和我一样的人在这里感慨和惊叹。李冰,区区一个蜀郡守,不,他不仅是一个郡守,他更是一个水利学家,中国最早的水利专家。在那个重文轻理的古代,能名垂千古的大多是诗词歌赋大家,然而李冰却因水而备受后世敬仰,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可他的功绩今又去何处觅?
缓步前行,江面愈发宽阔,清风拂面,上游江水汹涌而下,我明白:他不是普通的一江水,我惊叹于鱼嘴风水堤的科学性。汹涌的岷江水在这里一分为二,外江泄洪,内江灌溉,自是动分流,自动排沙,堪称人类历史上无坝泄洪的典范,李冰是人类水利工程的鼻祖。也正是因为这一渠江水,才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在安澜浮桥上体会地震,在钢筋混凝土争霸的今天,这一切真不足为奇,奇的是我们的古人是运用怎样的智慧来解决巨大共振产生的冲击力这一问题。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关键时刻因为有了优秀人才的引领,人类文明才会不断向前发展,我敬重所有的人类先哲、智者。
沿青石台阶上山,进第二王庙,拜谒李冰父子。乘观光电梯后,顶着火红的太阳爬上一个个台阶,又冒着暑热,登上六层的玉垒阁。远眺,群山苍翠,雾霭弥漫,款款走来的岷江水宛若一条蓝色的玉带从山间飘出,一面依山,一面绕城而过。城因水的滋养日益富庶,水因城而娇媚,这才是真正的绿水青山。
吃罢午饭,即刻前往素有"青城天下幽"美誉的青城山。
洁净的青石板台阶,古木森森,荫天蔽日,鸟鸣声不绝于耳,我倦意顿消。坐船过月城湖,于索道内,看青山叠嶂,白云悠悠。它远比我看到的峨眉山还要险峻。满眼满山的绿真让人心旷神怡,忽然间就理解了那些顿迹山林的隐士,为何能耐得住山林的孤寂,坚守住内心的宁静,仅仅是因为仰看蓝天白云,府听高山流水?其实想想于青山与绿水中,与世无争,不也是人生的快事?可又有几人能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能坚守住内心的宁静?作为俗世凡客的我们,生活中小小的得失常令人心绪不宁,得则喜,失即忧,倘若真处于这高山流水中,若没有一颗豁达的心境,自然也很难体会到这人间仙境,真是景由心造。
向来爬山,内心都是在无数次的退却和不甘心的矛盾交织中艰难前行。在老公和女儿的带动下,走走停停,看着山上下来的一个个孩童,信心倍增,好在山并不高,这次实在找不到退却的理由。进庙拜佛,几天来,并没有见到僧人索要布施和强行烧高香的场景,景区内也极少见到乱扔垃圾、粗言秽语的现象,心头掠过一丝欣喜,我国的旅游业正在逐渐走向规范。赏赏庙宇门口的楹联,吃一个山中的水果,精气神十足。
这青城山虽清凉舒适,但见凡爬山者皆胸背湿透,山势时然而舒缓,时而陡峭。缓处平心静气的走过,但遇到陡峭处,就需要一鼓作气攀爬至顶的勇气。其实人生不正如爬山吗?顺风顺水的日子固然美好,可身处俗世,如果没有走过走陡峭山路的勇气与毅力,又如何领略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绝美境地?
站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看雾霭在山间飘荡,似向峰顶的游人招手致敬。青山苍翠,隐隐约约连绵至目力所及。心想,高高在上的老君阁里,定会有仙人吧。
巴蜀之行第三天,累并震撼着!
后记
此去成都,没忘记去看看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暑热中那一片翠竹幽林令人不舍离去。晚上,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去美食林立的宽窄巷子里逛逛,匆忙的旅行中,也没有忘记品尝成都的特色小吃。再去女儿当年备选的象牙塔中走走……收获多多,乐亦无穷!
遗憾的是没有走进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没有去武侯祠祭拜我敬重的诸葛亮……
蜀地四川,期待再次与你邂逅!
2017/8/16
【作者简介】
靳秀萍 | 女,七零后,已过不惑之年。中学教师,喜欢文字,衷爱运动。
【精华推荐】
点击屏幕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作者更多文字!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