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 | 重游石佛寺
借着国庆长假的空儿,骑上单车随意散心、赏秋景、看秋播、练腿功。习惯了走小沙凹,大沙凹,干河那一线往北走,再往东拐,沿山腰拐来拐去,一路上看已播了麦子的平坦的田野,看果农正在采摘红透了的苹果,想着快乐和不快乐的心思,脚下生风,车轮飞转,到处都是水泥路,只听见车辆与路面磨擦和撞击空气而发出的声响。
不知不觉竟然从村中小路骑上了凤麟公路马头坡下,本想顺坡沿公路而下,但没骑几步,却巧遇同事步行下坡。相互都觉得有点惊讶,她惊讶我一个怎么骑这么远,我惊讶她为什么这么远步行赶路,她说是去了石佛寺。我问庙里在赶会吗,回答说没有。我就猜出来了,一定是去拜佛还愿了。再问,离寺庙也不远了,说是两三公里。五六年前,我和同事骑行过群力水库,路过过石佛寺,领教过上山公路的坡陡坡长,过了这些年,年长了不少,能否骑上去,真有几分担忧。但既然近了,就索性掉转车头,告别同事,开始蹬车爬坡。
路是柏油新铺的,路面宽阔,就是坡度太大,骑一会,推一会,额头就有汗珠开始浸出,幸有山风拂面消热,平衡了身体的温差。站在路边回头望,县城的楼房鳞次栉比,隐约可见。马头坡号称九里长坡,是通往麟游、灵台的交通要道,对骑行来说,是考验体力和耐力的路程。上着坡,心里还在想着同事还愿的事,寺庙建在高处,是对朝拜之人诚心的检验,人到庙里有所求,后来有所获,当然就得有所报,这既是因果,更是诚信,还愿其实就是知恩图报的一种表达方式。
坡度在行进中不断增大,这时人已大汗淋漓,不得不坐在路边休息,山风轻轻的一阵阵拂过,看着路边飞驰而过的车辆,突然想起了给马头坡曾经带来故事的改改。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改改的故事,改改是个农村妇女,七十年代,山下人穷没柴烧,冬春季节都要进山割柴,马头坡是必经之地。改改摆摊卖水,一杯二分钱,可她不识字,就看硬币的大小,有人给小了她不要,给大了也不卖,后来就被人传为笑谈,都说改改太老实,太死心眼,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她老实得可爱,一时褒贬不一。后来改革开放,凤翔有个聪明人用改改注册了馒头商标,结果还和有关部门打了官司,最后官司是输是赢记不清了。想着改改,就忽然又想到了当红顶级明星范某某阴阳合同被判补交8亿元的事,都是为了钱的事,都是女人,但一个是天仙大腕,一个是山姑民女,人格谁高谁下,孰是孰非,大家说了算。由此想来,人永远不能貌相,海水无法斗量,这句实话很是让人玩味!
歇息一会,继续上行,约莫过了半个多时辰,终于站在了寺庙门前。好清静的寺庙,竟然空无一人,我便放下车子,浏览各种碑文,从文字中寻找石佛寺的前世今生、根由原委。随后拾阶而上,从侧门进入,院里拴着一条小狗,见有人来,便尽职尽责地叫起来,样子挺可爱。环视寺内,发现了一位女性老人,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她的穿着与庙里僧人的着装完全不同,所以也不敢轻易确定她的身份。我还是很热情地跟她问了好,她介绍说是把杂草锄一下准备种些麦子。那片空地并不大,但草却不少,她说地闲着尽长草,种点粮总比长草强,话很朴实,也很有哲理。跟老人打完招呼,边看边往里面走。在正殿门口,坐着一个看上去约六十岁左右一身居士装扮的人,轻声向他问了好,他便温和地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我行完佛事,问庙的历史,他说,寺庙文革前已几近荡然无存,八十年代初重建,逐年修建起来的,聊了几句我便打招呼出了寺庙。
到庙里本是随缘而进的,也就用不着烧香许愿,轻进轻出,一切随缘。对于佛事,我信仰的是佛教化众生的思想,从善如流,道德为本,因此上信与不信,拜与不拜无关要紧,重要的是看你是否理解了做人处事的真谛。
精彩悦读
责任编辑丨 辛 克
文字审核丨 濯 尘
公号维护丨 魏晓兰
捡拾生活点滴,留存美好记忆!
欢迎加入『时光捡漏』原创文学平台,编辑部将于10月下旬举办第三期线下读书会,敬请关注,欢迎参加!
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编辑微信:google19820728